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温度3:时代扑面而来转瞬即成历史(馒头大师张玮系列作品)(新版)

历史的温度3:时代扑面而来转瞬即成历史(馒头大师张玮系列作品)(新版)

1星价 ¥46.2 (6.8折)
2星价¥46.2 定价¥68.0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869815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68
  • 出版时间:2023-01-01
  • 条形码:9787508698151 ; 978-7-5086-9815-1

本书特色

百万级大众畅销历史科普作品《历史的温度》系列第三本裸脊锁线装帧(封面和内里不黏在一起,详见封面图),能翻开摊平,比胶装更牢固,内文双色印刷。 从宏大的叙事,走向历史的细节,寻找时代的真实故事。当历史风起云涌,风云人物又如何改变时代,或被时代改变? 一个个历史小故事,讲述课本之外的过去时光,读完多一些典故,涨一些知识,变成有趣、有见识的人。 亦庄亦谐的文字,丰富的历史知识,活色生香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还原历史应有的温度。 “历史的温度”系列,六神磊磊、罗振宇、马勇、徐达内、严锋、张伟等力荐。

内容简介

百万级大众畅销历史科普作品《历史的温度》系列第三本。 脱离宏大叙事,讲述历史的细节,有趣有料有故事。 坚守气节、自诩为“海上苏武”的叶名琛,为何*终还是背了“千古骂名”?严复的人生,因何*终拐了个弯?达·芬奇,真的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吗?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他又有着怎样的另一面? 叶名琛、丁汝昌、沈荩、张作霖、黎元洪、严复、拉贝、丘吉尔、达·芬奇、格瓦拉……这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他们的故事又折射了什么样的时代? 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一件事,都能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鲜活的画面,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历史,或者被历史改变着。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作者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去还原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带着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闪光、它的信念,展现真实的温度。

目录

上篇 大变局时代 他坚守气节客死他乡,却为何还是背了“千古骂名”? 003 是非成败丁汝昌 015 末日孤舰“海圻”号:大清帝国的*后荣光 029 提督的决择:是死,是死,还是死? 044 中国**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055 一个皇帝的“过山车之旅” 064 双面张作霖 075 他当过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你却未必了解他 092 严复的人生,为何*终会拐个弯? 105 “名士”于右任 118 曾拥有诸多“**”,但她未必被人记得 131 中篇 以国家之名 上海1937:一寸山河一寸血 143 1937,南京城里的纳粹旗 166 猎杀山本五十六 178 丘吉尔的另一面 195 “偷袭珍珠港”之后…… 213 1944,刺杀希特勒 225 纳粹德国其实“投降了两次”,你知道吗? 239 日本为什么会挨第二颗原子弹? 250 刺杀汪精卫 258 料得年年断肠处,不敢忆,长津湖 268 一个传奇女间谍的“七重面纱” 288 格格出身的女间谍 294 下篇 人性的抉择 达·芬奇真的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吗? 309 切·格瓦拉:一个符号化偶像背后的真实故事 330 人神之间吴清源 345 梵高之死 362 能称“时尚女王”的人不多,她算一个 377 一位女明星的神秘死亡 391 中国人*熟悉的那个欧洲公主,真的幸福吗? 398 戴安娜之死 415 俄罗斯方块:一款小游戏背后的隐秘故事 434 到底是谁发明了电话? 447 你知道当年在报纸登个广告有多难吗? 456 老祖宗考试作弊的那点儿事 466 哈德逊河上的奇迹 476 人类悲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背后的阴影 490 巨轮沉没的那一刻…… 510 逃离德黑兰 523 附 录 读者评论 534
展开全部

节选

"严复的人生,为何*终会拐个弯?在清末,中国涌现出了**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他们痛定思痛,*先看到别人先进的地方,检讨自己的不足,提出改革的方案。但是,在那个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的舞台上,即便是*先睁眼看世界的人,始终都能把握得住方向吗?11921年10月27日这一天,在福州的郎官巷,一位69岁的老人离世了。这个老人,生前曾享有盛名。康有为说他是“精通西学**人”,梁启超说他是“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流人物”,胡适评价他为“介绍近世思想的**人”。但在晚年,他的一个行为却又让不少人不解,乃至非议。他叫严复,我们知道他,是因为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他翻译了《天演论》。但其实,他值得我们了解更多。 2严复本应该成为一名海军军官的。严复出生于1854年1月8日,福建人。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但在严复13岁那年,父亲因为在抢救一名霍乱病人时被传染,结果不治身亡。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严复家顿时就陷入了困顿。就在这一年,当时的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的女婿)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对外招生。按严复家里的期望和他自己的意愿,他应该走上一条参加科举考取功名的道路,但和母亲商量了之后,严复毅然选择了这个当时传统家庭都不愿意报考的新式学堂。有什么理由吗?*大的理由其实就是沈葆桢贴出的招生章程:“凡考取者,饭食及医药费全部由学堂供给;每月给银四两,还有奖学金;五年毕业后可进入水师领工资。”每月四两银子,已足以养活全家,诱惑实在太大了。严复是以笔试**名的成绩考进福建船政学堂的。他的同学都有谁呢?报出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邓世昌、林泰曾、刘步蟾、方伯谦——没错,严复的同学们,后来撑起了大半支北洋舰队。在船政学堂的五年里,严复系统学习了英文、数学、电磁学、光学、热学、化学、天文学和航海术等课程。1872年,严复以*优等的成绩从航行理论科毕业,然后上舰实习。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严复,字几道。当然,福建船政学堂的这五年对严复的改变,绝不是一个名字那么简单。可以说,这是严复人生的**次重大转变——从一个一心想学好八股文考科举的学子,转成了一个迫切想了解近代西方科学的青年。31877年,23岁的严复出国了。他是作为中国海军选拔出的12名*出类拔萃的人员,公费派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航海术的。到了英国后,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三人直接上舰实习,剩下的9名学生参加了皇家海军学院的考试,其中严复、方伯谦、林永升、萨镇冰(此人后来做到清朝海军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6人通过了入学考试,成了这所皇家海军学院创建以来的**批外国留学生。严复在英国前后待了两年,在这两年里,严复提升的绝不仅仅是在航海术方面的知识,而是对整个西方社会的认识。在清朝驻法国公使郭嵩焘的提携下,严复和同学们一起去法国巴黎参观了“世界博览会”,大受震动。严复还利用休息日去旁听英国法庭的开庭,看到原告和被告坐在一间房间里,有专门的律师为双方辩护,这种闻所未闻的景象,让严复“归邸数日,若有所失”。严复开始渐渐思考一个问题:西方比我们强,真的只是靠“船坚炮利”?带着这个问题,他和年长他35岁的驻法公使郭嵩焘成了“忘年交”,因为两个人的观点在这一点上完全一致:中国如果只是学习西方列强的海军、陆军,只是买船、造炮、练兵,那只是学了皮毛,是不可能富强起来的。1878年,一年前考进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6名中国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修完了学业,在郭嵩焘的提议下,严复被点名再留下学习一年。在多出来的这一年里,严复读了大量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书,这些书的作者,是达尔文、赫胥黎、亚当·斯密、斯宾塞、卢梭、孟德斯鸠……1879年7月,严复再次以“头等”的成绩从皇家海军学院毕业。按照原来的计划,他应该再到英国的军舰“纽卡斯尔” 号上去实习一年。但是,国内来电,召他尽快回国。原来,福州船政学堂急需人才,需要他回去当老师,传授自己的所学。于是,严复收拾行囊,启程回国。这时候的他,已经经历了第二次转变——从一个渴望学习西方先进知识的青年,到一个已经对西方社会乃至政治制度有所了解,并慢慢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的人。4严复回国后没多久,就被调到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北洋水师学堂是一所新式海军学校,严复在校任教期间,培养了一批大牛的人物,比如后来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后来成为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著名翻译家伍光建等。不过,一场颠覆整个中国命运的战争,打破了严复安心教书育人,让中国富强起来的幻想。这场战争,就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对严复而言,有着远超普通人的刺激和伤害:在北洋舰队里有无数他的同学、学生、朋友。尤其是他当年的那批同学,在舰队里都已经担任高级指挥官,但在甲午海战中,殉国的殉国(邓世昌、刘步蟾),自杀的自杀(林泰曾),被处斩的处斩(方伯谦),几乎全军覆没。严复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不久,还曾随清朝自主设计的**艘近代巡洋舰“扬威” 号访问过日本的长崎和横滨。当时日本还在建设海军,在港口,无数日本民众闻讯赶来,用羡慕和崇拜的目光仰视清朝的军舰——才20年,乾坤已经逆转。当时,严复称自己经常“夜起而大哭”,在给朋友的信中,他曾写道:“心惊手颤,书不成字。”但又能怎么办?这场战争让无数的中国人从睡梦中惊醒,但新的出路,又在哪里?而严复所能提供的,只有自己的思想和手里的那支笔。他开始了第三次转变——从一个安于育人的教书匠,转变为一个开始不断用文字去唤醒世人的文人。51895年,中国的农历新年刚过,严复就开始出手了。在天津的《直报》上,严复连续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篇文章,这四篇文章的主旨都只有一个:呼吁改革。和李鸿章提出的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样,严复也指出:“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而中国人当初蔑视的“夷狄”,早就不是以前概念中的那种没开化的蛮夷了(“今之夷狄,非犹古之夷狄也”)!在这些文章里,严复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态度:“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后来维新派的很多理论基础,其实多来自严复的理论和文章。而严复本人,也是“维新变法派”的忠实拥趸。1897年,43岁的严复在与人合办的天津《国闻报》上,开始连载他翻译的*为后人所熟知的一本著作——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天演论》为代表,严复从1896年到1909年一共翻译了8部西方的哲学和社科类名著,他的观点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不在于武备,而在于人们的心态和国家的制度。在翻译的过程中,严复还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那就是后人所熟知的“信、达、雅”。“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信、达、雅”这三字标准,对中国翻译文学的影响持续到今天。不光是写作和翻译,严复更是亲身投入了教育事业。1905年,严复协同马相伯先生创立复旦公学,严复是复旦公学的第二任校长。1911年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受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推荐,严复又成了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当时的北京大学百废待兴,经费奇缺,严复殚精竭虑,利用个人关系向外国银行贷款7万元,终于让北京大学顺利开学授课。经历了三次转变和提升后,严复的人生走到这里,可以说是相当圆满了。年近60的严复当时的社会地位非常高,人们对他的评价也都非常好——关键是,严复配得上那样的赞誉。然而,没多久之后,严复的人生却出现了一个离奇的拐弯。61915年8月14日,一个新的政治团体成立了,这个团体,叫作“筹安会”。这个筹安会成立的目的只有一个:帮袁世凯称帝宣传造势。“筹安会”的理事长,是袁世凯的亲信杨度,这并不出人意料。副理事长孙毓筠,理事刘师培、李燮和、胡瑛,这四个人当初全都是革命党成员,被杨度笼络过来,一起支持袁世凯称帝,倒是有些意外。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个由六人发起的“筹安会”名单上,*后一个人的名字,是严复。严复名列所谓的“筹安六君子”,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长期以来,这似乎也成为严复人生的一个“污点”。首倡“物竞天择”,点醒国人的严复,为什么会开历史的d车,去支持袁世凯恢复帝制?原因,可能有三点。**点,严复和袁世凯是旧识,且关系非同一般。其实袁世凯在做直隶总督的时候,就试图拉拢严复,但严复那个时候是看不上袁世凯的,袁世凯屡次拉拢,严复屡次拒绝。但后来随着袁世凯渐渐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心,严复重新审视了袁世凯,认为以袁的能力,当时中国确实无人能出其右。所以,当溥仪登基,摄政王载沣罢黜袁世凯,满朝文武没人敢为袁世凯说话的时候,严复却是倒过来同情袁世凯且为袁世凯说话的。所以当袁世凯借辛亥革命东山再起的时候,自然非常器重严复,任命严复为京师大学堂监督、总统府顾问,这个时候,严复也就没再推辞。第二点,严复对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局势,是有点失望的。其实失望的不仅仅是严复,还包括王国维等一批知识分子。在他们看来,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国,“有共和之名而无共和之实”。严复不反对共和是大势所趋,但他觉得,西方的共和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是建立在民众的民主和平等思想已经完备的基础上的,而当时的中国,他认为时机远未到。第三点,在英国的留学背景,对严复影响很大。那么如果不走共和之路,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严复认为*好的模式,就是效仿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在严复看来,中国暂时还不能给老百姓太多的民主,依旧要有君主,但需要像英国那样,用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君主选谁?有“强人情结”的严复认为,只有袁世凯是*好的人选。虽然严复对袁世凯其实也有清醒的认识,认为他“无科学知识,无世界眼光,又过欲以人从己,不欲以己从人;一切用人行政,未能任法而不任情也”,但在当时的中国,严复选不出别人了。所以即便袁世凯后来称帝失败当回总统,各省纷纷要求袁世凯退位的时候,严复依然站出来力挺袁世凯:“项城此时去,天下必乱。”按严复的孙女严停云后来的说法,严复是受到了杨度的蛊惑和袁世凯的胁迫,*终被迫在筹安会发起人名单上列名的。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严复并不热情参与筹安会的活动,这是真的,只列名不做事,也是真的。但至少筹安会要做的“君主立宪”这件事,和严复的观点是不矛盾的。所以,虽然严复没有为“筹安会”做什么事,但他名列“筹安六君子”之列后,自己并没有提出退出。至于袁世凯称帝,是不是严复想要的“君主立宪”,这就是另一回事了。7其实当时有很多人劝过严复。请严复一起创立复旦公学的马相伯,当时就曾劝严复,大意是,杨度、孙毓筠这些人都还年轻,他们想往上爬是可以理解的,你年纪那么大了,干吗还要这样?严复的老乡,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林纾也曾劝他,无论今后袁世凯称帝成功还是失败,对严复而言都不是好事情。但严复都没有听。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林纾劝他离京避祸,但严复的回答是:“是祸躲不过,我老了,已不惜什么了,是非终将大白。”严复当时还是认为,自己的观点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以,虽然严复*终在家人劝说下避居天津,*终又回福州老家终老,但他哪怕到离世前,时而摇摆。对当年名列“筹安会”拥护袁世凯,他曾对人说:“当断不决,虚与委蛇,名登黑榜,有愧古贤。”可见,他是有悔意的。不过,他*后留给自己的遗嘱也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中国必不亡,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馒头说今天之所以写严复,是因为这个人非常符合“馒头说”一直想和大家分享的两个观点。一个观点就是:任何人,不管是伟人还是小人,都是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比如严复。严复以“睁眼看世界”和传播西方先进思想闻名,他提倡革除旧弊,自己却吸食鸦片,始终无法戒除;他呼吁自由平等,但自己却有妻有妾,自己还要调和妻妾矛盾;他传播科学文明,自己却精通周易占卜,且深信此道,对自己墓地的风水严格把关;他呼吁变法革新,*终自己的墓碑却用的是自己生前手书“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而当时大清早已亡了……所以,他矛盾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政治主张:既想革新破除专制,又希望不要太暴力,打破传统。而另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品评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完全跳出他当时所处的时代,用一个“上帝视角”来评价。严复当时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时代呢?就是一个“三千年未遇”的大变局时代,当时无数的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想法,不断摸索让中国重新富强的方法,从康有为到梁启超,从严复到蔡元培,时代滚滚向前,每个人的观念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没有一个人是穿越回去的,所以谁又能拍胸脯担保,自己已看清一百年后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包括那位杨度,虽然他拥护君主立宪,但后来张勋复辟请他出山,他不屑一顾,因为他知道那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制度。杨度*后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且是在“白色恐怖”时期,共产党*危在旦夕的时候加入的,所以他绝不是投机,而是真心想找一种让中国富强的方法。所以,严复加入“筹安会”的行为现在看来有些荒唐,但他还是遵从自己内心的:他认为“君主立宪”适合当时的中国。后人可以认为他的眼光有问题,但他确实没有私心,他也是希望中国好。1905年,严复曾在伦敦与孙中山见过一次面,两人*后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因为严复认为,以中国国民目前的素质,首要任务是搞好教育,走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不然就算革命了,依旧还是换汤不换药。而孙中山认为,如果要按严复的路子走,“人寿几何”?所以,他称严复是思想家,而自己是实干家。孙中山是伟人,但我觉得,严复也是伟人。他对当时西方与中国的理解,以及他的思想,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非常独到且难能可贵的。正如2015年4月,李克强总理参观严复故居时曾这样评价,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严复学贯中西,是**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而更可贵的是,“他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

作者简介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曾就职于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有17年主流媒体从业经验,采访过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并先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微信公众号“馒头说”创办人,2017年8月起开始出版《历史的温度》系列。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