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52501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48
  • 出版时间:2023-10-01
  • 条形码:9787522525013 ; 978-7-5225-2501-3

本书特色

《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已有半个多世纪,科学发展的“范式转换”模型深入人心。 但是,在小范围的科学共同体之外,象牙塔里的知识与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是否还有更多关联? 科学知识是否应承担道德责任? 自然科学只起源于西方吗? 雷恩教授用他扎实构建起来的崭新框架,为我们呈现了一份知识事关人类生存的全球图景。在“人类世”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与技术力量和谐共存;我们急需为科学做的,就是在名目繁多的政策、制度、组织中,寻找那类真正能为科学发展助力、与环境契合、与人类及其文明长久延续的目标相适应的制度,并让它们获得切实的发展。 而只有将我们自身暴露于各种风险和挑战中,重视地方性知识的创造性,尊重每一个体的能动性,让世界网络更可交互,我们也许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93幅生动插图,与正文论述相互映照*18个解释框,细节知识拓展内容丰富*书后附带术语汇编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室的集体成果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张柏春作序推荐《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叙述全球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全新框架“人类世”的知识出路 “沉潜与高明”——来自兰克史学(Leopold von Ranke's Historiography)之国度的雷恩教授,沉潜游刃于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罗马以迄文艺复兴后期耶稣会科学乃至中国、印度和伊斯兰诸文明的科学史古今文献典籍三十余年的扛鼎之作,《人类知识演化史》,终于展现在中华文化圈的读者群眼前;雷恩教授复在书中高明地指陈人类知识未来演化及至“人类世”的各种可能图景,气魄宏阔、胜义纷呈,诚为世界科学文明史中“主知主义”(Intellectualism)的新典范。 ——冯锦荣,香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竺可桢科学史讲席教授这部书所反映的研究成果将为知识史、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框架,为认识人类活动所开创的新地质年代所面临的复杂挑战提供全新的视角,也为做出明智的战略思考提供历史启发。 ——张柏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雷恩长期关注科学知识的增长问题。早在2006年,在《站在巨人与矮子肩上:爱因斯坦未完成的革命》一书中,他就用进化生物学理论来考察科学思想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科学知识增长理论。本书雄心勃勃,材料丰富,图文并茂,值得一读。 ——方在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恩的*新力作《人类知识演化史》为所有关心科学命运的人而写……在1930年代,一个与今天相似的生存危机时刻,埃德蒙德·胡塞尔同样试图围绕人类的共同经验和共同需要来重新定位科学。然而,胡塞尔,一个以晦涩难懂著称的哲学家,几乎没有希望将他的观点传达给科学界。有了这本清晰易懂的书,雷恩取得成功的机会要大得多。 ——德博拉·R. 科恩(Deborah R. Coen),《科学》这本内容广泛的书讲述了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和技术如何塑造它们所处的社会,又如何被它们所处的社会塑造——这一过程带来了我们现在所处的人类世时代。这部作品中的深刻见解值得广大读者阅读。 ——马丁·J. 里斯(Martin J. Rees),英国皇家天文学家,剑桥大学荣休教授雷恩书名中的“演化”不是一个比喻,因为这本了不起的书为科技知识的发展构建了一个真正的演化模型。雷恩进行了广泛的概念综合,提供了丰富的例子,这些都为思考和辩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加里·汤姆林森(Gary Tomlinson),耶鲁大学教授,《文化与人类进化历程》作者这是一本重要的书,它有力地促进了我们对知识如何在社会中运作的理解,同时直接涉及紧迫的当代问题。 ——杰弗里·康托尔(Geoffrey Cantor),《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知识史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和雄心勃勃的项目。雷恩用他的专业技术和决心,直面了做出这样一个陈述的困难。其结果是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 ——约瑟夫·D. 马丁(Joseph D. Martin),《今日物理学》在《人类知识演化史》一书中,关注地球现状的学者和非学者都会发现很多值得思考和详细说明的东西。这本博学、丰富、重要的书确实打开了对话,而不是结束了它——拉夫·德邦(Raf De Bont),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科学与环境史教授这本书应该是所有认为自己是知识史学生的人的必读书。 ——阿尔弗雷德·弗里伯恩(Alfred Freeborn),《人文科学史》对雷恩长期职业生涯成果的一个鼓舞人心的全面评述。 ——杰里米·特里维廉·伯曼(Jeremy Trevelyan Burman),《行为科学史杂志》知识本身似乎是一个庞大而难以把握的主题。但是,这本非常清晰的书向我们展示了知识的结构是如何发展的:起初很缓慢,后来速度越来越快,*终成为今天的庞大现象。为了给我们共同的未来找到方向,我们必须了解知识不断变化的本质。这本了不起的书是完成这项任务非常有用的指南。 ——扬·扎拉谢维奇(Jan Zalasiewicz),《金发姑娘星球:地球气候四十亿年的故事》合著者长期以来,科学史学家一直回避宏大的总体性叙事,专注于专门的微观历史。本书大胆反抗了这一倾向,为知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以期能够应对当今的人类世挑战。 ——阿娜·西蒙斯(Ana Sim?es),《既非物理也非化学:量子化学的历史》合著者在这本杰出的书中,雷恩对人类知识从简单的日常实践到*抽象的科学理论的演变提供了普遍而深入的观点,为理解科学史的方式提供了一个突破。 ——里夫卡·费尔德海(Rivka Feldhay),《伽利略与教会》作者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世”及其前所未有的挑战?雷恩通过追溯古代的知识系统来解决这一迫切问题。他的答案在于摒弃抽象和无限的视野,转而追求考虑到地方性和人类个体能动性的知识。在这个黑暗的时代,他的这部巨著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朱莉亚·阿德妮·托马斯(Julia Adeney Thomas),圣母大学获奖记录作者为欧洲科学史学会Gustav Neuenschwander Prize获得者

内容简介

雷恩教授分别考察了文字的演变、科学在古代世界的出现、近代早期的科学革命、知识的全球化、工业化等重大历史事件,*终在更广泛的知识史中重新构建了科学技术史。其研究方法借鉴了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也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又通过力学、化学、地质、农业等方面的具体例子,将多项具体研究整合进了一个大框架内。因此,本书不只是一种通俗意义上对科学的“文化史”叙事,更是通过专业、清晰、严谨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研究进行的深入分析。科学被置入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背景,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 针对当前的“人类世”地质年代及其带来的多重挑战,本书还在*后部分提出了一个切实而饱含希望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基于新兴的社会网络分析,更充分和完善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认知之网”,也许,人类自身及其文化将*终得以长久存续。

目录

推荐序 / Ⅰ 中文版序 / Ⅳ 本书的故事 / Ⅵ 一项长期研究项目及其根源 / Ⅵ 研究的两大轴线 / Ⅶ 力学思想史 / Ⅷ 知识史的纵向研究 / Ⅹ 知识流通研究 / Ⅺ 知识的更广阔背景 / Ⅻ 走向知识的历史理论 / ⅩⅢ 致 谢 / ⅩⅤ **部分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知识? **章 人类世的科学史 / 3 暴风雨 / 3 谁在破坏我们的地球? / 7 作为知识问题的世界 / 10 在科学史与知识史之间 / 13 作为勾勒姆的科学 / 18 知识如何演化? / 19 进化论的启发作用 / 22 《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 24 全球学习过程? / 25 第二章 人类知识历史理论的要素 / 27 本书的框架 / 28 知识结构如何变化 / 28 知识结构与社会如何相互影响 / 33 知识如何传播 / 34 我们的未来依赖何种知识 / 36 第二部分 知识结构如何变化 第三章 抽象与表征的历史性质 / 43 抽象的力量 / 44 哲学上的挣扎 / 46 心理学的视角 / 49 皮亚杰的抽象概念 / 51 社会实践中抽象的根源 / 54 作为物质实践的行动 / 56 知识之物质体现的作用 / 59 从发生认识论到历史认识论 / 67 历史语境中的社会认知 / 70 外部表征的生成性歧义 / 72 谁抽象地思考? / 73 知识的三个维度 / 74 第四章 知识系统中的结构性变化 / 76 知识系统及其架构 / 77 认知科学的作用与达尔文的榜样 / 81 心智模型 / 85 一个儿童故事 / 86 默认设置 / 88 科学思维中的心智模型 / 90 知识系统如何演变? / 92 变革的诱因 / 93 知识重组 / 98 第五章 作用中的外部表征 / 102 算术的出现 / 103 文字的出现 / 111 化学式的出现 / 112 变化的图形表征 / 114 第六章 作用中的心智模型 / 118 力学知识的分期 / 118 力学知识的类型 / 120 理论力学知识的挑战 / 124 调整直觉物理学的心智模型 / 125 作为共享知识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 126 近代早期技术的挑战性对象 / 127 知识重组带来经典物理学的出现 / 128 第七章 科学革命的本质 / 135 哥白尼革命 / 137 化学革命 / 140 达尔文革命 / 142 经典物理学的边界问题 / 144 探索经典物理学的视域 / 145 知识孤岛的出现 / 147 狭义相对论的出现 / 148 为新理论建造母体 / 150 万有引力成为进一步变革的诱因 / 153 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 / 154 数学表征 vs 物理解释 / 156 过渡性综合 / 158 知识整合的漫长过程 / 158 第三部分 知识结构与社会如何相互影响 第八章 知识经济 / 167 社会中的知识 / 168 作为边界问题的实践 / 169 人类学界域 / 170 社会制度 / 173 制度与知识 / 174 什么是知识经济? / 175 知识传播过程 / 176 外部表征与知识经济 / 178 规范性系统 / 182 相互限制的僵局 / 183 社会制度的物质体现 / 185 症候性后果 / 189 第九章 实践知识的经济 / 196 建筑的知识经济 / 197 建筑知识的表征 / 199 管理与表征 / 200 建筑学作为一门职业的兴起 / 200 形成平台 / 201 作为外部表征的标准建筑 / 204 作为集体实验的建筑 / 206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宏伟穹顶 / 209 第十章 历史上的知识经济 / 218 无文字社会的知识经济 / 219 早期文字社会的知识经济 / 224 美索不达米亚的例子 / 226 宗教框架下的知识生产 / 230 从宗教的知识生产到哲学的知识生产 / 235 经验知识的生产 / 238 科学技术专家 / 240 印刷革命 / 241 知识资源的整合 / 244 近代早期的知识社会 / 245 工业化时代的知识生产 / 253 第二次工业革命 / 257 作为知识经济催化剂的战争 / 261 大科学 / 263 电子学的变革力量 / 264 科学生产力的衡量问题 / 267 新学科的兴起 / 268 挑战科学的权威 / 275 学术资本主义 / 276 第四部分 知识如何传播 第十一章 历史上的知识全球化 / 281 需要一个全球的视角 / 282 近期的科学全球化 / 285 全球化的矛盾方面 / 289 知识在全球化中的作用 / 291 古代全球化及其沉积物 / 294 传播过程的动力学 / 298 作为近代早期科学涌现之条件的全球化 / 302 作为文化折射结果的希腊科学 / 304 希腊科学的复兴 / 305 翻译网络 / 310 伊比利亚全球化 / 312 第十二章 自然科学的多种渊源 / 318 需要一个进化的视角 / 318 希腊和中国关于力学的早期文献 / 323 欧洲科学向中国的传播 / 331 殖民时代的传播 / 339 第十三章 认知网络 / 341 社会网络分析 / 341 认知网络的三个维度 / 346 作为网络现象的希腊科学 / 349 中世纪的知识网络 / 351 《天球论》的启发性例子 / 353 广义相对论的认知共同体 / 356 历史网络分析 / 361 第五部分 我们的未来依赖何种知识 第十四章 认知演化 / 365 科学变得关乎存在 / 365 扩展演化 / 370 技术演化 / 374 空间简史 / 378 人类语言的出现 / 384 新石器革命 / 393 第十五章 “出全新世记” / 401 全新世泡泡 / 401 人类世始于何时? / 405 氮史话 / 413 意外后果的威胁 / 419 第十六章 面向人类世的知识 / 426 人类在人类世中的地位 / 426 动 圈 / 431 缺失的知识 / 434 地方性知识的脆弱力量 / 435 暗知识 / 443 数字化、智能系统和数据资本主义 / 449 迈向知识之网 / 457 第十七章 科学与人类的挑战 / 462 术语汇编 / 472 注 释 / 498 参考文献 / 544 出版后记 / 617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于尔根·雷恩(Jürgen Renn),生于1956年,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人文社科部主任,马普科学史研究所、马普地球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名誉教授,欧洲科学史学会古斯塔夫·诺伊恩施万德奖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期刊主编之一。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学史、历史认识论。国内已引进著作有《相对论之路》(合著,2019)、《站在巨人与矮子肩上:爱因斯坦未完成的革命》(2009)等。 朱丹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科学哲学、生态哲学、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译著有《环境正义论》《现代环境主义导论》《绿色政治论》等,主持中国MOOC《环境伦理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