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区域环境治理:基于空间计量理论的绿色发展协同研究

中国区域环境治理:基于空间计量理论的绿色发展协同研究

1星价 ¥73.5 (7.5折)
2星价¥73.5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76188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6
  • 出版时间:2023-01-01
  • 条形码:9787547618851 ; 978-7-5476-1885-1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本书特别针对中国区域新格局背景下的绿色协同发展进行空间维度的量化测度,分析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区域的空间演进历程及绿色发展新方向,并结合国际区域发展的成功案例提出借鉴经验和建议措施。

内容简介

以往“以GDP为导向的地方竞争激励机制”“不合理的资源要素价格机制”等使中国区域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原有的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国际与国内环境,需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的发展思路,更强调区域内城市发展路径的差异化、多元化,绿色协同发展是转变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环境有效治理的必然选择。 本书以区域环境治理为主线,以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分析我国环境污染发生的社会经济特性及其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卫星数据对环境污染进行量化测度,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和空间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方法进一步挖掘区域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空间互动关联,深度剖析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协同发展特征,并结合国际区域发展的成功案例提出借鉴经验和建议措施。

目录

目录

**章 空间、区域与环境治理

**节 空间视角下的环境经济问题研究

第二节 中国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影响

第三节 空间环境治理选择:区域绿色协同发展研究

第四节 本书的视角、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中国环境治理政策与区域绿色协同机制

**节 中国环境治理政策的特征与演进方向

第二节 区域绿色协同发展的内涵及研究进展

第三节 区域绿色协同发展的制度安排与框架设计

第三章 空间计量模型理论

**节 空间模型的类型

第二节 空间溢出效应

第三节 空间模型比较和选择

第四节 空间模型的参数估计

第五节 空间计量模型的局限与前沿进展

第四章 中国环境污染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

**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及其发展

第二节 中国环境污染的空间经济驱动机制

第三节 中国环境污染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模型的实证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京津冀绿色发展的协同研究

**节 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第二节 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的空间演进历程与发展方向

第三节 基于空间计量的绿色协同实证研究

第四节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协同研究

**节 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的空间演进历程

第三节 基于空间计量的绿色协同实证研究

第四节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七章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的协同研究

**节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协同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协同发展的空间演进历程

第三节 基于空间计量的绿色协同实证研究

第四节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八章 再论“空间视角下的区域绿色协同”

**节 中国三大区域的绿色协同特征

第二节 区域绿色协同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三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产业协同视角进行分析,增进香港、澳门与内地城市的深度合作与交流,统筹协调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布局,避免因产业重构造成的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相对较好的产业分工布局。香港以金融、贸易、物流、旅游和专业服务为主要产业;澳门以博彩旅游、商贸服务为主要产业;而珠三角9市形成了特色较为鲜明的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但是,珠三角内部的一些城市,如珠海、江门、中山、东莞,城市之间产业同构关系较为严重,同时由于制度性等壁垒,港澳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大多基于政府规划层面,并未自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度创新合作。因此,应进一步增进港澳地区与内地的多方位交流,统筹协调形成错落有致、多元化的产业分工格局,主要措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协调机构,进一步明晰“9+2”各市的产业分工与发展定位,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细分行业的协商机制,推动细分行业产业联盟的成立,加强合作,避免恶性竞争,营造良性竞争、互利共赢的商业氛围;二是弱化行政边界,方便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更加自由地流动,长期以来粤港澳合作的*大痛点问题在于“要素流动不畅”,应进一步加强三地在货币、关税以及法律法规制度上的合作与交流,力争实现区域内的贸易自由、金融自由、投资自由和物流自由;三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的互联互通,在湾区内逐渐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赢的港口、航运和物流体系,也将进一步增强湾区的产业协同水平,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从生态环保协同视角分析,建立统一的生态环保协作法制基础和质量标准,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生态环保协同合作机制。粤港澳大湾区有其不同于中国其他区域的特殊性:一国两制、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并存。这意味着有关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环境污染物排放的约束标准等,粤、港、澳三地需进行有效协商与衔接,努力实现环保信息充分共享,重大决议共同决策。由于域内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单一城市进行环境评估时可能仅考虑自身城市,忽略了自身城市环境污染给邻近城市带来的影响,因此,城市交界地区,特别是港深交界处,存在明显的跨区域环境问题。如深港交界的垃圾污染问题,香港的三大垃圾场(以堆填为主)均位于深港边界,香港新界打鼓岭垃圾场距离深圳罗湖区莲塘不足2公里,边界垃圾场对深圳的影响(垃圾的臭气对深圳空气产生影响,填埋后垃圾渗漏造成水质污染)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因此,需要建立生态环保协作的法律约束和基础,并着重关注跨境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措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国家级的跨境试点生态环保协调机构,如深港生态环保协调机构,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特殊性,建议由中央权威机构牵头,深港两地政府参加,吸收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共同参与,负责协调处理跨境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和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处理与协商;二是完善区域环境监测合作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共享制度,区域内应建立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查询服务网站,公开区域大气、水土污染情况,以及相应的环境处罚标准及执行情况;三是统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别是在跨境水流域和海洋区域划分生态管辖区的等级与范围,加强粤港大鹏湾和深圳湾以及珠江口岸海洋带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 从规划协同和政策协同视角分析,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规划》的出台进一步明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方向和空间布局规划,但由于湾区内存在三种制度,在诸多领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要真正实现规划与政策上的协同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克服很多困难。在逐步推进规划协同和政策协同的过程中,本书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探索建立财税改革先行示范区,探索对接港澳的个人所得税制和企业所得税改革,逐步实现香港、澳门和广东在税率上的统一;二是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的对接,创新科研用品与数据流动的体制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协同;三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的协同创新,不仅要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高校的互补合作,同时在中小学教育层面也应该展开深入的互动和交流。 从交通协同视角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协同是阻碍交通协同的关键壁垒,设施共建、数据共享、责任共担是破壁关键。国家发改委《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中指出,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优势,推动各种运输方式综合衔接、一体高效。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形成对外高铁主通道和城际铁路网格局,但交通协同发展仍存在系列问题。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二大关口的特殊背景是阻碍交通协同发展的重要壁垒。因此,需要寻求相对统一的制度管理机制,创设具有湾区特色的制度体系,适当弱化制度融合壁垒。首先,强化粤港澳功能互补对接,进一步加强市场的自由流通与开放、现代基础设施的同建共享。其次,强化粤港澳边界模糊与深化协同效应,优化完善高效的交通协同一体化。*后,实施设施共建数据共享责任共担机制,强化城市内外交通建设,便捷城际交通,打造便捷区域内交通圈。 ……

作者简介

马丽梅,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深圳市高层次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学博士、产业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主持广东省教育厅课题1项、深圳市科创委课题1项,参与国家能源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部级单位课题10余项。在《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单篇*高被引785次(截至2022年11月11日)。目前担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技术经济分会学术副秘书长。曾受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机构邀请作为特聘专家赴古巴马列尔特区等地授课。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