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3130826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820
  • 出版时间:2023-12-01
  • 条形码:9787203130826 ; 978-7-203-13082-6

本书特色

1.极权治下,罗马尼亚知识分子和平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一个人类暴行记录者的悲鸣
2.安妮·阿普尔鲍姆导读 拉杜·爱奥尼德序言 约翰·班维尔书评
3.菲利普·罗斯、阿瑟·米勒、安德烈·科德雷斯库、克劳德·朗兹曼、彼得·盖伊、爱丽丝·卡普兰 推荐
4.与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维克托·克伦佩勒的日记——《我将见证》,并称见证纳粹残暴统治的三大日记。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非凡的个人日记,日复一日的描述了 20世纪30 年代末期到40 年代初期作为“巨大的反犹太工厂”的罗马尼亚的状况,值得与安妮·弗兰克的《日记》并列在同一书架上,并拥有同样庞大的读者群。所不同的是,塞巴斯蒂安并非孩童——他用其复杂的文学头脑思考,以惊恐的眼光观察,然后以流畅的语言、清晰辛辣的语调描绘了布加勒斯特城市文化精英中他的世俗非犹太人朋友的残酷、怯懦和愚蠢,他们自愿将自己转变为知识分子罪人,并与纳粹结盟,怀着狂热的信念参与到“无人能阻止的反犹太主义的歇斯底里之中”。

目录

导读 Ⅰ 译者序 Ⅶ 序言 Ⅸ 1935年 1 1936年 39 1937年 127 1938年 177 1939年 247 1940年 329 1941年 375 1942年 569 1943年 655 1944年 723 附 录 779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塞巴斯蒂安确实是他那一代知识分子中为数不多的几个能看穿暂时笼罩他的国家的邪恶的人之一。 ——安妮·阿普尔鲍姆(Anne Applebaum) 在一个真正残暴的时代,他拒绝在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职责上的妥协,而他周围的许多人使劲往那焚烧尸体的柴堆中添柴,并围着火堆带着狂躁和凶残的喜悦起舞。 ——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 难以忘记……引人注目……塞巴斯蒂安在政治失衡、腐败和大屠杀中发出了深刻而智慧的惊世之声。 ——爱丽丝·卡普兰(Alice Kaplan) 这是一本非凡的个人日记,日复一日的描述了 20世纪30 年代末期到40 年代初期作为“巨大的反犹太工厂”的罗马尼亚的状况,值得与安妮·弗兰克的《日记》并列在同一书架上,并拥有同样庞大的读者群。所不同的是,塞巴斯蒂安并非孩童——他用其复杂的文学头脑思考,以惊恐的眼光观察,然后以流畅的语言、清晰辛辣的语调描绘了布加勒斯特城市文化精英中他的世俗非犹太人朋友的残酷、怯懦和愚蠢,他们自愿将自己转变为知识分子罪人,并与纳粹结盟,怀着狂热的信念参与到“无人能阻止的反犹太主义的歇斯底里之中”。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 这是一部活生生的书,伴随着20世纪发生在塞巴斯蒂安眼皮底下的恐怖,一个人的灵魂就生活在其中。它注定是一部长销不衰的生命之书。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 非同寻常的见证……如用剧作家欧仁·尤内斯库著名的创造词语来说,法西斯罗马尼亚的艺术界和政治界令人作呕的舒适感正陷入“犀牛化”的过程之中……塞巴斯蒂安的《日记》是一个令人不安但足以信服的提醒,罗马尼亚乃至欧洲的知识分子社会环境的核心仍然存在着一些道德败坏的东西。这本书从战前废话的废墟中拔地而起,就像一个人从一堆尸体中站起一样。 ——安德烈·科德雷斯库(Andrei Codrescu) 像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日记》创造了它自己的现实。在它写成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去发现和阅读它,仍是一次令人震惊和难以承受的经历。这本日记中特别令人钦佩的是塞巴斯蒂安自己……即使当他被标上污名和追捕时,即使他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即使雅西大屠杀的恐怖达到顶峰时,即使他已经受众人反感和憎恨时,也从未失去正义感,从未失去他的人性。他始终是一个正义者。 ——克劳德·朗兹曼(Claude Lanzmann) 媲美于维克托·克伦佩勒在纳粹统治下的伟大日记——《我将见证》,这两本日记都是不可或缺的。……从现在开始,法西斯罗马尼亚和纳粹德国的历史书写就不能缺少它们。 ——彼得·盖伊(Peter Gay)

作者简介

米哈伊尔·塞巴斯蒂安(1907—1945)
出生于多瑙河布勒伊拉港的一个中产犹太家庭。1945年,在一次车祸中去世。
塞巴斯蒂安兼有多种身份。他既是一位戏剧作家,又是一位小说家,也是一位翻译家,还担任过报社编辑,同时又是一名律师,还是中学和大学教师,*重要的是,他是一位犹太人。他酷爱音乐,热爱滑雪运动。由于拥有如此多的身份和爱好,在这本日记中,多条主线并驾齐驱,交错发展,不仅描写了战争,而且记叙了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在战争的阴影之中,在种族歧视和迫害下,如何写作,如何授课,如何帮他人打官司,如何为了生活艰苦劳作,以及如何享受爱情,在音乐和大自然中自我解脱等点点滴滴。
其中所描写的人与事活灵活现,涉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他对自我和朋友的剖析淋漓尽致,对形势的分析有理有据,对自己生活的描绘,情感的吐露,个人私生活的揭露从不遮掩。
从时间上讲,日记跨越了十年,即从1935年到1944年。可以说,它不仅是一部二战的编年史,也是当时罗马尼亚知识分子和平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米哈伊尔·塞巴斯蒂安(1907—1945)
出生于多瑙河布勒伊拉港的一个中产犹太家庭。1945年,在一次车祸中去世。
塞巴斯蒂安兼有多种身份。他既是一位戏剧作家,又是一位小说家,也是一位翻译家,还担任过报社编辑,同时又是一名律师,还是中学和大学教师,*重要的是,他是一位犹太人。他酷爱音乐,热爱滑雪运动。由于拥有如此多的身份和爱好,在这本日记中,多条主线并驾齐驱,交错发展,不仅描写了战争,而且记叙了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在战争的阴影之中,在种族歧视和迫害下,如何写作,如何授课,如何帮他人打官司,如何为了生活艰苦劳作,以及如何享受爱情,在音乐和大自然中自我解脱等点点滴滴。
其中所描写的人与事活灵活现,涉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他对自我和朋友的剖析淋漓尽致,对形势的分析有理有据,对自己生活的描绘,情感的吐露,个人私生活的揭露从不遮掩。
从时间上讲,日记跨越了十年,即从1935年到1944年。可以说,它不仅是一部二战的编年史,也是当时罗马尼亚知识分子和平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邹继东
生于1953年。四川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硕士、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学硕士。曾在四川外国语大学、汕头大学、外交学院、美国匹兹堡大学任教或工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