×
林氏正骨推拿指南

包邮林氏正骨推拿指南

1星价 ¥99.1 (8.4折)
2星价¥99.1 定价¥11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2128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2
  • 出版时间:2022-06-01
  • 条形码:9787030721280 ; 978-7-03-072128-0

内容简介

本书由广东省中医院及全国各地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传承工作室全体医务工作者及传承弟子整理而成,主要为规范林氏正骨推拿技术标准而著。全书内容共13章,分别为林氏正骨推拿流派技术,林氏正骨推拿临床运用原则,手法规范化研究的必要性及质量控制,林氏正骨推拿的相关解剖学基础,林氏正骨推拿的作用原理及基础,筋骨评估及治疗的原则、程序及应用,林氏正骨推拿技术操作指南,其他常用理筋及正骨手法的操作及误区分析,林氏正骨推拿治疗脊柱筋伤病诊疗方案,林氏正骨推拿治疗脊柱相关疾病诊疗方案,林氏正骨推拿治疗四肢筋伤病诊疗方案,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禁忌及常见异常情况处理,康复训练。全书图文并茂,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林氏正骨推拿技术操作基本要求及常见适应证的规范化操作指南和诊疗方案。 本书可供中医、骨伤、推拿、针灸、康复等专业人员参阅。

目录

目录
**章 林氏正骨推拿流派技术 1
第二章 林氏正骨推拿临床运用原则 5
第三章 手法规范化研究的必要性及质量控制 7
**节 正骨推拿流派传承现状 7
第二节 手法治疗筋伤临床研究弊端 8
第三节 常用手法的力学参数研究 9
第四节 林氏正骨推拿相关力学参数研究 13
第五节 爆发力手法及下沉力手法的力学特性 15
第六节 常用手法的质量控制规程 16
第四章 林氏正骨推拿的相关解剖学基础 18
**节 相关肌肉的起止点、作用和神经支配 18
第二节 常见脊柱、四肢关节运动的相关肌群 23
第三节 常见穴位的解剖学基础 25
第五章 林氏正骨推拿的作用原理及基础 65
**节 林氏正骨推拿的作用原理 65
第二节 林氏正骨推拿的整体发力原则 69
第三节 林氏正骨推拿的发力关键及错误发力方式 71
第四节 林氏正骨推拿的整体发力训练方式及目的 72
第五节 林氏正骨推拿的常用发力部位及手势 74
第六节 林氏正骨推拿的常用着力部位 76
第七节 林氏正骨推拿调整的关节解剖极限 79
第八节 手法操作体位 80
第六章 筋骨评估及治疗的原则、程序及应用 84
**节 筋骨评估及治疗的原则和程序 84
第二节 手法治疗筋伤病的评估 93
第七章 林氏正骨推拿技术操作指南 134
**节 调整颈椎的正骨推拿手法 135
第二节 调整胸椎的正骨推拿手法 139
第三节 调整腰椎的正骨推拿手法 141
第四节 调整腰骶关节的正骨推拿手法 147
第五节 调整骶髂关节的正骨推拿手法 149
第六节 调整肩部的正骨推拿手法 151
第七节 调整腕关节的正骨推拿手法 152
第八节 调整膝部的正骨推拿手法 153
第九节 调整踝足部的正骨推拿手法 155
第八章 其他常用理筋及正骨手法的操作及误区分析 157
第九章 林氏正骨推拿治疗脊柱筋伤病诊疗方案 164
**节 落枕 164
第二节 项背部肌筋膜炎 167
第三节 前斜角肌综合征 169
第四节 颈椎病 172
第五节 寰枢关节失稳 176
第六节 胸椎小关节错缝 179
第七节 颈椎管狭窄症 182
第八节 胸胁屏伤 185
第九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187
第十节 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损伤 193
第十一节 髂腰韧带损伤 195
第十二节 腰肌劳损 198
第十三节 第3 腰椎横突综合征 200
第十四节 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症 203
第十五节 腰椎退行性滑脱 205
第十六节 腰椎管狭窄症 209
第十七节 骶髂关节紊乱 212
第十八节 强直性脊柱炎 215
第十章 林氏正骨推拿治疗脊柱相关疾病诊疗方案 219
**节 头痛 219
第二节 头晕或眩晕 222
第三节 痛经 224
第四节 血压异常 227
第五节 失眠 230
第六节 颈源性视力障碍 233
第七节 脊源性类冠心病综合征 236
第八节 脊源性胃肠功能紊乱症 239
第十一章 林氏正骨推拿治疗四肢筋伤病诊疗方案 243
**节 肩关节周围炎 243
第二节 肱骨外上髁炎 246
第三节 腕关节扭伤 249
第四节 膝骨关节炎 251
第五节 踝关节扭伤 255
第十二章 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禁忌及常见异常情况处理 259
第十三章 康复训练 263
**节 脊柱康复训练 263
第二节 上肢康复训练 266
第三节 下肢康复训练 269
参考文献 272
附录1 林氏正骨推拿手法研究概况 278
附录2 流派常用方剂 287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林氏正骨推拿流派技术 流派简介 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是岭南中医学及中医骨伤学、推拿学学术流派的重要分支,是在岭南中医学、中医骨伤、推拿学等领域理论与临床经验不断积累并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深厚学术底蕴、传承脉络清晰、技术方法独*的临床流派,在诊治急慢性筋骨病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的创始人林应强,广东揭西人,以精武门人的身份,在几十年的临床治疗中,将武术中的跌打损伤理论及点穴、闭气、分筋等手法,与中医正骨推拿手法及现代生物力学、解剖学、影像学相结合,开创出与用“均力”的“北派”正骨推拿法截然不同的以“爆发力”为特色的正骨推拿手法,开创了南派徒手正骨推拿的先河,成为广东省中医院的一大亮点。 (一)历史渊源、传承脉络及代表性传承人 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的开创者林应强(1943—2017)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林应强自幼爱好习武,他认为:岭南一带尤其广佛一带,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尚武文化流行,习武者之间经常进行交流,难免出现跌打损伤,因此早期许多习武者既是拳师又是医师,如大家所熟悉的黄飞鸿、何竹林等都是医武兼修的伤科名家,这就促使岭南地区正骨推拿医术的流行。林应强早年师从广东著名西关正骨医家、武术家李佩弦先生(1892—1985)。李佩弦先生,广东新会人,自幼习南拳、客家拳,曾在广东西关龙津西路逢源西三巷开馆行医练武。李氏于20 世纪20 年代开始在佛山、广州等地筹创精武会,任精武会武术教练、中央精武会教务部主任、广州精武会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广州市武术协会副会长,广州中医学院体育教研组主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李氏平生著书甚多,如《八式保健操》、《气功大成》、《易筋经》、《八段锦》等,讲求武医结合,李氏可以说是医武同源的典范之一。 大学毕业后,林应强被分配到广东省中医院骨科工作。当时,骨伤科患者较多,大部分患者以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方式。这使他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也可更直接地观察手术的效果。林应强通过这段经历发现,有些疾病用手术治疗,患者不仅承受巨大的痛苦、高昂的费用,而且疗效也不甚理想。于是,他开始尝试运用武术中的点穴、闭气、分筋等手法,结合中医正骨的“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糅合在一起治疗,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另外,由于有机会跟老一辈的骨科泰斗共事,得到了骨科名医何竹林、黄宪章等老前辈的指点,充实了中医正骨的手法。 1980 年,他又跟随著名西医外科医生陈之白、周良安学习,巩固了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学知识,从而真正做到中西医结合。林应强具有扎实的现代生物力学、解剖学、影像学功底,熟练掌握中医正骨手法、武术跌打损伤的精髓,在长期临床过程中提炼出“整体疗伤,筋骨并重,调和气血”的筋伤诊治学术观点,并逐渐形成了以爆发力为特点的徒手正骨推拿技术,自此具有时代特色的“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诞生。 第二代核心传承人吴山教授为林应强主任认可,林应强主任将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核心技术、核心理论倾囊相授,吴山教授通过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经过大量长期临床实践逐步提出“筋骨力学平衡,手法力法并重”的理论,提炼出林氏正骨推拿的整体发力原则“气沉丹田,蓄力下沉,手足相随,脊柱为轴,力透足底,贯于掌指,爆发力出”,逐渐形成了以下沉力结合爆发力,快扳和缓扳结合为特点的正骨推拿手法,在推拿手法的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代核心传承人以范志勇副主任医师、田强副主任医师、郭汝松副主任医师、赖淑华副主任医师、钟侨霖博士等为代表,在临床、科研、教学中逐渐形成完善的学术团队,为传承发展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弘扬流派学术文化,造福广大群众,锐意进取,做出不懈努力。 在长期的筋伤诊治中,林老崇尚医武同源,善于将武术中的闭气、点穴、分筋和中医正骨推拿相融合,林老手法刚劲有力,发力以爆发力为主,但是此类手法并非每个人都可以轻易掌握,后来吴山教授不断改良,提出发力以下沉力结合爆发力的方式,经过第三代传承人范志勇、郭汝松、田强、赖淑华等对手法技巧和发力方式不断总结提炼,流派逐渐形成了独*的手法治疗技术。 1. 武术中的闭气为流派手法的整体发力原则奠定基础 闭气也是中华硬气功经常使用的呼吸方式,吸气满后,刹那间闭住呼吸,并全身用力,牙扣住,脚趾抓地,肛门用力收缩。浑身的每一处肌肉都要绷紧,颈部,胸腹,腰部,臀部,上肢的上臂、前臂,下肢的大小腿,足趾关节都要紧张用力,以腰腹部绷紧*为明显,时间3 ~5 秒。闭气后发力经常伴有哼、哈、嘿发声助力。武术中的闭气为后来流派总结正骨推拿手法的整体发力原则(“气沉丹田,蓄力下沉,手足相随,脊柱为轴,力透足底,贯于掌指,爆发力出”)奠定了发力基础,许多患者或者不是内行的医师经常提出疑问:为什么每次手法发力操作时需要发出哼、哈、嘿声,原因是除了发声助力外还可防止屏气损伤医师自身。 2. 武术中的点穴为流派手法的对穴点穴手法奠定基础 穴位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中华武学中特有的名词。它充分融合了武术、气功和中医经络理论,中医的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武术中的绝技——点穴,是以中医的经络理论为基础的,其中的点穴疗法其实就是武学的点穴和中医理论相结合,根据中医学的辨证论治,运用经络取穴,结合推拿手法来达到疏通经络、治病救人的目的。用指端或屈曲的指间关节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持续地进行点压,称为点法。点法首见于《保生秘要》,由按法演化而来,点法具有着力点小、刺激强、操作省力等特点,点法主要包括拇指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和屈食指点法等。 第二章 林氏正骨推拿临床运用原则 一、提倡“整体疗伤,筋骨并重” (1)整体疗伤中强调中医学整体观,流派认为整体观在筋伤病诊治中的意义重大,在临床上提出了几点要求:①中医学整体观指导脊柱整体观及脊柱四肢整体观;②脊柱及脊柱四肢整体观强调,以脊柱为核心,头枕-颈椎-胸椎-腰椎-骶椎-骨盆-四肢的整体性; ③脊柱相关疾病的整体治疗观;④整体性决定了正骨、理筋手法的整体调衡。 (2)筋骨理论是正骨推拿手法、理筋手法临床运用的理论基石,诊治必须强调筋骨并重,临床治疗对筋伤或者骨伤均不可偏颇,应该两者并重,只会理筋的医生或者只会正骨的医生均不是技术高明的手法大师,应理筋时必须理筋,应正骨时必须正骨,手法操作前必须做到4 步明确定位诊断筋骨病损,如通过望诊、触诊、神经定位、影像学诊断相结合去精准鉴别到底是筋伤还是骨伤,或两者皆有,治疗效果应该达到“筋柔才能骨正,骨正才能筋柔”,理筋和正骨同样是治疗并重。 二、提倡“筋骨力学平衡,手法力法并重” 吴山在继承林应强教授学术思想基础上有所创新,在第三代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完善手法临床运用的指导原则,除了强调“整体疗伤,筋骨并重”外,进一步提出应该强调“筋骨力学平衡,手法力法并重”,认识到筋骨力学平衡在筋伤疾病中的重要性,提出筋与骨的失衡论、骨与骨的失衡论、筋与筋的失衡论,不仅仅强调筋骨并重,也强调筋骨平衡,为正骨推拿术的创新运用奠定了基础。 同时吴山认为中医正骨推拿不传之秘在于法与力的结合,临床运用中医正骨手法若要取得良好效果,不仅仅需要合理辨证运用技法,更关键在于合理运用推拿的“力”,包括推拿时的力量、频率、时间等力学参数。流派认为手法力法并重的核心可以参考中药的辨证论治及仝小林院士的理法方药指导原则:这就好比很多临床辨证正确的患者,为什么有些老教授可以一次用药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有些年轻医生则没有此功力,核心就在于除了辨证准确外,用药的剂量也要正确,剂量不够或者剂量太大都会导致疗效不明确,手法也是同样的道理:都知道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进行斜扳操作,很多年轻医生临床也把患者扳动得啪啪响,但是患者的疼痛麻木及功能障碍依旧没有缓解,原因往往就在于,扳动过程中只是单纯扭开关节,但是关节周边的深部肌群对神经卡压并没有完全松解,此时可以运用缓扳反复松解深部肌群,把多裂肌、回旋肌等松解开,才能够缓解肌性压迫,这其实就是扳动过程中推拿力的程度不够所致。 因此流派反复强调必须把握好林氏正骨推拿的发力原则。同时发力原则除了借鉴中华硬气功的闭气外,还借鉴了武术中内劲的运用,武术中常把内劲称为爆发力。总结流派的手法不仅仅运用爆发力还运用下沉力。提炼出林氏正骨推拿的整体发力原则:“气沉丹田,蓄力下沉,手足相随,脊柱为轴,力透足底,贯于掌指,爆发力出”。这28 字方针是每一位学习林氏正骨推拿学员必须牢牢掌握的口诀。 (范志勇,吴山,郭汝松)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