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droid项目式开发初级教程

包邮Android项目式开发初级教程

1星价 ¥56.9 (5.8折)
2星价¥56.9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541467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12-01
  • 条形码:9787515414676 ; 978-7-5154-1467-6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伟大实践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什么,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意义与价值是怎样的,诸如这些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既是党史研究又是新中国历史研究在哲学意义上探索和回答的带有本源性、原理性和前沿性问题。

新中国历史哲学,集中研究新中国历史的哲学命题和问题、哲学意涵和价值,是从哲学意义上推动党史研究和新中国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确立和提升新中国史研究学科地位、发挥其学科优势与作用的重要领域。

目录

目 录


前言 论新中国历史发展 / 001


**章 论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 / 001


**节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 002

一、关于“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重要论述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 003

二、关于“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的认识逻辑 / 007

三、关于“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的共同历史主体与社会基础 / 010

第二节 党的历史决议与正确党史观 / 014

一、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 014

二、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正确党史观和理论品质 / 025

三、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与正确党史观的确立和发展 / 036

第三节 树立正确党史观 / 065

一、正确党史观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 / 066

二、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根本遵循 / 073

第四节 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 / 080

一、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 080

二、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与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 / 087


第二章 论新中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 097


**节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探求和发展 / 099

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 099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历史底蕴 / 104

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探索和推进发展 / 108

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辟新征程、迈进新发展阶段 / 110

第二节 科学认识新中国史发展规律与特点 / 115

一、新中国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史 / 115

二、新中国史体现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 120

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 122

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 127

第三节 牢牢把握新中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 131

一、深刻揭示新中国史的主题与主线 / 132

二、深刻揭示新中国史的主流与本质 / 135


第三章 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历史逻辑 / 137


**节 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的伟大创造 / 138

一、伟大创造的鲜明主题 / 139

二、伟大创造的根基与灵魂 / 141

三、伟大创造的精神源泉与实践启示 / 144

第二节 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 147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由来与文明底蕴 / 148

二、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道路的探索和开启 / 151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开创和发展 / 154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 159

第三节 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 / 164

一、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性成就与宝贵经验 / 164

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 / 171

第四节 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 178

一、中国改革开放矗立起新的里程碑 / 178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 184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 188

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 196


第四章 论伟大建党精神与历史主动精神 / 203


**节 深刻认识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 204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 205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 206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 207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 209

第二节 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 / 211

一、论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 / 211

二、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 212

三、论走自己的路 / 213

四、论站稳人民立场 / 214

五、论走好新的赶考路 / 216

六、论深刻理解“两个结合”重大意义 / 217

第三节 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 221

一、论全过程人民民主 / 221

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基础和实践遵循 / 230

第四节 论坚持独立自主与把握历史大势 / 237

一、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坚持独立自主 / 237

二、坚持自信自立 / 243

三、把握时代大势与赢得战略主动 / 246

四、把准新的历史特点与努力提高斗争本领 / 255

五、论党对底线思维的运用和发展 / 260

第五节 论精神特质的地方实践 / 267

一、弘扬“赶考”历史主动精神 / 267

二、红岩精神是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重要精神力量 / 271

三、“八八战略”科学指引下的“千万工程” / 274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 280


第五章 论中华文明在新中国史上的传承发展 / 291


**节 论毛泽东的哲学社会科学观 / 292

一、毛泽东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 / 293

二、毛泽东关于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思想 / 310

第二节 邓小平与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 323

一、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324

二、深刻阐明实现“四个现代化”在思想政治上的根本前提 / 329

三、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经验 / 334

第三节 坚持正确历史观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史学 / 339

一、中华优秀传统史学在历史观上的演进和发展 / 340

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中引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 展 / 344

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坚持其所蕴含的历史观 / 348

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351

第四节 以大历史观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356

一、从历史发展的本质上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与实质 / 357

二、从“根脉”与“魂脉”深刻阐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

“古代文明”的区别 / 359

三、从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深刻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区别 / 361

四、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 / 363


第六章 论构建新中国史叙事体系 / 369


**节 新中国史研究的基础、前沿与“三大体系”建设 / 370

一、新中国史研究为时代凝心聚力铸魂 / 371

二、新中国史史料与“新中国史史料学” / 374

三、“新中国史理论”与“新中国史研究理论” / 378

四、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 / 384

第三节 论新中国史研究繁荣发展 / 390

一、新中国史研究学术发展 / 391

二、深入推进新中国通史研究编纂 / 396

三、新时代新征程创新发展新中国史研究 / 401


第七章 论新中国历史哲学与新中国学 / 411


**节 论新中国史研究与新中国学 / 413

一、新中国史是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 / 413

二、新中国史研究观照历史、社会和时代 / 417

三、以新中国史研究构建和发展新中国学 / 422

第二节 论新中国历史哲学与发展新时代中国学 / 427

一、新中国历史哲学与新时代中国学的学科属性和逻辑关系 / 427

二、论新中国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历史性”“时代性”/ 429

三、新中国历史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与新时代中国学的基本内涵 / 433


后 记 / 440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新中国史研究文丛
— 总 序 —

在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之际,当代中国研究所组织编辑出版的《新中国史研究文丛》**批成果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当代中国研究所是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的专门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编撰与宣传工作的科研机构,自 1990 年成立以来,编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新中国 7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中国式现代化简史》等国史基本著作。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5 周年,当代中国研究所组织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新中国史事编年》等学术著作,不断推动新中国史研究事业繁荣发展。《新中国史研究文丛》, 既是当代中国研究所肩负“修史、资政、育人、护国”职责使命,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对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 30 余年来科研成果的又一次检阅。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史学会成立 30 周年贺信中强调,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成果为指导,进一步团结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这不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国史学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动新中国史研究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深入研究新中国史,一方面是继承发扬中国源远流长的史学传统,另一方面可以从中深刻体悟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需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这是编辑出版《新中国史研究文丛》的重要使命。
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历史是*好的教科书,也是*好的营养剂。新中国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时代画卷,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新中国史研究,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加强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才能真正把历史智慧和历史经验进一步转化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新中国史资政、育人、护国的作用。这是编辑出版《新中国史研究文丛》的重要目的。

新中国史研究文丛

— 总 序 —


在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之际,当代中国研究所组织编辑出版的《新中国史研究文丛》**批成果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当代中国研究所是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的专门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编撰与宣传工作的科研机构,自 1990 年成立以来,编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新中国 7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中国式现代化简史》等国史基本著作。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5 周年,当代中国研究所组织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新中国史事编年》等学术著作,不断推动新中国史研究事业繁荣发展。《新中国史研究文丛》, 既是当代中国研究所肩负“修史、资政、育人、护国”职责使命,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对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 30 余年来科研成果的又一次检阅。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史学会成立 30 周年贺信中强调,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成果为指导,进一步团结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这不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国史学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动新中国史研究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深入研究新中国史,一方面是继承发扬中国源远流长的史学传统,另一方面可以从中深刻体悟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需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这是编辑出版《新中国史研究文丛》的重要使命。

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历史是*好的教科书,也是*好的营养剂。新中国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时代画卷,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新中国史研究,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加强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才能真正把历史智慧和历史经验进一步转化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新中国史资政、育人、护国的作用。这是编辑出版《新中国史研究文丛》的重要目的。

推动新中国史“三大体系”建设,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新时代战略任务。新中国史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兼具政治性与学术性的新兴学科。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新时代十余年以来的努力,新中国史“三大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毋庸讳言,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新中国史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编辑出版《新中国史研究文丛》,是加快构建新中国史“三大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举措。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当代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新中国史研究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和特殊优势。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如何记录好、总结好新中国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新中国史研究工作者有责任积极参与国际性的对话和交流,在世界舞台上讲好当代中国故事,传播好当代中国声音,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当代中国,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编辑出版《新中国史研究文丛》,希望有助于发挥新中国史研究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独特作用。

培育新中国史研究力量,壮大人才队伍。“千秋基业, 人才为本。”近几十年来,新中国史研究逐步形成了一支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学科门类齐的人才队伍。推进科教融合,建立了中共党史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编撰出版教材,注意培养新中国史研究新生力量。但同时也要看到,新中国史研究还面临着成果发表平台不足、方法有待完善等现实问题,很大程度制约了人才的成长与发展。编辑出版《新中国史研究文丛》,有助于“出人、出书、走正路”,不断壮大新中国史研究人才队伍。

我们将编辑出版《新中国史研究文丛》作为一个长期项目,为新中国史研究的优秀成果提供优质的出版服务。期望得到学界同仁的关心和支持,大家一起通过此项目,为新中国史研究事业这座巍峨大厦添砖增瓦,并推动它不断繁荣发展。



李正华

2024 年 5 月

前言 论新中国历史发展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大潮浩浩荡荡。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发展开启新纪元,中华文明实现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中国历史崭新篇章。1949 年 6 月 15 日,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开幕典礼上豪迈地说:“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此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中国历史发展,以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主题,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为必由之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党领导人民探索、奠基、开创、发展、深化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为主线,传承发展中华文明,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新中国历史发展,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中国篇章,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篇章,不断为人类和平发展、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中国历史发展,波澜壮阔、成就辉煌、前途光明。党自诞生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中国历史发展,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相结合中深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世界观、文明观和价值观,深刻彰显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新中国历史发展,思想深邃、理论宏阔、实践丰厚。党站在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的高度,坚持唯物史观,巩固和增强历史主动精神,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如磐、使命在肩,领导人民逐步把新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培育、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生成并拥有一系列原理性、根本性、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哲学实践与命题。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在探索和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领导人民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以正确党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大历史观的宽广视野与长远眼光,准确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从而认清新中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要求。这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深刻蕴含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中国历史发展中坚持、运用和发展的内涵、要义与特点,也无不体现着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具体、历史地融入马克思主义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践行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守正创新。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拥有哲学意涵和价值,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丰富和发展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认识论意义上,新中国历史发展,纵向看是新中国社会的“历史”,横向看则是新中国历史的“社会”,是历史发展与社会发展彼此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新中国是从哪里来的、又要到哪里去,是新中国史研究的根本性历史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和怎样建设新中国,则是新中国史研究的根本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历史发展中,既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历史问题,又拥有鲜明的哲学问题和命题,而且历史问题还承载有具体的哲学意涵和价值。因此,新中国史研究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以历史学研究为基础,是历史问题就主要通过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又要围绕新中国历史发展的哲学问题和命题,站在哲学的高度、广度和深度,运用哲学的理论与方法,推动和提升新中国史之历史理论、新中国史之史学理论研究,构建新中国史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发展新中国历史哲学。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谨以本书献礼、致敬新中国伟大时代。


宋月红

2024年 10月1日


作者简介

宋月红 河南淮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秘书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党史、国史研究。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作者)、《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史论》《新中国史实考论与编纂学研究》《当代中国的西藏政策与治理》《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与西藏》等十多部著作。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著作)二等奖、第十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三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对策研究类特等奖,中国藏学“珠峰奖”三等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