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青铜觥卷)(精)

包邮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青铜觥卷)(精)

¥135.0 (7.5折) ?
1星价 ¥135.0
2星价¥135.0 定价¥18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3121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5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030731210 ; 978-7-03-073121-0

内容简介

本书以商周时期青铜觥为研究对象,在收集传世著录和考古出土的青铜觥的基础上,运用分型定式、年代分期等多种研究方法,讨论青铜觥的类型、年代、区域、器类、器物组合以及铭文纹饰等多方面内容,务求对青铜觥这类器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

目录

目录
绪言 (1)
**章 青铜觥研究史及其方法 (3)
**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第二节 青铜觥的研究回顾 (4)
小结 (26)
第二章 青铜觥的类型学研究 (28)
**节 青铜觥的类型分析 (28)
第二节 几种特殊形制的“觥” (42)
小结 (47)
第三章 青铜觥的年代学研究 (49)
**节 觥器的分期 (49)
第二节 觥器的起源 (59)
小结 (62)
第四章 青铜觥的区域研究 (64)
**节 殷墟故地 (64)
第二节 三周之地 (67)
第三节 周边地区 (72)
小结 (77)
第五章 青铜觥的器类研究 (78)
**节 青铜觥的判定及其标准 (78)
第二节 青铜觥的功能和用途 (81)
第三节 青铜觥与其他器类的关系 (84)
第四节 觥器范畴内的器物辨析 (94)
小结 (104)
第六章 墓葬及器物组合研究 (105)
**节 出土青铜觥墓葬分析 (105)
第二节 觥器组合 (117)
小结 (123)
第七章 青铜觥的铭文研究 (125)
**节 觥器铭文概识 (125)
第二节 觥铭族徽与家族 (135)
小结 (150)
第八章 青铜觥的纹饰及造型研究 (151)
**节 青铜觥纹饰整理 (151)
第二节 关于觥器纹饰与造型的几个问题 (156)
小结 (161)
结语 (162)
附录1 陕西地区出土青铜觥之考察 (164)
附录2 纹饰与造型的关联 (168)
附表1 青铜觥型式演变表 (178)
附表2 传世青铜觥统计表 (180)
附表3 出土青铜觥统计表 (200)
参考书目 (209)
后记 (226)
展开全部

节选

**章青铜觥研究史及其方法 关于觥类铜器的研究史,我们有两点需要说明,**,宋清金石著录多将此类器归为匜属。第二,王国维将其从匜器中分出,并依据文献命名为“觥”,实际上这个命名并不合适。这两个学术误解给觥器研究产生一些困扰,本章的主要内容首先亦是梳理这些误解的源流,廓清错讹。当然,现今仍以“觥”称之,亦是避免产生更大范围的混乱。在本书中,如未加特别说明的,则是指所谓的觥器,即带鎏置流,有较大体腔,具盖,作曲折形,且有兽首饰的这类器物。通过梳理著录及研究史,我们对此类器物有一个历史性的认识,对之前诸家研究的得失亦能有宏观上的把握。 **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如果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稍有了解,我们就会发现,在铜器研究初期,受到金石学的影响,注重铭文考释以及断代分期。这固然是青铜器研究的首要环节,但这一研究传统过于强大,使得研究者会忽略其他方面,例如器形、纹饰。以至于现代考古学进入中国之后,铜器多作为商周考古范畴下的一项重要材料,进行类型学的研究,很少能再向前推进。若以器物种类为切入点,对青铜器某个专门器类的研究,不仅能够尊重两方面的研究习惯,还能尽可能地容纳多个层面的信息和多种研究方法,诸如器种起源、定名脉络、出土地点、墓葬级别,特别是在考古情景下讨论器物研究以及器种之间的影响。这样,或许能够突破学科具体材料的界限,更为宏观地讨论早期中国的许多共性问题。 目前,在张懋镕师倡导并身体力行下,不少青年学者着手对于单个器类的系统整理,出版《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十九卷,并且工作尚未结束,新一辑亦在撰写编辑中。本书作为其中的一卷,自然有着一定的延续性。但是因为觥类器物的特点,又与其他器类存在一些差别,**,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出土铜觥有36件。相较于其他器物而言,发现数量颇少,其也与早期流散不无关系,但二者总量也不算多。第二,出现或流行时间较短,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消亡;流行范围也相对较小。第三,在考古发现觥器之前,铜觥流散收藏情况较甚。这一现象其他器种亦有之,但是流传、出土之间的比例不及觥器。以上三点或许能够成为本卷不同于其他卷之处,除此之外,本书的写作还有以下的意义: (1)以往学术界在研究青铜器的过程中,对于青铜觥的专门研究较少,有些仅就某一个方面进行论述或者简单的分析,很少涉及青铜觥的起源、演变、器物组合以及和其他器型之间的关系。 (2)因为青铜觥没有自名,关于它的定名存在争议。同时,青铜觥作为酒器已经得到学界公认,然而,其为饮酒器还是盛酒器还存有一些疑义。其功用与它独*的造型有关系,此为本著需要解决的问题。 (3)觥类器物多制作精美,器物透露出庄严、稳重之感,亦能体现出它所在时代的艺术水平和人们的审美特点。这些也与商周时期的政治管理以及社会状况密切有关。要知道,铜觥是未见有陶器祖形的,是独立创制出的器形,其活跃时代也是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至西周中期逐渐消失。在短时间内,如果器形比较固定,就需要考虑人及社会的因素,如礼仪规范、社会需要。 (4)对铜觥的研究,仍然需要结合相关墓葬信息。此亦是铜器综合研究的首要标准。目前来看,青铜觥只出土于少数大型墓葬中,而且器物组合较不固定。所以,青铜觥在器物组合关系中的地位,以及使用者等级均是我们所要考虑的,可谓是“器以藏礼”的动态反映。 青铜觥作为重要礼器不言自明,亦从器物望而可知,我们试图找出青铜觥与商周社会礼制之间的关系。这对商周时期社会的礼制关系,以及祭祀中所需遵循规则的研究,都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青铜觥的研究回顾 本节可以看作是青铜觥研究的小史,是对铜觥的著录、研究的简单回顾。作为单一器物的研究史,自然不能脱离整体铜器研究史。后者已有学者做过一些研究。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对铜觥传藏及研究加以更聚焦的回顾,以期能在当时金石彝器收藏认识背景下,重新考量人们对觥器的认识。 一、金石著录阶段:宋、清及其民国 (一)初期阶段:宋一清 金石学自赵宋开始发轫,是以研究铜或石质物质为主的古物学,主要更在乎其上的铭刻。然至清代,除了诞生全形拓资料复制方法外,金石学本身并没有革新性的突破。尤以“证经补史”为本务,而所谓“证”“补”,于今来看,均为金石学到古物学进程的障碍。对“觥”器有近乎千年的误解遂是一个侧证。故此,我们将其放入一个时间段来叙述。特别是两宋以后,我国的金石学研究处于**个低潮期,几乎没有相关的研究著作,更遑论对觥的研究。清代乾嘉时期,金石学开始复兴,然而由于青铜觥形制独*,数量较少,历代对于它的著录及研究鲜少,亦如前之赵宋,存在很多错用、混用的现象。考虑到历代著录有器影(或曰图像)、铭文两个系统,我们亦按此对历代的青铜觥著录进行梳理,以期对宋代以来的觥类收藏著录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把握。 1.器影类 青铜觥*早见于北宋宣和年间的王黼《宣和博古图录》,该书按照商、周、汉来划分时代,并对器物的纹饰形制有所说明②。虽然也收录了器物铭文拓片,但其体例为一器一铭,也对无铭器物著录,可见是以器物为主的。《宣和博古图录》收有匜16件,其中7件为觥,分别是商启匜③(图1-1)、商凤匜(图1-2)、商三夔匜⑤(图1-3)、周父癸匜(图1-4)、周文姬匜⑦(图1-5)、周徧地雷纹匜(图1-6)⑧、周夔匜_(图1-7)。除周父癸匜、周夔匜失盖外,其余五件器物均有盖。南宋人赵九成在《续考古图》⑩中正好反之,将形制上为匜的器物称之为觥(图1-8),而将鼎称之为“匜”(图1-9)。此一谬误已经容庚指出。尽管有所失误,然收入2件觥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