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84972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91
  • 出版时间:2022-07-01
  • 条形码:9787559849724 ; 978-7-5598-4972-4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本书卖点 ★ 色彩的魅力何止于此!没有色彩,凡高表示也无能为力。 对于色彩,仅仅再现眼睛所能看到的已经不够了,让凡·高来告诉你,他为何执着地想“通过红色和绿色来表现人们内心深处可怕的激情”。 ★ 一段颜料的进化历史,便是一段人眼和科技的进化史。 长期以来,材料都是画家表现画作*重要的载体,透过残损的古老画作,作者利用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层层深入分析画作消失的本来色彩。正是画家们一次次探索颜料与媒介剂的使用方法,使画作的寿命一次次被延长,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眼福”。 ★ 都说画家的眼睛捕捉到常人看不见的色彩,是观看角度问题?凭空捏造?还是因为他们自带滤镜?通过莫奈的干草堆,我好像明白了。 这本书给我们麻木的“观看”习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洗礼,用眼睛观察和用心感受有了实质上的区别,就像我们很难理解德拉克罗瓦看到的影子为何是“鲜明的紫罗兰色”。 ★ 本书不仅赏析画作,“色彩”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在此讨论,论点全面,语言精炼,让我们一览大胆而前卫的画家们是如何一步步突破,*后达到对色彩的极致追求。 如宗教观念是如何影响绘画题材和对象的、地域和时代问题如何影响颜料开采的难易程度、干燥时间和周边环境是如何影响画作品质的,等等。 ★ 本书的插图质感细腻,从整体的褪色情况到局部的裂纹质感完美呈现,帮我们自带放大镜,还原博物馆级别的名画细节。

内容简介

这是一系列关于实践和保护理论的重要著作。细究名画系列(A Closer Look)于2009年由英国国家美术馆编辑出版,至今已逾10年。这次经典艺术书系的出版在中国系首次,将该书系全套10本一次性完整引进并译介给中国读者,该书系立足英国国家美术馆的专业性和经典性,选取画框、静物、风景、赝品鉴定等10个艺术史中鲜有专题论述的研究为落脚点。本书系收录了丰富的研究实例,并围绕着这些实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展现了英国国家美术馆连贯的研究体系和前沿成果,切中当前中国学界艺术与科技相融之热点。 本书以色彩为独特视角解读西方名画,作者结合物理、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将名作、画派背后暗藏的用色原理剖析开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实用性建议。 本书共分三章:**章介绍颜料与色彩的关系,结合名作将艺术家调色板上几种主要颜色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揭示颜料被赋予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共鸣;第二章列举历代关于色彩的经典论著,解释了美学背后存在的光学效应及科学理论依据;第三章举例分析画家对色彩的具体运用,介绍了伦勃朗、莫奈等大师在探索过程中是如何完美呈现色彩的。

目录

引言 1

色彩和颜料 17

画家的论著和色彩理论 49

画家对色彩的运用 63

延伸阅读 91


展开全部

节选

有时候,画家会尽力重现他们认为自己眼睛看到的画面,尽管有些景象在现实中可能并不存在。1856年,德拉克罗瓦在他的日记中提到了一位在圣叙尔比斯教堂的喷泉旁攀爬嬉戏的小男孩:“他笼罩在橘色的光芒中,影子变成了鲜明的紫罗兰色。”其实,在这则日记中,德拉克罗瓦记录了两个独立的自然现象。**个现象是紫罗兰色的影子,这其实是人眼受到橘黄色阳光的直接刺激后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1810年,歌德在他的著作《颜色论》中更加详细地解释了这一生理反应的过程:“白天,积雪是淡黄色的,所以阴影是偏紫色的。随着被光照的部分从黄色逐渐变成深橘色,紫色的阴影也慢慢变成了蓝色。但是,当太阳快落山时,阳光被厚厚的水蒸气阻挡。全世界都被美丽的红色笼罩着,此时阴影变成了绿色,这种翠绿的颜色就像大海的绿色一样好看。”后来,这种诱导色理论受到印象派画家的大力追捧——在创造光影效果时经常使用完全互补的颜色。这一作画方式起初并不被大众接受并且饱受嘲笑,但讽刺的是,后来印象派的画作却成了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选自P10“对色彩的感知”)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可以仅通过肉眼观察就能判断一幅画的色彩组成,那就太棒了!可惜,在现实情况中这简直有点异想天开。也许在接受专业培训后,我们可以提出有一定依据的猜测,但仅凭视觉评估就得出的结论依然被认为是不可靠的。众所周知,在一幅作品中,表层清漆的变色也会使清漆下层的颜色发生改变。对部分颜色来说,尤其是白色、淡蓝色和中等浓度的蓝色,这种影响更加严重。另外,还有一些其他颜色,会随着表层清漆的变化而变色、变暗,甚至直接褪色。当然,在油画中有些颜料也会因为与其他涂层的颜料发生意外混合而导致本来的色彩被掩盖了。虽然,有众多因素影响肉眼观察得出的结果,但通过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等科学方法,加上人们对颜料使用历史和已知特性的长期研究,目前确实已经可以对一幅作品提供明确且详细的分析和鉴定。在此基础上,未来的鉴定技术发展趋势是可以对绘画作品表层进行“非侵入性”研究和分析(即不需要提供画作的实际样品)。有时候,我们利用这些现代化分析技术方法得出的鉴定结果往往令人大吃一惊。比如,用显微镜仔细观察凡·戴克的《一名妇女和儿童的肖像画》时,我们发现画面中儿童身上漂亮的蓝紫色连衣裙区域只有红色色淀、炭黑以及白色的颜料,根本找不到任何蓝色色素的踪迹。(选自P47“颜料的鉴定”) 画面中因为太过吃惊而失手打翻高脚杯的女人穿着鲜艳的红色天鹅绒连衣裙。伦勃朗在这件织物的阴影处使用了红色色淀,并且在高光处使用朱红色,以及朱红色和铅锡黄的混合物。另外,为了表现衣服上被高脚杯中液体溅湿的部分,伦勃朗通过在黑亮涂层的上方加涂一层半透明红色颜料的方式形成一层深紫色涂层作为深色阴影。坐在画面左侧的女人身着紫黑色长裙,在这里,画家也使用了类似的着色技巧,即薄涂一层红色色淀来稍微改变黑色涂层的色调,就像桌上那串黑葡萄一样(见图77)。与此同时,伯沙撒王的披肩投射在他身体右侧的阴影呈紫红色,这是一种同样含有红色色淀的中间色。(选自P81“色彩画家伦勃朗”)

作者简介

大卫·邦福德(David Bomford):曾任英国国家美术馆绘画藏品高级修复师、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文物收藏处副主任、休斯敦美术馆文物保护委员会主席。 阿肖克·罗伊(Ashok Roy):曾任英国国家美术馆科学部主任和《国家美术馆技术期刊》编辑。出版了大量关于老一辈大师绘画的材料史及其技术研究的著作,目前继续以独立学者的身份从事这些领域的研究。 校逸:女,擅长翻译艺术、人文等领域,译著有《可可·香奈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