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文化集成)东南亚古代文化:整体、多样与发展(东南亚文化编)

包邮(东方文化集成)东南亚古代文化:整体、多样与发展(东南亚文化编)

1星价 ¥77.8 (7.2折)
2星价¥77.8 定价¥10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204603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814
  • 出版时间:2022-11-01
  • 条形码:9787512046030 ; 978-7-5120-4603-0

本书特色

全书论述了东南亚文化发展的地理环境、东南亚史前社会的人类与石器文化和农业文化、东南亚青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与东南亚文明的起源、中古前期的东南亚文化、中古前期东南亚 的宗教与文化等无各方面,对东南亚原始社会到18世纪末东南亚地区文化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论述。

内容简介

该书是一部东南亚文化史的研究著作。全书论述了东南亚文化发展的地理环境、东南亚史前社会的人类与石器文化和农业文化、东南亚青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与东南亚文明的起源、中古前期的东南亚文化、中古前期东南亚国家的宗教与文化等无各方面,对东南亚原始社会到18世纪末东南亚地区文化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论述。本书力图对于东南亚作为一个地区对于其文化的历史发展的宏观把握和整体论述,与重视对东南亚各地、各国文化发展及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的介绍和论述,以利于读者对古代东南亚文化的整体发展以及东南亚各地、各国文化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目录

上册:
概论 关于东南亚文化史的几个问题

**章 东南亚文化发展的地理环境
**节 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东南亚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东南亚史前社会的人类与石器文化和农业文化(从远古到新石器时代)
**节 东南亚原始文化之始:东南亚与人类起源
第二节 东南亚石器文化的发展及其与中国南方石器文化的关系(从远古到新石器时代)
第三节 史前东亚-南洋文化圈与东南亚族群源流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东南亚农业:稻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第五节 东南亚新石器工具的发展与中国的影响
第六节 东南亚史前岩画与巨石文化

第三章 东南亚青铜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东南亚文明的起源
**节 泰国东北部青铜考古新发现和对东南亚青铜文化的再认识
第二节 侬诺他、班清与泰国北部青铜文化
第三节 红河流域下游青铜文化:从冯原文化到东山文化
第四节 越南东山文化与中国及东南亚其他地区文化的关系
第五节 青铜鼓文化与东南亚文明的起源

第四章 中古前期的东南亚文化(公元前后到10世纪)
**节 中古前期的东南亚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古前期东南亚国家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特点
第三节 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对中古前期东南亚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 中古前期东南亚国家的宗教与文化
**节 中古前期东南亚的宗教与文化的总体特点
第二节 东南亚早期国家的文化和宗教
第三节 东南亚早期国家的文字和文学艺术
第四节 关于东南亚早期国家的“印度化”

下册:
第六章 东南亚历史文化新发展与传统文化格局的确立(11-19世纪初)
**节 11-19世纪初的东南亚历史和文化的性质
第二节 中古后期东南亚社会:农村公社基础上不同特色的封建社会
第三节 东南亚海岛国家的文化与制度变迁:从印度教-佛教王国到穆斯林苏丹国
第四节 人口与经济、对外贸易的特殊性与“离散社群”的影响
第五节 族群关系变化、新兴大国的崛起和多国、多种模式、多中心并存
第六节 中古后期东南亚在文化上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第七节 多种外来文化对东南亚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不同影响
第八节 东南亚文化的发展与传统文化格局的确立

第七章 东南亚大陆东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的越南文化
**节 越南古代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影响与民族特色
第二节 意识形态:儒、佛、道三教到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宗教:佛教与道教的盛衰
第四节 汉字、喃字与越南古代文学
第五节 古代越南学术文化和哲学思想
第六节 古代越南教育
第七节 越南古代艺术
第八节 越南古代文化的复杂性与社会基层文化
第九节 关于越南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东南亚文化元素

第八章 东南亚大陆中西部: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和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文化
**节 南传上座部佛教与东南亚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的形成
第二节 缅甸南传上座部佛教与缅甸文化
第三节 泰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
第四节 古代柬埔寨宗教的发展和吴哥文化
第五节 老挝佛教和宗教艺术

第九章 东南亚海岛地区:宗教嬗变与马来-伊斯兰教文化
**节 海岛地区的宗教嬗变:从大乘佛教和印度教转向伊斯兰教
第二节 伊斯兰教在东南亚海岛地区的传播
第三节 西方殖民侵略与伊斯兰教的发展
第四节 东南亚伊斯兰教的特点
第五节 东南亚海岛地区古代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文学和历史著作
第六节 东南亚海岛地区古代艺术:印度尼西亚建筑、雕刻艺术、戏剧、音乐与马来兵器艺术
第七节 别具一格的菲律宾文化:东方文化与西班牙文化的影响
第八节 19世纪中叶之前西方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

第十章 古代东南亚国家的科学技术
**节 越南古代科学技术
第二节 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国家的科学技术
第三节 东南亚海岛地区的科学技术
第四节 16-18世纪传入东南亚的西方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东南亚古代文化:整体、多样与发展》:  当然,如果仅仅凭借语言学本身来破解这些族群的文化关系的谜团,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语言总是在不断变动中,根据测算,每1000年左右,就能独立分化出来一种语言。因此,必须有其他学科的介入。正是相似的石器工具、农业尤其是稻作文化以及相关的语言联系,构成了东亚-南洋古文化圈的基础。考古学研究发现,在这些拥有稻米同源词汇的语言区域,存在着悠久的稻米种植历史。长江中下游被认为是稻米的起源地之一,早在10000年前就出现了人工栽培稻,而在中国华南和东南亚也发现了数千年前的稻谷生产的遗存。一些学者认为,存在两条稻米传播路线,一条从长江中下游-中国台湾-菲律宾,另一条是长江中下游-云南-缅甸-泰国。其实,我认为也可能还有从湖南经中国的广西、广东传入越南、老挝、泰国北部的这一条传播路线。这和语言学家推断的南岛语系向东南亚沿海、南亚语系向中南半岛腹地和壮泰语系从中国两广向东南亚大陆北部的发展路线有许多重合之处。之所以会出现稻米的传播和语言的传播有相似之处,是因为农业社会比狩猎、采集社会更能有效而稳定地增加人口。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族群的分化和迁徙,这也就是语言传播的动力之一。  因此,更为重要的是语言和族群的关系,因为使用语言的是族群。王文元教授综合近几十年语言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对这一时期的东亚-南洋语言和语族群的渊源关系做了宏观的分析,认为可以推定,就旧石器晚期或者中石器时期的东亚-南洋而言,大致以长江为界,南部原始居民说“原始南方语”,北部原始居民说“原始北方语”。进入新石器时期后,不晚于距今7000年前,“原始南方语”已经分化为南支原始南亚语网和北支原始江淮语网。原始南亚语网分布于恒河流域-中南半岛-华南地区,而后分化为原始蒙达语群、孟-高棉语群和苗瑶语群。北支原始江淮语网分布在中国大陆东南地区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尔后随着人口迁徙进一步分化为原始东夷语群、百越语群和南岛语群。中支百越语群居住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即古代文献中的江蛮、吴越、山越、瓯越、闽越、扬越、于越等地。大约6000年前以后,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远徙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的人群,则形成南支的南岛语群。依据台湾土著、东南亚及南太平洋群岛各族人群的基因研究,推定华南和中国东南地区可能是6000-3000年前南方移民的起源地。正是在这一时期,主要由源于中国南方的百越语群、南岛语群、孟-高棉语群等语族群形成并先后进入东南亚,并且带去了或影响了东南亚新石器时代族群的文化包括语言,使东亚-南洋在族群渊源与文化发展上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和关系,从而产生了“东亚-南洋文化圈”。戴裔煊先生也认为,“东南亚洲沿海地区,除西南中国以外,中南半岛亦属之,南洋群岛仍可以说是亚洲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所有动植物与中南半岛大多相同……从文化而言,与东南亚洲大陆是不可分的。这些地方是不可分的。这些地方的文化,特别是远古文化,可以构成一个文化圈”。  “原始北方语”则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分化为北支阿尔泰语网和南支藏缅语网。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东亚先民,说原始藏缅语。随着陆续向西、西南方向的缓慢远徙,逐步分化为氐羌语群、缅甸语群和喜马拉雅语群。仍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是北支氐羌语群,经中国西南迁徙到缅甸和中南半岛一带是南支缅甸语群,转移到西藏高原一带的是西南支喜马拉雅语群。因此,缅甸的缅语群民族源自中国黄河中上游。  王文元的这些看法与澳大利亚著名的东亚史前史专家彼得·贝尔伍德的观点在一些重要的方面不谋而合。贝尔伍德也认为,东亚不仅是一个农业的故乡,而且是一个语言的故乡。如果我们更加近距离地看这个从东南亚北部北至黄河流域的农业中心地带,虽然以往2000年间汉藏语系的语言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但仍有分属不少于4个其他语系的语言,即南亚语系(含越南语、高棉语、印度的蒙达语和一些马来语)、苗瑶语系、泰-卡代语系(中国学者所说的侗台语,包括后来的壮语、泰语等)和中国台湾的南岛语系,而上述每一处毫无例外都正是一个早期农业的核心地区。这些东亚语系内部多样性的发展都在本区(中国-东南亚)达到了*高的程度,从而构成了东亚一南洋文化圈的语言基础。  ……

作者简介

贺圣达,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教授、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197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东方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出版后获法国1994年度“儒莲奖”。长期从事东南亚地区、亚欧关系及华侨华人等领域的研究。主要论著有《越南南方阮氏割据政权史研究》(法文版)、《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人物卷》(主编)、《东南亚古代史》(主编之一)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