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176632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16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111766322 ; 978-7-111-76632-2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团队,长期从事工程机械能量回收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属于*早从事工程机械能量回收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先后提出了多种能量回收方案,部分方案已经应用于各主机厂,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针对溢流损耗的能量回收技术。本书从工程应用角度对工程机械能量回收技术进行了系统和详细的介绍,全面总结了作者及国内外工程机械能量回收的*新研究进展、关键技术、不同类型工程机械能量回收的特点及解决方案,并给出了典型的应用案例,是工程机械能量回收关键技术的集大成者。
本书可为有志于在工程机械双碳节能领域从事相关研究和应用的技术人员提供研究思路、方案和应用案例,也可作为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主要参考书,还可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用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从工程应用角度对工程机械能量回收技术进行了系统和详细的介绍,全面总结了作者及国内外工程机械能量回收的*新研究进展、关键技术、不同类型工程机械能量回收的特点及解决方案,并给出了典型的应用案例,是工程机械能量回收关键技术的集大成者。全书共分8章,简介了工程机械能量回收对象的类型和能量回收工况分析,说明了能量回收系统类型,详细介绍了液压式能量回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技术难点和分类及研究进展;重点围绕案例详细阐述了电气式能量回收系统和基于四象限泵能量回收与再释放关键技术;并对液压系统的溢流损失和节流损失的能量回收系统进行了详细讨论;*后对能量回收技术的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本书可为有志于在工程机械双碳节能领域从事相关研究和应用的技术人员提供研究思路、方案和应用案例,也可作为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主要参考书,还可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用书。

目录

目录前言第1章能量回收系统简介11.1能量回收系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1.2能量回收对象的类型31.2.1负值负载41.2.2非负值负载41.3能量回收工况分析51.3.1高频机械臂势能可回收工况分析51.3.2高频行走制动动能工况分析101.3.3低频机械臂势能回收工况分析151.3.4卷扬势能工况16第2章能量回收系统类型212.1储能元件的类型和特性分析21目录前言第1章能量回收系统简介11.1能量回收系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1.2能量回收对象的类型31.2.1负值负载41.2.2非负值负载41.3能量回收工况分析51.3.1高频机械臂势能可回收工况分析51.3.2高频行走制动动能工况分析101.3.3低频机械臂势能回收工况分析151.3.4卷扬势能工况16第2章能量回收系统类型212.1储能元件的类型和特性分析212.1.1电量储能单元212.1.2液压蓄能器262.1.3储能单元特性分析282.2能量转换单元工作原理292.2.1电动/发电机292.2.2四象限泵362.3能量回收系统的分类482.3.1无储能元件的能量回收系统492.3.2机械式能量回收522.3.3液压式能量回收532.3.4电气式能量回收542.3.5复合式能量回收552.4汽车能量回收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移植性632.4.1机械臂势能回收系统632.4.2液压挖掘机上车机构回转制动能量回收系统642.4.3装载机行走制动和汽车行走制动的异同点662.5作业型挖掘机和行走型装载机的能量回收技术异同点672.5.1能量回收的来源和回收能量与驱动能量的比重不同672.5.2能量回收的途径不同682.5.3能量回收的效率不同682.5.4能量回收的控制策略不同69第3章液压式能量回收系统713.1液压式能量回收系统基本工作原理713.1.1流量耦合型713.1.2转矩耦合型743.1.3力耦合型743.2液压式能量回收技术难点753.2.1回收能量再释放技术753.2.2液压蓄能器压力被动控制773.2.3防止不同压力等级液压油切换时的压力冲击和节流损失技术793.2.4液压蓄能器的能量密度较低793.2.5液压式回收的效率803.2.6液压蓄能器的参数可调813.2.7液压蓄能器的安全性问题813.3液压式能量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分类及研究进展823.3.1基于液压控制阀的能量再利用823.3.2以液压蓄能器为动力油源的能量再利用903.3.3基于液压马达或四象限泵的能量回收再利用983.3.4基于二次调节静液传动技术1033.3.5基于三通/四通液压泵的液压回收技术1043.3.6基于二通矩阵的液压式能量回收与释放系统1083.3.7基于平衡单元的回收技术109第4章电气式能量回收系统1204.1电气式回收系统特性分析1204.1.1基本结构方案1204.1.2系统建模及控制特性分析1204.2电气式能量回收系统的关键技术1254.2.1能量回收效率1254.2.2操控性能1274.2.3经济性1274.3能量转换单元的效率特性分析及优化1284.3.1液压马达效率模型及分析1284.3.2永磁同步发电机效率模型及分析1384.3.3超级电容效率特性分析1424.3.4能量转化单元的效率优化控制策略1464.4案例1:挖掘机机械臂势能电气式能量回收系统 1484.4.1系统级研究进展1484.4.2能量回收控制方法1534.4.3关键元件1634.5案例2:挖掘机回转制动动能电气式能量回收系统1654.5.1传统液压回转系统特性分析1664.5.2电动回转及能量回收系统1684.5.3液压马达-发电机转台能量回收技术1784.5.4液压马达-电动机回转复合驱动系统1874.6案例3:电动装载机行走制动动能电气式能量回收系统1904.6.1电动装载机行走再生制动系统分析1904.6.2基于模糊控制的制动意图识别策略1954.6.3整车行走再生制动和液压制动协同控制策略2144.6.4试验平台搭建与试验2334.7案例4:卷扬势能电气式能量回收系统2474.7.1电动卷扬驱动与能量再生系统方案设计2474.7.2基于电动卷扬驱动与能量再生系统控制策略2474.7.3电动卷扬驱动与再生仿真2484.7.4电动卷扬驱动与再生试验250第5章四象限泵能量回收与再释放关键技术2535.1案例1:旋挖钻机卷扬势能四象限泵能量回收与再释放技术2535.1.1旋挖钻机能耗分析和卷扬势能回收方案2545.1.2控制策略2615.1.3仿真2665.1.4旋挖钻机卷扬势能回收系统试验2695.2案例2:汽车起重机整车行走制动动能回收与再释放技术2785.2.1汽车起重机整车行走制动动能回收方案2785.2.2汽车起重机整车行走制动动能回收效率的仿真2815.2.3汽车起重机整车行走制动动能回收效率的试验测试2855.3案例3:起重机转台回转制动动能回收与再释放技术2865.3.1转台制动动能回收方案2865.3.2回转机构的仿真控制模型2885.3.3回转机构的控制策略2905.4案例4:基于电动/发电-四象限泵能量回收与再释放技术2945.4.1方案构型2945.4.2控制策略2955.4.3仿真297第6章溢流损失能量回收系统3066.1溢流损失简述3066.2溢流损失液压式能量回收与再生原理3076.2.1溢流损失液压式能量回收原理3076.2.2溢流损失液压式能量再生原理3086.3溢流损失电气式能量回收与再生原理3106.3.1溢流损失电气式能量回收原理3106.3.2溢流损失电气式能量再生原理3116.4能量回收单元对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3126.4.1系统数学模型建立3126.4.2比例溢流阀出口背压仿真3186.5溢流损失液压式回收控制策略3256.5.1液压蓄能器参数优化匹配3256.5.2溢流损失液压式回收与再生控制策略3276.5.3溢流损失液压式回收与再生仿真3286.5.4溢流损失液压式能量回收系统试验3346.6溢流损失电气式能量回收控制策略3446.6.1基于压力补偿的阀口压差闭环控制策略344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林添良, 华侨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会委员,中国液压学会秘书长,福建省流体传动与控制学会理事,福建省液压系统综合试验平台总负责人,华侨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项,已经授权13项,出版著作5部,主持了13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属于*早从事工程机械能量回收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先后提出了多种能量回收方案,部分方案已经应用于各主机厂,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针对溢流损耗的能量回收技术。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