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李遇春考古文集

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李遇春考古文集

1星价 ¥83.5 (7.2折)
2星价¥83.5 定价¥11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902697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95
  • 出版时间:2023-10-01
  • 条形码:9787549026975 ; 978-7-5490-2697-5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第三辑)之一,汇集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原副馆长李遇春研究员对新疆考古文物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对尼雅遗址,新疆各地发现的一部分历代印章、彩陶、绢画、陶制人物,以及出土毛织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论述了新疆古代出土文物的应用功能及其重要意义。全书通过新疆文物概述与保护、考古调查与发掘以及对具体文物的探讨与研究,考证了文物名称、诠释其内涵、探索其艺术价值,全面展现了新疆考古领域各个历史时期出土文物的发展演变历程。

前言

丝绸之路是一条贯通亚 、欧、非三洲经济文化交流 的大动脉。自古以来,世界 各地不同族群的人都会在不 同环境、不同传统的背景下 创造出独特的文化成就,而 人类的发明与创造往往会突 破民族或国家的界限,能够 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新 的发展。丝绸之路得以形成 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东 西经济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补 性。 在中西交往的经久历程 中,中国的茶叶、瓷器及四 大发明西传至欧洲,给当时 的西方社会带来了影响,至 今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扮演着 重要角色。反观丝绸之路对 中国的影响,传来的大多是 香料、金银器等特殊商品, 还有胡腾舞、胡旋舞等西方 文化。尽管这些西方的舶来 品在考古现场有发现,在壁 画、诗词等艺术形式上西方 的文化元素有展示,但始终 没有触及中华文明的根基。 早在远古时期,虽然面 对着难以想象的天然艰险的 挑战,但是欧亚大陆之间并 非隔绝。在尼罗河流域、两 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 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存在着 一条由许多不连贯的小规模 贸易路线大体衔接而成的草 原之路。这一点已经被沿路 诸多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这 条路就是*早的丝绸之路的 雏形。 草创期的丝绸之路经历 了漫长的历史演进,*初, 首要的交易物资并不是丝绸 。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 原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 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 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 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 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交流。 而良种马及其他适合长距离 运输的动物也开始不断被人 们所使用,于是大规模的贸 易往来成为可能。比如阿拉 伯地区经常使用的耐渴、耐 旱、耐饿的单峰骆驼,在公 元前11世纪便用于商旅运输 。而分散在亚欧大陆的游牧 民族据传在公元前4世纪左 右才开始饲养马。双峰骆驼 则在不久后也被运用在商贸 旅行中。另外,欧亚大陆腹 地是广阔的草原和肥沃的土 地,对于游牧民族和商队运 输的牲畜而言可以随时随地 安定下来,就近补给水、食 物和燃料。这样一来,一支 商队、旅行队或军队可以在 沿线各强国没有注意到他们 的存在或激发敌意的情况下 ,进行长期、持久而路途遥 远的旅行。 随着游牧民族的不断强 盛,他们同定居民族之间不 断争斗、分裂、碰撞、融合 ,这使原始的文化贸易交流 仅存于局部地区或某些地区 之间。不过,随着各定居民 族强国的不断反击和扩张, 这些国家之间就开始了直接 的接触,如西亚地区马其顿 亚历山大的东征,安息王朝 与罗马在中亚和地中海沿岸 的扩张,大夏国对阿富汗北 部、印度河流域的统治以及 促使张骞动身西域的大月氏 西迁。这些都说明上述地区 之间进行大规模交通的要素 已经具备,出入中国的河西 走廊和连通各国的陆路交通 业已被游牧民族所熟知。 丝路商贸活动的直接结 果是大大激发了中原人的消 费欲望,因为商贸往来首先 带给人们的是物质(包括钱 财等)上的富足,其次是来 自不同地域的商品丰富了人 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紫驼 载锦凉州西,换得黄金铸马 蹄”,丝路商贸活动可谓奇 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 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 、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 、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 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 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 。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 等随商人进入更是不胜枚举 。这一切都成了中原高门大 户的消费对象与消费时尚。 相对而言,唐代的财力物力 要比其他一些朝代强得多, 因此他们本身就有足够的能 力去追求超级消费,而丝路 商贸活动的发达无非是为他 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而已。 理所当然的就有许许多多的 人竭力囤积居奇,有钱人不 仅购置珍奇异宝而且还尽可 能在家里蓄养宠物、奴伎。 诚如美国学者谢弗所言:7 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崇尚外来 物品的时代。当时追求各种 各样的外国奢侈品和奇珍异 宝的风气开始从宫廷中传播 开来,从而广泛地流行于一 般的城市居民阶层之中。古 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 东西方的交流,从而大大推 动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 发展,丰富了各国人们的物 质文化生活。 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 更是繁荣昌盛。丝绸之路沿 线各民族由于生活的环境不 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系 统,如印度文化系统、中亚 诸族系统、波斯—阿拉伯文 化系统、环地中海文化系统 、西域民族文化系统、河西 走廊文化系统、黄河民族文 化系统、青藏高原文化系统 等等。而在这其中,处于主 导地位的无疑是中原汉文化 、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波 斯—阿拉伯文化。 季羡林先生曾言:“世界 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 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 系只有四个,即中国、印度 、希腊和伊斯兰……目前研 究这种汇流现象和汇流规律 的地区,*好的、*有条件 的恐怕就是敦煌和新疆。” 这两个地方汇聚了四大文化 的精华,自古以来,不仅是 多民族地区,也是多宗教的 地区,在丝绸之路沿线流行 过的宗教,如萨满教、袄教 、佛教、道教、摩尼教、景 教、伊斯兰教,甚至还有印 度教,以及与之相伴的各种 文化,都曾在这里交汇、融

目录

文物概述与保护
新疆文物调查工作组发现几种文物古迹介绍
新疆省两年来的文物保护工作
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的修缮保护情况
1949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概况
考古调查与发掘
新疆吐鲁番—吉木萨尔勘查记
新疆吐鲁番艾丁湖古墓葬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石人墓调查简记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重要古城址和古墓葬
新疆民丰县大沙漠中的古代遗址
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中古遗址墓葬区东汉合葬墓清理简报
尼雅遗址和东汉合葬墓
于田县屋于来克遗址的调查和试掘
新疆和田地区东四县考古调查新发现
新疆和田县买力克阿瓦提遗址的调查和试掘
新疆巴楚县托库孜萨来古城遗址发掘报告
托库孜萨来古城中*近又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
新疆三仙洞的开窟时代和壁画内容初探
新疆乌恰县发现金条和大批波斯银币
新疆焉耆县发现吐火罗文A(焉耆语)本《弥勒会见记》剧本残卷
汉长安城考古综述
探讨与研究
1949年以来新疆地区民族考古发现与研究
从出土文物看新疆和祖国的历史关系
尼雅遗址的重要发现
试论敦煌石窟艺术和新疆石窟艺术的历史关系
新疆各地发现的一部分历代印章
新疆发现的彩陶
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出土的元青花瓷等文物
新疆巴里坤县新发现东汉任尚碑的初步考证
吐鲁番出土《三国志·魏书》和佛经时代的初步研究
唐代西州墓中的绢画
张雄夫妇墓俑与初唐傀儡戏
约特干出土的陶制人物
新疆托库孜萨来遗址出土毛织品初步研究
其他
《新疆博物馆》画册前言
简评新图册《龟兹佛窟人体艺术》
新疆吐鲁番发现古代银币
两颗契丹文铜印
新疆文化厅指示该区各地开展革命文物工作
新疆博物馆积极征集革命文物
新疆省文化局结合工人冬训机会进行保护文物宣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处成立
配合哈密筑路工程文物工作组展开了工作
吐鲁番赞
附录
李遇春先生新疆《丝绸之路》国画展览在西安举行
阿拉尔木乃伊墓出土的织绣品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贾应逸(1936一 ),女,山西人,研究员。1961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工作。30多年来,参加筹办了十几个出土文物展览和陈列,编写提纲和解说词15万字,并协助和田、喀什、伊犁、吐鲁番和巴州等地区筹办了出土文物展览。研究方面,重点研究新疆出土毛织物和新疆佛教文化。先后发表了20多万字的毛纺织文章,其中编著的《新疆地毯史略》(合著)获自治区1986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三等奖。撰写了70万字的有关新疆石窟壁画的文章,其中《伯孜克里克石窟初探》一文,获1990年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编辑了《新疆石窟》三卷本,其中两卷已公开发行。参加编辑《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壁画全集》并任编委。参预编辑的《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新疆壁画全集》六卷本,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5月1日,被新疆总工会授予开发建设新疆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奖章。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