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增补版)

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增补版)

1星价 ¥127.7 (7.6折)
2星价¥127.7 定价¥1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211079
  • 装帧:7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43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100211079 ; 978-7-100-21107-9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专业研究人员,大专院李伯重先生从人口、生态环境、社会生产力、农业技术等多重视角重新审视了明清时期的江南经济史,并将13—19世纪的江南经济置入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进行了考察。本书注重挖掘开拓新的史料和研究路径,在这个基础上对“唐宋变革论”、“明清停滞论”等史学界讨论已久的问题进行了回应。本书视野开阔,充满问题意识和比较意识,注重用数据说话。

内容简介

李伯重先生一直着力于江南经济史的研究,他思路开阔活跃,擅长以国际学术的视野来研究古代和近代江南的经济发展历程,挖掘其独特性。本书通过大量中外史料,从环境变化、人口控制、妇女角色的变化、农业和手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技术手段的革新、城市的发展等几个方面来考察明清江南经济史,从而引出自己对明清之际江南经济是发展还是停滞这一历史命题的再思考。本书作者敢于对国内外史学界流行的观点和定论提出质疑和挑战,全书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体现出作者独立思考的功力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目录

增补版序

前言

篇一 “江南地区”之界定

篇二 有无“十三、十四世纪的转折”?——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的变化

一、“十三、十四世纪转折”论:一个正在受到挑战的旧有共识

二、宋末至明初江南的人口变化

三、宋末至明初江南耕地的变化

四、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技术的变化

五、宋末至明初江南农民经营方式的变化

六、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变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篇三 “天”、“地”、“人”的变化及其对清代前中期江南水稻生产的影响

一、明清江南“天”、“地”、“人”的变化

二、明清江南“天”、“地”、“人”之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篇四 控制增长,以保富裕: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行为

一、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增长

二、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控制

三、清代前中期江南人民控制人口增长的动机

四、“*低生存水准”与“人口压力”质疑

篇五 堕胎、避孕与绝育:宋元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节育方法及其运用与传播

一、药物节育方法及其运用

二、非药物节育方法及其运用

三、堕胎、避孕与绝育方法的传播途径

附录一:唐初至清中叶江南人口的变化――答陈意新《节育减缓了江南历史人口的增长?》

附录二:明清江南确实采用了药物堕胎:四个实例及相关分析

篇六 “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

一、“人耕十亩”:明清江南农民家庭农场的普遍经营规模

二、“人耕十亩”:为什么能够出现并普及?

三、“人耕十亩”经营规模的出现和发展的空间特点

篇七 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一

一、“男耕女织”模式质疑

二、明代江南农家“夫妇并作”的流行

三、清代江南农家“男耕女织”的发展

篇八 “男耕女织”与“半边天”角色的形成——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二

一、明清江南“男耕女织”的背景:农家男女劳动专业化的条件

二、“半边天”角色的形成:明清江南农家男女劳动生产率比较

三、应当怎样看待农家妇女的劳动生产率问题?

四、“男耕女织”:近代以前江南农家劳动安排的*佳模式

篇九 清代前中期江南农民的劳动生产率

引言:清代前中期江南农民劳动生产率处于停滞或下降吗?

一、清代前中期农民劳动生产率之界定以及农户规模、农场规模和农户内劳动分工

二、清代前中期江南农作物亩产量的提高

三、清代前中期江南农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五、清代前中期江南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

篇十 明清江南棉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

一、生产工具的改进

二、劳动分工的加强

三、生产的专业化

四、棉纺织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篇十一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一、引言:“苏杭型城市”与中国城市史研究

二、明清的江南城市:界定与类型

三、明清的苏州城市:范围与特点

四、明清苏州城市的地域变化

五、明清苏州城市的人口变化

六、明清苏州的城市工业及其发展

七、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之间的关系

八、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中的郊区市镇

结论

篇十二 大分流之前?——对19世纪初期长江三角洲与尼德兰的比较

一、“大分流”理论与近代早期的江南经济

二、对1823—1829年华娄地区GDP的估算

三、对19世纪初期尼德兰地区GDP的估算

四、两个地区经济的比较

五、对于两个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解释

结论

篇十三 “江南经济奇迹”的历史基础——新视野中的近代早期江南经济

一、“脱亚入欧”:今天的江南经济奇迹

二、造就江南经济奇迹的因素

三、西方中心论框架中的近代早期江南经济

四、新视野中的近代早期江南经济

五、从昔日的“大分流”到今日的“大合流”

六、结论:从新的视野出发研究近代早期的江南经济

篇十四 “壶里乾坤大”:江南史研究长盛不衰的原因初探

一、长盛不衰的江南史研究

二、问题意识

三、史料

四、方法

征引文献目录


展开全部

节选

因为没有增加甚至下降,那么就必须对下面两个问题做出回答:究竟是何因素阻止上述变化引起亩产量上升?清代中期的江南在扣除输入粮食之后还在着的巨大粮食消费缺口靠何种办法解决?但至少在目前还未看到有人对这些问题提出答案。至于以宋代或近代的亩产量数字为根据来否定明清江南水稻亩产量的提高,则问题更大。宋代或近代江南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与明清江南有所不同(在有些方面甚至很不相同),这就注定了简单地以宋代或近代情况来推论明清,并不能说明什么。更何况斯波羲信新近的研究已指出过去对宋代江南水稻亩产量的估计大大偏高 [1]而陈恒力则早已指出1930年代嘉、湖地区主要农作物的亩产量明显低于明末[2]。因此,我们认为:明清江南水稻亩产量确实在不断提高,直至清代中叶方达到其在传统农业时代(1950年代以前)的顶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提高并未伴随有水稻亩均劳动投人的增加[3],因此难以用“内卷化(involution)”的理论来解释。王业键在对江南米价长期趋势的研究中,指出清代江南米价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4]。这与我们上述结论不谋而答,因为只有在永稻亩产量不断提高而又未陷入“内卷化”的陷阱的时候,粮食价格才能够长期下落输入粮食数量虽不小,但本地所产仍然占江南粮食费之主体)。而水稻亩产量以及水稻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水稻生产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所致。 ……

作者简介

李伯重,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历史系、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云南大学兼职教授以及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庆应义塾大学、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或研究员,曾任日本东洋文库荣誉研究员。曾担任国际经济史学会执委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著有《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等专著。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