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起源与成熟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起源与成熟

1星价 ¥59.8 (6.8折)
2星价¥59.8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743084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64
  • 出版时间:2023-02-01
  • 条形码:9787511743084 ; 978-7-5117-4308-4

内容简介

本书共有7章加序论。序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阐释。**章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萌芽与诞生,1837-1844年,论述了从诗人到理论家,到《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第二章为审美思想的哲学基石,1845-1848年,论述了新的意识形态体系、社会革命与文艺批判。第三章为政治与经济时代,1848-1864年,论述了对金克尔、拉萨尔、福格特的批判。第四章走向巴黎公社,1864-1871年,论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等。第五章为理论建设十年,1871-1883年,对杜林的批判,还论述了古代社会与审美思想等。第六章为从马克思到恩格斯美学思想的延续。第七章为梅林与普列汉诺夫,论述了此二者的美学。

目录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起源与成熟 目录 序 马克思主义美学:当代的阐述 001 **节 出发点与基本哲学立场 001 第二节 美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 007 第三节 历史的与革命的批判精神 016 **章 萌芽与诞生(1837— 1844) 020 **节 从诗人到理论家 020 第二节 青年黑格尔派 046 第三节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067 第二章 审美理想的哲学基石(1845— 1848) 083 **节 1845 年 083 第二节 新的意识形态体系 098 第三节 社会革命与文艺批判 114 第三章 政治与经济的时代(1848— 1864) 132 **节 政治:19 世纪 50 年代 132 第二节 批判金克尔 148 第三节 批判拉萨尔 161 第四节 批判福格特 183 第四章 走向巴黎公社(1864— 1871) 197 **节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197
展开全部

节选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起源与成熟 序 马克思主义美学:当代的阐述 **节 出发点与基本哲学立场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思想既是 20 世纪中国文化界重要的 精神财富与思想资源,又是深入人们精神深处的影响思维格局的 方法论维度。对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重新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美学思想与文艺批评准则,重新估计它 对今日开放改革的中国的实际的精神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课 题。这是因为,在 20 世纪的中国,特别是在 20 世纪下半叶的中 国,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与文艺思想被在中国文化思想舞台上活动 的各式人物按各自需要作了理解和阐述。当然,按现代阐释学原 则和历史发生的实际进程,任何阐释都是个人化的,并被烙上了 时代需要的印记。所以,我们不必苛求何种阐释所产生的实质性 的历史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真正地去理解:为什么马克 001 思主义美学在 19 世纪中下叶的欧洲舞台上起到了真正的历史解 放作用?今天,作为合理化历史进程的中国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学 与文艺,特别需要一种有鲜活生命力的思想力量。今日的马克思 主义,或者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阐述还有此种活力——那 种为历史进步、社会解放、精神发展而呐喊奋斗的杠杆式的力 量吗?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任何简单的照本宣科都是毫无意义的, 当代中国需要回答推动文学艺术发展的思想理论资源究竟可以来 自何处?仍然还是马克思主义吗?毋庸讳言,在中国学术界,特 别在文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解释要么由于其本身的某种原 因已经失去活力,要么由于历史的际遇正在失去吸引力。然而, 这并不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原因。请注意,马克思主义美学 在当代中国的历史际遇是某种阐释的际遇,而不是思想本身的际 遇。这两者是有区分的。 为了打破这种阐述的僵局或者停滞状态,19 世纪 80 年代以 来的中国文学界出现了企图摆脱困境的种种尝试。当然,*简单 的尝试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本身,都 被宣布为“过时”。十几年过去了,被屡屡宣布过时的马克思主 义美学的一系列基本命题,逐步地返回到中国思想发展舞台上。 试看今日中国文坛在现代、后现代热之后对现实主义的关怀,又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回到了马克思主义。这是有点“令人尴 尬”的历史返回。当然,历史如此发展并不是简单的返回。这个 事实并不宣布在某一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批评原则所作 002 的阐述是完全合理的。19 世纪 80 年代的历史进步是有必然性与 合理性的。今日的文学运动产生了需要某种历史性思想的急迫需 要,而这种需要是在经过了 19 世纪 80 年代以后,有了西方与东 方的思想对话以后的需要,因此,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 想,毫无疑问成了今日文学思想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 对笔者而言,或者对某一种研究角度而言,今天要重新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对当代有何意义,是因为笔者想弄清楚: 我们所曾熟悉的解释在哪些环节上出了毛病? 19 世纪的马克思 主义美学思想在哪些地方仍是今天的精神来源?今日西方的“返 回马克思”热的根源究竟在何处?凡此种种,一句话,笔者想弄 清楚:在深层次上影响我们今日的文艺学与美学发展的精神资源 在何种意义上是合理性的,是有用的?这是有了今日西方美学与 哲学发展、西方马克思学的发展视野以后的思考,是有了中国 思想界改革开放 20 年 (1) 思想实践后的思考,所以,它在起点上、 出发点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回。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以及受美学思想影响、制约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它的生命力究竟如何 呢?一些人已经将它看作“古董”,然而,它确实经过当代的某 些阐述失去了以往的那种吸引人的精神魅力。我们先作一番比较 再回到这个提问上来。 (1) 本书为再版,第 1 版内容定稿于 1997 年,此处约为 20 世纪 90 年代, 后文有些时间需类推。——编者注 20 世纪以来,特别是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苏联与西方学者 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阐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今人对 19 世纪马克思主义传统解释的范例。这条阐述的线索是这样的: **个企图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阐述有所创新并成为历史的 一个标志点的是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是 20 世纪初**个从 马克思主义出发来阐述艺术活动的本质与进行文学批评的历史性 人物。普列汉诺夫的独特的理论贡献大致有:对艺术起源的历史 唯物主义解释(《没有地址的信》等),对审美活动中社会心理的 极端重视及对社会心理的意识本质的界定,他提出了社会心理作 为经济基础、社会存在与思想体系间的“中间环节”的作用。他 认为,要了解某一国家科学思想史和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 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 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根本 就不可能……而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历史中,如果没有它就一 步也动不得。(1) 在艺术的本质论上,普列汉诺夫没有停留在简单 的反映论层面上,而是将中间层次和心理因素提到一个很重要的 层次,他说:“艺术开始于一个人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他在周围 现实的影响下所体验过的感情和思想,并且给予它们以一定的形 象的表现。不用说,在极大多数场合下,一个人这样做,目的是 在于把他反复思索和反复感觉的东西传达给别人。艺术是一种社 (1) 参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 2 卷),曹葆华译,生活· 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 年版,第 318— 319 页。 004 会现象。”(1) 可以看出,普列汉诺夫已经十分重视“中间环节”这 个概念,而不是像有的马克思主义者那样,将反映论弄得机械划 一,令人啼笑皆非。 从总体上看,普列汉诺夫并没有给 19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美 学范畴增加太多的新东西。他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内部进行 了创造性的阐述而显示勃勃生机的。普列汉诺夫之后,**次给 19 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带来震撼性的创造的是一批 20 世纪 30 年代崛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这些 20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家、美学家曾经被“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阵营划为“异己”而未 被列入正册。但历史发展表明:他们面对 20 世纪的西方社会所 作出的思考,在很大层面上,补充并丰富了 19 世纪马克思主义 思想(包括美学)。对 19 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作出新的阐述的尝 试的人们中,有我们所熟悉的葛兰西、卢卡奇、加罗蒂、沙夫, 也有卡冈、汉斯·科赫等人,甚至可以包括像汲取了马克思主义 营养的巴赫金的理论贡献。总体来讲,这些西方的和苏联的马克 思主义倾向的美学家,所提供的思想与概念是独特而又令人深思 的。葛兰西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论述中,提出了“文化领导权”, 即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问题。几乎同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 意识》一书中,对“阶级意识”的形成及其相对的独立性问题作 了同样有意义的阐述。20 世纪 60 和 70 年代,卢卡奇在他的三大卷《美学》中,着重阐述了审美特性等问题。特别有意义的是 生活在苏联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的诗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美 学与现代诗学交融的产物。巴赫金在他的独创性的研究中,提出 了“审美事件”“外在地位”“观察优势”“知识优势”“主人公视 野”和“主人公的环境”等独有的概念,并使这些概念成为他的 美学体系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1) 《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Ⅰ),曹葆华译,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 第 3

作者简介

许明,1949年生,江苏无锡人,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专长为美学理论,现从事美学、文艺学研究。主要著作:《华夏审美风尚史》(十一卷)(主编兼作者)、《新意识形态批评》《建设新世纪的先进文化》《美的认知结构》《人文理性的展望》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