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7408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60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108074089 ; 978-7-108-07408-9

本书特色

通过小汤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的工程实践,我想到,城市规划中除了城市必要设施之外,实际上应包含大量的城市防控体系,其中卫生防控应急体系应是重要的部分。 ——黄锡璆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曾设计北京小汤山医院) 建筑师的职业是为人们设计宜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就是设计家园。家园是用来生活的,要设计家园自然要知道谁来住,如何住,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希望…… ——崔愷(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空间的诗学》的作者将家形容为“一座庞大的宇宙性家屋,潜藏在一切关于家的梦想中”。家有让人安心之感,不管离家多少年,因为体内有我们阅读过的世界,甚至无须翻开书页,就能一次次回归到家的怀抱。 ——庄惟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内容简介

家是照见自己的地方,是人生的出发之地,是真相、真诚、真性情的交织。家园还是人生**处建筑、**个安居之所。从此出发,可看到建筑名家与建筑结缘的起始,可领略他们的家园情怀,可省察他们对建筑家园的思考。家园还与责任相连,建设、保护家园的创作取向,会让建筑师在广阔之中不失坚实根基,在飘逸之中不失沉稳。本书将带你走进建筑名家的家园世界,感受他们的成长之路和家园之情、家园之思。

目录

序 黄锡璆:从“小汤山”到“火神山” ——我的抗疫“家园” 陈 学:我的姥姥聂兰生和她的家人 顾孟潮:我的精神家园 ——建筑、情感、思维、语言 布正伟:五盏灯下憧憬我的自在家园 ——自在生成建筑哲理的审美故事 单霁翔:读书写作乃我的精神家园 马国馨:我的“一亩三分地” 李拱辰:原点的回望 刘景樑:半生的家园建设与守护之路 刘元举:陈世民的设计舞台 崔 勇:杨鸿勋《江南园林论》的家园意识与归真园 殷力欣:建筑家们的家园情结 李翔宁:忆斯坦福·安德森教授和他的建筑家园 玉珮珩:建院寻常人 陈 轸:设计定额——另一种价值度 崔 愷:建筑师家园漫谈 孟建民:以平实之心营造本原家园 庄惟敏:家园的守护与设计 李秉奇:音乐是我的精神家园 路 红:建筑遗产保护与人类的精神家园 曾 坚:建筑家园与灾害防控 周 恺:家园的温暖让人浮想联翩 胡 越:另一个家 梅洪元:初心所系为家园 张 宇:从山水精神中探寻山水家园 赵元超:云横秦岭家何在——我心中的家园 崔 彤:家园空间图景——一个宁谧诗意的所在 陈 雄:岭南建筑的营造传承 孙一民:建筑的理性 张 杰:蜻蜓飞来的地方 张 松:漂移的家园是折叠的记忆 覃 力:深圳高层建筑思考 刘 谞:喀什老城的高台房子 李 琦:我人生中的五座城市 李子萍:与古城的缘分 刘晓钟:住宅设计的历程与思考 金卫钧:在建筑师的家园里成长 舒 平:与住宅研究结缘的那些事儿 董 明:影像中的家园 夏海山:此心安处是吾乡——我的建筑生涯 罗 隽:远方的家园 徐 锋:滇池圆舞曲 张 祺:家与园 韩林飞:建筑师的艺术修养 郭卫兵:建筑师的精神家园 傅绍辉:令人怀念的家园 刘伯英:城市的乡愁——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叶依谦:我的图书馆 章 明:上海的家园 朱铁麟:理想家园的五要素 陈日飙:人生无处不家园 安 军:设计院给自己做设计 郑 勇:川味建筑 吴 晨:北京城的复兴 陈天泽:致敬城市家园建设二十载 陈 竹:我的大学我的家 郝卫东:家园乃建筑师的一方天地 范 欣:新疆传统建筑之美 舒 莺:异国的纪念碑 李一帆:寻找被遗忘的家园 ——云南哈尼梯田红河谷帐篷营地设计之思李海霞:家园四解:根基、培育、价值、升华 李亦农:家园的创作 徐苏斌:家和遗产 ——疫情期间的读书笔记 孔宇航:建筑师的家园与修养 后记:“家园”的书写充满责任
展开全部

节选

2003年 4月,“非典”开始在北京等城市暴发,那时我因视网膜脱落动过手术,在家处于半休养状态。我清楚地记得, 4月 22日,我们单位接到北京市决定建立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指示。任务紧急,当晚 10点,我被同事接到单位,在五楼会议室和团队一同紧张讨论设计工作一直到下半夜。23日一早,我们赶到小汤山,现场勘察项目用地,参加指挥部召开的现场会,向市领导汇报初步方案并获批,接着马不停蹄急速用车从院里将计算机、打印机、纸张文具一一搬至现场,投入紧张的工作。我们和施工单位一道进入了边设计、边施工的非常工期。设计团队驻扎在施工**线,几乎连轴转地工作了七天七夜,边设计边施工。这次除设计周期紧迫外,还要求设计团队与各施工单位紧密衔接,要求及时完成各环节的调度协调。当时六排病房是由六家不同的施工单位承担建设任务,由于情况紧急,各单位按各自渠道,采用了不同的建筑构配件,有的是混凝土盒子结构,更多的是不同规格的成品复合板材,所以每一排病房都不一样。印象比较深刻的设计要点包括:因为建设速度要快,当时小汤山医院采用的是模数化、标准化、体系化模式组建,而且对防止交叉感染,对洁污分区要求非常严格。不能因为是应急工程,就放松生物安全要求。新建成的病区是控制区,医护人员的居住区域是缓冲区,行政和后勤的办公区域是清洁区。各个区域的人员分区活动,防止病毒的扩散。病区内则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隔离防护措施。病人和医护人员的通道各不相同,病人是通过病房门前半开放式的走廊通道进出病房,而医护人员则是从专用的工作通道进出。从清洁区到病房污染区,相关人员要经过两道卫生通过间,佩戴穿上防护装备才进入工作区。污物污水处理也在设计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当时因为施工周期太短,建设现浇钢筋的污水处理池并不现实,因此因地制宜将原钓鱼池(游泳池)改造加盖作为污水处理站。病人使用过的衣物、医务人员防护服等被污染物品一律收集后,先通过环氧乙烷消毒,再由专门的垃圾处理装置对废弃物进行焚烧处理。小汤山医院是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完成的设计特例,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需要建筑师当即决定的事例不计其数。设计团队集思广益,认真地与院感专家、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多方讨论果断决策,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选择*优的处理方式。但在关键原则上我们还是要坚持,即便当时发生剧烈争论。例如改造混凝土盒子结构,要拓宽门洞,主通道消防分区,隔间防火门要保证*低限度门宽等 “非典”疫情的发生引发了国内对传染病医院设计专题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受住建部、卫生部委托, 2014年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主编《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编制中结合了国内多家传染病医院、卫生管理部门的意见,汲取了疾控中心、传染病医院方专家以及设计同业各专业人员的意见。在“非典”之后,各地相继建设了一批传染病专科医院,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这些医院在疫情平和时期的利用率与综合性医院相比明显偏低,这就出现了如何拿捏传染病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在“平时”与“战时”的平衡关系问题,医疗建筑如何实施“平战结合”“平疫结合”值得研究。当今西方国家很少有传染病专科医院,多在综合医院中设立传染病区;而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面对的是两条战线,居民的疾病谱兼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特征,需要我们积极研讨。医院能耗高、现代医疗装备仪器高端昂贵、生物安全要求高等因素,使现代医院不仅一次投资高,日常运行维护费也很高,因此建设中要确定合理化的路径。在保障人民群众基础医疗的前提下,不应盲目地追求医疗建筑在形式上的“高大上”,而应以适用为设计原则。现在有些医院项目不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动辄建设数千张床位的医院,给后续的运营管理带来极大负担。如前所述,建筑师在设计时应注意品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设计作品的优劣要在使用中评价,要充分重视建筑的“后评估机制”,不要太随意。科技工作者更应该平和,踏踏实实做事。所以医疗建筑设计的未来走向是,结合我国的国情,踏实地开展研究,展开分析,走向科学求真、务实发展之路。 ——摘自黄锡璆:《“小汤山”到“火神山”——我的抗疫“家园”》

作者简介

金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建筑创作》原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现任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建筑摄影》三刊总编辑。曾出版《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师的童年》《建筑师的自白》《建筑师的大学》等著作十余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