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触觉体验和消费者行为

触觉体验和消费者行为

1星价 ¥76.2 (7.7折)
2星价¥76.2 定价¥9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3845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224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030738455 ; 978-7-03-073845-5

本书特色

本书围绕三类触觉体验的前因和后效进行现状梳理和研究展望,并介绍了三类触觉体验对不同类型的触摸需求者的具体影响

内容简介

消费离不开触觉体验--传统购物如此,数码购物更如此。本书旨在回答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对产品的触觉体验,这些触觉体验又会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本书共有五篇内容。**篇概述触觉体验及其消费者行为领域的研究概况和研究空缺,并基于空缺提出这一领域的研究框架和相应的研究议题。研究框架涉及消费者三类触觉体验的前因和后效层面已经开展的研究和未来亟待开展的研究议题。围绕这一研究框架,第二篇详述前因层面的研究议题,而第三篇和第四篇将详述后效层面的研究议题。其中,第二篇对传统购物和数码购物都会涉及,而第三篇则聚焦于传统购物,第四篇聚焦于数码购物。*后,第五篇对前面篇章进行小结,并讨论本书不足、价值和未来方向。

目录

目录
前言
**篇消费者产品触觉体验概述及本书框架
**章消费者产品触觉体验概述3
**节概念界定4
第二节研究价值6
第三节方法基础10
第四节理论基础18
第二章相关研究和本书框架25
**节相关研究现状26
第二节研究空缺27
第三节弥补已有研究空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9
第四节本书的主体内容框架34
第二篇消费者三类产品触觉体验的前因
第三章产品触摸体验的有无的前因41
**节消费者层面因素42
第二节情境层面因素44
第三节产品层面因素46
第四节待解决的研究议题47
第四章产品具体触感体验的前因51
**节消费者层面因素52
第二节情境层面因素55
第三节待解决的研究议题59
第五章产品触摸容易体验的前因63
**节产品层面因素和消费者层面因素64
第二节情境层面因素67
第三节待解决的研究议题69
第三篇线下购物时消费者产品触觉体验的后效
第六章产品触摸体验的有无的后效:同情境视角75
**节消费者本人作为触摸主体的后效76
第二节他人作为触摸主体的后效82
第三节消费者本人和他人都作为触摸主体的后效85
第四节待解决的研究议题86
第七章产品触摸体验的有无的后效:跨情境视角89
**节消费者先前有无触摸产品的体验的后效90
第二节消费者先前是否有被允许触摸产品的体验的后效93
第三节他人先前对产品触摸体验的有无的后效95
第四节待解决的研究议题96
第八章产品具体触感体验的后效98
**节消费者本人作为触摸主体的后效99
第二节他人作为触摸主体的后效104
第三节待解决的研究议题106
第四篇线上购物时消费者产品触觉体验的后效
第九章产品触摸体验的有无和产品具体触感体验的补偿及后效111
**节间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触摸体验和具体触感体验112
第二节转移消费者的触摸想法115
第三节待解决的研究议题117
第十章产品触摸容易体验的后效:界面视角120
**节两类界面的差异121
第二节两类界面对消费者的后效122
第三节待解决的研究议题128
第十一章产品触摸容易体验的后效:非界面视角131
**节产品视觉朝向132
第二节消费者身体姿势137
第三节图像动态感138
第四节触摸困难体验的补偿及后效139
第五节待解决的研究议题141
第五篇三类产品触觉体验对不同触摸需求者的后效
第十二章不同类型触摸需求者的识别147
**节已有研究对不同类型NFT者的识别148
第二节待解决的研究议题151
第十三章产品触摸体验的有无对不同触摸需求者的后效154
**节对高、低NFT者的后效比较155
第二节对高、低工具型NFT者的后效比较158
第三节对高、低享乐型NFT者的后效比较159
第四节待解决的研究议题162
第十四章产品具体触感体验对不同触摸需求者的后效165
**节对高﹑低NFT者的后效比较166
第二节对工具型和享乐型NFT者的后效比较168
第三节待解决的研究议题169
第十五章产品触摸容易体验对不同触摸需求者的后效172
**节对高﹑低NFT者的后效比较173
第二节对工具型NFT者和享乐型NFT者的后效比较175
第三节待解决的研究议题178
第六篇总结与讨论
第十六章总结和讨论185
**节本书小结186
第二节本书创新之处和特色190
第三节本书价值193
第四节本书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194
参考文献197
展开全部

节选

**篇消费者产品触觉体验概述及本书框架   作为本书的**篇,本篇将对消费者产品触觉体验这一学术研究领域进行概述,并在概述的基础上提出本书的目的和内容框架。本篇包含两章。**章旨在对消费者产品触觉体验这一领域进行概述,首先介绍产品触觉体验的概念和分类,随后介绍研究消费者产品触觉体验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后介绍消费者产品触觉体验这一研究领域的方法基础和理论基础。第二章首先介绍消费者产品触觉体验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空缺,随后引出本书的目的—梳理消费者三类产品触觉体验的前因和后效并展望未来研究议题。基于这一目的,提出本书的内容框架。这一框架将成为本书的灵魂,指引后续篇章的结构安排和内容安排。具体而言,这一框架将对三类产品触觉体验的前因、后效和个体差异进行清晰勾勒。这一框架不仅包含已经开展的前人研究议题,还包含未来有待解决的研究议题。   综上,**篇是本书的导论部分,是本书的“索引”,总领全书,是读者了解消费者产品触觉体验这一领域的一扇窗。通过本篇的阐述,本书能为学术界的读者揭开消费者产品触觉体验这一学术研究领域的面纱,并能为实践界的读者提供这一学术研究领域的管理实践启示。   **章消费者产品触觉体验概述   什么是触觉?什么是触觉体验?什么是消费者的产品触觉体验?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消费者产品触觉体验这一领域有什么研究价值?学者可以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一领域?学者在研究这一领域时需要掌握哪些理论?本章将一一回答这些问题。笔者希望本章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为读者了解这一领域打下概念基础、方法基础和理论基础。   **节概念界定   一、触觉   人类有五种感官: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这五种感官是人类感知外界刺激的通道,也是后续一切信息加工和认知活动的起点和基础( Krishna, 2012)。虽然其他四种感官对个体了解外部世界非常重要,但触觉是一种发育*早、衰退*晚的感觉形态( Ackerman et al.,2010)。长期以来,触觉这一感觉也被认为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感官通道。人类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终结,都与触觉形影不离,都需要依赖触觉来感知自己的身体状态和外界环境。既然触觉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触觉呢?触觉是指皮肤上的触觉感受器接受机械刺激后产生的感觉(Stevens & Green,1996;Citrin et al.,2003)。触觉通过多种形态,如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对外界温度、湿度、压力、振动等的反应而存在(Robles-De-La-Torre,2006;柳武妹等, 2014)。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触觉隶属于肤觉(sense of skin)。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提及触觉主要指的是手部肤觉或手部触觉,这主要是因为手是消费者接收和感知外界刺激时常用的人体器官,消费者对产品触觉信息的输入需要依赖手来实现。比如,消费者需要用手来触摸产品,或用手点击鼠标或滑动触摸屏来浏览屏幕中的产品图片和文字信息。当然,除了手以外,消费者在日常消费过程中还可能利用牙齿和口腔来感受食物的触觉属性(如坚硬 /柔软、光滑 /粗糙等),利用双足来感受商店地板或地毯的温度和柔软/坚硬程度。但是,相比手部触觉,学术界对口腔触觉和足部触觉关注不多。   二、消费者触觉体验   触觉体验是对触摸对象的体验。具体到营销学科中,触觉体验是指消费者对触摸对象的体验。这类触觉体验可以是实际触摸后的体验,也可以是想象触摸后的体验。比如,消费者会触摸物品和产品,会触摸他人,会触摸无形的事物(如空气、细菌等),所以消费者的触觉体验包含对产品的触觉体验、对他人的触觉体验以及对传染物的触觉体验。因此,消费者触觉体验相应地划分为人 -物触觉体验、人际触觉体验和物-物触觉体验( Krishna,2012;钟科等, 2016)。   三、消费者产品触觉体验   正如前言部分所提,本书的侧重点在人 -物触觉体验上,对人际触觉体验和物 -物触觉体验不做重点关注。消费者对产品的触觉体验是指消费者触摸产品时的体验,这里的产品可以是产品实物,也可以是图片或屏幕中的产品。总体来看,迄今为止,消费者行为领域的学者探究了三类产品触觉体验:产品触摸体验的有无、产品具体触感体验以及产品触摸容易体验。比如,在以触摸还是不触摸产品为自变量或因变量的触觉研究中,学者关注的是有无产品触摸体验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Peck & Childers,2003a;Peck & Shu,2009;Ringler et al.,2019)。在以触摸冷 -热、轻 -重、光-粗和软 -硬感知为自变量或因变量的研究中,学者关注的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具体触感体验( Dai & Hsee,2013;Krishna et al.,2010;Jha et al.,2020)。外界刺激尤其是产品的触觉属性包括温度属性(冷 vs.热)、重量属性(轻 vs.重)、光滑度属性(光滑 vs.粗糙)以及柔软度属性(柔软 vs.坚硬)( Ackerman et al.,2010)。相应地,消费者对外界产品刺激的具体触感体验也包含冷 -热体验、轻 -重体验、光 -粗体验和软 -硬体验。在以产品触摸容易体验为自变量或因变量的触觉研究中,学者关注的是对图片或屏幕中产品的触摸容易体验(Elder & Krishna,2012;Maille et al.,2020)。   借鉴前人的研究范式,本书也关注这三类触觉体验,并且将消费者的产品触觉体验界定为消费者触摸产品实物以及图片或屏幕中产品时的体验。笔者认为,产品触摸体验的有无与触摸产品动作的有无相伴而生,对产品的具体触感体验和冷-热体验、轻 -重体验、光 -粗体验、软 -硬体验等四对触感体验相对应,而产品触摸容易体验和/或触摸困难体验是一种元认知体验。这三类产品触觉体验将贯穿本书始终,本书将分别梳理这三类产品触觉体验的前因(诱发因素)和后效(影响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未来研究议题。为方便读者理解,笔者绘制了本书关注的三类消费者产品触觉体验,具体如图 1-1所示。   图 1-1 本书关注的三类消费者产品触觉体验   第二节研究价值   一、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价值   关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分类,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观点。从消费者行为领域国际权威组织 —消费者研究协会(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ACR)为学者提供的研究领域清单来看,消费者行为研究包含认知、情绪、信息加工、决策制定、感官体验、元认知体验等数十类。国内外知名商学院市场营销方向博士生的消费者行为学课程分为两大板块 —信息加工和决策制定。这意味着消费者行为研究也可以分为信息加工和决策制定这两大类。当然也可以根据消费者行为领域知名学术文章中提出的模型,如希夫和费多日肯( Shiv & Fedorikhin,1999)提出的将认知和情感作为人类的双系统模型( dual-system model)以及梅特卡夫和米歇尔( Metcalfe & Mischel,1999)提出的将冷系统和热系统( hot system and cold system)作为人类的双系统模型,将消费者行为研究分为认知研究(冷系统研究)和情感研究(热系统研究)。还可以根据经典消费者行为教材(迈克尔 所罗门, 2014)中对消费者购买过程的分类,将消费者行为研究分为消费者购前行为研究、购买行为研究和购后行为研究。总之,不管对消费者行为研究做哪种分类,消费者的触觉及触觉体验在每一种分类中都非常重要。   (一)研究消费者的信息加工时需考虑消费者对外界刺激的触觉输入   个体的信息加工始于五种感官对外界刺激的感知( Krishna,2012)。个体只有通过五种感官把外界刺激登记到大脑中,才会形成基础认知和基础情绪,并产生后续一系列知觉、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想象等高级认知活动(Krishna, 2012)。作为五种感官之一的触觉在这个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消费者要依赖自己对产品的具体触感体验来判断产品质量(Peck & Childers,2003a;Citrin et al.,2003),推断产品使用者的性别,感知产品性别联想(易仲怡等, 2018)。同时,消费者要依赖先前有无手抓产品的体验来形成对产品所属品牌的记忆和再认(Streicher & Estes,2015)以及对随后遇到的视觉上相似的其他产品的评估和选择( Streicher & Estes,2016)。相对于触摸困难体验,触摸容易体验会促使消费者形成对产品的拥有者身份感知( Brasel & Gips,2014),产生积极情感( Chung et al.,2018),并倾向选择享乐品( Shen et al.,2016;Chung et al.,2018;Wang et al., 2020)。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