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精)--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资治通鉴(精)--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1星价 ¥173.7 (7.3折)
2星价¥173.7 定价¥2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162165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713
  • 出版时间:2023-05-01
  • 条形码:9787101162165 ; 978-7-101-16216-5

本书特色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资治通鉴》自古被视为学习历史,吸取经验,学习治国理政、修身齐家之道的经典之作。书中举凡权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的记载,这些内容也是《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其中所蕴含的领导艺术、管理经验、用人智慧、权谋战略等,至今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人们学习历史、汲取智慧、指导人生的不二之选。 本书是以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为底本的白文普及本,根据胡三省的注文、章钰的校记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文字、标点上有所改动。为方便读者阅读,特别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  )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

内容简介

《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推荐阅读之书。

目录

资治通鉴目次 卷 周纪一 起戊寅(前403)尽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1 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 安王元年至二十六年 烈王元年至七年 卷第二 周纪二 起癸丑(前368)尽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13 显王元年至四十八年 卷第三 周纪三 起辛丑(前320)尽癸亥(前298)凡二十三年 26 慎靓王元年至六年 赧王元年至十七年 卷第四 周纪四 起甲子(前297)尽戊子(前273)凡二十五年 37 赧王十八年至四十二年 卷第五 周纪五 起己丑(前272)尽乙巳(前256)凡十七年 50 赧王四十三年至五十九年 卷第六 秦纪一 起丙午(前255)尽癸酉(前228)凡二十八年 62 昭襄王五十二年至五十六年 孝文王元年 庄襄王元年至三年 始皇帝元年至十九年 卷第七 秦纪二 起甲戌(前227)尽壬辰(前209)凡十九年 76 始皇帝二十年至三十七年 二世皇帝元年 卷第八 秦纪三 起癸巳(前208)尽甲午(前207)凡二年 89 二世皇帝二年至三年 卷第九 汉纪一 起乙未(前206)尽丙申(前205)凡二年 100 高帝元年至二年 卷第十 汉纪二 起丁酉(前204)尽戊戌(前203)凡二年 110 高帝三年至四年 卷第十一 汉纪三 起己亥(前202)尽辛丑(前200)凡三年 120 高帝五年至七年 卷第十二 汉纪四 起壬寅(前199)尽癸丑(前188)凡十二年 131 高帝八年至十二年 惠帝元年至七年 卷第十三 汉纪五 起甲寅(前187)尽癸亥(前178)凡十年 144 高后元年至八年 文帝前元年至二年 卷第十四 汉纪六 起甲子(前177)尽辛未(前170)凡八年 156 文帝前三年至十年 卷第十五 汉纪七 起壬申(前169)尽丙戌(前155)凡十五年 166 文帝前十一年至十六年 后元年至七年 景帝前元年至二年 卷第十六 汉纪八 起丁亥(前154)尽庚子(前141)凡十四年 177 景帝前三年至七年 中元年至六年 后元年至三年 卷第十七 汉纪九 起辛丑(前140)尽丁未(前134)凡七年 191 武帝建元元年至六年 元光元年 卷第十八 汉纪十 起戊申(前133)尽丙辰(前125)凡九年 202 武帝元光二年至六年 元朔元年至四年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起丁巳(前124)尽壬戌(前119)凡六年 214 武帝元朔五年至六年 元狩元年至四年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起癸亥(前118)尽辛未(前110)凡九年 226 武帝元狩五年至六年 元鼎元年至六年 元封元年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起壬申(前109)尽壬午(前99)凡十一年 238 武帝元封二年至六年 太初元年至四年 天汉元年至二年 ... 太祖乾化元年至二年 均王乾化三年 卷第二百六十九 后梁纪四 起癸酉(913)十二月尽丁丑(917)六月凡三年有奇 3348 均王乾化三年至四年 贞明元年至三年 卷第二百七十 后梁纪五 起丁丑(917)七月尽己卯(919)九月凡二年有奇 3362 均王贞明三年至五年 卷第二百七十一 后梁纪六 起己卯(919)十月尽壬午(922)凡三年有奇 3376 均王贞明五年至六年 龙德元年至二年 卷第二百七十二 后唐纪一 癸未(923)一年 3387 庄宗同光元年 卷第二百七十三 后唐纪二 起甲申(924)尽乙酉(925)十月凡一年有奇 3400 庄宗同光二年至三年 卷第二百七十四 后唐纪三 起乙酉(925)十一月尽丙戌(926)三月不满一年 3413 庄宗同光三年 明宗天成元年 卷第二百七十五 后唐纪四 起丙戌(926)四月尽丁亥(927)六月凡一年有奇 3426 明宗天成元年至二年 卷第二百七十六 后唐纪五 起丁亥(927)七月尽己丑(929)凡二年有奇 3438 明宗天成二年至四年 卷第二百七十七 后唐纪六 起庚寅(930)尽壬辰(932)六月凡二年有奇 3450 明宗长兴元年至三年 卷第二百七十八 后唐纪七 起壬辰(932)七月尽甲午(934)闰正月凡一年有奇 3464 明宗长兴三年至四年 潞王清泰元年 卷第二百七十九 后唐纪八 起甲午(934)二月尽乙未(935)凡一年有奇 3475 潞王清泰元年至二年 卷第二百八十 后晋纪一 丙申(936)一年 3489 高祖天福元年 卷第二百八十一 后晋纪二 起丁酉(937)尽戊戌(938)凡二年 3501 高祖天福二年至三年 卷第二百八十二 后晋纪三 起己亥(939)尽辛丑(941)凡三年 3513 高祖天福四年至六年 卷第二百八十三 后晋纪四 起壬寅(942)尽甲辰(944)正月凡二年有奇 3527 高祖天福七年 齐王天福八年 开运元年 卷第二百八十四 后晋纪五 起甲辰(944)二月尽乙巳(945)七月凡一年有奇 3540 齐王开运元年至二年 卷第二百八十五 后晋纪六 起乙巳(945)八月尽丙午(946)凡一年有奇 3552 齐王开运二年至三年 卷第二百八十六 后汉纪一 起丁未(947)正月尽四月不满一年 3564 高祖天福十二年 卷第二百八十七 后汉纪二 起丁未(947)五月尽戊申(948)二月不满一年 3576 高祖天福十二年 乾祐元年 卷第二百八十八 后汉纪三 起戊申(948)三月尽己酉(949)凡一年有奇 3588 高祖乾祐元年 隐帝乾祐二年 卷第二百八十九 后汉纪四 庚戌(950)一年 3601 隐帝乾祐三年 卷第二百九十 后周纪一 起辛亥(951)尽壬子(952)八月凡一年有奇 3613 太祖广顺元年至二年 卷第二百九十一 后周纪二 起壬子(952)九月尽甲寅(954)四月凡一年有奇 3627 太祖广顺二年至三年 显德元年 卷第二百九十二 后周纪三 起甲寅(954)五月尽丙辰(956)二月凡一年有奇 3640 太祖显德元年 世宗显德二年至三年 卷第二百九十三 后周纪四 起丙辰(956)三月尽丁巳(957)凡一年有奇 3652 世宗显德三年至四年 卷第二百九十四 后周纪五 起戊午(958)尽己未(959)凡二年 3665 世宗显德五年至六年进书表奖谕诏书校勘人姓名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 -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