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20511404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205114046 ; 978-7-205-11404-6
本书特色
情节设计巧妙,用金国御扇串起整个故事,到底有没有金国藏宝图,金国藏了什么?这里又隐藏怎样的玄机,*后被谁解开了谜底?一直吊着读者的胃口,不读到*后,难知真相。本书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此,将厚重的历史事件融于轻松的情节之中,像读推理小说一样读历史故事,史实与小说相结合,有趣又有料!
内容简介
纵观南宋始终,大批有志之士无不希望宋廷的王师能早日收复中原故土,恢复旧都汴梁。可是历史无情地给了南宋一次次严峻的考验,蒙宋联手灭金之后,蒙古继续强势扩张。宋廷再次面临北宋末期曾经的局面,以宰相郑清之、赵范和赵葵为首的激进派主张主动进取中原,但遭到了众臣的一致反对。多次争论之后,宋理宗力排众议,下旨出兵中原,发动了著名的“端平入洛。”然后这恰恰掉进了蒙古大汗窝阔台君臣精心策划的陷阱。本书依据大量史实,再现了蒙宋战争开启的详细过程,以及蒙、宋君臣多股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博弈。本书也是《鹤舞云台·南宋的倔强》《临安十二月》以及《临安的钟声》的续篇。
目录
目录
楔 子 001
**章 御扇之秘(一) 009
第二章 御扇之秘(二) 015
第三章 新任淮东(一) 021
第四章 新任淮东(二) 026
第五章 明尊会聚(一) 032
第六章 明尊会聚(二) 037
第七章 圣心难窥(一) 042
第八章 圣心难窥(二) 047
第九章 陇西汪氏(一) 053
第十章 陇西汪氏(二) 058
第十一章 使团遇袭(一) 064
第十二章 使团遇袭(二) 070
第十三章 国舅小爷(一) 077
第十四章 国舅小爷(二) 082
第十五章 宿州杀手(一) 088
第十六章 宿州杀手(二) 094
第十七章 完颜赛不(一) 100
第十八章 完颜赛不(二) 106
第十九章 藏金秘密(一) 112
第二十章 藏金秘密(二) 118
第二十一章 陇西乱局(一) 123
第二十二章 陇西乱局(二) 129
第二十三章 封王争议(一) 134
第二十四章 封王争议(二) 139
第二十五章 稀世国宝(一) 145
第二十六章 稀世国宝(二) 150
第二十七章 武仙出山(一) 156
第二十八章 武仙出山(二) 162
第二十九章 海州之变(一) 168
第三十章 海州之变(二) 174
第三十一章 王琬推卦(一) 180
第三十二章 王琬推卦(二) 185
第三十三章 皇族暗争(一) 191
第三十四章 皇族暗争(二) 197
第三十五章 阔端征陇(一) 203
第三十六章 阔端征陇(二) 209
第三十七章 襄阳对策(一) 215
第三十八章 襄阳对策(二) 221
第三十九章 无处可逃(一) 226
第四十章 无处可逃(二) 232
第四十一章 赵范翻悔(一) 238
第四十二章 赵范翻悔(二) 243
第四十三章 端平入洛(一) 248
第四十四章 端平入洛(二) 254
第四十五章 决堤放水(一) 260
第四十六章 决堤放水(二) 266
第四十七章 汪氏降蒙(一) 271
第四十八章 汪氏降蒙(二) 277
第四十九章 北上大同(一) 283
第五十章 北上大同(二) 289
第五十一章 光复汴梁(一) 295
第五十二章 光复汴梁(二) 301
第五十三章 洛阳之败(一) 307
第五十四章 洛阳之败(二) 313
第五十五章 子聪和尚(一) 319
第五十六章 子聪和尚(二) 325
第五十七章 琎琬重逢(一) 331
第五十八章 琎琬重逢(二) 337
第五十九章 和林断案(一) 342
第六十章 和林断案(二) 347
第六十一章 余莫对质(一) 353
第六十二章 余莫对质(二) 359
第六十三章 惊天密谋(一) 364
第六十四章 惊天密谋(二) 370
第六十五章 大力尊使(一) 376
第六十六章 大力尊使(二) 382
第六十七章 王琬定策(一) 388
第六十八章 王琬定策(二) 394
第六十九章 三路攻宋(一) 400
第七十章 三路攻宋(二) 406
第七十一章 和谈烟幕(一) 412
第七十二章 和谈烟幕(二) 418
第七十三章 陇西大战(一) 424
第七十四章 陇西大战(二) 429
第七十五章 英烈殉国(一) 435
第七十六章 英烈殉国(二) 440
第七十七章 成都劫难(一) 446
第七十八章 成都劫难(二) 452
第七十九章 安丰大战(一) 457
第八十章 安丰大战(二) 463
第八十一章 阔出之死(一) 470
第八十二章 阔出之死(二) 476
第八十三章 长子西征(一) 483
第八十四章 长子西征(二) 489
第八十五章 中都智斗(一) 494
第八十六章 中都智斗(二) 500
第八十七章 冉琎还宋(一) 506
第八十八章 冉琎还宋(二) 512
第八十九章 大战江陵(一) 518
第九十章 大战江陵(二) 524
第九十一章 黄州之战(一) 530
第九十二章 黄州之战(二) 536
第九十三章 香妃归天(一) 542
第九十四章 香妃归天(二) 548
第九十五章 收复襄阳(一) 554
第九十六章 收复襄阳(二)…………………………………………560
相关资料
**章 御扇之秘(一)
四月的临安,正是春光明媚之时。
西湖白沙堤上,桃花、杏花渐次盛开,一树树粉影摇曳,妩媚动人。待到夕阳斜下之时,天色变得清冷,南北众山烟雾缭绕。时而云雾散开,落霞斜照岭上,峦气浮浮,塔影横空。登高远眺,一湖碧水掩映山色,令人驻足观之,着实不忍离去。
随着天色渐暗,皇城灯火亮起,映彻夜空。
临安城刚刚入夜,街面上就熙来攘往,车水马龙,灯光花影,游人如织,当真是热闹非凡。夜市里各家店铺争先开张,门前阁上的花灯纷纷点亮。各色物品琳琅满目,花卉盆景、细柳箱橱、衣帽扇帐、行灯画烛,不一而足。商贩们手推肩挑,沿街叫卖各色时令茶水点心。各种戏班、杂剧和说书行的鼓乐声与叫好声混作一团,好一幅繁华热闹的太平夜景。
此刻西湖的水面上有一只硕大的三层花船,这船灯火通明,上面宴乐丝竹之音袅袅不绝,时而传来女子的欢声嬉笑。大船不远处还有几艘小船,正载着客人观赏西湖夜景,一个年轻客人望着大船自言自语道:“能包下这样的花船,一定不是寻常人物。”
这人穿着一身旧袍,举止似乎有些迂腐。小船艄公觉得他应该是一个穷书生,撇了撇嘴说:“客官,这艘大船连同船上的角妓,一夜的费用何止百两银子,怕是足够您一年开销了。您的确说对了,这包船的人当然不是寻常人物。”
那人好奇了:“此人是谁?”
“他就是临安四公子之一的国舅小爷贾似道。”
这下客人更加好奇:“临安四公子?都是些什么人?”
“尊客初来乍到临安城?”
“哦,不错,船家好眼力。在下前天刚到临安。”
艄公点头,继续说道:“这四位年轻公子在临安城,都是大名鼎鼎。”
“请教了。”
**章 御扇之秘(一)
四月的临安,正是春光明媚之时。
西湖白沙堤上,桃花、杏花渐次盛开,一树树粉影摇曳,妩媚动人。待到夕阳斜下之时,天色变得清冷,南北众山烟雾缭绕。时而云雾散开,落霞斜照岭上,峦气浮浮,塔影横空。登高远眺,一湖碧水掩映山色,令人驻足观之,着实不忍离去。
随着天色渐暗,皇城灯火亮起,映彻夜空。
临安城刚刚入夜,街面上就熙来攘往,车水马龙,灯光花影,游人如织,当真是热闹非凡。夜市里各家店铺争先开张,门前阁上的花灯纷纷点亮。各色物品琳琅满目,花卉盆景、细柳箱橱、衣帽扇帐、行灯画烛,不一而足。商贩们手推肩挑,沿街叫卖各色时令茶水点心。各种戏班、杂剧和说书行的鼓乐声与叫好声混作一团,好一幅繁华热闹的太平夜景。
此刻西湖的水面上有一只硕大的三层花船,这船灯火通明,上面宴乐丝竹之音袅袅不绝,时而传来女子的欢声嬉笑。大船不远处还有几艘小船,正载着客人观赏西湖夜景,一个年轻客人望着大船自言自语道:“能包下这样的花船,一定不是寻常人物。”
这人穿着一身旧袍,举止似乎有些迂腐。小船艄公觉得他应该是一个穷书生,撇了撇嘴说:“客官,这艘大船连同船上的角妓,一夜的费用何止百两银子,怕是足够您一年开销了。您的确说对了,这包船的人当然不是寻常人物。”
那人好奇了:“此人是谁?”
“他就是临安四公子之一的国舅小爷贾似道。”
这下客人更加好奇:“临安四公子?都是些什么人?”
“尊客初来乍到临安城?”
“哦,不错,船家好眼力。在下前天刚到临安。”
艄公点头,继续说道:“这四位年轻公子在临安城,都是大名鼎鼎。”
“请教了。”
“他们分别是小国舅贾似道,余府的公子余保保,史家三公子史岩之,还有万家的万仕达。这位小国舅经常在此彻夜游乐,几乎无人不知。”
客人点头说:“嗯,史家、贾家和余家都是闻名的世家豪门,大名如雷贯耳。只是这万家,恕我孤陋寡闻,不曾知道。”
艄公呵呵一笑:“万家虽然不是世代显宦的大户人家,可他家老爷是刚刚故去的宰相史弥远的主事管家——万昕。”
客人恍然大悟,笑着点了点头:“原来如此!”
已故宰相史弥远威名赫赫,掌管朝政二十余年。那么他*信任的管家万昕,自然有无数官员想要打点奉承他。因此他的儿子万仕达跻身“临安四公子”,倒也不能算作名不副实。
这客人叹了一口气,轻声诵道:“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却多愁。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
艄公问:“客官是读书人啊,出口成章!只是您说的什么咱都听不懂,是什么意思呢?”
这人喃喃自语:“临安的山水如此赏心悦目,可为什么竟让人如此忧心?因为自古以来,南朝都不能并北,所以英雄泪洒江中,常常抱此遗恨。但推其终究,这些当权者窃取富贵,上下习安,恣意享乐,难道不可羞可叹吗?”
艄公听罢,脸色顿时变了。
不料,这人又轻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端平元年,正王道之端,开太平之路。可就这样的太平王道,难道不是水中月、镜中花吗?”
艄公听到这里大惊失色,连声地喝止:“这里是天子所在,你这个读书人须得管好自己的嘴巴,小心吃官司,还连累了我们。”
这人笑了:“我并非南朝人,是从中原来的。船家放心,如果有人找你晦气,你报我的名讳就行了。”
“那就请教尊姓大名?”
“我叫郝经,是蒙古使臣王檝大人的随从。”
艄公点了点头,原来是北方到临安来的使臣,难怪他没有什么顾忌,竟敢这样讲话。
郝经看着那艘硕大的花船,陷入了沉思……
艄公说得丝毫不错,今夜这艘大船的主人正是小国舅贾似道。他正在宴请两位宾客——余保保和史岩之。因为余保保即将离开临安北上蒙古,史岩之也将赶赴外州做官,所以今夜他特地设宴给二人送行。
此刻三人已经微醺,贾似道还要上酒,史岩之摆了摆手。
贾似道明白他的意思,于是挥手让随从跟陪侍的乐妓全都下去,只余下三人对坐。
又饮了一杯,史岩之说:“允从,前天夜里,陛下偶然登高远望西湖,看到湖上有灯船非常耀眼。左右有人告诉皇上,船上的人一定是你。于是陛下就派人查问了,果然就是。”
贾似道嘻嘻一笑道:“我这位皇上姐夫说了什么没有?”
“刚好我在旁,圣上下旨给我,让我告诫你:要收心,勤读圣贤之书。”
贾似道立即起身,躬身施礼说:“臣遵旨,一定不负圣意。”礼毕,嬉笑着问:“子尹兄可曾为小弟说些情呢?”
“当然。我对圣上说,‘贾似道性情率真,他的身上虽然有少年人的风流习气,可他天资聪颖,非常有才,将来历练之后可堪大用。’”
贾似道和余保保听罢,都是大笑。贾似道再次起身作揖:“多谢子尹兄替我向圣上解围求情。”
史岩之摆摆手,一边看着他,一边摇头说:“允从,我并非只是替你求情。令尊大人昔日掌管淮东时,金兵不敢窥视,山东十余州先后归顺,那时李全哪敢有反心?这都是令尊为朝廷立下的大功哪。如今令姐贵妃娘娘又深得圣眷,因此皇上对你非常器重。我们这些人,迟早是要为国出力的。我猜测,圣上很快就要派给你差事了。”
这就是说,皇帝要让贾似道任职一方了。这可是很多士人一生渴盼却又遥不可及的际遇。余保保立即连声向他道贺。
而贾似道却叹了一口气,神态颇有些落寞。
余保保便问:“允从兄,这可是一件喜事,你为什么不高兴呢?”
贾似道向二人敬酒,三人同饮了一杯,放下酒樽,他说道:“临安城里,有人把我们三人加上万仕达,合称为‘临安四公子’。二位知道不?”
史岩之皱了皱眉头:“不要理睬,都是些无稽之谈。”
余保保笑着说:“应该是一些底层酸腐士子自认怀才不遇,偏又心怀嫉妒,故意编派的。”
贾似道回答:“不管他们善意还是恶意,我们四位的多年交情却是真真切切。将我们列在一起,倒也不错。”
余保保忽然闪现不屑之色:“只是仕达出身低了些……”然后又改口道,“不过他为人厚道,帮起忙来很是热心。”
这时史岩之的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他忍不住想说,如果你余保保不是出身余府,万仕达又岂会多看你一眼,更不要说对你热心了?
贾似道将二人的表情都看在了眼里,轻叹了一声说:“不管怎样,我们都是一起在这临安欢畅快活过的。可惜马上就要散开,各奔前程了!先是梁光大哥去了泉州,然后是仕达跟随他父亲一起回了四明老家;余兄你去了北方,虽说现在暂时回来,但很快又要走了。”
余保保见他伤感,不由得也有点动情,却故意板着脸说道:“允从,你今后一定会前程似锦,名闻天下。只怕到时候,我们再要见你一面都不容易了!”
史岩之将余保保的酒斛斟满:“这话说的,该罚酒三杯。”
贾似道连声附和:“该罚,该罚!”
余保保只好连饮了三杯,喝完突然有了点醉意,说道:“二位兄台,我此次再去蒙古,只怕今后再难得见面了。万一我当真回不来了,还请你们二位看顾我家老父,一切拜托了!”
史岩之、贾似道二位立即连连摇头。
史岩之说:“还在说这样的话?令尊余大人刚刚荣升参知政事,圣眷正隆!而你又要随同蒙古使臣返回北方,万万不可再说这种不吉利的话。”
余保保轻叹一声:“你们还不了解,蒙古的确是虎狼之邦,凶蛮残忍,对我朝虎视眈眈。只怕不用多久,盟邦就要变成敌国了。那时,我只怕难以脱身。”
贾似道问:“他们刚刚联合我们灭了金国,怎么可以说翻脸马上就翻脸呢?”
史岩之也问道:“是啊,总得有个由头吧?”
余保保微微一笑:“我朝太祖开朝时,南唐小朝廷那样奉承我朝,太祖不还是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吗?”
二人听了,顿时默然。
过了一会儿,贾似道一拍桌案,大声说道:“蒙古不要嚣张,只要我贾似道在一天,就绝不许蒙古染指我江南半步!”
“好!说得好!”史岩之大声赞道。
余保保摇头:“允从志气可嘉,令人佩服。不过蒙古势大,而且现在他们人物众多,连当初赫赫威名的大金国都不是对手。”
史岩之叹道:“是啊,从前豺虎一般凶恶的大金国,怎么这么快就被灭国了呢?”
余保保又摇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贾似道笑了:“他们的皇帝都战败自杀了,难道金国还能死灰复燃?”
余保保故作神秘地说道:“也未可知!”
第二章 御扇之秘(二)
贾似道听出了点什么,问道:“莫非余兄知道些什么内情?”
“你们可知道,为什么皇上要派人严审被俘的金国宰相张天纲?”
两人摇头不知。
“史兄现担任大理寺丞,应该知道些内幕吧,现在是谁在审问那些人?”
“董宋臣向皇上推荐了萧山尉丁大全,上调他担任大理寺直,现在是他在具体负责。”
余保保点头:“据说此人是个酷吏,很有些手段。我听说他对张天纲等人用尽了各种大刑,可他们就是不招。”
贾似道好奇地问:“要这些俘虏招认什么?”
“*近有消息说,金主逃离汴梁时曾经运出了大量金银器物。可这次联军攻下蔡州,官库里并没有搜出足够的金银,库里大都是铜钱。孟珙将军认为,一定是被金主藏在了秘密的地方。金主要干什么?当然是为了有朝一日,东山再起!”
贾似道觉得有些难以置信,便问:“那也只是传言而已,有什么证据吗?”
“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不过前天蒙古使臣王檝突然从襄阳赶来临安,商谈盟国有关事宜。其中有一条,点了名向我们索要几名金国俘虏。”
“哦,要的都是什么人?”
“有张天纲,还有金主的贴身侍卫完颜绛山等人。可他们已经被丁大全打得不成人形了。”
“蒙古使臣要这些人,总得有个理由吧?”
“说了,都是些冠冕堂皇的话。背后的真实目的,他们是不会讲的。”
贾似道问:“丁大全审问这几个人时,有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之处?”
史岩之沉默了。
余保保看着史岩之说道:“子尹兄,你跟丁大全同僚,应该知道些什么吧?我将要跟王檝一起再去蒙古,完颜绛山这些人很可能交由我带走,这些事情必须知道的。”
史岩之犹豫了一下,回答道:“他们的嘴非常紧,跟藏金有关的事情一个字也没招供。所以到现在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线索。不过——”
“不过怎样?”
“虽然他们不曾开口,我们还是搜出了几件东西。在完颜绛山的随身包袱当中,竟然藏有两把折扇。”
贾似道很是好奇:“扇子不是很平常的东西吗?”
“可完颜绛山是武人,他怎么会把两把纸扇随身收藏呢?”
余保保问:“那是什么样的纸扇?”
“两把都是湘妃竹折扇,做工极为精致,画面、题词和印章都是昔日金章宗完颜璟亲自所作。丁大全叫来了宫里资历*深的匠人,反反复复地验看这两把御扇,也没发现什么异常之处。”
“哦,两把金国宫廷御扇?上面是什么题词?”
“两首完颜璟写的诗词。这两天,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所以背了下来。”
一旁书案上就有现成的纸砚,贾似道立即走了过去,将纸张铺好,拿笔蘸墨后递给了史岩之。
史岩之接过笔,飞快地写下两首词,**首《生查子·软金杯》:“风流紫府郎,痛饮乌纱岸。柔软九回肠,冷怯玻璃盏。纤纤白玉葱,分破黄金弹。借得洞庭春,飞上桃花面。”第二首是《蝶恋花·聚骨扇》:“几股湘江龙骨瘦,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金缕小钿花草斗,翠条更结同心扣。金殿珠帘闲永昼,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忽听传宣颁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
随后几人开始搜肠刮肚地琢磨,这里到底有什么玄机?
贾似道一边看一边轻声议论道:“这金章宗完颜璟,年幼时以聪慧出名,喜好属文为学,崇尚儒雅,写得一手好字。据传他母亲就是被掳走的徽宗公主。”然后笑了,“也可能跟此有关,他一生极为推崇徽宗。当初徽宗爱好音律,斋号‘万琴堂’,搜罗南北绝品名琴,*珍爱的就是唐代雷威所制‘春雷’。这琴辗转到了完颜璟手里,便形影不离,以至于临终前,他要求以此琴陪殉。”
余保保点头赞同,接着说:“据出使金国的使臣回来讲,这位金国皇帝还酷爱书画,曾经下诏向全国重金收集书画名帖。据说他刻意学习模仿徽宗的瘦金字体,所书字画几乎可以乱真。不过好笑的是,他们连*喜爱的女人都有相似之处!完颜璟*宠爱的女人,名叫李师儿。跟当年的李师师,只有一字之差!”
贾似道忍不住哈哈大笑。
史岩之见话题被带歪了,便问道:“你们二位都绝顶聪明,是不是觉得这两把扇子有什么蹊跷?”
贾似道摇头说:“完颜绛山受了那么多刑,当真就不曾开口半句?”
“完颜绛山一口咬定,扇子是金主生前赏赐给他的。他恋主心切,所以一直带在身边。”
“不对,看来藏金的秘密,可能就在这两把扇子上面!”
史岩之叹气道:“我也猜金章宗这两首词应该大有玄机。可惜我才智鲁钝,实在参悟不出。”
余保保问:“圣上知道这件事吗?”
“刚刚知道。圣上发怒了,因为他曾经吩咐,不要虐待张天纲。结果丁大全擅自用刑,几乎就要把他打死了。”
贾似道嘿嘿地笑了:“不用些手段,这些人哪肯交代出来?二位仁兄,我要向皇上请命,参与调查这件事情。”
史岩之摇头:“即使把他们打死了,也得不到真相。此事还得细查,急不得!”
“可如果再拿不到两把扇子的秘密,就得把他们交给蒙古使臣带走了!”
余保保回道:“家父今夜进宫去了,现在几位宰辅也都在宫里,应该是在商议这些事情……”
这夜,皇城福宁宫里的灯烛彻夜不息。理宗连夜召见了右丞相兼枢密使郑清之,几位参知政事乔行简、真德秀、赵汝谈和余嵘悉数到齐。其中真德秀和余嵘刚刚获得理宗的拔擢,担任副相,全力辅助宰相郑清之实施新政。
理宗说道:“几位大人,今晚叫你们过来,有几件着急的事情,要征询你们的意见。”
乔行简问:“陛下,是不是蒙古使臣的事情?”
“嗯,王檝带来了蒙古大汗窝阔台的书信。信中提出了几个要求。**件,他们要求将我朝曾经每年向金国纳贡的三十万两白银、三十万匹绢转给他们。你们说,该如何回复呢?”
几位参知政事的目光一齐看向了郑清之。他们知道,皇帝应该已经跟郑清之商量过了,想必现在已经有了主张。
郑清之这位新任宰相,跟史弥远的做派大不相同,他对同僚的意见一般都比较尊重,而不跋扈独断。他看几人都在看着他,便问乔行简道:“寿朋,你怎么看?”
乔行简抚须沉思,回答说:“这笔钱本身,倒也不是特别大的数目。以往金国要我们称臣,因而要求纳贡。可现在我们跟蒙古是盟国,彼此应该是平等的。如果要求纳贡,那不就是要我们称臣了吗?”
郑清之点头:“不错,这就是要我们表态,臣服于他们。”
余嵘因为儿子余保保的原因,担心同僚们认为他父子偏向蒙古而出卖朝廷利益,便说道:“陛下,我们绝对不可轻易答应。不过,臣担心的是他们提出这样的要求,只怕背后的目的并不简单。所以不宜立即拒绝。”
理宗问:“余大人觉得他们要干什么?”
“臣担心他们在等着我们拒绝,将来就以此作为借口,开启战端。”
“那我们就该忍气吞声地接受?”理宗忽然很生气,于是口气变得很生硬。
余嵘听出了皇帝的不快,赶紧解释道:“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据使臣王檝说,蒙古大军准备大举西征,同时又要营造新都哈拉和林,到处都在用钱,府库严重短缺。所以他们便想到这个由头,磋商这笔钱来了。”
赵汝谈很是不满:“这是磋商吗?不,这是在无耻地敲诈!对了,他们如何清楚地知道我们向金国纳贡的数目?”
乔行简回答道:“据说他们那里有不少汉官,依我看,能想到向我们敲诈这笔钱的人,肯定是个汉官。”
郑清之说道:“蒙古军队攻陷汴梁城后,所有的金国朝廷文书档册,都被他们的中书令耶律楚材运走了。这个人精通儒学,又在金国做官多年,知道很多我们的事情。我们多年来纳贡金国的数目,他自然知道的。刚才寿朋说,这笔钱本身不大,的确是。但只怕此例一开,今后他们没完没了,不停地索要。”
几位参知政事顿时明白,皇帝跟宰相的想法必定是要拒绝了。
一直没有说话的真德秀看到理宗在看着他,便接话说:“陛下,为臣认为此事须得慎重,不要仓促回绝。不妨暂且应付一下,同时也提出一些要求,看他们如何回应。”
赵汝谈附和道:“真大人说得很对。现在河南全地归属不明,两国尚未划界,我们可以在这上面提些要求。”
“哦,说具体些呢?”
“上回王檝只是口头跟我们约定,两家灭金后,河南之地划归我们所有,还说我们至少可以取得蔡州之战前金国控制的河南土地,但它们全都位于河南南面。这实在太不公平了。我们不如主动提出,河南全地是我们宗庙祖陵所在,应当归属我们,如果他们答应,就可以同意纳贡的事情。”
理宗问余嵘:“余大人,现在那里有多少蒙军驻扎?”
余嵘回奏:“陛下,蒙军大部分的主力开始撤回漠北。现在留在河南的,只有塔察儿军和张柔等少量汉军。哦,还有投降蒙古的一些原金国守城军,比如驻守汴梁的崔立、李伯渊军,听说他们士气低落,战力不济,而且军心不稳,随时可能发生哗变。”
理宗精神一振,为什么不趁这个机会收复故都汴梁呢?这个念头刚起,他耳朵旁响起了史弥远去世那夜说的话:河南多年水患,根本就是一个烂摊子!再者,收复中原后万一蒙古翻脸打回来,能抵挡住他们的进攻吗?理宗犹豫了。
作者简介
博言,本名孙强,江苏人,匹兹堡大学博士,浙江大学硕士,国际学术期刊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者,擅长再现古典文化意境,全力打造历史权谋精品。文风大气,蕴藏深刻思想,目前出版《鹤舞云台·南宋的倔强》《临安十二月》《临安的钟声》《三国疑云·洛宫的秘密》。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我独钟意命运角落的人
¥42.3¥168.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经常作案的朋友都知道
¥42.3¥168.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生死场
¥8.6¥36.0 -
东京梦华录
¥17.6¥46.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1984-插图珍藏版
¥11.3¥29.8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林徽因讲建筑
¥11.9¥29.0 -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
¥13.5¥39.0 -
悉达多
¥14.3¥28.0 -
大宋宰相王安石
¥18.6¥55.0 -
她们
¥17.3¥46.8 -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
¥22.2¥59.9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9.0¥25.0 -
见字如面
¥15.9¥49.8 -
茶,汤和好天气
¥10.1¥28.0 -
女性生存战争
¥24.4¥66.0 -
知识分子的幽灵
¥12.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