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医肿瘤学(第2版)

中医肿瘤学(第2版)

1星价 ¥203.8 (7.9折)
2星价¥203.8 定价¥2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3361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60
  • 出版时间:2022-10-01
  • 条形码:9787030733610 ; 978-7-03-073361-0

本书特色

本书可供临床各科中西医药研究人员、肿瘤专业研究人员及基层医务人员研究参考,肿瘤患者亦可从中获益。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整理总结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有关肿瘤防治的理论、实践经验和研究进展。包括总论、各论及肿瘤常用方药三部分,着重讨论肿瘤的病因、病理和中医辨证治疗法则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提高肿瘤疗效的方法和途径,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的可能性,以及患者的营养与饮食治疗、康复与摄生等;并讨论了20余种肿瘤的现代诊断要点及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肿瘤常用方药主要介绍肿瘤常用方剂,其中包括著者的临床验方,对各种抗癌中草药除性味功用和主治应用外,还对其主要成分和现代药理研究进行了整理,以及对肿瘤患者常用食物进行介绍等。

目录

目录

自序
**篇 总论
**章 中国医学历代文献中有关肿瘤的论述 3
**节 概说 3
第二节 肿瘤病名 6
第二章 中医学关于肿瘤发病因素的认识 12
**节 外因 12
第二节 内因 13
第三章 发病机制与中医病理 18
第四章 肿瘤的中医辨证 23
**节 肿瘤的早期诊断 23
第二节 中医四诊在肿瘤临床上的应用 24
第三节 肿瘤的八纲辨证 38
第五章 肿瘤的中医药治疗 42
**节 辨证原则 42
第二节 论治原则 44
第三节 辨证步骤和内容 48
第四节 肿瘤的中医治疗方法 50
第六章 中医药治疗肿瘤主要法则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63
**节 扶正培本法 63
第二节 活血化瘀法 69
第三节 清热解毒法 73
第四节 软坚散结法 76
第五节 化痰祛湿法 79
第六节 以毒攻毒法 81
第七节 温通解凝法 88
第七章 中西医结合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方法和合理途径 91
**节 手术与中医药相结合 91
第二节 放射治疗与中医药相结合 95
第三节 化学治疗与中医药相结合 100
第四节 生物免疫治疗与中医药相结合 103
第五节 靶向治疗与中医药相结合 105
第六节 综合治疗的合理安排 108
第八章 中医肿瘤并发症的防治 112
**节 癌性疼痛 112
第二节 恶性肠梗阻 120
第三节 化疗后呕吐 125
第四节 术后胃瘫综合征 128
第五节 恶性胸腹腔积液 130
第六节 上腔静脉综合征 137
第七节 化疗后骨髓抑制 140
第八节 放射性肺炎 153
第九节 放射性肠炎 157
第十节 放射性皮炎 161
第十一节 术后淋巴水肿 164
第十二节 内分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167
第九章 中医药与微创治疗相结合 173
**节 恶性肿瘤血管内介入治疗 173
第二节 恶性肿瘤非血管介入治疗 177
第三节 恶性肿瘤伴随疾病和合并症的介入治疗 181
第四节 中医药在微创介入治疗前后的作用 182
第五节 总结 184
第十章 老年肿瘤患者的特点和治疗 185
第十一章 中医药防治肿瘤复发与转移的研究 190
**节 影响肿瘤复发与转移的因素与机理 190
第二节 从内因观点来探讨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 192
第三节 中医药预防复发和转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194
第十二章 肿瘤患者的营养与饮食治疗 201
**节 肿瘤患者合理营养的必要性 201
第二节 肿瘤对机体营养状态的影响 201
第三节 抗肿瘤治疗对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 203
第四节 肿瘤患者营养治疗的原则 205
第五节 中医学对食物营养的认识和疗法 206
第六节 肿瘤患者的饮食 210
第十三章 肿瘤患者的康复与摄生 212
**节 康复的目的 212
第二节 康复的条件 212
第三节 肿瘤患者康复中的医疗保证 213
第十四章 肿瘤的预防 218
**节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218
第二节 肿瘤预防的途径和方法 219
第十五章 中医防治肿瘤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22
第十六章 中医药疗效的评价商榷 225
第十七章 肿瘤病人的中医护理经验 227
第十八章 中药毒性研究 231
第二篇 各论
**章 头颈部肿瘤 241
**节 鼻咽癌 241
第二节 唇癌 245
第三节 舌癌 247
第四节 喉癌 250
第五节 甲状腺癌 253
第二章 食管癌 257
第三章 胃癌 267
第四章 大肠癌 277
第五章 原发性肝癌 283
第六章 胰腺癌 296
第七章 肺癌 303
第八章 乳腺癌 312
第九章 女性生殖器肿瘤 325
**节 卵巢癌 325
第二节 子宫内膜癌 329
第三节 子宫肉瘤 339
第四节 宫颈癌 342
第十章 泌尿系统肿瘤 348
**节 肾癌 348
第二节 膀胱癌 354
第三节 前列腺癌 358
第十一章 白血病 366
**节 急性白血病 367
第二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379
第三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85
第十二章 恶性淋巴瘤 390
第十三章 脑瘤 398
第十四章 骨肿瘤及软组织肉瘤 404
**节 骨肿瘤 404
第二节 软组织肉瘤 412
第十五章 皮肤癌 422
**节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 422
第二节 恶性黑色素瘤 429
第十六章 儿童肿瘤 436
**节 概述 436
第二节 小儿肝母细胞瘤 438
第三篇 肿瘤常用方药
**章 肿瘤常用方剂的应用原则 449
**节 中医辨证与方剂 449
第二节 中医治法与方药 449
第三节 方剂的组成 450
第二章 肿瘤常用中草药的应用原则 455
**节 中草药的性能 455
第二节 药物的配伍与应用 457
第三节 常用给药方法 460
第三章 肿瘤常用方剂选 461
**节 解毒诸方 461
第二节 散结诸方 465
第三节 攻毒诸方 470
第四节 扶正诸方 471
第五节 外用方药 475
第六节 艾灸 480
第四章 肿瘤常用中草药 482
**节 清热解毒药 482
第二节 活血化瘀药 531
第三节 软坚散结药 547
第四节 消肿止痛药 567
第五节 利湿逐水药 585
第五章 肿瘤患者常用食物简介 601
**节 全草类 601
第二节 根茎类 605
第三节 花、果、种子类 607
第四节 谷类 609
第五节 瓜果类 611
第六节 菌类 618
第七节 禽、畜、蛋类 619
第八节 水产类 626
附录Ⅰ 常见肿瘤抗癌中草药选用参考 635
附录Ⅱ 常用中草药药理作用研究参考资料 639
展开全部

节选

**篇总论 **章中国医学历代文献中有关肿瘤的论述 **节 概说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长期与自然界作斗争、与疾病作斗争求生存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古代医学家们的智慧结晶。它有着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记叙了大量对肿瘤的理论认识与治疗方药,其中有一些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并取得疗效。 一、萌芽期(远古~春秋) 早在殷周时代,古人对肿瘤就有所发现,殷墟甲骨文上已记有“瘤”的病名。两千多年前的《周礼》一书中云:“疡医上工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说明当时已载有专治肿瘤一类疾病的医生,称为“疡医”,负责治疗“肿疡”。由此可见在当时,古人对肿瘤已有了认识,至今在日本和韩国仍将肿瘤称为“肿疡”。因所处年代较久远,目前发现的记载较少,但是这些书籍的记载,为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学科发展处于萌芽阶段。 二、形成期(战国~汉代) 《黄帝内经》中就有瘤的分类记载,并提到瘤的起因是由于“营卫不通”“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邪气居其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些邪气在不同的部位,发为不同的肿瘤,如《灵枢 刺节真邪》言“筋溜”“昔溜”“肠溜”“骨疽”“肉疽”;以及记载了一些与肿瘤相关的病名,如《灵枢 水胀》言肠覃是指“寒气客于肠外 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另外还提出了肿瘤的形成有内、外两类致病因素,如《灵枢 九针》云:“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者也”,认为外邪侵袭可致肿瘤发生,《素问 异法方宜论》云:“美其食 其病皆为痈疡”,指出是饮食不节能致肿瘤,《灵枢 百病始生》云:“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指情志不畅易患肿瘤。 《难经》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对“积”“聚”的产生、症状进行了归纳,《难经 五十五难》云:“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 ”《难经 五十六难》描写了“五积”的临床表现,其中肝之积、肺之积、心之积、脾之积,与如今肝癌、肺癌、胃癌、胰腺癌、腹腔肿瘤等症状相似。 华佗在《中藏经》中提到“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认为肿瘤的发病是由脏腑“蓄毒”所生,不单是由营卫之气的壅塞而引起。 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许多类似肿瘤性疾病的诊治,包括活血化甀、软坚散结、益气化痰等治则,其所创之方,如:桂枝茯苓丸、桃仁承气汤、大黄.虫丸、旋覆代赭汤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 此阶段,中医经典著作的问世,更清晰深刻地解释了中医理论,人们对肿瘤的认识实现了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提出了肿瘤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中医肿瘤学初步形成。 三、发展期(魏晋~金元)  1. 魏晋至隋朝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写道“凡癥坚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癥有结积,便害饮食,转羸瘦”,说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过程,往往自我发觉时多属晚期,形成虚证,身体消瘦(同当今的恶病质),预后不良。 《晋书》中云:“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这是目前已有资料中对中医手术治疗肿瘤的*早记载。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不但分门别类记叙了许多肿瘤疾病和所属的症状,还论述了这些病症的成因及病机,包括“癥瘕”“积聚”“食噎”“反胃”“瘿瘤”“缓疽”等病症。  2. 唐宋时期唐代著名的医家孙思邈对瘤进行了分类,即“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血瘤”,《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了多首肿瘤相关方药,至今在临床常有应用。 唐代王焘辑录而成的《外台秘要》中认为治瘤当审坚软虚实为要,另外,还应辨病之深浅,并与其他痈脓疾病相鉴别,选择适宜的治疗措施,且收纳了生石灰煎治疗瘤赘、瘢痕、疵痣及痈疽恶肉等方。 公元 1117年,宋代重校《圣济总录》更进一步阐述:“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这里指出了肿瘤发生的内因是由于气血流行失常、郁结壅塞,形成了余赘所致。 宋代东轩居士《卫济宝书》(1171年)中**次使用“嵒”字,并作了描述,但从其描述的情况来看,与恶性肿瘤并不完全相符,虽然用了“嵒”字,但很可能是痈疽的一种,而宋、元两代医学家论述乳癌时均用“岩”字。 宋人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对乳癌描述说:“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早治得生,迟则内溃肉烂见五脏而死。”  3. 金元时期金元时期,四大学派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肿瘤病因病机的发展。李东垣强调“内生脾胃,百病由生”。虽未言明治疗肿瘤,但对当今肿瘤的治疗仍有指导作用,即治疗肿瘤时,也强调胃气的重要性,其所创的补中益气汤等方剂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张元素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 ” 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强调“养阴”;“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 强调“痰”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刘完素则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应用寒凉药物治疗。 张从正则认为“积之所生,乃邪气所致”,从另一个侧面阐述了肿瘤的病机,主张汗、吐、下 三法治疗,以攻法祛邪。 另外,此时的医家已经明确地认识到肿瘤的发生与情志因素有关,如《儒门事亲》中有云:“积之成之,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 ”《丹溪心法》中记载:“若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郁闷昕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曰乳岩,以其疮形嵌凹似岩穴也,不可治矣。” 四、成熟期(明清至今) 直到明代才开始用“癌”字来统称乳癌及其他恶性肿瘤,“癌”字是从“嵒”即“岩”字演变而来,故可通用。明申斗垣《外科启玄》中有“论癌发”的记述,对癌的发生发展与预后有较详细的论述。 明代张介宾则进一步强调攻补之宜,《景岳全书》中记载“凡积聚之治,如经之云者,亦既尽矣。然欲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指出“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 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丧亡从及矣。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强调治疗应注重分期,不同分期采用不同治法。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为中医治疗肿瘤提供了丰富的药物和方剂。 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到肚腹结块之因,“必有形之血也”,为后世活血化甀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详细说明了食管癌和贲门癌的病因病机,以及理法方药,强调“补中逐甀”的治法。 明清以来,祖国医药学对癌症的认识日趋深入,对肿瘤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等均有更多的论述,分类更细,名称亦更杂,同一癌症常有多种命名,而同一名称又包括癌瘤及非肿瘤性疾病在内。由于历史条件有限,不能像现代肿瘤学及肿瘤病理学那样分类确切清楚,了解全面,有时把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肿瘤与非肿瘤性疾病混杂一起,但是在数百年前,甚至上溯到一二十个世纪前,祖国医学文献有如此丰富而详细的有关肿瘤病、发病学、病理生理学、证候学及治疗学的记载是难能可贵的,在人类医学史上应占有光辉的一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中医学得到了发展,中医肿瘤学亦是,对于肿瘤的认识和防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随着多所肿瘤专科医院及肿瘤科研机构的建立,肿瘤相关专业期刊的创办,中医肿瘤学的临床及科研工作逐步展开,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1983年,我国**部《中医肿瘤学》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医有关肿瘤防治的理论、实践经验和研究进展。着重讨论肿瘤的病因、病机和中医辨证治疗法则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提高肿瘤疗效的方法和途径,中医药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的可能性,以及肿瘤患者的营养与饮食治疗、康复与摄生等;并讨论了 20种肿瘤的现代诊断要点及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该书下册主要介绍肿瘤常用方剂、临床验方、各种抗癌中草药的性味功用主治等,此书对中医肿瘤学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医治疗肿瘤的机制及中药药理作用得到论证,使得中医对肿瘤的认识逐步成熟。中医肿瘤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相信经过一代代中医人的努力,中医肿瘤学一定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节 肿瘤病名 从浩瀚的中医文献中可以看到有关人体肿瘤的记述,包括在各种中医病名之中,有的描述与现代医学的某一种癌症极其相似,但缺乏系统的分类,亦无良性、恶性的具体划分,只能根据其具体证候的描述、病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分析,现代医学命名原则是根据组织发生来源与良性恶性而定。良性肿瘤一般以发生肿瘤的组织名称加上“瘤”字来命名,如脂肪组织发生的叫脂肪瘤,血管组织发生的叫血管瘤等。中医对良性肿瘤的命名常以形弁或所谓疾病性质来命名,如脂肪瘤称脂瘤,海绵状血管瘤称血瘤,甲状腺瘤分别称为“气瘿”“瘿瘤”等,良性乳腺增生或乳腺腺瘤称乳核等。一般情况下,中医对体表的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描述比较详细而且具体,可以区别开来,而对内脏或深部组织的良性肿瘤,则常以所出现的压迫症状为主证,与恶性肿瘤引起的证候相提并论,如噎膈(食道、贲门梗阻)、反胃(胃窦或幽门梗阻)就包括良性、恶性在内。 中医对恶性肿瘤的命名亦大多以肿瘤所出现的症状、体征为主加以命名,所以无法与现代肿瘤病名相对照,只能从文献描述的具体病情和病程来分析,其中对一些病的描述与某些肿瘤极其相似,举例如下:  1. 噎膈又称食噎、膈证,历代文献中有关噎膈的记载很多。《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提到“膈中”及“下膈”之病名,“脾脉急甚为瘈疭,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说的是饮食进入后又吐出,还吐涎沫,这很像食管癌、贲门癌的表现;又说:“下膈者,食晬时乃出。”这种食物进入胃中经过一定时间后再吐出的症状,与幽门梗阻(包括晚期胃窦癌)相似,说明早在两千年前已有食管癌、胃癌的类似记叙。隋代巢元方将“噎”分为气、忧、食、劳、思五种。在食噎候中说:“饮食入则噎塞不通 胸内痛不得喘息,食不下,是故噎也。 ”描述了食管的梗阻症状,加上胸内痛不得喘息,说明肿瘤晚期已侵至周围,压迫气管、支气管及神经而产生这些症状。元代医家朱丹溪明确把噎与膈做了区分。《局方发挥》中云:“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相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噎者与食管癌的噎食症状相似,而膈症与贲门癌引起的病情相符。中医文献指出:“得此症者,能少纳谷则不出一年死,全不纳谷,则不出半年而死”,提示预后差。明代赵养奎指出:“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这明确地说出了病变部位在咽喉与胃之间,即食管的部位,而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吐食后涌痰及分泌物的症状是很多见的。至清代医学家已明确指出:噎膈是由于食管中有形之物阻遏其间所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