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67579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60
  • 出版时间:2024-12-01
  • 条形码:9787302675792 ; 978-7-302-67579-2

本书特色

赵丁选教授团队在车辆主动悬架技术领域的多年研究成果总结。

内容简介

本书整理了编著者及团队多年来从事主动悬架相关科研工作的成果, 结合了国内外专家学者近的**研究, 系统地介绍了车辆主动悬架技术的相关知识与实用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较强的实用性。针对半主动悬架、全主动悬架等多种经典悬架类型进行介绍,结合主动悬架专用传感器及行车环境感知技术,在车辆主动悬架模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经典控制策略进行主动悬架控制。理论知识结合典型应用, 便于读者了解车辆主动悬架的关键技术、应用前沿、 发展趋势和**成果。本书既可以作为汽车、机械类专业师生的教学资料, 也可为从事相关方向的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目录

第1章概论1.1车辆悬架的发展历程1.2车辆悬架的分类1.3主动悬架系统性能评价指标1.4主动悬架系统的基本功能参考文献第2章半主动悬架技术2.1概述2.1.1半主动悬架的发展历程2.1.2半主动悬架的结构2.1.3半主动悬架的特点2.1.4半主动悬架的分类2.2刚度调节式半主动悬架2.2.1空气弹簧半主动悬架第1章概论1.1车辆悬架的发展历程1.2车辆悬架的分类1.3主动悬架系统性能评价指标1.4主动悬架系统的基本功能参考文献第2章半主动悬架技术2.1概述2.1.1半主动悬架的发展历程2.1.2半主动悬架的结构2.1.3半主动悬架的特点2.1.4半主动悬架的分类2.2刚度调节式半主动悬架2.2.1空气弹簧半主动悬架2.2.2油气弹簧半主动悬架2.3阻尼分级调节式半主动悬架2.4阻尼连续调节式半主动悬架2.4.1电磁阀半主动悬架2.4.2磁流变半主动悬架2.4.3电流变半主动悬架参考文献第3章全主动悬架技术3.1概述3.1.1主动悬架的发展历程3.1.2主动悬架的结构3.1.3主动悬架的特点3.1.4主动悬架的分类 3.2空气主动悬架3.2.1空气主动悬架的工作原理3.2.2空气主动悬架的执行机构3.2.3空气主动悬架的特点3.2.4空气主动悬架的应用3.3油气主动悬架 3.3.1油气主动悬架的工作原理3.3.2油气主动悬架的执行机构 3.3.3油气主动悬架的特点3.3.4油气主动悬架的应用3.4液压主动悬架3.4.1液压主动悬架的工作原理3.4.2液压主动悬架的执行机构3.4.3液压主动悬架的特点3.4.4液压主动悬架的应用3.5电磁主动悬架3.5.1电磁主动悬架的组成及原理3.5.2电磁主动悬架的执行机构3.5.3电磁主动悬架的特点3.5.4电磁主动悬架的应用参考文献第4章主动悬架相关传感器4.1概述4.1.1预瞄式主动悬架的发展历程4.1.2预瞄式主动悬架的工作原理4.1.3主动悬架相关传感器的分类4.2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4.2.1激光雷达的组成4.2.2激光雷达的特点4.2.3激光雷达的测距原理4.2.4激光雷达的分类4.2.5激光雷达的应用4.3全球卫星导航系统4.3.1GPS的组成4.3.2GPS定位原理4.3.3GPS定位方法4.3.4GPS的应用4.4惯性导航系统4.4.1惯性导航系统的原理4.4.2惯性导航系统的分类4.4.3IMU的组成与分类4.4.4惯性导航系统的应用4.5车高传感器4.5.1霍尔式车高传感器4.5.2光电式车高传感器4.5.3电位计式车高传感器4.5.4车高传感器的应用4.6车速传感器4.6.1光电式车速传感器4.6.2磁阻元件式车速传感器4.6.3电磁感应式车速传感器4.6.4霍尔式车速传感器4.6.5车速传感器的应用4.7力与压力传感器4.7.1电阻式压力传感器4.7.2压电式压力传感器4.7.3电容式压力传感器4.7.4压力传感器的应用4.8转角传感器4.8.1光电式转角传感器4.8.2霍尔式转角传感器4.8.3转角传感器的应用参考文献第5章主动悬架车前地形感知系统5.1主动悬架车前地形感知系统概述5.1.1车前地形感知系统的组成5.1.2系统工作流程5.1.3系统误差分析5.2点云数据处理技术5.2.1点云空间索引5.2.2点云数据压缩处理5.2.3点云滤波5.2.4点云特征提取5.2.5点云配准5.2.6点云聚类5.3多传感器信息融合5.3.1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分类5.3.2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方法5.3.3多传感器时空同步处理5.3.4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模型设计5.4车前地形重构与路面高程信息提取5.4.1车前地形重构流程5.4.2高程模型数据存储5.4.3车前地形高程模型数据更新5.4.4高程信息提取5.4.5高程信息数据可视化参考文献第6章主动悬架系统数学模型6.1悬架单元模型6.1.1线性悬架单元模型6.1.2非线性悬架单元模型6.2半车主动悬架系统模型6.3整车主动悬架系统模型6.3.1七自由度整车主动悬架系统模型6.3.2九自由度整车主动悬架系统模型6.4主动悬架作动器控制系统模型6.5路面激励模型6.5.1随机路面激励模型6.5.2脉冲路面激励模型6.5.3正弦路面激励模型6.5.4我国公路等级和国际不平度分级的关系参考文献第7章主动悬架经典控制算法7.1天棚阻尼控制7.1.1天棚阻尼控制概述7.1.2基于天棚阻尼控制的主动悬架控制器设计7.2线性二次型*优控制7.2.1线性二次型*优控制概述7.2.2主动悬架线性二次型*优控制器设计7.3鲁棒控制7.3.1鲁棒控制概述7.3.2主动悬架鲁棒控制系统设计7.4自适应控制7.4.1自适应控制概述7.4.2主动悬架系统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7.5反步控制7.5.1反步控制概述7.5.2基于滤波技术的主动悬架反步控制7.6滑模控制7.6.1滑模控制概述7.6.2基于滑模控制技术的救援车辆液压悬架系统控制方法7.7自抗扰控制7.7.1自抗扰控制概述7.7.2基于自抗扰技术的主动悬架系统非线性控制7.8模糊控制7.8.1模糊控制概述7.8.2主动悬架的模糊控制7.9神经网络控制7.9.1神经网络控制概述7.9.2半主动空气悬架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7.10模型预测控制7.10.1模型预测控制概述7.10.2基于模型预测反馈技术的救援车辆液压悬架系统控制方法7.11遗传算法7.11.1遗传算法概述7.11.2基于遗传算法的主动悬架PID控制器设计参考文献第8章主动悬架控制算法的综合运用8.1非线性主动悬架自适应鲁棒控制8.1.1模型构建8.1.2ARC控制器设计8.1.3稳定性分析8.1.4仿真分析8.2电液伺服主动悬架系统鲁棒模型预测控制的研究8.2.1模型构建8.2.2模型预测控制算法8.2.3主动悬架滑模预测控制算法8.2.4仿真分析8.3高机动应急救援车辆多轴转向与主动悬架系统的协调控制8.3.1转向与悬架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8.3.2多轴转向系统的DSM控制器8.3.3主动悬架的DLQR控制器8.3.4多轴转向与主动悬架系统的协调控制8.3.5仿真分析8.4主动悬架系统双通道事件触发自适应*优控制8.4.1主动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8.4.2事件触发的扰动观测器8.4.3事件触发*优控制设计8.4.4仿真分析8.5非线性液压主动悬架系统的多目标命令滤波自适应控制8.5.1模型构建8.5.2MOCFAC控制器设计8.5.3仿真分析参考文献第9章主动悬架技术的未来发展9.1主动悬架智能化发展9.2主动悬架能量优化发展9.3主动悬架可靠化发展9.4主动悬架的结构优化发展9.5主动悬架普及化应用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赵丁选,男,1965年出生于河南濮阳,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工程机器人、复杂机械系统动力学及仿真、特种车辆主动悬挂技术、工程车辆自动变速与节能控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及国防科技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3亿余元,发表SCI、EI入检论文210余篇,出版著作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科技优秀图书一等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13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