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书课同步 国家教师资格 考试专用教材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

包邮2022书课同步 国家教师资格 考试专用教材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

1星价 ¥18.3 (3.4折)
2星价¥18.3 定价¥54.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004703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510047039 ; 978-7-5100-4703-9

本书特色

《中公版·202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由中公教育图书研发团队根据历年考题考查情况编写,力求帮助考生把握复习要点,具备以下特色:
特色一:细化考情,层层深入,突出备考针对性
本书编者以历年真题为依据,从目录到正文,考点层层深入,从考查频次、考点解读等不同维度帮助考生了解命题规律,把握考查重点,关注考情变化。
特色二:细分版块,处处提点,凸显助考实用性
本书编者设置多个版块,在考点讲解的基础上拾遗补缺,提示重点,总结要点,直击难点,指导方法,帮助考生打磨利器,全面备考。
另外,本书对高频、重要考点以★标记,对关键词句以下划线凸出显示。
本书配有图书专属精讲课,扫描封二二维码即可领取。
本书含电子版旧课标,随时随地能背记,扫描第二部分**章章标题左侧二维码即可领取。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全书依据考题情况,设有两部分内容:**部分为学科专业知识与运用,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其他地理知识共四章内容;第二部分为课程标准与教学知识,主要介绍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书针对考试常考的知识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并配有相应考题供考生参考;总结十余年考点的考查频次和命题角度,帮助考生了解有关知识的历年考查情况,明确复习重点;在强化练习模块配有相应的练习题,让考生通过练习检查复习效果。

目录

目录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整体考情/1
**部分学科专业知识与运用
**章自然地理/4
**节地球仪与地图/7
第二节行星地球/16
第三节地球上的大气/36
第四节地表形态的塑造/59
第五节地球上的水/78
第六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84
第七节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88
比例尺/10等高线地形图/11
黄赤交角/2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23
日界线/26时区和区时/29
热力环流/38风形成的作用力/40
气压带和风带/41等压线/48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51气候类型统计图及其判读/52
锋面系统与天气/53地质构造与地貌/61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64板块运动与地貌/66
流水地貌/67风成地貌/72
海岸地貌/74水循环/78
洋流/79地域分异规律/86
第二章人文地理/95
**节人口/97
第二节城市(城镇)/105
第三节产业/115
第四节交通运输/130
第五节区域合作/134
第六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39
第七节人地协调发展/144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98人口问题/99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01人口迁移的影响/10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05城市化/108
农业/115工业/122
交通运输方式/130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影响/132
南水北调/136遥感的应用/140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141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142
可持续发展/145
第三章区域地理/152
**节世界地理概况/159
第二节世界地理分区/166
第三节中国地理概况/204
第四节中国地理分区/236
世界的地形/160世界的气候/161
世界的主要河流/162东南亚/170
南亚/17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82
欧洲西部/184美国/190
拉丁美洲/193澳大利亚/197
中国的地形/207中国的气候/212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218中国的区域差异/236
四大地区/238
第四章其他地理知识/249
**节旅游地理与自然灾害/251
第二节地理学发展概述/260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263
第四节人文地理学/274
第五节经济地理学/279
第六节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287
旅游景观的欣赏/251地质灾害/254
地层接触关系/265岩层产状与褶皱类型/265
海洋权益/266潮汐/266
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268土壤结构/270
文化扩散/274地缘政治/277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279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281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281区域产业结构/284
地图的分类/287地图投影/288
地理信息系统/290
第二部分课程标准与教学知识
**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节选)/296
课程性质/297基本理念/297
学科核心素养/297课程目标/298
教学与评价建议/301
第二章地理教学设计/306
**节教学目标设计/308
第二节教学方法设计/313
第三节教学媒体设计/322
第四节课堂提问设计/325
第五节教学过程设计/328
第六节“三板”设计/338
第七节学习任务单、地理调查与地理试卷设计/343
教学目标设计/308谈话法/314
实验法/315地图教学法/315
案例教学法/316小组讨论法/317
合作探究法/318情境创设法/319
地图、图表的作用/322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323
使用教学媒体的注意事项/324课堂提问的功能/326
提问的注意事项/326常用导入方法/328
新课讲授/331课堂小结的功能/335
板书的基本类型/338板书的作用/341
运用学习任务单应注意的问题/344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思/352
**节教学评价/352
第二节教学反思/358
教学评价的功能/353教学评价的类型/354
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355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维度/356
教学反思维度/359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部分
学科专业知识与运用
**章自然地理
**节地球仪与地图
考频·单选题*19
一、地球仪与经纬网
(一)地球与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2.地球仪
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心:地球的球心(见图1-1-2所示O点)。
地轴:地球自转所围绕的假想的轴,经过地心,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其中指向北极星的一端为北极,另一端为南极。
赤道:垂直于地轴的地球大圆(地球大圆是环绕地球一周以地心为圆心的圆)。
(二)经纬网
1.纬线与纬度
纬线:与地轴垂直、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间相互平行,长度自赤道(0°纬线)向两极递减。

**部分
学科专业知识与运用
**章自然地理
**节地球仪与地图
考频·单选题*19
一、地球仪与经纬网
(一)地球与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2.地球仪
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心:地球的球心(见图1-1-2所示O点)。
地轴:地球自转所围绕的假想的轴,经过地心,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其中指向北极星的一端为北极,另一端为南极。
赤道:垂直于地轴的地球大圆(地球大圆是环绕地球一周以地心为圆心的圆)。
(二)经纬网
1.纬线与纬度
纬线:与地轴垂直、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间相互平行,长度自赤道(0°纬线)向两极递减。
纬度:某地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所在平面的夹角的度数,即为该地纬度。例如,图1-1-2中,∠DOB的度数即为D地纬度值。
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纬度值自赤道向两极增大。赤道以北称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为南纬,用“S”表示。南、北纬的范围各为90°。北极点的纬度为90°N,南极点的纬度为90°S。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见图1-1-3。
2.经线与经度
经线:南北两极之间*短距离的连线,又称子午线,是地球大圆的一半。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经度:经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某地经线所在平面,与本初子午线所在平面的夹角的度数,即为该地经度。例如,图1-1-2中,∠AOB=∠CED,为B、D两地的经度。
经度值自0°经线向东、西两侧增大。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E”表示;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W”表示。东、西经的范围各为180°。东、西经180°经线重合。
图1-1-4经纬度的分布
3.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位置
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经纬度位置表示地理事象的绝对位置。例如,北京的地理坐标是(40°N,116°E)。
(2)确定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指向北极的方向为北,指向南极的方向为南。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为东,反之,则为西。
方法技巧
1.根据纬度判定南北:北纬增大的方向为北,南纬增大的方向为南。北半球纬度值大的地方在北,南半球纬度值大的地方在南。
2.根据经度判定东西:东经经度值增大的方向为东,西经经度值增大的方向为西。同为东经,经度值大者在东;同为西经,经度值大者在西。分属于东西经,两地经度之和小于180°,属于东经的地方在东;两地经度之和大于180°,则属于东经的地方在西。
(3)计算距离
①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任何经线上纬度相差1°的两点之间的距离≈111 km。
知识延伸
赤道与各经线圈均为地球大圆,地球大圆周长约为40000 km。将各地球大圆等分为360°,则每等分约为40 000/360 km,即111 km。
②同一经线上,两地距离(经线长度)=两地纬度差n×111 km。
例如,图1-1-5中,A、B两地纬度相差1°,则两地距离为1×111 km。
③同一纬线上,两地距离(纬线长度)=两地经度差n′×111×cosφ° km(φ°为当地纬度值)。
例如,图1-1-5中,A、C两地经度相差1°,则两地距离为1×111×cosφ° km。
④地球表面两点之间的*短距离为两点所夹的经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度。
(4)对称问题
①关于赤道对称的两个纬线圈的纬度值相同,所在南北半球相反。
②关于地轴对称即相对的两条经线恰好构成一个经线圈,其经度值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
③地表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为对跖点。对跖点的纬度值相同,南北纬相反;经度值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例如,地球表面A点(40°N,100°W)与B点(40°S,80°E)互为对跖点。对跖点是位于地球直径两端的点,是地表距离*远的两点,相距约20000 km(地球大圆一半的长度)。
二、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
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较为重要的三个要素。
1.方向
地图上方向的判读方法:①依据经纬网进行判读;②依据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一般为北方)进行判读;③如无特殊说明,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
2.比例尺★★
(1)概念和公式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为比例尺的平方,即如果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n倍,则实际面积是图上面积的n2倍。
(2)表示形式
①数字式:用数字的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比例尺的大小。例如,1∶100000。
②线段式:在图上用线段标示出图上1厘米所代表的实地距离为多少千米。例如,。
③文字式:用文字表述。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3)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详略
①比例尺越大,其分数表示的分母越小,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②比例尺越小,其分数表示的分母越大,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知识延伸
图幅大小相同时VS实地范围相同时
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反之,表示范围越大。
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反之,图幅面积越小。
3.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地图上用符号和色彩等表示地理事物的释义和说明。
注记是在地图上起说明作用的各种文字或数字等,如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标注,海拔和气压等的数字标注等。图1-1-6中,右侧为图例,图中海拔数值为注记。
图1-1-6图例和注记
(二)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属于典型的等值线图。等值线图还包括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深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
1.相关概念
(1)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又称绝对高度,是指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是指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
(2)等高线
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各点所连成的线。等高线上的数字为海拔值。
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等高线的基本特征如下。
①同线等高。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同。
②同图等距。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相同。
③闭合曲线。等高线是闭合曲线,由于图幅限制会出现部分不闭合的现象。
④不同等高线之间不相交、不重合、不分支,陡崖和悬崖(等高线重合)除外。
2.判读
(1)海拔的判读
①某地在某等高线上,该地海拔即为此等高线数值。
②某地不在等高线上,该地海拔在其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范围内。
③特殊的等高线如图1-1-7所示。300 m闭合等高线内海拔500 m。
(2)坡度的判读
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
当无法看出图中等高线疏密情况时,相对高度与水平距离之比越大,坡度越大。
(3)具体地形的判读
山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变小。
洼地(盆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中心小、四周大。
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
陡崖:几条不同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的地方。
山脊:等高线弯曲,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分水线。
山谷:等高线弯曲,向海拔高处凸出,为集水线。
记忆口诀
1.特殊等高线内海拔判断: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2.判断山脊与山谷:凸低为高,凸高为低。
图1-1-8具体地形的等高线
知识延伸
示坡线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如图1-1-8中的山峰和洼地等高线示意图),指示斜坡降低的方向。示坡线通常绘在沿山脊及山谷线的方向上。因其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所以有时也被称为降坡线。通过示坡线可以区别山地和洼地(盆地)。
(4)基本地形的判读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米。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
盆地:海拔中间低、四周高;等高线中间稀疏,四周密集。
高原:海拔高,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在内部明显稀疏。
(5)是否通视的判读
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在两点之间作地形剖面图,可知两点之间是否可通视。若在地形剖面图上,两点之间的连线(视线)没有被障碍物(如山峰、山脊等)阻挡,则两点可通视。
从山顶向四周,若等高线先密后疏,则为“凹形坡”,可通视;若等高线先疏后密,则为“凸形坡”,“凸形坡”挡住视线,不可通视。一般山谷通视,山脊不可通视。
知识延伸
地形剖面图可呈现地表沿某条线切开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能直观显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的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状况。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以转绘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步骤如下。
①确定剖面线: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需要绘制剖面图的两点之间作出一条直线。
②确定比例尺:水平比例尺通常与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一致。垂直比例尺一般适当放大。
③建立坐标系:坐标轴横轴表示水平距离,纵轴表示海拔。剖面图的水平基线一般与剖面线长度相等。
④移点: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相交的点移入坐标图中。
⑤描线: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接起来。
3.相对高度的计算
等高线地形图上两点高差或某点相对高度(该点与另一点的高差)H 的范围:(n-1)d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