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生发展视角的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

包邮内生发展视角的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

¥30.6 (3.9折) ?
1星价 ¥30.6
2星价¥30.6 定价¥7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227529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91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112275298 ; 978-7-112-27529-8

内容简介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同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三步走”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路线。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表决通过。基于我国特有的城乡关系,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为突出。在实现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后,如何在2035年取得乡村振兴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外生发展模式,在促进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提高、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研究认识到:仅仅依靠外部力量推动的发展战略,会衍生出诸如地区发展主体性的丧失、掠夺性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性与贫困循环、忽视非经济因素的破坏式发展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关于我国乡村地区是否能够实现内生发展,仍然是学界争论的重点内容之一。 “网络途径”是内生发展理论在实施层面的概念,本书划分为理论篇与实践篇两个部分,分别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展开。 理论篇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首先对内生发展理论的产生背景、阶段划分、主要观点进行综述与归纳,并将乡村内、外生发展模式进行对比,认为外生模式体现为单向线性特征,而“自主发展的诉求、基层组织的协调、全面福祉的提高、自我成长的能力”四项特征构成乡村内生发展模式循环上升的体系与结构。其次,借鉴历史研究的方式,对乡村规划理论及我国近现代乡村规划实践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并提炼我国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演变脉络图。*后针对历史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需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我国乡村规划实践与内生发展的结合,分别是从实现外部需求转变为激发与尊重内生发展意愿、从自上而下的推进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协调、从目标导向型的综合规划转变为问题导向型的社区规划。 实践篇详细展开四个典型案例从规划到实施效果的论述,案例覆盖中西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问题、和规划模式的代表性。

目录

理论篇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内容
1.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 外生发展模式的作用及问题
1.2 ,1外生发展模式的作用
1.2.2 对外生发展模式的反思
1.2.3 我国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丧失
1.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确立
1.3.1 经济增长观
1.3.2 现代化发展观
1.3.3 综合发展观
1.3.4 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观
1.4 国际内生发展理论的发展
1.4.1 产生阶段:区别内生与外生的差异
1.4.2 发展阶段:学科拓展与模式反思
1.4.3 成熟阶段:乡村发展的“新契约”
1.5 我国乡村内生发展的争论与研究
1.5.1 关于我国乡村能否实现内生发展的争论
1.5.2 关于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研究
1.5.3 关于乡村内生发展机制的研究
1.6 内生发展模式的特征
1.6.1 自主发展的诉求
1.6.2 基层组织的协调
1.6.3 全面福祉的提高
1.6.4 自我成长的能力
1.6 与乡村内生、外生发展模式特征比较
第2章 近现代乡村规划理论的剖析
2.1 基本理论阶段的特征分析
2.1.1 初始诉求来源于地产所有者
2.1.2 注重社区营造与乡村性
2.1.3 发展目标是地产价值的提升
2.1.4 设计师追求乡村社区地方性特征
2.2 多学科拓展阶段的特征分析
2.2.1 乡村网络体系的地理学分析
2.2.2 城乡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2.2.3 乡村社会学及乡村管治
2.2.4 乡村生态学及生态村运动
2.3 内生发展特征在乡村规划理论中的体现
2.3.1 乡村规划理论中内生、外生发展特征并存
2.3.2 乡村规划理论与内生发展结合的方向
第3章 我国乡村规划实践与内生发展结合的途径
3.1 我国近现代乡村规划实践的剖析
3.1.1 规划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需求
3.1.2 规划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推进
3.1.3 规划内容主要是目标导向型的综合规划
3.1.4 对内生发展的重视成为新的趋势
3.1.5 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
3.2 我国乡村规划的编制与管理体系
3.2.1 乡村规划的编制
3.2.2 乡村规划的管理
3.3 内生发展理论对我国乡村规划实践的借鉴意义
3.3.1 从实现外部需求转变为激发与尊重内生发展意愿
3.3.2 从自上而下的推进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协调
3.3.3 从目标导向型的综合规划转变为问题导向型的社区规划
第4章 尊重村民意愿的规划方法
4.1 为什么要尊重村民意愿
4.1.1 基于村庄土地和资产的性质
4.1.2 符合村庄特有的空间体系
4.1.3 基于规划参与和农民的现代化
4.1.4 尊重与挖掘民间智慧对规划的贡献
4.2 村民意愿的构成
4.2.1 村民意愿的概念与主体
4.2.2 村民意愿解析
4.2.3 村庄发展意愿
4.2.4 村民生产意愿
4.2.5 村民生活意愿
4.2.6 村民资产意愿
4.2.7 村民意愿汇总
4.2.8 村民意愿的特点
4.3 村民意愿的采集方法
4.3.1 遵循的原则
4.3.2 前期准备
4.3.3 现场调研
4.3.4 共同策划
4.3.5 村民的工作
第5章 理论总结与研究展望
5.1 理论总结
5.1.1 乡村内生发展是循环上升的过程
5.1.2 体现内生发展特征的乡村规划具有可持续性
5.1.3 乡村规划应当成为促进社区共同体形成的平台
5.2 研究展望
5.2.1 规划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5.2.2 内生、外生发展模式在乡村规划中的结合
实践篇
I 授之以渔的陪伴式设计:山西省·吕梁市·长门村
扶贫规划怎么做
长门村的基本特点
规划的主要工作与规划师的作用
村民互助自建,安居才能乐业
II 千年古村的产业转型:浙江省·余姚市·棠溪村
棠溪村基本情况
乡村规划作为促进社区动力的平台
挖掘本地资源,融入区域市场
乡村网络力量的培育
Ⅲ 旅游村落的在地性策略:北京市·房山区·九渡村
乡村旅游与在地性的关系
九渡村基本情况
基于资源禀赋及市场需求提升产品吸引力
多层级的在地性规划途径
IV 落实乡村建设行动要求:北京市·房山区·高庄村
乡村建设行动新要求的规划回应
从资源供给地转变为生态保障地
从生产地转变为消费地
从传统空间提升转变为注重微空间营造
从村民参与转变为村民主体
V 从下乡到入乡:浙江省·湖州市·甘舍度假村
城乡互动纽带
对在地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从“下乡”到“入乡”
激活乡村社区的内生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乔鑫,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城市保护与更新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天津大学专业型硕士校外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设计、城市更新。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