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3277406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39
- 出版时间:2022-08-08
- 条形码:9787532774067 ; 978-7-5327-7406-7
本书特色
《爱的艺术》《逃避自由》作者、“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弗洛姆经典作品
内容简介
在人类历史上,是不服从的思想和行为推动着社会进步,而不服从不但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独立思考和感受的能力。这是艾里希·弗洛姆著叶安宁译的论文集《论不服从》所探讨的主题。 《论不服从》出版于1981年,由艾里希·弗洛姆在世时发表的多篇论文合集而成,论述了“服从”与“不服从”究竟意味着什么:服从人性和人道社会的目标,不服从各种偶像。他的论述至今仍有相关意义。 艾里希·弗洛姆反对盲从因袭,对常识中的“陋识”部分持批判的立场。他结合社会和政治现象扶得独特的心理学洞见,投身和平运动,呼吁采取裁军步骤。在这些活动中,他对各类人云亦云的“常识”实践了他的不服从态度。他所服从的是心智健全的思考方式,与阿尔伯特·施韦策、伯特兰·罗素等先知哲人们秉持的理念一脉相承。 作为一位人本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艾里希·弗洛姆还在多篇论文中阐述他的政治立场和社会结构分析。他坚定地指出,在所有社会和经济活动中,价值是人,社会的目标是营造各类环境,让每个人充分发展其潜能、理性、爱和创造力,真正实现自由和发挥个性。
目录
**章 价值观、心理学与人类生存之道
第二章 作为心理和道德问题的不服从
第三章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之于马克思理论的应用
第四章 先知与祭司
第五章 以人为重
第六章 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
第七章 保证大力度优惠收入的心理层面分析
第八章 单边裁军问题
第九章 老年的心理问题
节选
《论不服从(弗洛姆作品系列)》: 创造,预设为一种活动和关心。它预设了创造者对创造物的爱。但倘若一个人没有创造的能力,没有爱的能力,又该如何解决超越自我的难题?另有一条蹊径通向超越的需求:如果我不能创造生命,我就毁灭它。毁灭生命也会使我超越它。诚然,人能够毁灭生命与其能够创造生命一样堪称奇迹般的技能,因为生命就是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本身。在毁灭的行为中,人将自己凌驾于生命之上,亦超越了作为创造物的自我。于是,就人受到超越需求的驱动而言,其终极选择不是去创造就是去毁灭,不是去爱就是去恨。那些意欲毁灭的巨大意志力——我们在人类历史上早有耳闻,在现实生活中亦骇然目睹——是根植在人的本性中的,正如创造的动力根植在人的本性中一样。我们说人类拥有开发爱和理性的主要潜能,这并不表明我们一味幼稚地相信人的良善。毁灭性是人的次要潜能,同样埋藏在人类生存之道的深处,并具有可与任何人类情感匹敌的烈度和能量。但是——这正是我论述的要点——毁灭性是创造性的替代品。创造与毁灭,爱与恨,这不是两种互不相干的本能。它们都是人类同一个超越需求的回应,当创造的意志不能满足时,毁灭的意志就占了上风。有所区别的是,以创造来满足超越需求予人幸福,而以毁灭来满足超越需求则令人痛苦——尤其令毁灭者本人痛苦。 人对生存状态还有第三方面的需求,那就是根基需求,人的诞生之日即从自然家园出发之旅的始点,亦即与自然纽带切割的始点。但这项切割本身令人心惊胆战:人一旦断了在自然的根,将向何处去?人又是谁?人独立遗世、无依无靠、无根无基;人难以承受这种绝缘与无助的处境。人会发疯失智。只有当重又续上新的人类之根,才能捐弃自然的根;只有当找到人类根基,才会感到再度回到世间的家园。如此看来,在未找到人类根基时在人身上体现的那种与自然关系难舍难分的强烈愿望,体现的那种千方百计阻止自己脱离自然、母亲、血缘和土地的抗争,又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 各类自然关系中*基本的,是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孩子的生命是在母亲子宫里孕育而成的,人类胎儿在母亲子宫里的孕育时间比绝大多数动物来得长;即便呱呱坠地,其在体能上那种无助和必须完全依赖母亲抚养的时间段亦比其他动物延续得更久。在生命的*初几年时间,孩子是不能与母亲全然分离的。其所有生理需求的满足,对温暖和关怀的重要需求,都来自母亲;母亲赋予孩子生命不仅仅在分娩那一刻,而是源源不断的。她对孩子的关爱丝毫不取决于孩子能为她做什么,不取决于孩子须尽何义务;她的关爱是无条件的。她关爱,因为这个新生物是她的孩子。在生命中关键的*初几年,这个孩子在母亲那里体验到的是生命的源泉,体验到的是全方位的保护和抚育的心力。母亲是食粮,是爱,是温暖,是大地。有了母亲的爱意味着孩子有了活力、有了根、有了家园。 正如分娩意味着离开全方位防护的子宫,成长则意味着离开母体的呵护范围。但抛开成人与幼儿的巨大差异不论,即便是成熟的成年人,亦有的从未完全停止眷恋那种存在于婴孩期的母体保护。成年人按说有能力立足于世,照顾自己甚至照顾他人,而幼儿尚无此能力。但考虑到成人生活中的困惑日益增多,我们的知识在本质上又是支离破碎的,成人的生存条件充满了意外,而且我们不可避免地屡屡犯错,因此成人的生存状况与幼儿相比,不见得如世人原先想象的那样有着天壤之别。每个成年人都需要帮助、温暖、保护,虽然与幼儿的需要在形式上不尽相同,却仍有诸多相似之处。故在普通的成年人身上,如果你发现其对安全和根基——一如母亲曾赋予的关系——怀有强烈的渴念时,难道会觉得奇怪么?除非找到其他生根之道,否则人不会放弃这种强烈的渴念,你难道会对此怀疑吗? 在精神病理学领域我们发现大量证据,证实这种拒绝离开母体全方位呵护范围的现象。*极端的形式中我们甚至发现有人渴望回到母亲子宫的例子。一个魂牵梦绕于这种欲望的人可能给人看到的是一幅精神分裂症的图景。这样的人感到自己像母亲子宫里的胎儿,并据此想象度日,以致无力承担连孩童都能完成的*基本的生活功能。在比较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病例中,我们发现许多同样的渴求,但它的形式是某种压抑的欲念,这种欲念只有在梦境、症候以及病态的行为中才会显现;患者一方面对留在母亲子宫怀有深切的欲念,另一方面又想具备成人的性格并过上常人的生活,两者于是冲突而引发神经症。在梦境中,这种渴求表现为诸如身陷黑暗洞穴,或一个人在潜水艇里潜入深海等等。在这类患者的行为中,我们发现他们对生活怀有某种恐惧,而对死亡怀有某种执着的迷恋(死亡,在想入非非的意境里,代表了返回母亲子宫、返回大地)。 ……
作者简介
艾里希·弗洛姆,有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22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纳粹上台后于1934年赴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讲学,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1980年于瑞士洛迦诺逝世。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在潜意识中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的代表作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
波斯帝国王位争夺战回忆录
¥23.8¥68.0 -
陌生人的需要
¥17.1¥45.0 -
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
¥12.3¥35.0 -
毛泽东选集(普及本)(全四册)
¥60.8¥81.0 -
(平装)二战战史
¥14.0¥45.0 -
中国历代创业帝王
¥6.8¥25.0 -
毛泽东选集(全四册)
¥73.1¥97.5 -
中国政治二千年
¥9.6¥20.0 -
一臂之间-美国总统保镖回忆录
¥16.8¥48.0 -
大国的博弈-改变世界的一百八十天
¥11.2¥32.0 -
思想与社会
¥11.9¥27.0 -
行省制度研究
¥11.7¥30.0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9.9¥49.0 -
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一卷
¥15.7¥49.0 -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9.9¥23.0 -
朱镕基讲话实录-第四卷
¥15.7¥49.0 -
秘密访问-中美关系破冰亲历
¥10.6¥28.0 -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11.7¥18.0 -
白人的工资 : 种族与美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22.8¥65.0 -
列宁全集·第八卷
¥6.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