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分析(全三册)

包邮数学分析(全三册)

¥134.3 (7.5折) ?
1星价 ¥134.3
2星价¥134.3 定价¥17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2792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740
  • 出版时间:2022-08-01
  • 条形码:9787030727923 ; 978-7-03-072792-3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可作为数学和统计学各专业、理工科大类各专业的“数学分析”课程的教材,其中前两册也可单独作为“高等数学”与“工科数学分析”的教材。本书循序渐近,难易得当,推导详尽,习题设置分级分类,注重引导式教学

内容简介

按照现在通行的讲授三个学期的现状,教材分为三册。**册,一元函数极限与连续,微分学与积分学,含微分方程初步;第二册,多元函数微积分与级数;第三册,抽象空间中的微积分。前两册涵盖了通常的高等数学,强调基本思想和方法,可独立作为工科数学分析使用,第三册则是理论升华和专业训练,有机融入了现代数学的内容和思想方法,也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基础知识 1
§1.1 集合与映射 1
§1.1.1 集合 1
§1.1.2 映射 3
§1.2 一元函数 7
§1.2.1 一元函数的定义 7
§1.2.2 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8
§1.2.3 反函数与复合函数 10
§1.2.4 初等函数 12
§1.3 实数系 15
§1.3.1 实数系的形成 15
§1.3.2 实数系的连续性 16
第1章 总练习题 18
第2章 数列极限 20
§2.1 数列极限的概念 20
§2.1.1 数列与数列极限 20
§2.1.2 数列极限的ε-N定义 21
§2.2 数列极限的性质 25
§2.2.1 数列极限的基本性质 25
§2.2.2 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28
§2.2.3 无穷小数列与无穷大数列 30
§2.3 数列极限存在的判别法则 35
§2.3.1 单调有界原理 35
§2.3.2 三个重要常数π,e,γ 36
§2.3.3 子数列与致密性定理(抽子列定理) 40
§2.3.4 Cauchy收敛准则 43
第2章 总练习题 46
第3章 函数极限与连续 47
§3.1 函数极限 47
§3.1.1 函数极限的定义 47
§3.1.2 函数极限的性质 51
§3.1.3 两个重要极限 55
§3.1.4 函数极限存在的充要条件 57
§3.2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 61
§3.2.1 无穷小量及其阶的比较 61
§3.2.2 无穷大量及其阶的比较 63
§3.2.3 等价量及其代换 65
§3.3 函数的连续与间断 67
§3.3.1 函数连续的定义 67
§3.3.2 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 69
§3.3.3 间断点及其分类 70
§3.3.4 有限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72
§3.3.5 反函数的连续性定理 75
§3.3.6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76
§3.3.7 一致连续性 77
第3章 总练习题 81
第4章 微分与导数 82
§4.1 微分和导数的定义 82
§4.1.1 微分概念的导出背景 82
§4.1.2 微分的定义 83
§4.1.3 导数的定义 84
§4.1.4 产生导数的实际背景 85
§4.1.5 单侧导数 87
§4.2 导数四则运算和反函数求导法则 89
§4.2.1 几个常见初等函数的导数 89
§4.2.2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90
§4.2.3 反函数的导数 93
§4.3 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及其应用 95
§4.3.1 复合函数求导法则 95
§4.3.2 一阶微分的形式不变性 97
§4.3.3 隐函数的导数与微分 98
§4.3.4 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求导公式 100
§4.4 高阶导数 101
§4.4.1 高阶导数的实际背景及定义 101
§4.4.2 高阶导数的计算 102
§4.4.3 高阶导数的运算法则 104
§4.4.4 复合函数、隐函数、反函数及由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高阶导数 105
§4.4.5 高阶微分 107
第4章 总练习题 109
第5章 微分中值定理、Taylor公式及其应用 110
§5.1 Rolle定理、Lagrange中值定理及其应用 110
§5.1.1 极值与Fermat引理 110
§5.1.2 Rolle定理 112
§5.1.3 Lagrange中值定理 114
§5.1.4 Lagrange中值定理的应用 115
§5.2 Cauchy中值定理与L’Hospital法则 123
§5.2.1 Cauchy中值定理 123
§5.2.2 L’Hospital法则 124
§5.3 Taylor公式 130
§5.3.1 带Peano型余项的Taylor公式 131
§5.3.2 带Lagrange型余项的Taylor公式 133
§5.3.3 几个常见函数的Maclaurin公式 134
§5.3.4 带Peano型余项Taylor公式的间接求法 137
§5.4 微分学应用举例 141
§5.4.1 极值的判别 141
§5.4.2 *大值与*小值 142
§5.4.3 曲线的渐近线 144
§5.4.4 函数作图 145
§5.4.5 近似计算 146
第5章 总练习题 149
第6章 不定积分 151
§6.1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运算法则 151
§6.1.1 不定积分概念的提出 151
§6.1.2 基本积分表一 152
§6.1.3 不定积分的线性性质 154
§6.2 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155
§6.2.1 换元积分法 155
§6.2.2 分部积分法 159
§6.2.3 基本积分表二 163
§6.3 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及应用 165
§6.3.1 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 165
§6.3.2 三角函数有理式的不定积分与简单无理函数的不定积分 168
第6章 总练习题 171
第7章 定积分 172
§7.1 定积分的基本概念 172
§7.1.1 定积分概念的导出背景 172
§7.1.2 定积分的定义 173
§7.1.3 可积的必要条件 176
§7.1.4 可积的充要条件 176
§7.1.5 可积的函数类 177
§7.2 定积分的基本性质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178
§7.2.1 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178
§7.2.2 微积分基本定理 181
§7.2.3 Newton-Leibnitz公式 183
§7.3 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和换元积分法 185
§7.3.1 分部积分法 186
§7.3.2 换元积分法 187
§7.3.3 其他方法 188
§7.4 定积分的应用 191
§7.4.1 定积分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191
§7.4.2 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01
第7章 总练习题 206
第8章 反常积分 209
§8.1 反常积分的概念 209
§8.1.1 无穷区间上的积分(无穷积分)210
§8.1.2 无界函数的积分(瑕积分)212
§8.1.3 一般的反常积分 213
§8.2 反常积分的收敛判别法 215
§8.2.1 无穷区间上的反常积分的收敛判别法 215
§8.2.2 瑕积分的收敛判别法 220
§8.2.3 带有瑕点的无穷区间上的反常积分的收敛判别法 222
§8.2.4 反常积分的性质与计算 224
第8章 总练习题 228
第9章 常微分方程初步 229
§9.1 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229
§9.1.1 常微分方程几个例子 229
§9.1.2 常微分方程基本概念 230
§9.2 一阶微分方程 231
§9.2.1 可分离变量方程 231
§9.2.2 齐次方程与可化为齐次方程的微分方程 233
§9.2.3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与Bernoulli方程 235
§9.3 高阶微分方程 238
§9.3.1 可降阶的二阶微分方程 238
§9.3.2 高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 240
§9.3.3 二阶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 242
第9章 总练习题 248
参考文献 250
索引 251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 基础知识   从远古时代,人们就用结绳等方法计数.后来,因为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开始计算一些图形的面积.因此,从数学的萌芽时期开始,数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数”与“形”.到了现代,数学研究的对象扩大到广义的“数”(如函数)和“形”(如空间).而当人们需要分类研究数学对象时,集合的概念就被抽象出来.系统研究集合概念始于德国数学家 Cantor (康托尔),他于19世纪创立了集合论.后来经过很多数学家的努力,诞生了现代集合论,并逐步确立了它在现代数学中的基础性地位.有了集合的概念以后,函数概念就自然地推广为一般映射的概念.本章主要介绍数学分析课程中用到的*基本的一些数学知识,包括集合与映射、一元函数以及实数系等.   §1.1 集合与映射   §1.1.1 集合   我们在中学已经学过集合的概念.将具有某种特征或满足一定性质的所有对象或事物视为一个整体时,这一整体就称为集合(set),而这些事物或对象就称为属于该集合的元素(element).数学分析课程主要用到数集以及空间点集.   为了叙述方便起见,下面首先引入几个记号.   “8”表示任给;“9”表示存在;表示条件A蕴含结论 B;“表示“A 成立当且仅当B成立”;表示用B定义 A.再列举一些常用数集的记号.   表示由自然数全体构成的集合;   表示所有正整数的集合;   Z 表示整数集, Z+也表示正整数集 N+;q表示有理数集;   R 表示实数集, R+=(0,+1)表示正实数集.   显然,它们都是无限集,或称无穷集,即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无穷多.而若集合的元素个数是有限的,则称之为有限集.由 Cantor 在19世纪70年代创立的集合概念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但有关这一概念的深入讨论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本教材中不展开有关集合论的深入讨论,只在中学已知的有关集合的基本性质及运算的基础上,讨论一下任意多个集合的交、并运算以及 Descartes (笛卡儿)乘积的概念.   1.集合的并与交   给定集合 A,B,称集合,或为集合A和B的并,而称集合,且为集合A和B的交.   一般地,设为一族集合,其中Λ称为指标集,它可以为有限集,也可以为无限集.则集合,使称为该集族的并,而集合,都有称为该集族的交.   按照定义可以验证:集合的并与交运算满足下面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性质1.1.1(1)交换律;   (2)结合律   (3)分配律.   例1.1.1 记,分别表示两族区间,则易证.   2.差集与余集   给定集合 A,B.集合称为A关于B的差集,记为.   在我们讨论某些集合时,这些集合往往都是某一个给定集合的子集,这个给定的*大的集合称为全集.设 I 为全集的余集是指由属于 I 但不属于A的那些元素构成的集合,记为 CI (A),简记为 C(A)或 AC.   关于余集成立下面的De Morgan公式(证明留给读者).   性质1.1.2 对 I 的任意一族子集合成立.集合的 Descartes 乘积给定集合 A,B,称集合为集合A和B的 Descartes 乘积(Descartes product),其中(x, y)表示有序组,规定两个有序组(x, y)和(x′, y′)相等,当且仅当X= x′,且 y = y′.   例如,是两直线的 Descartes 乘积,恰好表示平面,而集合是两个区间的 Descartes 乘积,表示平面上的正方形.类似地,给定N个集合可定义它们的 Descartes 乘积.   例如,是3条直线的 Descartes 乘积,恰好表示通常的三维空间.由此可见, Descartes 乘积是我们表示和构造集合的重要工具.   §1.1.2 映射   1.映射的概念   我们先罗列一下映射的基本概念.   定义1.1.1(1)设 X, Y 是两个给定的集合,若按照某种规则 f,使得对集合X中的每个元素 x,都可以找到集合 Y 中的唯一确定的元素 y 与之对应,则称这个对应规则 f 是集合X到 Y 的一个映射(mapping),记为.   其中, y 称为元素X在映射 f 之下的像(image),X称为 y 关于映射 f 的一个原像(inverse image).X称为 f 的定义域(domain),记为 Df = X,像的全体称为映射 f 的值域(range),记为 Rf .   (2)对每个记表示 y 关于映射 f 的原像的全体,如果对每个 y 2是单点集,即存在唯一的使 f(x)= y,则称 f 是单射(injective mapping).   如果即每个都有原像,则称 f 是满射(surjective mapping),或到上的.   如果映射 f 既是单射又是满射则称之为双射(bijective mapping),或一一对应.   (3)设单射,则是一一对应,因此,对每个,存在唯一的原像.由此我们得到新的映射记为,并称该映射为 f 的逆映射(inverse mapping).   (4)又设如果,则可得新映射,即复合映射(composite mapping).其中, g 称为内映射, f 称为外映射.   注1.1.1 为方便起见,在不致误解的情况下,集 Y 可以不写出来;而若定义域X没写出来,则理解为使映射表达式 y = f(x)有意义的X的*大范围,称为映射的存在域.例如,的定义域是(0,+1).   注1.1.2(1)若可逆,则或写成.   (2)由定义1.1.1(2)知道,即使 f 不可逆,记号也是有意义的.并且我们还有记号,它表示像在集合中的那些原像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合,即.   2.可数集与不可数集   自然数起源于计数,是人类*早认识的数,也是我们*为熟悉的数.自然数集N不是一个有限集,而是一个无限集.   “无限”概念的引入表明由初等数学进入了高等数学.无限与有限有本质不同的性质:一个无限集可以与它的真子集一一对应.例如,正偶数集是正整数集 N+的一个真子集,但它们是一一对应的.   我们把与正整数集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可数集(denumerable set),或可列集,有限集或可数集称为至多可数集.   易见,自然数集 N、偶数集、奇数集都是可数集.进一步,可以证明,自然数集的每一个无穷子集都是可数集.   设A是可数集,则正整数集 N+与A之间存在一一对应 f,即A中每个元素都是唯一的某个N的像 f(n),或改用下标记法,记为 xn.因此可数集总可以记为.反之,若集合A可以写成,则A必是可数集.   定理1.1.1 [0,1]内的有理数集是可列集.   证明按照下列方式排列[0,1]内的有理数.   即先排0,1,再对(0,1)内既约分数pq ,先按照q由小到大排列,而q相同时,再按照 p 由小到大排列.由此可知[0,1]内的有理数集是可列集.例1.1.2(0,1)与[0,1]是一一对应的.事实上,可定义一一对应.   定理1.1.2 可列个可列集之并是可列集.   证明 设是一列可列集,且不妨设它们彼此互不相交,则可按下列“对角线”顺序排列它们的并集:因此,Ai 是可列集.   注1.1.3 并非所有无限集都是可数的.例如,[0,1]、(0,1)以及 R 都是不可数集.该问题的证明需要用到实数的连续性理论,参见第三册例17.2.2,或《数学分析讲义(第二册)》定理7.1.2(张福保等,2019),此处略.   命题1.1.1 若 A,B 都是可列的,则也可列.   证法与上面定理1.1.2类似,请自证.   由定理1.1.1、定理1.1.2及命题1.1.1立得下面的推论.   推论1.1.1 有理数集q是可列集;平面上整点的集合,有理点集都是可列集.   3.数学归纳法   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又称演绎法)和归纳推理(又称归纳法).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称之演绎推理;反之,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称之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有两种常见的形式: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把研究对象一一都考查到了而推出结论的归纳推理称为完全归纳法,从一个或几个(但不是全部)特殊情况作出一般性结论的归纳推理称为不完全归纳法.应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未必正确.不完全归纳法的可靠性虽不是很高,但它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许多数学猜想,如Goldbach(哥德巴赫)猜想,都来源于不完全归纳法.“归纳–猜想–证明”,这是人们发现新的结论的重要途径.   数学中有许多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用不完全归纳法证明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又不可能对所有的自然数都一一加以验证,为此数学归纳法(mathematical induction)应运而生,它是人们通过有限认识无限的重要方法,是数学证明的重要工具.   一般说来,对于一些可以递推的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P(n),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命题包括两步:   (1)证明 P(n)当N=1时成立;   (2)假设成立,证明 P(k +1)成立.   完成这两步,就可以断言, P(n)对任意自然数N都成立.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是基于自然数很基本的 Peano (佩亚诺)性质:正自然数集 N+的一个子集,如果包含数1,并且由假设包含数 k 能导出也一定包含 k的后继数 k +1,那么这个子集就是 N+.   因此,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完全归纳法.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以上两个步骤缺一不可.事实上,有(1)无(2),那就是不完全归纳法,故而论断的普遍性是不可靠的;反之,有(2)无(1),则归纳假设就失去了初始依据,从而使归纳证明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数学归纳法有着广泛的应用,这里仅举例说明.   例1.1.3应用数学归纳法容易证明,对一切正整数 n,以下结论成立:以上形式的归纳法称为**归纳法.与之等价的还有第二归纳法,有时它显得更方便,其形式是:设 P(n)是一个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   (1)证明 P(n)当N=1时成立;   (2)假设对一切,命题 P(k)成立,则可证明 P(n +1)成立.   那么, P(n)对任意正整数N都成立.   注意,有些命题可能只对从某个自然数N= n0开始的自然数成立,因此**归纳法与第二归纳法的**步也只要从某个自然数N= n0开始验证.   例1.1.4 设 fang 是 Fabinacci (斐波那契)数列,即,证明通项公式.   证明易见,N=1,2时成立.归纳假设对一切命题 P(k)成立,则代入可得,经过整理上式右端恰为,因此命题获证.   显然,该命题若用**归纳法则有些困难,因为它不仅用到 k =N的归纳假设,而且还用到的归纳假设.   另外,还有其他多种形式的数学归纳法,例如,倒向数学归纳法,参见《数学分析讲义(**册)》(张福保等,2019).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