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133617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15
  • 出版时间:2023-07-01
  • 条形码:9787571336172 ; 978-7-5713-3617-2

内容简介

教材分为“基础中医学”(上篇)和“临床中医学”(下篇)两部分,上篇包括绪论、中医学的哲学观、中医学的人体观、中医学的疾病观、诊法、辨证、防治原则与治法、中药与方剂;下篇包括针灸与推拿、内科常见病证和其他常见病证。 本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①针对西医院校医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在保持中医学理论完整性、系统性的同时,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突出中医学的学习方法并扩展了现代中医学的创新成果,在每章(或节)前后分别设有导学(学习内容、重点及要求)、本章重点知识导图(新增)、知识链接、现代相关研究、思考题等,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②绪论部分设有“中西医学的比较”“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国内外发展前景”等内容,有利于学生对中医学学科的整体把握和对中西医结合的了解与思考。③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中增加了“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一节,并附案例分析,以强化培养西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④第八章“中药与方剂”优化整合了中药学与方剂学知识,是本教材的创新,可促进教学改革,便于学生更高效地掌握和应用。⑤将第九章改为“针灸与推拿”,进一步充实推拿疗法内容并单列一节,突出中医适宜技术的传承。

目录

上篇 基础中医学 **章 绪论 **节 中医学的历史源流 一、先秦、秦汉时期 二、魏、晋、隋、唐时期 三、宋、金、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五、近代和现代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三、恒动观念 第三节 中医学的预防学说及措施 第四节 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 一、司外揣内 二、援物比类 三、整体合参 四、中和思维 第五节 中西医学的比较 一、中西医发展历史的比较 二、中西医人体观的比较 三、中西医疾病观的比较 四、中西医整体观的比较 五、中西医方法论的比较 第六节 中医学人文精神与大医精诚 第七节 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国内外发展前景 一、中医学的学科优势 二、中医学国内外发展前景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观 **节 气-元论 一、古代哲学气与气-元论的基本概念 二、气-元论的基本内容 三、气-元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第三章 中医学的人体观 **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 第二节 脏腑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三、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神 一、精 二、气 三、血 四、津液 五、神 六、精、气、血、津液、神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体质 一、中医体质的概述 二、体质的分类 三、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四章 中医学的疾病观 **节 病因 一、外感病因 二、内伤病因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四、其他病因 第二节 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精、气、血、津液的失常 第五章 诊法 **节 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体 四、望动态 五、望头面、五官、躯体、二阴和皮肤 六、望排出物 七、望小儿指纹 八、舌诊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三、病室之气 第三节 问诊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饮食口味 五、问睡眠 六、问大小便 七、问小儿及妇女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六章 辨证 **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津液病辨证 四、气血津液兼病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四节 六经辨证概要 一、基本概念和临床意义 二、六经辨证 三、六经辨证的传变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一、基本概念和临床意义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卫气营血的传变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节 防治原则 一、治未病原则 二、治已病原则 第二节 治法 一、治法的基本概念 二、常用治法 第三节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一、中医临床思维的概念 二、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 三、中医临床思维模式 四、中医临床思维案例分析 第八章 中药与方剂 **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一、概念 二、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三、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四、中药的炮制 五、中药的性能 六、中药的用法 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一、概念 二、方剂与治法 三、方剂的配伍目的与基本结构 四、方剂的剂型 第三节 常用中药与方剂 一、解表药与解表剂 二、清热药与清热剂 三、泻下药与泻下剂 四、温里药与温里剂 五、理气药与理气剂、和解剂 六、理血药与理血剂 七、补益药与补益剂 八、固涩药与固涩剂 九、祛痰止咳平喘药与祛痰止咳平喘剂 十、祛湿药与祛湿剂 十一、祛风湿药与疏散外风剂 十二、平肝息风药与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