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研究

包邮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研究

1星价 ¥54.7 (6.2折)
2星价¥54.7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527334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290页
  • 出版时间:2023-11-01
  • 条形码:9787305273346 ; 978-7-305-27334-6

内容简介

著作主要内容: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论述为指引,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以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建构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之维、本体之维、历史之维、现实之维、实践之维对其进行动态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整体性研究。理论之维重在挖掘和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外学者的论述中与议题相关的思想精华;本体之维着眼于对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内涵、特征及功能的描述,揭示其生成的逻辑与规律;历史之维致力于考察和把握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的历史进程;现实之维立足于对现实问题的呈现与剖析。著作学术价值:1.理论价值: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视域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围绕意识形态问题的探讨主要从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多元文化与意识形态、全球化网络化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阐释等视角展开,从话语权的视角展开探讨的比较少。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特征、结构要素、生成机理以及建构的历史进程、建构的策略等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这应该说是目前意识形态问题研究中一个现实而又亟需加强的环节。同时,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权力,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和相对性的特征。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不会自然生成,也不会一劳永逸,对其话语传播和权力生成的规律进行研究,是该领域的崭新课题。本书解剖和分析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质、特征、结构、功能、生成机理等问题,破解其建构理论难题,有利于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2.实践价值:为掌握和巩固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供思路与对策首先,有助于深刻理解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获得的重要性。话语权既可以助力获取、捍卫巩固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也可以架空、悬置和解构领导权。其次,有助于应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局面。当前,在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与非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博弈异常激烈,特别是围绕重大社会变革的不同理论与舆论之间的较量更是关乎社会的稳定。*后,有助于应对国际话语霸权的挑战。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不同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话语冲突一刻也没有停止。对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斗争的实质,掌握开展意识形态话语国际斗争的方法和本领。

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III 目录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章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的理论基础 **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 二、列宁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 第二节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论述 一、战略定位:守住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 二、目标指向: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 三、工作策略:构建网络意识形态综合治理体系 第二章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多维透视 **节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核心要义 一、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内涵 二、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特征 三、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功能 四、与现实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关系 第二节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结构要素 一、话语主体 二、话语对象 三、话语内容 四、话语方式 五、话语语境 第三节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生成逻辑 一、生成必要性:多元话语的自由言说 二、生成可能性:话语与权力的同构性 三、生成过程性:话语主体间对话理解 四、生成策略性:同异质话语的自觉博弈 第三章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历程及经验 **节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的历史进程 一、初步探索:加强意识形态信息网络管理 二、推进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 三、全面提升:营造日益清朗的网络空间 第二节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的历史经验 一、必须牢固树立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意识 二、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多元网络文化的关系 三、必须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网络话语体系 四、必须大力发展网络信息技术 第四章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的现实困境 **节西方国家依托网络侵蚀马克思主义话语感召力 一、依托技术控制谋取网络话语垄断权 二、依托资本力量掌握网络话语发布权 三、依托文化霸权逻辑觊觎网络话语控制权 第二节网络自身特征消解马克思主义话语穿透力 一、话语主体多元虚拟造成网络空间众声喧哗 二、话语内容碎片化非理性化催生网络空间拟态环境 三、话语传播的即时与交互化增大意识形态引导压力 第三节虚拟与现实问题交织削弱马克思主义话语吸引力 一、经济社会的转型加大网络意识形态整合的难度 二、社会矛盾的网络呈现亟需马克思主义予以关照回应 三、网络文化生态失衡蚕食马克思主义文化根基 第四节多元社会思潮冲击马克思主义话语引领力 一、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虚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二、网络民粹主义弱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威 三、新自由主义借助网络传播全面攻击马克思主义 第五章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的战略思考 **节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的战略任务 一、提升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话语认同 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话语安全 第二节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二、主流引导和多样共存相统一 三、正面宣传和话语交锋相统一 第三节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的基本策略 一、培育话语主体,构建多元协同的话语格局 二、活化话语内容,彰显体用兼修的话语优势 三、优化话语载体,锻造联动融合的话语矩阵 第四节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的战略保障 一、健全网络空间舆论生态的治理体系 二、夯实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物质基础 三、拓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吕峰,法学博士,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省“紫金”文化人才社科理论类优青,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省社科基金等市厅级及以上课题6项,主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项。在《党的文献》《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荣获市厅级以上奖项5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