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晓晖论语课:平易二睿智的教导

包邮罗晓晖论语课:平易二睿智的教导

1星价 ¥29.7 (7.5折)
2星价¥29.7 定价¥3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0127724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72页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220127724 ; 978-7-220-12772-4

本书特色

★《罗晓晖论语课》的价值在于如何将《论语》这一经典纳入到语文学科的框架下进行研读和教学。
★解读经典,研讨课型,亦教亦学,受益匪浅。


内容简介

本书是罗晓晖自发的课程改革“论语课”的讲义精华。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为“原典研读课”,是对《论语》二十篇重要章节的译注与评说;第二部分为“经典研讨课”,提供了几种参考课型,如语义辨识课、资料梳理课、主题研讨课、拓展阅读课。作者的解读立足文本,多有新见,且能逻辑自洽。在当前提倡“整本书阅读”的背景下,作者的“论语课”早经教学实践检验,取得显著效果,因而其经验总结之作亦颇有价值,或可供师生参考借鉴,从而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

前言

自 序

经典学习是文化教养的根基。在我看来,《论语》和《世说新语》是理解中国思想和中国风度的基础,学习这两本篇幅不大的古籍是中国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须完成的事。十六七年前,我就在成都七中开设了“论语课”。我的“论语课”是在课堂内完成的,当时使用的教材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论语课”是我自发的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教学内容的改革才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给学生提供有营养的教学内容比任何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得更重要。基于这种认识,我大刀阔斧处理教材教学,腾出时间来开设“论语课”和“诗词课”。效果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很简单,我的学生至少学到了别的学生可能不曾学到的东西,而这对于学
好语文、理解人生和传承文化都很有意义。我也很满足于这教学的前瞻性,在当前实行“整本书阅读”的很多年前,我已经落实“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了。

目录

目 录


部分


原典研读课


学而 / 003


为政第二 / 008


八佾第三 / 016


里仁第四 / 021


公冶长第五 / 027


雍也第六 / 031


述而第七 / 036


泰伯第八 / 045


子罕第九 / 051


乡党第十 / 057


先进第十一 / 060


颜渊第十二 / 063




子路第十三 / 071


宪问第十四 / 078


卫灵公第十五 / 088


季氏第十六 / 097


阳货第十七 / 102


微子第十八 / 110


子张第十九 / 114


尧曰第二十 / 120


第二部分


经典研讨课


一、语义辨识课 / 125


二、资料梳理课 / 129


三、主题探讨课 / 145


四、拓展讨论课 / 160


后 记 / 171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经典的学习,首重原典研读。

无论是概论性的介绍,还是体系性的论述,都不能替代直接面对经典的细读与聆听。概括与提炼,分析与综合,是普通的阅读所必需,更是经典研习与学术探讨的必要手段,但对于《论语》这样的经典而言,这并不是基础的和重要的。要真正领会经典的思想活力,需要直接面对经典本身,从字里行间去揣摩和发现。

原典研读的要求是:

1.不参阅相关评论,阅读经典原文。

这样做是为了直接面对经典,减少他人意见的干扰。
凡有字句疑惑,皆须查阅辞书。要利用工具书和各种资料,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经典原文的语义理解问题。语文的经典学习当然应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它应让我们首先获得语文的利益。

2.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找出对自己有启发的部分。

这是因为经典具有各种营养,我们只需获取对自己有益的,这部分也容易内化于心。当理解发生时,我们实际上也在用理智权衡,同时比照自己的经验。

3.以自主阅读为主,要一则一则地用心细读。

经典的学习,首重原典研读。


无论是概论性的介绍,还是体系性的论述,都不能替代直接面对经典的细读与聆听。概括与提炼,分析与综合,是普通的阅读所必需,更是经典研习与学术探讨的必要手段,但对于《论语》这样的经典而言,这并不是基础的和重要的。要真正领会经典的思想活力,需要直接面对经典本身,从字里行间去揣摩和发现。


原典研读的要求是:


1.不参阅相关评论,阅读经典原文。


这样做是为了直接面对经典,减少他人意见的干扰。

凡有字句疑惑,皆须查阅辞书。要利用工具书和各种资料,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经典原文的语义理解问题。语文的经典学习当然应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它应让我们首先获得语文的利益。


2.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找出对自己有启发的部分。


这是因为经典具有各种营养,我们只需获取对自己有益的,这部分也容易内化于心。当理解发生时,我们实际上也在用理智权衡,同时比照自己的经验。


3.以自主阅读为主,要一则一则地用心细读。


阅读过程中若有特别的心得或难解的困惑应记录下来,这对后续的学习与探讨非常必要。


本书译文致力于还原原文本意,跟通行版本多有不同。字词若有疑义,则多以《说文解字》为主要释义依据,并须有先秦文献可征。译文务求明白,不单列注释。若有须注者,在“补说”中说明。“补说”以诠释译文为主,尽量不作义理发挥。


4.要抱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谦逊态度。


原典研读时不需要创新,特别需要以谦虚学习的心态来对待经典。自以为是的批判性立场容易带来偏见,导致我们看不见经典中值得汲取的东西。如果确实有不吐不快的个人见解,可做批注或笔记留待经典研讨课提出来讨论。




学而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之后,能在适当的时机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不是很愉快吗?有同学从远方来切磋所学,分享学习所得或探讨学习上的疑惑,不也很享受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学

习的进境而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


【补说】


本章谈学习,三句话是连贯的。句谈学而能用的快乐,第二句谈切磋所学的快乐,第三句谈学有所成时内心稳定而自足的愉悦。


“学”是指学习知识,“习”是指把知识运用于实践。“朋”是指同门(同师)的人,“友”是指志趣相投的人,“朋”不宜径直翻译为“朋友”。“朋”有领悟须说或有疑惑未解,故“自远方来”与同门交流。根据语意连贯性要求,“人不知”,是指他人不了解自己的学问。




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在不真诚的花巧言辞和假装出的和颜悦色之中,几乎不会有‘仁’的存在。”


【补说】


“巧言令色”的实质,是表里不一,隐瞒真实情感与立场,不符合“仁”的要求。孔子强调要真诚,要讲是非,要有原则。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事是否未能尽心?同朋友交往是否未能守信?我被传授的那些知识和道理,是否未能付诸实践?”


【补说】


“三省”是本章提出自我反省的方法,儒家是主张“反省内求”以不断求得进步的。


4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不能固执己见。要以忠信为主。不要把与自己不同类的人作为同道(那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错了就不要怕改正。”


【补说】


本章断句跟通行版本不同。孔子这里讲了五点意思,五句话相互独立,不相连贯。“学,则不固”是指学习要具备灵活性和接纳的心胸(此句若理解为“只要学习,就不会固陋”,语义上来讲也比较妥适,但如果这样理解,此句则是一般道理的阐发,跟其他几句具有针对性的劝告,表意角度不够密合)。“友”是指同道(志同道合);“不如己”可理解为志趣跟自己不同类,也可理解为修养不如自己,前者为佳。


5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这就是古代君主治国方法美妙的地方。但是,大事小事都遵循和谐的标准,有时是不可行的;知道要和谐而一味搞和谐,不以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补说】


“礼”意味着秩序,它要求人们各安其位,然而人总有不安分的,“和”是很难的,“和”也因此显得珍贵。只有古圣先王的“礼之用”,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凡事一味讲和谐,为和谐而和谐,是行不通的。考虑到“有所不行”“亦不可行”的对应关系,故如此标点,跟通行版本有所区别。


6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具有超越物欲层面的精神追求——他不追求吃饭饱足,不追求居住舒适。一个人应做事敏捷而说话谨慎。到有道之士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补说】


这段话共三句,意思包括三个方面,句讲志趣,第二句讲日常言行,第三句讲进德修业。如果把三句话视为连贯的来解说,似乎也通,但较为牵强。


7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能不因有欲求而谄媚,富有却能不因有依恃而骄傲,怎么样?”孔子说:“这算可以的了。但这不如虽贫穷却内心安适,虽富裕却能喜好礼义。”


【补说】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属于有持守的自我节制;“贫而乐,富而好礼”,则属于有建设性的精神发展。钱穆说,前者心中还有贫富,后者心中不以贫富为意,因此前者不如后者。


作者简介

成都市语文教研员,成都教科院传统文化研究室主任,四川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成都文理学院特聘教授,四川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成都七中原语文备课组长。
主要著作有《高考作文经典材料“百变通”》《罗晓晖论语课》《罗晓晖诗词课》《方法与案例: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高中作文要义:思维、材料和技巧》《高中古典诗歌教程》《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追求更高品质的阅读教学:中学语文名师课例深度剖析》等。
罗晓晖公众号:“语文渡lxh”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