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北京城的生命印记(当代学术版

北京城的生命印记(当代学术版

1星价 ¥96.0 (7.5折)
2星价¥96.0 定价¥1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7341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70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108073419 ; 978-7-108-07341-9

本书特色

本书中的一系列文章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 均具有重要的开创作用,于 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依然 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侯仁之一生致力于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从河湖水系和地理环境入手,系统地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形成、发展、城址转移的过程。本书精选了他在建国以后所撰写的五十五篇相关作品,论述中饱含着作者对北京城的深厚感情。

目录

序 1

城址起源与变迁

北京城的沿革 3

关于古代北京的几个问题 14

说蓟 35

说燕 38

现在的北京城*初是谁建造的? 42

北京城和刘伯温的关系 47

北京城的兴起——再论与北京建城有关的历史地理问题 52

关于京东考古和北京建城年代问题 58

河湖水系

北京都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源问题 63

北京历代城市建设中的河湖水系及其利用 101

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 129

明陵的水文 151

从丰沙线到官厅水库 156

北京城*早的水库昆明湖 163

踪迹高梁河 167

戾陵遏与车箱渠 174

颐和园话旧 178

北京地下湮废河道复原图说明书 186

规划、设计与改造

元大都城 195

明清北京城 226

北京旧城平面设计的改造 245

论北京旧城的改造 268

试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两个基本原则 292

试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 302

评西方学者论述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四例 313

天安门广场:从宫廷广场到人民广场的演变和改造 322

北京紫禁城在规划设计上的继承与发展 347

从莲花池到后门桥 358

从北京城市规划南北中轴线的延长看来自民间的

 “南顶”和“北顶” 376

海淀镇与北京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理关系与文化渊源 381

要真实、要发展

 ——关于城市古建筑遗址的利用与开发问题的一封信 406

从北京到华盛顿——城市设计主题思想试探 412

景物溯源

海淀附近地区的开发过程与地名演变 441

记燕园出土文物——有关地望考证的墓志石 451

未名湖溯源 454

记米万钟《勺园修禊图》 470

圆明园 481

畅春园的新篇章 487

北海公园与北京城 489

什刹海与北京城址的演变 494

要看到建设“滨河公园”的历史意义 504

保护和力求恢复后门桥的历史面貌 508

亮出白塔 功德无量 511

卢沟桥与北京城 513

地图与碑记

《北京历史地图集》前言 533

《北京历史地图集》二集前言 537

记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清雍正北京城图

 ——补正《北京历史地图集》明清北京城图 540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碑记 554

明北京城城墙遗迹维修记 556

白浮泉遗址整修记 559

什刹海记 562

北京城东南角楼记 564

金中都城鱼藻池遗址简介 566

北京建城记 567

北京建都记 569


展开全部

节选

北京城的兴起 ——再论与北京建城有关的历史地理问题 北京城的兴起,源远流长,这不仅仅是历史上一个居民点的考订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和整个北京地区在历史上的交通发展大有关系,现在谨就北京城兴起的地理条件,连同与古燕国的地理关系,再做些较为详细的探讨。 北京城所在的地区,位于华北大平原北方的尽头。它的东、西、北三面有群山环抱,中间是一个小平原。环抱于小平原东北两面的是燕山,越过燕山就是历史上所谓“塞外”的丘陵和高原。这其间只有遵循天然峡谷,南北通行才有可能,其中*有名的就是现在的南口和古北口。从小平原西侧迤逦南下的,是崛起于华北大平原西边的太行山。从今天的情况来看,自北京小平原南下华北大平原,无处不可通行。但是早在三千多年前北京的原始聚落开始兴起的时候,情形却不是这样。那时只有沿着太行山东麓南来北往才有可能。因为大平原北部,相当于现在白洋淀周围一带以及北京市区南部的广大地区,曾是水网密布的地方,无数湖泊沼泽散布其间,形成了南北交通上的极大障碍。只有了解到这一古代自然地理的基本情况,才便于进一步探讨北京地区早期的交通发展和北京城兴起的问题。 远在旧石器时代,从早期的“北京猿人”或简称“北京人”,中期的“新洞人”,一直到晚期的“山顶洞人”,也就是大约从七十万年前下至一万数千年前,都有古代人类繁衍生息在北京小平原西侧的沿山洞穴里。到了大约一万年前,也就是新石器时代的开始,由于原始农作物的栽培技术逐渐得到发展,人类才从山中下到平原,开始建立起原始的农村聚落。现在发现的这些农村聚落,*重要的都分布在北京小平原的山前台地或沿河二级阶地上。例如*东边的有平谷县的北埝头和上宅村,西北边的有昌平县的雪山村,西南边的有房山区的镇江营。各处都曾出土数量不等的各种石器、陶器等。这些原始农村聚落的出现,说明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已经有农业生产开始发展起来,并且逐渐从山前台地向较为低下的平原腹地分布开来,随后就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 我国有文字可征的历史始于中原地区的商朝。商朝*后的都城殷墟,在今安阳市以西相去不远,其地理位置接近太行山东麓的南端。这一位置有利于它的政治文化势力,沿着太行山东麓*便于南北来往的狭长地带,一直向北方扩展到现在的北京地区。从这条狭长地带上逐渐形成的一条南北通道,可以称之为古代的南北大道,实际上这就是现在京广铁路在河北省境内这一段*初的前身。 当初殷商势力沿着这条古代的南北大道北上,首先接触到的一个地方势力,见于明文记载的就是燕。燕的势力范围难以确定,它的统治中心在哪里,也是过去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一直到*近房山区董家林村发现了周初分封的燕国遗址之后,这一悬案才得到解决。这是北京地区发展史上*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是值得大书而特书的。这一发现还证明燕的存在并不始于周初的分封,在此以前,这里已经有一个自然生长的地方势力发展起来,它的统治中心还有残存的城墙遗址可见,这就是殷商时期的燕。和这个早期的燕大约同时存在的,还有其他地方势力,其名称见于记载的如孤竹、肃慎、山戎,也都分布在今日北京市区及其附近一带。 这个早期的燕,已是殷商北方的属国,或称“北伯”,这是王国维早已论定的,尽管当时他还不知道燕的统治中心在哪里。此外,他还曾根据易县出土的殷商彝器,说明燕用殷制,因而作出如下的结论说:“商之文化,时已沾溉北土矣。”关于殷商时期燕的主要势力范围,王国维也有值得注意的探索,大约在涞水、易县一带,此不具论。现在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周初灭商之后,不只是在殷商所属北伯燕的统治中心分封了燕国,同时还在燕国以北相去百里之遥的地方,又分封了蓟国。蓟国的统治中心,其故址就在今日北京城区的西南部分,相当于白云观东南的一带地方。蓟的原始聚落何时起源,尚难稽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在南北交通上的地位,也就日益重要起来。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正好是古代从中原北上的南北大道的北端,从此再向北去,大道开始分歧,只有通过天然峡谷,才能北上以到达山后地区。因此蓟实际上乃是南北交通的枢纽。随着南北交往的发展,它的重要性也就与日俱增。本来这个南北交通的枢纽,理应从城西南永定河的古渡口上发展起来,代表这个古渡口的,就是金朝开始兴建并且完整保留到现在的卢沟桥。只是因为永定河的流量极不稳定,每逢夏季,经常遇到大雨集中,洪水暴涨,使古代渡口遭受严重威胁,因此北上大路的分歧点,就从渡口东移到蓟这个相去不远的地方,于是蓟就开始发展起来。自然蓟所在处,还有其他有利的地理条件如地形与水源都便于它的发展,这里就不细加讨论了。 周武王十一年出兵伐商,胜利进军殷墟之后,立即沿南北大道向北方扩张其势力范围,并且分封了燕和蓟这两个诸侯国,这是有明文可考的燕和蓟同时建城的开始。在此以前,燕虽然是早已兴起的一个地方势力,并已建立起它的统治中心,但是其中心建立的年代,却无从确定。至于蓟的起源,史文同样缺载。重要的是蓟国一旦在周初受封之后,它的城址所在,世代相继,也就逐步发展起来。东周初年,燕国迁都蓟城,称雄中原。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之后,蓟城始终是北方重镇。到了公元10 世纪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崛起,入主中原,先是辽朝在此建立陪都,号称南京。金朝又扩建南京,改称中都,这是北京城在历史上正式建都之始。其后元朝改建中都于东北郊外,是为大都。明朝加以发展,始称北京,清朝相沿未变。此后旧日北京城的整体规模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的前夕。 这里还需补充说明的是,周武王十一年和蓟国同时被封的燕国,在当时南北交通上的重要性虽远不如蓟国,但是它的腹地广阔,又接近文化先进的中原,因此它的势力先于蓟国而日益发展起来。大约到了东周早期,它终于沿着北进的大道向北方发展,不仅兼并了蓟国,而且迁都到蓟城,遂有“燕都蓟城”之说。 现在燕国的统治者有大量遗迹遗物被发掘出来,对于研究燕国早期的历史至为重要。这是因为它一旦迁都蓟城之后,其地竟成废墟,以致日后在长时期内,燕国初封的故址,难于稽考,而掩埋地下的遗迹遗物反而得保存下来。 至于蓟国,虽与燕国同时受封,其故址所在,却很少遗迹遗物被发现。推断起来,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三千年来,蓟城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中,人类活动频繁,古代的遗迹遗物很难得到保存。例如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记到,蓟城东南郊有两座燕王陵,“陵有伏道,西北出蓟城中”。又说此二陵“基址盘固,犹自高壮,竟不知为何王陵”。后来到了金朝扩建蓟城,二陵地址计划包在城内,遂进行迁葬,这才发现此二陵乃是汉燕灵王刘建和燕康王刘嘉的墓。可是迁葬后的二燕王陵以及原在蓟城以内的伏道,都早已荡然无存。郦道元还记到蓟城北郊也有一座燕王陵,更无踪迹可寻。以此为例,时代更早的遗迹遗物,也就更加难以保存下来。或许这在北京城的发展史上,仍然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总之,迄今为止可以认为蓟城即是今日北京城发展的起点,蓟也就是北京*初见于记载的名称。今后如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新发现,对于上述论点,或肯定、或否定,都是个人所殷切期待的。 原载《燕都》1991 年第4 期。文字略加删改,并加附图 本次自北京大学院士文库《侯仁之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选出

作者简介

侯仁之(1911-2013)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工作具有广泛影响,研究方法极具开创性和引领性。在细致的实地考察和严密的文献考证基础上,他从交通区位、水系分布、地理环境的角度,首次系统地揭示了北京城的起源、形成、发展、城址转移的全过程,深刻分析了古代北京城平面设计思想的特点以及城市形态与地形地貌、河湖水系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出了现代北京城市建设中如何继承和保护古都风貌的基本原则。他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是有关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权威之作,成为规划古都文化风貌保护与继承方案的重要依据。他把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城市改造和建设的现实任务结合起来,为北京、天津、承德、邯郸、淄博、芜湖等文化古都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