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158741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514页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561587416 ; 978-7-5615-8741-6

本书特色

书稿对朱子老师群体进行全方位考察、多层次梳理而得到的研究成果。主要对象为朱子诸师,包括朱松、刘子翚、刘勉之、胡宪、范如圭、李侗和黄中七人,考察朱子师辈的师道思想之源流,进而弄清楚朱子思想的来源问题;重点探究朱子业师的人格修养与教化精神,抓住讲人、叙事、究理三大要素,围绕德行、学问与事功三大块而展开,去探究思想者的思想来源、思想形成与思想结构,以及考察这些思想在学术教化、政治教化、人伦教化方面所产生的效应,以此揭示师道的传承及其演进的文化意涵,以资后世借鉴。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朱松、刘子翚、刘勉之、胡宪、范如圭、李侗和黄中等七位朱熹的老师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朱子业师的人格修养与教化精神,抓住讲人、叙事、究理三大要素,围绕德行、学问与事功三大块而展开阐述思想者的思想来源、思想形成与思想结构,以及考察这些思想在学术教化、政治教化、人伦教化方面所产生的效应,以此揭示师道的传承及其演进的文化意涵。

目录

绪论

**章 朱子之父师——韦斋朱先生
**节 读书起家,崇尚儒业务本
好学登第 出仕入闽
云根设学 门人登第
初仕中断 丁忧讲学
闽中续仕 转向洛学
佩韦自缓 变化气质
第二节 仕途羁旅,立朝反对和议
漂泊流离 希望降临
渔场自役 石井监税
校书兰台 绍兴史官
反对和议 以理抗势
第三节 身兼父师,传授为己之学
得罪秦桧 赋闲家居
箴规切磨 学问三变
儒学教化 导学圣人
环溪精舍 雏凤有声
为己之学 唤醒吾心
中寿而殁 托嗣高情

第二章 朱子之严师——屏山刘先生
**节 忠臣孝子,共为门庭增光
报国荣家 忠显始大
少游太学 未取功名
投笔从戎 锥心之痛
通判兴化尽心王事
移疾归里 徜徉山水
立庙报本 葺居宁亲
第二节 一仕四祠,退然自守可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主善为师 必有所得
作文务实 为诗豪放
谋略周密 识虑深远
谈理尽意 辨析明快
讲明道统 儒学为宗
家学根柢 以理论史
第三节 立规勉学,严师玉汝于成
立规训迪 引导读书
屏山所师 宜加探释
因材施教诲诱不倦
气质之性取喻为说
严督诸生 门徒得贡
临终总结 开示门户

第三章 朱子之本师——白水刘先生
**节 学禁困局,捐弃录牒南归
文学起家 梦中吞印
贡入太学 歆慕伊洛
有志于学 非志于仕
学术渊源 兼取多家
第二节 十年坚坐,名公论荐隐逸
北宋后期 时局变化
……
第四章 朱子之良师——籍溪胡先生
第五章 朱子之明师——直阁范先生
第六章 朱子之导师——延平李先生
第七章 朱子之贤师——端明黄先生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朱熹参加科举考试的重要目的是要金榜题名,如果不是意外,如徐履抗议“相秦桧欲妻以女,因阳狂,廷对不答一字”,必然要做应景文章,殿试时写一篇“文理疏浅”的策论。在此之前,病翁笑了翁晚年文章多说禅,更没讨头处,“想是病心风”,朱熹不会有意蹈了翁之辙,而是迫不得已的违心之举。当绍兴十七年(1147)正月“辛卯,以举人多冒贯,命州县每三岁行乡饮酒礼以贡士”①的诏令下达时,州县遵照命令唯谨,举行乡饮酒礼仪式,向上级推举优秀考生。建州通判蔡兹主持秋季乡试,评卷结果出来后,在举行乡饮酒礼时,非常自豪地对在座的有关士绅、退休官员说:“吾取中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②蔡通判看好的“欲为朝廷措置大事”的后生朱熹,心智虽然尚不太成熟,在短时间内就“堕落”到要用道谦禅说意思“去胡说”,岂不令人大跌眼镜?朱熹前后迥然不同的表现,必有深层原因作怪。究其根本原因,乃其思想受到约束而心情不能敷畅,观念与思维的矛盾,造成言不由衷!由于不能责备君王意愿,朱熹只能转移话题自找台阶下。而权相要通过科举来钳制士子的思想,无疑在这个环节也得到了应验。这也意味着朱熹成长之路,不会顺风顺水。  绍兴十二年(1142)策题:“朕以凉薄之资,抚艰难之运,宵衣旰食,未知有济。今朕祗承上帝,而宠绥之效未著;述追先烈,而绍复之勋未集。至德要道,圣治之所本也,而欲未得;散利薄征,王政之所先也,而势未行。设科以取士,而或以为虚文;休兵以息民,而或以为不武。至若宗社迁寄,扈卫单寡,士狃见闻,而专用私智,民习偷惰,而不知反本,子大夫所宜共忧也。其何以助朕拯几坠之绪,振中兴之业,详著于篇,朕将亲览焉。”把遇到的种种困难摆在考生面前,希望给出治理方案。自古圣王救治灾难平定天下,刚开始无暇顾及圣治,天下安定后,才进行持久的圣治。实施圣治,就必须以至德要道为本。而绍兴十五年(1145)策题:“盖闻古先哲王求贤能而任使之,故治功昭著,名声流闻邈乎不可以跛及,朕甚慕焉。今朕托士民之上,不敏不明,郁乎大道,所赖以济者,惟真贤硕能是望。然扶世导民,须德行也,乃或同于乡愿;捧难解纷,须智略也,或专于谋身;为政苟趋辨,则不修廉隅;搞文徒华藻,则不本忠信;平居下轻上爵,肆贪得之心;临事避剧就易,蔑首公之节。岂古之所谓德行智略政事文章心术节慨与今举异欤?将教化不明,狃于未习而然欤?子大夫学优而仕,于斯数者,其自处固已审,使风俗旷然大变,必有术悉之复之,详诸于篇,朕将亲览焉。”不仅有文才,而且有哲理。毕竟哲宗绍圣二年(1095)开设“博学鸿词科”以来,撇开经义,只取文学,“试以制、表,取其能骈俪;试以铭、序,取其记故典”兼收文学博异者,提高文士写作水平,虽然考中者不多,但影响不小。秦桧是蔡京大力推动“博学鸿词科”取文才制度的受益者,本身就是文采横溢的人,进入仕途,处心积虑登上相位,善于借用儒家条文作为盾牌护卫自己登庸。同期的士大夫,无一不是恪守儒家伦常、《春秋》“尊王攘夷”、华夷之别等正统思想来反对屈膝和议。绍兴十二年(1142)和十五年的两道策题,很适合朱熹直抒胸臆,而绍兴十八年的策题,却困住朱熹的文华施展。但谁也不曾想到,朱熹有限的禅学知识,在关键时刻倒帮了大忙,竟然敲开本次的科举殿堂之门。从某种程度上说,道谦“禅说”成了一件“迷彩服”,有效地保护了一名“未来战士”。  有学者认为,朱熹“科举成绩不佳”,归因于事前没有采取题海战术,没有去揣摩诗赋、策论、经义等,似乎忽略了复杂的时代背景因素。严格地说,朱熹乡试、省试的成绩不差,只是殿试考试成绩不佳。殿试与省试、乡试不同,所有考生单考策论,首要是检测贡士的政策掌握与政治观点。虽然朝廷明文规定官员的铨选以及科举考试不会因考生的背景而有差别待遇,但秦桧是把玩权术的高手,可以让这样的规定成为一纸空文,严密控制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标准,为我所用,一点都不含糊。  ……

作者简介

  陈国代,1962年生,福建省延平区人,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多年从事宋明理学、朱子学、文献学研究。完成2011年高校对接南平产业发展科研项目“武夷山市五夫镇朱子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朱熹著述活动与其著作版本之研究”、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朱熹著述活动及其著作版本之研究”、2015年福建省社科项目等社科项目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朱熹在福建的行踪》、《朱子学关涉人物裒辑》、《大教育家朱熹:朱熹的教育历程与思想研究》、《文献家朱熹:朱熹著述活动及其著作版本考察》、《朱子丰碑》、《朱予诸师考释》等著作,荣获武夷学院第二届科研贡献奖、武夷学院第二届朱熹奖、2018年福建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20年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