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

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

1星价 ¥45.0 (6.0折)
2星价¥45.0 定价¥7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918242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91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229182427 ; 978-7-229-18242-7

本书特色

☆ 畅销书《正说唐朝二十一帝》作者任士英的唐史研究力作
☆ 从制度变迁探究唐朝中枢政局演进
☆ 考释玄宗朝宰相与太子相争的真相
☆ 揭示大唐国势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


一部探讨大众关注热点的唐史学术著作
雄才大略的唐玄宗为何会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代替文采出众、才干过人的名相张九龄?
从常理来说,宰相拥戴太子才能长久保住位子,李林甫为何多次罗织大狱,试图颠覆太子?
李林甫为何能打破“集体宰相制”的传统,以“权相”步步进逼,而太子只能步步退让,靠离婚来自保?
潼关之战事关长安安全,杨国忠为何不听哥舒翰等人的守关意见,鼓动玄宗催促哥舒翰出关作战?
太子李亨联合禁军发动马嵬兵变,为何兵变的结果只是诛杀了杨国忠,却没有逼唐玄宗退位?

更新颖的角度、更深远的背景,以更理性的态度思考历史
玄宗时期盛唐为何由盛转衰?传统的观点是唐玄宗的政治品质发生了变化——前期励精图治,后期贪图享乐。天宝年间宰相与太子为何斗争激烈?很多学者认为是“个人争权”。
本书作者没有停留在传统的观点上,而是从新的视角和新的路径来解释这些问题。他选取“中枢政局”这一要点。从“中枢政局”往上看,政治制度的变迁,如政事堂迁往中书省,中书令成为众相之首,太子不再居于东宫,奠定了强大的宰相和弱小的太子的基础。从“中枢政局”往下看,安史之乱、潼关战败、马嵬之变、灵武即位等,都与中枢政局内的争斗有着直接联系,这也是玄宗朝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 畅销书《正说唐朝二十一帝》作者任士英的唐史研究力作 ☆ 从制度变迁探究唐朝中枢政局演进 ☆ 考释玄宗朝宰相与太子相争的真相 ☆ 揭示大唐国势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 一部探讨大众关注热点的唐史学术著作 雄才大略的唐玄宗为何会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代替文采出众、才干过人的名相张九龄? 从常理来说,宰相拥戴太子才能长久保住位子,李林甫为何多次罗织大狱,试图颠覆太子? 李林甫为何能打破“集体宰相制”的传统,以“权相”步步进逼,而太子只能步步退让,靠离婚来自保? 潼关之战事关长安安全,杨国忠为何不听哥舒翰等人的守关意见,鼓动玄宗催促哥舒翰出关作战? 太子李亨联合禁军发动马嵬兵变,为何兵变的结果只是诛杀了杨国忠,却没有逼唐玄宗退位? 更新颖的角度、更深远的背景,以更理性的态度思考历史 玄宗时期盛唐为何由盛转衰?传统的观点是唐玄宗的政治品质发生了变化——前期励精图治,后期贪图享乐。天宝年间宰相与太子为何斗争激烈?很多学者认为是“个人争权”。 本书作者没有停留在传统的观点上,而是从新的视角和新的路径来解释这些问题。他选取“中枢政局”这一要点。从“中枢政局”往上看,政治制度的变迁,如政事堂迁往中书省,中书令成为众相之首,太子不再居于东宫,奠定了强大的宰相和弱小的太子的基础。从“中枢政局”往下看,安史之乱、潼关战败、马嵬之变、灵武即位等,都与中枢政局内的争斗有着直接联系,这也是玄宗朝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 从制度变迁看历史是本书的*大特点。只有放眼于更加广阔的背景,才能准确把握历史变化的脉络:“发生在国家中枢的政治行为,要遵循一定的法律和国家体制的运行法则。……无论是李林甫还是杨国忠抑或是太子李亨,如果没有这种制度与法律上的依据,他们在国家现行体制内所处的地位与拥有的政治权力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政治制度变迁”这个更深入的角度、更宏大的全景考察当时的中枢政局,摒弃了普通大众掺杂个人好恶或道德评价的狭隘,体现了历史学家的高度与深度、严谨与理性。 唐史专家任士英力作:考证严密、分析细致、研究深入 著名历史学家吴宗国称赞本书是“严密考证、细致分析、深入研究的优秀学术著作”。 作者任士英教授治唐史二十余年,他在本书中言前辈所未言,疑前辈所已言,论述之细致完备令人叹服。无论是通过对宰相李林甫、杨国忠职衔的详细分析,论证宰相处理庶务的权力增大,并与太子脱离君臣关系;还是通过各种文献对比,阐述东宫官职从权大位重的实职变为闲职、散职和加职;抑或对哥舒翰出镇潼关时的身份究竟是荣王琬的东征“副元帅”,还是“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的认真辨析;等等论证都相当严密。作者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从蛛丝马迹中找到揭开真相的线索,从而体现出其长期从事政治制度、政治人物与宫廷政治研究的老辣眼光和深厚功力。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政治演进,另辟蹊径探究唐玄宗、唐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通过考察中书令(首席宰相)与太子在皇权政治下的政治配置关系及其变化,详细论述了玄宗、肃宗朝政治制度变化与中枢政局演进的互动关系。 作品视角独特、观点鲜明,不囿于对当时人事纷争或历史事件表象的考察,深入考释了玄宗朝宰相与太子相争的真相,犀利揭示出大唐国势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

目录

**篇 引 论 001 一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与学术依据 001 二 本课题研究的视角与出发点 008 三 问题的提出 011 第二篇 唐玄宗时期中枢政局变动的起点——以开元时期太子的废立为考察中心 016 一 唐玄宗立李瑛为太子时政局的一般状况 016 二 宫城布局的变化与太子不居东宫之局面的形成:李瑛被废前皇太子地位变化的一般情形 023 三 李瑛被废前后唐玄宗朝中枢政局:对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以及对宰相集团政治态度的试探 046 (一)唐玄宗何时动念废储 048 (二)“此陛下家事”索解 051 (三)李瑛被废之“恶迹”考索 053 (四)中书令地位的变化与太子的废立 056 (五)从张九龄到李林甫:论中书令人选的更替兼论“文学吏治之争” 070 (六)唐玄宗“何以舍寿王瑁而立肃宗”索解 085 第三篇 天宝初年的中枢政局——以宰相与太子的矛盾斗争为考察中心 104 一 天宝五六载唐朝中枢政局内的几次案狱述略 105 (一)韦坚、皇甫惟明之狱 106 (二)杜有邻、柳勣之狱 111 (三)王忠嗣之狱 114 (四)小结 130 二 天宝年间李林甫为首的宰相集团倾动太子原因试探 132 (一)“自以始谋不佐皇太子”并非正解 132 (二)中书令政治人格的变化:从李林甫与杨国忠的职衔分析入手 135 (三)小结 154 第四篇 中枢政治配置关系的变化与非实体化东宫体制的形成 156 一 宰相(中书令)与太子之间政治配置关系的变化 156 (一)唐初宰相兼领宫臣职衔的状况 157 (二)赞辅“两宫”的权力配置 162 二 东宫体制实体化的消失与非实体化东宫体制在天宝年间的形成 172 (一)《唐六典》《通典》等与《永徽东宫诸府职员令》残卷所载东宫官职掌的不同 172 (二)天宝年间东宫官设置与职掌的变化 183 (三)小结 210 第五篇 唐玄宗天宝末年的中枢政局 — 以安史之乱中宰相与太子的矛盾斗争为考察中心 215 一 皇太子监国风波 216 二 哥舒翰受命统兵之身份辨析 224 三 天宝中枢政局决定下的潼关战局 232 四 马嵬之变 240 (一)兵变的幕后策划人是谁 241 (二)太子兵变为什么能够成功 244 (三)唐玄宗何以在兵变后仍能平安入蜀 248 五 小结 250 第六篇 唐肃宗时期的中枢政局——以唐肃宗的政治地位及其与唐玄宗的关系为考察中心 252 一 小 引:《肃宗即位赦》引出的话题 253 二 灵武即位之初唐肃宗的政治地位 257 (一)唐玄宗“传位”之事辨析 257 (二)唐肃宗即位之初的朝廷体制:天宝东宫体制的衍生物 268 三 唐肃宗时期中央政治的二元格局:皇帝与太上皇的关系 276 (一)二元格局的形成 277 (二)二元格局的内涵 286 (三)二元格局下的肃宗朝政治 294 (四)二元格局的解体 303 (五)小结 307 征引文献书目 309 附 录 论隋唐皇权 321 初版后记 355 新印赘语 博士论文应做有“结论”的研究 360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任士英,1966年生,山东莘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曾任犯罪学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等。研究领域为政治制度、政治人物、宫廷政治与国家安全及警学理论、警察史。著有《正说唐朝二十一帝》《隋唐帝国政治体制》《幕后帝妃》《唐肃宗评传》《盛唐气象》《宫廷政治史话》《后妃当国》《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等。主编《中华大典·经济思想分典》《学苑春秋》《新时期公安工作规律性研究》《犯罪学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