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5824322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10
  • 出版时间:2024-11-01
  • 条形码:9787545824322 ; 978-7-5458-2432-2

本书特色

★★民国史学大家、方志学家、《西洋大历史》作者李泰棻的方志学代表作。
★★**部以“方志学”为名试图融汇中西的史学知识、参酌各学科理论所长、开创独立的方志学理论的专著
★★承先启后,视野宽广,结构清晰,足为当今治方志学者所效法。

内容简介

本书共十四章, 内容包括: 通论、旧志之择评、章学诚之方志义例、章学诚之志例驳议、修志之辅助学识、余对方志内容之三增、余对方志内容之拟目及序例、修志之先决问题、方志之资料、资料之选集法等。

前言

地方志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一种文献门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编修工作可以上溯至秦汉时期。然而总结其理论,使方志学从传统历史学范畴中脱离出来,形成一门单独的学问,却是近代的事情。其中,做了奠基工作的,公推清代中期的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章学诚站在学术史的角度来论史,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念,扩充了史学的研究范围。而在方志研究上,他基于丰富的修志实践,结合自己的史学理论创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志学理论。他强调“志属信史”“方志乃一方全史”,明确方志在史学上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立“三书”、定“四体”等一整套修志的体例和法度,又倡导在州县专立志科以推进修志事业。总之,章学诚是方志学研究上绕不过的一个重要人物。梁启超称道他:“能认识方志之真价值,说明其真意义者,莫如章实斋。”
章学诚之后,方志学在民国时期草创并蓬勃发展。自梁启超于1924年提出“方志学”这一概念后,不断有学者深入开展方志理论研究,如黎锦熙、吴宗慈、傅振伦、王葆心、李泰棻、瞿宣颖、甘鹏云、寿鹏飞等,他们或考证旧志,或从方志性质、源流、体例、编纂方法等角度研究方志理论,并对方志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当时的史地杂志和各省图书馆馆刊上,如《禹贡》《学风》《地学杂志》《浙江图书馆馆刊》等,多可看到这一时期丰富的方志学研究成果。另外,各省纷纷组建通志馆,编纂各地新志,20世纪30年代成为民国纂修新志*盛的时期,而当时学者们对方志学的研究成果也多有反映在这些新修的方志中。

目录

出版说明
自序…………………………………………………………………001
**章 通论…………………………………………………………001
第二章 旧志之择评…………………………………………………027
第三章 章学诚之方志义例…………………………………………047
第四章 章学诚之志例驳议…………………………………………069
第五章 修志之辅助学识……………………………………………091
第六章 余对方志内容之三增………………………………………109
第七章 余对方志内容之拟目及序例………………………………117
第八章 修志之先决问题……………………………………………135
第九章 方志之资料…………………………………………………217
第十章 资料之选集法………………………………………………237
第十一章 记录的资料之鉴定法………………………………263
第十二章 记录以外的资料之鉴定法…………………………319
第十三章 记录的资料之整理方法……………………………375
第十四章 记录以外的资料之整理法…………………………399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泰棻(1897—1968),名革痴,号痴庵。河北省张家口阳原县人。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系。先后在国立山西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等学校任教授。并曾短暂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中将参议。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宣化师范、张家口师专任教。1964年被调入东北文史研究所工作。1968年9月逝于北京。
李泰棻精于史学、金石学,一生著述极富。代表史学著作有《西洋大历史》《中国史纲》《西周史征》《中国近百年史》等。在诸子学、甲骨学、金石学也有很深的造诣,著有《今文尚书证伪》《老庄研究》《痴庵藏金集》及《续集》等。在方志领域,除《方志学》外,还曾主持编纂《绥远通志》《阳原县志》。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