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包邮2024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1星价 ¥18.3 (3.4折)
2星价¥18.3 定价¥54.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0044823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10-01
  • 条形码:9787510044823 ; 978-7-5100-4482-3

本书特色

《中公版·202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是中公教育图书研发团队根据历年考题考查情况编写,力求帮助考生把握复习要点,具备以下特色。
特色一:讲解核心考点,内容丰富功能强
编者分析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统考历次考题的考试内容与考点分布规律,确定了图书的核心内容。本书对考点讲解详尽透彻,力求不留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死角。
特色二:模块齐全,突出备考重难点
本书为帮助学员全面掌握考点,设计了以下模块。
考点讲解:本书以考题为纲,参考目前师范院校广泛使用的教科书,精选核心考点,对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和提炼,并以简明透彻的方式进行讲解,对关键词句用下划线标注。
易混辨析:呈现对易混知识点的辨析。
记忆口诀:帮助考生快速记忆考点。
敲黑板:提醒考生重点关注。
考点解读:对考点和考题进行细致分析。
强化练习:精选练习题,学以致用。
要点回顾:重要考点再温习,温故而知新。
特色三:图书视频课程,让复习更便捷
本书配有精讲课程,采用直播 回放的形式,按阶段设计,重难点突出。按时听课,消除疑惑。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设有九章内容:
**章为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二章为中学课程,第三章为中学教学,第四章为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五章为中学生发展心理,第六章为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七章为中学德育,第八章为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第九章为主观题备考攻略,从考情分析、分类解读、考点预测等方面入手,帮助考生把握主观题作答的切入角度。

目录

目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整体考情/1
**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3
**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4
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17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7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35
第五节教育制度/45
第六节教育目的/53
第七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65
教育的属性/6教育的功能/8
教育的起源/9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7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27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28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35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39
现代学制的类型/4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学制/47
教育目的的理论/54全面发展教育/58
第二章中学课程/69
**节课程与课程理论/70
第二节课程设计与开发/77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86
课程的类型/71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8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86
课程结构的改革/90
第三章中学教学/95
**节教学概述/96
第二节教学过程/100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08
第四节教学原则/114
第五节教学方法/123
第六节教学模式/131
第七节教学组织形式/135
第八节教学评价/141
教学的意义/96教学的一般任务/98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01备课/108
上课/109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14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23常见的教学模式/131
班级授课制/135教学评价的类型/141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145
**节学习的认知基础/146
第二节学习概述/175
第三节学习理论/187
第四节学习动机/200
第五节学习迁移/212
第六节学习策略/220
注意的品质/146知觉的一般特性/152
记忆的分类/155遗忘/158
思维的分类/163学习的概念与分类/175
知识的学习/17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87
认知学习理论/191学习动机的分类/201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学习效果)的关系/202
学习动机的理论/203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208
学习迁移的分类/212认知策略/220
元认知策略/222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227
**节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一般特点/228
第二节中学生认知的发展/232
第三节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242
第四节中学生人格的发展/252
第五节中学生能力的发展/266
第六节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271
第七节中学生交往指导/27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33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238
心境、激情、应激/242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245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248气质/254
性格/255认知风格/257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261
流体智力、晶体智力/266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277
**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278
第二节学校心理辅导/284
第三节压力与挫折/291
强迫症/280行为疗法/285
认知疗法/287挫折的应对方式/292
第七章中学德育/295
**节品德的心理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296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303
第三节德育的概念与内容/308
第四节德育过程/312
第五节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317
品德的心理结构/296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297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299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303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305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313德育原则/317
德育方法/322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329
**节班集体与班级管理/330
第二节课堂管理/335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347
第四节课外活动/355
第五节教师心理/359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330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336
课堂气氛管理/337课堂纪律的类型/339
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348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与方法/349
教师劳动的特点/360教师威信/361
教学能力/363教学效能感/363
教师的期望行为/364教师的成长阶段/365
教师的职业倦怠/367
第九章主观题备考攻略/371
**节辨析题备考攻略/372
第二节简答题备考攻略/380
第三节材料分析题备考攻略/385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整体考情
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学段三大必考科目之一(另两科为综合素质、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该科目考试一般于考试当日13:00 —15:00举行,考试时长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八大模块。
一、题型分析
试卷共31题,有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四种题型。每种题型的题量和分值见下表所示。
题型 题量(道) 每题分值 总分值
单项选择题 21 2 42
辨析题 4 8 32
简答题 4 10 40
材料分析题 2 18 36
总计 31 — 150
(1)单项选择题。考点比较分散,各个章节都有所涉及,其中考查频次*高的是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辨析题。教育学相关题目两道,心理学相关题目两道。考点集中在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和中学德育。
(3)简答题。教育学相关题目两道,心理学相关题目两道。考点集中在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和中学德育,特别是“影响因素”“特点”“作用”“类型”“条件”“依据”“理论”“启示”“要求”“途径”等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整体考情
教育知识与能力是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学段三大必考科目之一(另两科为综合素质、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该科目考试一般于考试当日13:00 —15:00举行,考试时长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八大模块。
一、题型分析
试卷共31题,有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四种题型。每种题型的题量和分值见下表所示。
题型 题量(道) 每题分值 总分值
单项选择题 21 2 42
辨析题 4 8 32
简答题 4 10 40
材料分析题 2 18 36
总计 31 — 150
(1)单项选择题。考点比较分散,各个章节都有所涉及,其中考查频次*高的是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辨析题。教育学相关题目两道,心理学相关题目两道。考点集中在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和中学德育。
(3)简答题。教育学相关题目两道,心理学相关题目两道。考点集中在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和中学德育,特别是“影响因素”“特点”“作用”“类型”“条件”“依据”“理论”“启示”“要求”“途径”等知识点。
(4)材料分析题。**题一般考查教学或德育,第二题一般考查学习心理或发展心理。每道材料分析题设置两问,一般情况下,**问涉及理论、原理、原因、原则等;第二问涉及措施、启示、要求等,**问是作答第二问的基础。
二、模块解读
(1)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本模块是备考的重中之重,在历次考试中考频较高。各种题型均有涉及。单项选择题约5~7道,辨析题、简答题也常常考查。总分值约为30分。其中,教育学发展阶段的人物和思想、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是*常考的内容。
(2)中学课程。考查频次相对较少,考试的题型一般为单项选择题1道,简答题也常考查。材料分析题中目前暂未涉及。总分值约为12分。考查的重点在于课程的类型、新课改的课程结构、课程开发等。
(3)中学教学。本模块是备考重点。各种题型均有涉及。单项选择题一般2~3道,辨析题、简答题各1道。材料分析题也经常考查。总分值约为20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各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是辨析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常考点。
(4)中学生学习心理。本模块是备考重点。各种题型均有涉及。一般单项选择题2~3道,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各1道。总分值约40分。学习理论、学习策略的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等是辨析题和简答题的常考点;学习动机理论、学习迁移理论、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等是材料分析题的常考点。
(5)中学生发展心理。本模块是备考重点。各种题型均有涉及。一般单项选择题2道,简答题1道,偶尔会有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气质、认知风格的类型等是辨析题和简答题的常考点;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认知风格差异、意志品质等是材料分析题的常考点。
(6)中学生心理辅导。各题型均有涉及但频次较低。考查内容集中于中学生心理辅导原则,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产生原因和调适方法。
(7)中学德育。本模块是备考重点。各种题型均有涉及。一般总分值约20分。道德发展理论、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常以简答题、辨析题形式考查,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是材料分析题的重要考点。
(8)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主要考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考查频次较低。培养班集体的方法、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教师的成长阶段、教师职业倦怠是简答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常考点。
**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内涵[考频·单选题*1]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里的“教育”取“教”和“育”共同具有的词义,即培养。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早解释“教”“育”的词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三)教育的形态
1.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规范程度),教育形态可划分为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它的出现是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根据教育活动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教育形态可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具有生活性、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和终身性。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和可控性,教育的专门性,教育时空的集中性和效率性等特点。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具有自愿性和自主性,伸缩性和灵活性,持久性和巩固性等特点。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教育形态可划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考点解读
教育的内涵考查频次不高,以单选形式考查。
1.“教育”一词的由来。*早出现(《孟子·尽心上》)与*早解释(《说文解字》)不能混淆。
2.教育的形态。要求判断题干所述特征对应的教育形态,如组织性对应学校教育、生活性对应家庭教育。
(2023下·单选)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有许多不同形态,其中组织*严密、内容*系统的是()。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终身教育
解析:学校教育具有组织性,组织*严密、内容*系统。答案为A。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考频·单选题*1]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人,包括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家长等一切对他人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等产生影响的人。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为主要职责的活动主体,包括在各种形式的教育中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
教育影响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解读
教育的基本要素考查频次不高,以单选形式考查。一般考查:3个基本要素;教育者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023上·单选)任何时代、任何形态的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技术
C.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D.教师、学生、教学计划
解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教育影响又称为教育中介。答案为A。
三、教育的属性★★[考频·单选题*13辨析题*7]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理解教育的本质,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
**,“培养人”。动物界不存在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
第二,“有目的”(目的性)。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不都是教育,那些无目的的偶然影响不是教育。例如,孩子偶然把手伸到火苗上被灼伤,由此获得了火是热的、火能灼伤人等有关火的知识,这不属于教育。
第三,“社会活动”(社会性)。人的先天本能不属于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也不是教育。例如,母亲哺育婴儿,这不属于教育。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教育的永恒性表现在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和社会所必需。
2.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两方面。
教育的时代性主要是指教育的发展受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而使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同一时代的教育,又有其共同的特点。
教育的阶级性主要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哪一个阶级的接班人,即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教育的阶级性是由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的,集中体现为教育的社会性质。
3.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运行规律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的发展规律等因素,但教育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表现出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传承与接续的关系。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的思想、制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等都是在继承与超越前一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发展反映并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但其发展变化与社会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可能会“超前”或“落后”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子系统的发展水平。
4.生产性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在一定投入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产出,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5.长期性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是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体现了教育的长期性。
易混辨析
历史性vs历史继承性
侧重点:不同时期,教育不同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