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历史小丛书   清史三百年

新编历史小丛书 清史三百年

1星价 ¥14.4 (5.8折)
2星价¥14.4 定价¥24.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554883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26
  • 出版时间:2023-11-01
  • 条形码:9787805548838 ; 978-7-80554-883-8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戴逸先生是我国著名清史专家、近代史专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文史馆馆长,是目前少有的能贯通清代前、盛、中、晚期的大学者。
·权威性——本书作者作为新中国清史研究的奠基者、开拓者,国家重大学术工程《清史》的主编,从清代的崛起到建立全国统治,从康雍乾盛世到清中期的衰落,进而到晚清大变局,对清代三百年的历史作了概要而不失细节的讨论,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可读性——本书内容来源于讲座,从叙述结构上重历史上的大关节,重在解释清楚清史的发展脉络,不纠结于细节,语言亲切,代入感很强,阅读本书,如同面对戴逸先生,亲聆先生的讲座。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内容清晰、逻辑严谨、极富启发性的极简清朝断代史。作者戴逸先生,是目前少有的能贯通清代前、盛、中、晚期的大学者。本书将清史划分为八个阶段,从崛起到建立全国统治,从康雍乾盛世到清中期的衰落,进而到晚清大变局,作了概要而不失细节的讨论。既从宏观层面勾勒了清代三百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的历史发展,又从细节方面对清史以及中国近代史中的关节点和重大课题逐一进行细致的研究、论证,提出了清通而合理的解读。本书还提点读者和研究者关于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其思想性、学术性与普及性难能可贵地协和统一。本书还有一个闪光的特色:它贴紧时代发展脉络,古为今用,用殷鉴不远的历史智慧为中国现代化过程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前言

**阶段:一支处于偏僻地方的弱小力量是怎么崛起的?——满族兴起和清朝建立(1583—1643)
从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一直到清兵入关,一共六十年时间。努尔哈赤起兵打败了尼堪外兰,统一了建州各部,接着又平定了海西女真辉发、、哈达、叶赫四部,共花了将近三十年时间,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个新兴的民族在东北崛起,直到萨尔浒战役和明朝对抗,使明朝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又经过多次战争,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后来又进入锦州地区,逼近山。满族仅几十万人,人口很少,从统一内部开始,花了六十年时间发展成这么强大的势力,跟明朝对抗,并且曾经围攻北京,势如破竹,百战百胜。
曾经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满族几十万人口怎么把汉族一亿人口都征服了,那时也没有什么先进的枪炮啊?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认为,**,由于满族处于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阶段——从走向封建农奴制,在这样一个关头,这个民族产生一种蓬勃的朝气。社会发展处于上升的阶段,农业也发达,经济也发达。第二,由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两代领袖的英明善战,他们想了许多削弱明朝的办法,而且创造了八旗组织。八旗组织是非常坚强善战的组织,把整个满族的人组织在八旗制度之下,整个满族子弟剽悍勇敢,团结在领袖的周围。第三,满族内部民族凝聚力非常强大。一个处于上升阶段的民族,一个在胜利中前进的民族,它不仅凝聚力强大,而且能够比较果断地解决民族内部矛盾。当时的内部矛盾很多,努尔哈赤跟舒尔哈齐的矛盾、跟褚英的矛盾,皇太极与四大贝勒之间的矛盾,以及多尔衮跟豪格的矛盾,但他们善于处理这些矛盾,不至于像太平天国闹到一塌糊涂。第四,它向汉族学习,学习汉族的文化、制度,重用汉人,从李永芳、范文程、洪承畴、孔有德,一直到吴三桂。跟它对立的明朝则内外交困,腐败不堪,在当时朝廷外有李自成、张献忠起义,闹得全国各地烽火连年;朝廷上又有党争,东林党、非东林党、阉党激烈地斗争;外边还有满族,三面夹攻,这样的政权是胜不了的。看史料就知道这两个政权的不同:一个是欣欣向荣;一个是焦头烂额、四面楚歌。所以,*后人口少的满族政权,将对于它来说是庞然大物的明朝打败了。

目录

前 言 三百年清史的八个阶段 001
**章 清朝的统一032
第二章 清朝盛世的高峰 066
第三章 嘉庆、道光朝的转折 088
第四章 艰苦而折的近代化历程 098
展开全部

节选

第四阶段:盛世是怎样造就的?——雍正改革和乾隆统一全国(1723—1776)
康熙朝后期的问题也多了。一方面儿子太多,二十多个儿子抢帝位抢得一塌糊涂,太子立了又废,废了又立,闹得很厉害。另一方面官员贪污,吏治败坏。康熙时的官饷很少,也是低薪制,三藩之乱时全国知县不发俸银,要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于是搜刮加剧,后来逐渐好转。雍正上台,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对此学术界分歧很大。我认为他是非法的,但他上台后确实是厉行改革,严厉惩治贪官,成立会考府。雍正还从制度上进行整顿,实行高薪,耗羡归公,设养廉银,等等。没有雍正的改革,乾隆难以为继,所以应当肯定雍正的功劳。虽然雍正与准噶尔打仗时,没有打大胜仗,但是他在改革内务上很有成绩。雍正以后,国库的存银逐渐增加,国家有钱了。
从雍正上台一直到乾隆四十几年,这一段是康雍乾盛世的后期,也是*高峰。一个是乾隆二十年(1755)以后两次平准,一次平回(),完成全国的统一,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大的功绩。经济上,继承了康熙的有关政策,军事上向周边移民。中国从康雍乾开始移民的方向不一样了,以前的移民都是从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从长江流域向珠江流域。康雍乾时期人口极度增加,移民向四面八方展开,中原地区是核心,向南、向西、向东北移民,很多移民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东北地区在清初时人口极少,南怀仁记载他跟康熙到松花江去,一过铁岭,全是大森林,遮天蔽日。铁岭在辽宁省,吉林、黑龙江也都是大森林、大沼泽地,但生态环境在清朝一朝破坏得很厉害,森林都被烧光了。所以我们应该有一卷生态志,要写一写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个工作是很艰巨的。农业上,乾隆大兴水利。有一次,黄河青龙岗决口,花了两年才堵上口子,用了半年的全国财政收入。清朝皇帝十分注重农业、关心农业,档案馆里保存着的粮价、雨水条子,记录着每年每个月各个县上报的各地下雨几寸,粮食价格多少(大豆多少钱,米多少钱,小麦多少钱)。我想,把这部分档案全部整理出来,这是大范围的经济和气象资料,全世界没有这么大范围、长时间的资料,这看到繁荣,还要看到繁荣下面掩盖的阴暗。如果跟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较,虽然我们国家的GDP相当高,但我们仍然是封建国家,仍然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仍然是牢不可破的专制主义,传统的阻力非常大,难以前进。所以,尽管GDP相当高,但后续的发展劲头就差了,表现在专制政治太强大,人民没有权利,不像欧洲出现了市民阶级,掌握了一部分权利,并逐渐向中产阶级发展。二是闭关自守。全国人民不了解世界是怎么回事,虽然国家已经与世界开展了规模相当大的交流,但是不允许老百姓接触,如英国商人洪任辉的案件。洪任辉跑到北京去告状,他本人没有被杀掉,给他写状子的汉人倒被杀掉了,就是因为国家不允许中国人与接触,妄自尊大,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别人都是蛮夷小邦。三是重农轻商,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不保护、不奖励工商业。别是思想统治上的高压政策,“文字狱”搞得大家都不敢谈现实,不敢谈政治,不敢谈进步,不敢谈自由,也没有自由。另外轻视科学,科学技术被认为是奇技淫巧。这样一些阴暗的东西阻碍着中国前进,使中国没有持续前进的动力。而当时西方的英是如此。当时很多人觉得科举制度很不好,当时的《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都反对科举制度,包括许多大官都说科举制度不好,但是改革不了。舒赫德曾经上奏折提出取消科举,后来被鄂尔泰驳斥。这个问题引起过争论,但乾隆皇帝还是决定不改革。如果舒赫德的意见被采纳,真正能把科举改一改,或者能把通商的口岸多开一点,跟外国多接触,对中国是不是有好处,当然今天很难说。但不管怎样,它是有机会选择前进的,清朝没有前进,就是历史的惰性

相关资料

媒体:

戴逸教授是中国当代少有的兼通清代前后期历史的清史大家,无论是以其个人学术成果开拓重要研究领域,还是以其声望与影响推动中国清代历史研究的发展,他都卓有建树。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遴选委员会

戴老师的学术成就得益于两个字:一曰精,一曰通。精是说他有非常结实的文史底子,阐发见识有厚度;通是说他学识广博,不狭窄。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前所长 罗明教授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戴逸(1926— ),原名戴秉衡,江苏常熟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史学会第四、五届会长,北京市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等职。长期从事清史研究,著作等身,主要著作包括《中国近代史稿》《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履霜集》《繁露集》《语冰集》《涓水集》等,主编《简明清史》《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新编历史小丛书》等,2013年获得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