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474759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92
  • 出版时间:2023-03-01
  • 条形码:9787559474759 ; 978-7-5594-7475-9

本书特色

★ 拥有30年一线执教经验高级讲师心血之作,本书按照问题性质划分,而不是笼统地按照年龄划分,新颖的架构,带给家长全新的理念和教育方法。 ★ 作者的受众范围涵盖了学生、老师和家长三大群体,不仅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纠正,还被众多学校聘请为特级讲师,定期对教师群体进行培训,拥有自成一派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改善方法。 ★是否具有“思辨力”,是孩子成长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之一。本书全面解析思辨力对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孩子的思辨力,书中提供的办法具有很高的普适性,适用于多数家庭。 ★思辨力的训练,不仅能让孩子的思维更有逻辑,还能提升他们的自控力、学习力、责任感、创新力和抗逆力等这些人生发展的关键能力。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让孩子学会分辨表象与事实,告别盲从权威、告别盲目从众、告别感情用事,拥有更加广阔的人生。

内容简介

思辨力不光是一个孩子能思考、会思考的象征,更是他乐于发现、善于发现的开始。作者首先从怎样创造一个让孩子敢于思考,并且愿意思考的家庭环境入手,然后逐步讲解能够提升孩子思辨力的亲子互动技巧:共情关注、巧妙提问、正确夸奖和批评等。既讨论了家庭教育中具有普适性的“道”,又给出操作性很强的培养孩子的“术”;既有充满人生百味的亲子成长故事,又有帮助父母进行评估分析亲子清单。旨在帮助孩子快速提升思辨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在这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成为一个主动思考、擅于分辨、理性客观的人

目录

◎ 如何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 001

◎ 安全感是思辨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010

◎ 自食其力与自得其乐 021

◎ 所有孩子都需要的里程碑 033

◎ 越长大越优秀的奥秘 044

◎ 成长力与胜利者效应 058

◎ 拆解亲子“鄙视链” 071

◎ 怎样才是为孩子做长远打算 086

◎ 别让期待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器 097

◎ 让孩子学会分辨哪些事情要求助别人 108

◎ 孩子的思想藏在书包里 122

◎ 孩子不能太懂事 136

◎ 亲子清单

亲子清单一:孩子的内心,你究竟了解多少? 152

亲子清单二:你了解孩子的“管理商”吗? 158

亲子清单三:怎样知道孩子有多聪明? 163

亲子清单四:你会不会是“乌鸦嘴”父母? 171


展开全部

节选

如何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 我曾经辅导过一个高中女孩,外表大大咧咧,内心细腻脆弱,习惯压抑自己的感受。当时她在我的咨询室里讲述自己的家庭情况,说到动情处,就算已经哽咽,也坚持不肯落泪,她倔强的样子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每当遇到这样的孩子,我心里都会很难过。 外表与内心的巨大反差 有个姑娘平日里看起来有点男孩子气,活泼好动,不拘小节,从外表根本看不出她心里藏着那么多烦恼。她说父母都不喜欢自己,自己所有的心愿几乎都难以实现,或者是一个同意了自己的要求,另一个就站出来反对,互相拆台,以至于她几乎放弃了一切念想。 女孩*早的关于家庭不好的记忆是10多年前,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很爱画画,妈妈给她买了一盒高档彩色笔,对于收入微薄的家庭而言算是奢侈品。母女俩开心地回家,爸爸一看到画笔就开始发火,骂妈妈脑子有毛病,乱花钱,说画画有什么用,然后愤怒地扔掉了那一盒彩色笔。一个不到4岁的孩子竟然体验到了“心碎”的感觉,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依然清楚记得当时的场景。讲起这件事的时候,女孩眼睛里有眼泪,但脸上竟然挂着笑容,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她说父母的意见很难统一,双方总是拼尽全力地阻止对方的决定,唯一达成共识的观点是对孩子的学习应该严格要求。升入高中以后,父母对她的学习有各种不满,好像只有在这件事情上他们可以联起手来,当一个开始批评和责备时,另一个会很快参与进来。 但是涉及具体的学习问题,父母还是会产生分歧。比如:应不应该用手机,要不要去补课。妈妈认为需要补习,否则不可能考上好大学,爸爸则认为读书不用非得花那么多钱,好好学习是孩子应该做到的,补习就是浪费财物的事情。妈妈坚持给女儿补课,为此动用外婆给的私房钱,爸爸总是很不满意,甚至还说风凉话。 她说自己从小到大一直没什么主见,不知道究竟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人的话要相信,什么时候要坚持自己的想法。比如她爱画漫画,画了很多年,一个小伙伴说她画得不好看,别费劲了,她就会相信,竟然真的停止画画。她说明明知道某个人不那么可信,但是听到对方说了什么,自己就会不自觉地相信。她感觉世界很复杂,有很多事情难以判断,同学们要么说她不像个女孩子,要么说她是个傻妞。 于是我成为她的伙伴,约定以后她遇到任何令她很生气或者很纠结的事情,都可以来和我讨论。孩子总要长大的,总要离开家,这些是以后才会发生的改变。作为高中生,还是要生活在家庭中,接受父母的管理,所以要在这种环境下为自己创造可以自主决定的空间。 这个女孩的成长过程中不仅仅是缺爱,还有家庭教育中的“手表定律”。手表定律说起来没多大事情,但是后果很可怕。 关于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来源于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大森林里有一群快乐的猴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在生活。一天,有个穿越森林的人把手表落在了猴子的领地,被一只很聪明的猴子捡到了,并且它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它成了猴群中的“能者”,想知道确切的时间就要问他。渐渐地,这只猴子地位越来越高,整个猴群的作息都由它来确定,很快它就当上了新猴王。 新猴王认为手表是特别宝贵的东西,于是利用每天在森林里巡查的特权,四处寻找手表,很快便拥有了好几块手表。但是麻烦来了,几只手表指示的时间不相同,这可难住了猴王。猴王不知道究竟应该以哪一块手表为准,所以总是改变时间规划,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很混乱,于是猴群中怨声载道,很快猴王就退位了。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手表多了并不能告诉我们更准确的时间,因为判断的标准多了,也就失去了标准。生活中的“手表定律”广泛存在,比如每个孩子都有多个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就像有很多块手表一样,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孩子比猴子可聪明多了,他们会不断选择自己想要的“手表”。如果父母对某件事的看法和要求不一致,他们会迅速选择对自己而言更有利的一方站位。这样的情况,也常常出现在祖父母和父母对孩子要求不一致的时候。 家里的“手表”太多,孩子的成长必然会受损 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常见于对孩子的具体要求上,表现在很多生活的琐碎细节中。比如什么时候应该学习,什么时候可以出去玩;什么东西不能吃,吃什么才有营养;节假日应该去补习功课,还是要多学一些才艺;哪些东西可以买,哪些没必要甚至是浪费…… 在大人出现分歧的时候,孩子们会选择更符合自己意愿的那块“手表”。孩子越是年幼,越无法理解大人心中所谓的好坏,也不会明白什么叫良苦用心,好玩、好吃、省力气,就是*好的选择。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在祖父母协助甚至代替父母带孩子的家庭,对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甚至是道德品质的培养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无论是宠爱还是严厉,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然而在这种意见永远不统一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缺乏原则、过于任性、好逸恶劳,难有学业上和事业上的建树。如果溺爱和专制的力量都很强大,孩子非常容易出现行为问题,进入青春期之后,会逐渐不服约束,成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难题。 家里“手表”多,是因为大人之间存在“争斗” 家人对待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态度的不一致,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是一个极大的不利因素。韩非子说过:“夫妻持政,子无适从。”说的就是父母教育子女的观点不一致,孩子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会无所适从,陷于矛盾和痛苦中。 家庭教育的手表定律非比寻常,不只是家人教育理念有差异,对孩子的要求不一样那么简单,往往还具有情感裹挟甚至情感绑架的恶劣成分。对于应该听谁的话,有时候孩子并没有选择权,往往是“手表”们彼此先要分一个高下,哪个威力强大孩子就执行哪个要求,遗憾的是真正对孩子有利的那一方不一定会胜出。 成年人之间有矛盾和冲突,拿孩子的事情来置气和争斗,这种做法特别过分。很多家庭中的婆媳关系问题,夫妻情感问题,都会以“手表定律”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前文说到的那个女孩,父母感情一直不和谐,在面对涉及孩子的问题时,主张方和反对方很多时候都不理性。这种家庭互动模式,孩子即使不出现心理障碍,人格发展也很难健全。 教育孩子之前,先要“对表” 夫妻之间、父母和祖父母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分歧,是家庭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关于孩子的成长,父母是**责任人,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促使家长之间达成共识后,再去具体实施。 如果祖父母帮忙带孩子,父母*好能在尊重和感谢的前提下与长辈沟通好。爷爷奶奶带小孙子是天伦之乐,也是对儿女的鼎力支持,可以算是“中国特色”,但是父母不能因此理直气壮。 隔代亲是人之常情,祖父母宠爱孩子很多时候是本能反应,无可厚非,关键要看父母们如何调和。教育孩子也要有唱“红脸”的,有唱“白脸”的,只要教育理念正确,方法得当,努力的方向也一致,就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特别不好的做法是大人当着孩子的面起争执,闹别扭,气急了还会互相攻击。诸如“别听你妈的,她就是个笨蛋!”“不要理你爸,他就是个神经病!”“你奶奶就知道惯着你,有什么好处!”之类的互相埋怨甚至诋毁的语言。这种话很容易脱口而出,孩子一直听着、看着,不可能形成尊重他人、懂礼貌、有担当等好的品质。 家庭教育不怕“手表”多,关键要有校准装置。这个校准装置是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是关于孩子身心发展的系统科学的知识,是有效的引导和训练的方法。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致力于做的,就是为父母们提供校准“手表”所需要的小工具。 《秩序感》精彩书摘 多孩家庭中的秩序与双赢 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放开,多孩家庭日渐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家庭教育的新问题。有一次,我参加以“家长成长”为主题的活动,其中有两个妈妈说起二胎子女的教育困惑,比较具有代表性。 对大宝完全失去耐心的两个妈妈 这两个妈妈的烦恼有很高的相似性,她们都有两个女儿,都存在大女儿很难教育的难题。 我们先来介绍其中一个妈妈的情况。她的大女儿小茉,11岁。她说小茉是个特别情绪化的孩子,尤其是在家里,说不高兴就不高兴,而且高兴的时候很少。不管是学习还是去课外班,都要看她的心情,心情不好就不认真,甚至干脆什么都不做。因为这些问题,母女之间几乎每天都有摩擦。 小茉的妹妹4岁了,她比姐姐活泼开朗,爱跟妈妈告姐姐的状。姐姐总呵斥妹妹是奸细,懒得搭理妹妹,而妹妹偏偏总爱找姐姐玩,姐姐烦了就会发脾气。然后是一个大叫、一个大哭,妈妈只能哄小的训大的,常常闹得家里鸡飞狗跳。 妈妈说生了小女儿后,自己很在意小茉的感受,吃什么玩什么基本都听小茉的,但小茉还是认为妈妈偏心妹妹。两个孩子都是自己的宝贝,都心疼,但小茉那么不听话,自己真是没办法好好对她,导致她更加疏远自己。爸爸长期在外地,妈妈一边工作一边照顾两个孩子,非常辛苦,小茉不帮忙也就算了,还总是添麻烦,妈妈为此很难过。 下面我们来介绍另一个妈妈的情况。她的大女儿叫小莉,12岁。小莉前一阵因为和父母闹矛盾离家出走。妈妈说大女儿跟自己特别不投缘,从小就爱生闷气,着急了还会顶撞父母,喜欢乱扔东西,因为这个没少挨骂甚至挨打。于是,夫妻俩决定再生一个孩子,除了希望有个儿子外,还有大女儿不让妈妈顺心的原因。 现在小女儿两岁多,聪明伶俐,特别可爱,无论是长相还是脾气、秉性都比姐姐好。自从小女儿出生后,家里增添了很多乐趣。虽然不是家人盼望的男孩,但都喜欢得不得了,以前总在外面忙的爸爸,现在也经常待在家里陪小女儿玩。 小莉不喜欢妹妹,偶尔让她帮忙照看一会儿就满脸不高兴,所以家人基本不让她照看妹妹,反正家里还有奶奶,人手是够了。小莉是奶奶带大的,以前和奶奶很亲,现在因为妹妹,连奶奶也不爱搭理了。妈妈说小莉之前唯一的优点是学习很努力,成绩不错。四年级后,感觉她学习有些吃力,成绩也有所下滑,对此,父母也没说什么。因为父母觉得她本来就不聪明,功课难了当然学不好,所以她想补课或者学习一些别的也都由着她。就这样小莉还总说父母偏心,对她不好。 *近,让妈妈特别烦恼的是小莉竟然离家出走,原因是妹妹病了,妈妈让小莉拿着装药的袋子,结果小莉把袋子丢了,妈妈和爸爸就说了她几句。之前小莉生气的时候经常跑出去,不用找她,*多到了晚上就回来了。这次彻夜不归,吓得家里一团糟。妈妈不知道以后怎么教育小莉才好,管多了怕她做出极端的事情,不管吧,总往外跑,学坏了可怎么办。 看起来二胎家庭中,大宝问题偏多。对此,大家很容易想到是因为大宝的成长资源被挤占,尤其是父母和其他家人的爱被二宝分走部分,大宝认为自己原本独占的权利被严重侵犯,才会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其实,大宝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二宝也不一定就让父母省心,只是很多家庭中二宝的年龄还小,问题不显著而已。 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有问题”和“不够好”,背后有着复杂的生理、心理、家庭或社会的原因,父母们只有找到造成问题的关键点,才能帮助孩子健康长大。 父母首先需要了解出生次序 关于独生子女、二胎子女和多子女的教育问题,心理学家进行了长期且广泛的研究,其中,“出生次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出生次序是指孩子在家庭中出生的先后顺序,就是我们俗称的同胞排行。 “出生次序效应”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人格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术语,指的是由于出生次序不同,父母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由此形成了孩子不同的人格和行为特点的现象。 在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些相对普遍的结论,可以给父母们一些启发: **,独生子女更容易获得学业上的成功,但同时也更容易出现社会适应问题。 独生子女作为家中唯一的子代,不仅可以独享家人的宠爱,还可以利用所有的家庭资源。与多子女家庭的孩子相比,独生子女可以得到父母全部的照顾和陪伴,也能够得到家人更多的指导、管理和教育,潜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开发,学业成就度自然就高。 也正是这个独享的特权,导致独生子女的分享意识偏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相对不足,合作能力较弱,所以社会适应性相应降低。另外,他们被家人照顾得太多,依赖性较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欠缺,抗挫折能力相对不够。 独生子女很容易出现发展性和适应性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引发障碍性问题。如果是在青春期出问题,会直接影响学业;如果是长大后出问题,即使学业成就显著,也未必能够获得事业成就。 第二,大宝有更高的成就需要,同时也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大宝小时候和独生子女是一样的,是家庭的关注核心,陪伴他们的都是成年人,可以得到全部的关注和爱护。但在二宝出生之后,家庭中就出现了永恒的分享者,熟悉的独享状态被打破,即使天生钝感力强、天性乐观大度的孩子,也不可能没有反应。 人类的动物属性中,保护生存空间是本能。令一个人感到安全的生存空间,其大小并没有客观标准,它是由个体在自身的生活体验中不断感知和确认的,属于主观感受。孩子保有了自认为足够的生存空间,包括物质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就会感到安全。相反,如果感觉空间不够,或者是感觉空间被压缩,甚至被侵犯了,必然会警觉、排斥,进而出现各种“捍卫领地”的行为。 大宝们在应对“领地”问题时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也就有了不同的发展结果。有的孩子“开疆拓土”,通过自身的良好表现,比如学习读书、照顾家人等方面成就显著,不但长辈的关注没有减少,还获得了二宝的崇拜和信赖,无形中扩大了自己的“领地”。这是大宝更有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的大宝会选择奋力自保的应对方式拒绝与二宝分享“领地”,不惜以破坏性的方式争夺资源,其中*重要的心理动因就是想尽可能占用父母的时间和精力,引起家人的关注。淘气、搞破坏、无理取闹等,也是可以吸引父母关注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大宝就容易形成行为问题,同时伴随着情绪问题。前文的小茉和小莉就是典型的例子。 “同胞竞争障碍”这个名词,在二胎逐渐增多的当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障碍通常指二宝出生后,大宝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情感紊乱,如果紊乱程度过高,父母处理不得当、不及时,就会发展成病理性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家有二宝的父母千万要注意。 第三,二宝有可能排行在同胞出生次序中间,也有可能是家中的*小孩子。 多子女家庭中不仅有二宝,还有三宝甚至更多宝。出生次序效应理论认为,面对发展水平高的、享有更多权利的大宝,二宝常常想迎头赶上。二宝随着年纪增长,容易出现对大宝的反抗和嫉妒。在这种竞争意识下,二宝会想出很多赶超大宝的方法,一计不成会再生一计,所以二宝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 排行*后的孩子是家庭中*弱小的,出生的时候面对的是更多的家庭成员,他们习惯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关怀。因为和父母的年龄差比较大,他们容易被过度宠爱,也容易得到大宝的庇护,心理成熟水平和学业、事业成就度相对偏低。 二胎家庭中的二宝,在同胞出生时间排序中,既有排行中间孩子也有排行*后孩子的特点。面对优秀的哥哥或姐姐,二宝长大后很容易相形见绌,自卑又不服气。因为家人更多的宠爱和照顾,二宝能力发展状态欠佳,年龄越大,家人对大宝的认可和尊重越多,失宠的感觉很可能成为二宝心理或行为问题的重要诱因。 在心理学研究中,出生次序是否对孩子的能力和性格发展造成影响,影响的结果是否如阿德勒所言仍然有很多争议,但很多人相信出生次序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家庭大小、出生间隔、性别、父母性格以及社会因素等都会与出生次序产生相互作用。 无论是独生子女家庭还是多孩家庭,每个家庭都有相应的教育问题。父母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与孩子共同成长。只要父母养育得当,孩子们都能健康长大。 二胎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公平合理 结合出生次序效应讨论二胎家庭可能出现的教育问题,不难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父母能够有效平衡两个孩子的成长需要。 很多大宝之所以更容易出问题,是因为觉得父母偏心,觉得父母对弟弟或妹妹更好,甚至会产生被嫌弃、被遗弃的感觉。 父母更加关注和疼爱二宝有主观原因,比如像小莉妈妈那样,对大宝不满意才生二宝;也有客观原因,比如越是幼小的生命越容易触发成人内心柔软的情感,尤其是人近中年,更无法抗拒小婴儿的吸引力。另外,照顾二宝令父母分身乏术,疏忽了大宝,忙乱之中难以觉察大宝的情绪变化。再者,父母很自然地认为,一奶同胞的两个人没什么可争夺的,大一点的孩子就应该照顾小一点的孩子,等他们长大了就是*好的伙伴。 父母的想法和做法基本上是出于好意,但孩子并不能感知这些。就算父母告诉大宝,他出生的时候也和二宝一样被爸爸妈妈捧在手心里,大宝也很可能拒绝相信。如果大宝已经上学,尤其是已经升入中学,父母指出其错误和不足的时候可能会更多,大宝觉得父母不但很少关心自己,还总是对自己不满意,从而导致矛盾冲突更多。 有些父母觉得生了二宝就对不起大宝,于是刻意对大宝更好,甚至不惜把二宝交给自己的长辈照看。但是,过度补偿会是对大宝的姑息和纵容,会助长其无理取闹的行为和不加控制的暴躁情绪,这样做没有任何好处。 正确理解公平合理 多子女家庭需要父母更理性、更智慧。公平合理不是什么都要平分,而是按需分配。比如对母亲的依恋是婴幼儿期孩子的生存需要,如果亲子关系中缺乏健康的母子依恋,会给孩子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所以婴幼儿期的二宝要尽可能地由父母抚养照护。对于年长几岁的大宝,则更需要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投入和积极的关注,所以父母要尽量满足大宝的心理需要。 父母要引导孩子认识到不是待在一起的时间越长父母就越爱他,这一点即使在独生子女家庭里也很重要。父母要合理分配陪伴两个孩子的时间,还要找到有效的陪伴方式。爸妈更喜欢谁经常是孩子*在意的一个问题,因为“不患寡患不均”是再普遍不过的心理反应。 父母要先和孩子一起讨论,他们想要的“喜欢”指的是什么,还有他们这样想的动机。如果孩子的动机是只希望自己的体验好,那么就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双赢的理念需要从小培养。如果大宝的动机合理,父母就要支持。并不是不能对二宝好,而是要满足大宝的正当需要。然后再讨论孩子得到父母喜欢的方式是否适当。如果方式有问题,即使动机合理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其实,无论是哪个孩子,都要让他拥有这些认知。 生活中,教育孩子如何与同胞相处的机会很多,无论是在吃穿用度上,还是在分享玩具书籍上,或者在参加活动的时候,对应实际需要的供给就是公平合理。也就是说,公平不是不能分,也不是对半分;孩子们还小,父母不能只给出结论,要慢慢引导他们接纳和认同其中的道理。 合理看待长幼有序 长幼有序是常用成语,其更深刻的内涵是:弟妹要尊重兄姐,兄姐要照护弟妹,这样的手足之情才能深挚长久。 二胎家庭中的长幼有序很重要。 首先,大宝在二宝面前的尊严感很重要,父母要维护,这个不是补偿更不是护短。维护大宝的尊严不是不能批评大宝,而是要考虑批评的场合与方法。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很多源自“告状”,尤其是二宝告大宝的状。像前文的小茉,妹妹每次告状妈妈都批评小茉,小茉怎么可能会喜欢妹妹?即使二宝说的是实情,的确是大宝不对,父母也*好不要当着二宝的面立即对大宝进行批评或惩罚,甚至还表扬二宝。父母要找其他的时间跟大宝沟通。 其次还要引导二宝尊重和帮助大宝。二宝跟父母反映大宝的不当情况是对的,但目的不是让大宝被批评和惩罚,二宝则在一旁邀功请赏、幸灾乐祸。父母要让二宝知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告状一样是不良行为,对自己的哥哥/姐姐要尊重和保护。 此外,长幼次序不是划分责任、承担任务的简单依据,孩子们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不能以“你是哥哥/姐姐就要让着弟弟/妹妹”为理由,把责任都推给大宝,或者对二宝说“你必须听哥哥/姐姐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要承担自己能够承担的、付出自己应该付出的才对。 如果大宝不仅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期待,还能得到二宝的信赖和尊重,即使内心对二宝有再多的排斥和抗拒,慢慢也会松动和改变。大宝接受二宝之后,不用父母说什么,自然而然就会照顾和保护二宝,甚至对二宝的教育力量会超过父母。这样,两个孩子都能健康长大,这才是好的结果。 比较要慎重 家里有两个孩子,时不时要比一下,这个很正常,不过父母要知道什么能比、什么不能比。无关好坏的方面可以比,比如兴趣和爱好。至于两人能力强弱、性情好与不好、哪个更有出息、哪个更可爱等等,这些话题*好少谈,就算父母两人免不了讨论,也不要让孩子们知晓。 生二宝难道是用来和大宝比较的吗?先别说年龄、性别、性格和能力都不同的孩子之间没什么可比性,即使是有可比的角度,那比较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那个父母各方面都不满意的孩子将会有怎样的人生?想想就很可怕。 这个问题不分大宝、二宝,只要是在父母的比较中不如另一个,那个孩子就会感觉特别糟糕。要么压抑自己的感受拼命做到优秀,以巨大代价实现逆转;要么破罐子破摔,反正得不到肯定和欣赏,拥有父母的批评、指责、打骂这种负向关注,也好过被忽视。 养育子女很难,无论是一个还是两个。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瓶颈问题,不管是大宝还是二宝。如果教育理念正确、方法科学,那么无论几个孩子,无论孩子排在出生顺序的哪个位置,他们都会成长得很好。

作者简介

孙晶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家。1996 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并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特聘教师、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作者拥有30 年一线工作经验,在课程开发、家庭教育、心理咨询领域成果丰硕。主编出版《心理班会课是这样设计的── 24 堂成长课的奇迹》等20 余部心理健康教育类书籍,开发并主讲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为主题的教师教育专业修习课。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