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的艺术

包邮“声音”的艺术

1星价 ¥57.2 (7.3折)
2星价¥57.2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615420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52
  • 出版时间:2024-12-01
  • 条形码:9787519615420 ; 978-7-5196-1542-0

本书特色

本书读者对象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研究者、小说研究者、文学理论研究者、当代小说读者。本书系小说研究中的语言声音理论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李洱小说的知识分子叙述脉络为中心,将其放置于现代小说的源流中探察,围绕“声音”打开李洱小说的复杂面向,勾连起言说方式、知识话语、文本建构等广阔的话题空间,呈现其小说声音与不同对象、维度之间的对话关系,展示李洱文学世界中“声音”的艺术以及对于当代文学的贡献。

前言

李洱作为当代*具实力的小说家之一,其小说知识分子叙述因语言的准确性、形式的探索性、叙事的复杂性、思想的深刻性及其独到的美学风格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2018年,李洱创作链条上的“现实之书”《应物兄》的诞生,既极大地延展了其小说的诗意空间,也昭示其创作风貌日趋丰富和完整。翌年,《应物兄》获得茅盾文学奖,李洱亦跻身“茅奖”作家之列。知识分子是李洱*为关注和熟悉的群体,他的知识分子叙述有较为明显的写作立场。百余年来,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和精神内面一方面映射着时代的变革,另一方面亦烛照自身的生存境况。“声音”问题是李洱知识分子叙述的重要问题,它以小说语言为核心要义,巧妙地勾连起小说的声音生成机制、小说叙事结构、叙述人的位置、视点变化、对话性形式、语言样态、修辞方式等一系列问题。
李洱是小说创作行当的声音艺术家,他以锐感的洞察力以及理性兼具怀疑的凝视,在观察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同时,亦反躬自省其创作的进路,每一部长篇小说的问世,都是李洱式声音诗学的重大推进。对于优秀的小说家而言,构建独特的声音系统便是孜孜以求的目标。声音的敞开意味着对话。小说对话关系形成是李洱形塑小说文本的重要目的。

目录

导言1

**节选题缘起与问题意识1

第二节研究综述1

第三节相关概念辨析与章节安排23

**章知识分子叙述声音的生成与运作机制65

**节发声主体的建构:李洱知识分子叙述的人物谱系学探究67

第二节发声位置:“出圈”的叙述人82

第三节视点“内”“外”与腹语术的诞生91

第四节延宕的声音:叙述慢速度的生成99

第二章知识分子叙述中的对话性形式106

**节对话性形式的可能性108

第二节双声的内结构117

第三节对话性声音实验130

第三章知识分子叙述的语言问题140

**节体系性的语言风貌:“杂语”式的语言呈现144

第二节百科全书式的语言实践153

第三节小说细部语言复杂性的观察166

第四章知识分子叙述声音的修辞策略185

**节作为问题的“反讽”187

第二节《应物兄》与李洱式知识话语反讽的建构200

第三节抒情、悲悯与反讽的限度211

结语217

参考文献223

附录238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章知识分子叙述声音的生成与运作机制
20世纪初,社会的大变革促使传统士大夫阶层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变,“身份”的蜕变催生了一大批开时代风气之先的“思想先觉者”,而“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呼号也让先觉者主动参与到小说写作实践之中。后来的文学史家将“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跟农村题材小说并置,认为是现代文学的两大基本题材。尤其在“五四”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代背景下,“当人的自觉、 人的尊严感苏醒之后……当知识者开始思索自己作为人的生存价值之后,中国知识者才**次摆脱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开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自我认识”。一如鲁迅之言,新的“智识者”登了场,并且相当迅速地取代了传统主角多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的传统小说。鲁迅的笔下,不乏在新、旧文化/道路矛盾、冲突、对立乃至转化的知识分子形象。对《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而言,“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的科举之路仍然是他们进入国家体制、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路径。而落魄如孔乙已者“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而穷,弄到将要讨饭了”,“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科举失败,则意味着传统知识分子在既定的丛林法则中难以生存,社会跟精神的压力使其无处遁逃,选择投湖或是陈士成给自己的一条解脱之路。即便是上了新式学堂、接受了新知识的现代知识分子如魏连殳者,面对“无声的中国”,欲发声而不得,竟陷入“失语”的境地,他们所面对的,不是幻想中亟待被启蒙的“个体”,而是铜墙铁壁式的旧知识/价值体系,成为“故乡”的异类便是必然的结果,亦难逃在矛盾、痛苦、失落中耗尽生命的悲剧性命运。此外,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茅盾小说中的“幻灭者”“动摇者”“追求者”,路翎笔下“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迷失者”,艾芜作品的“四处漂泊者”,巴金笔下反叛的、为爱痴狂的青年们,叶绍钧小说中奔忙于生计的小知识分子,钱锺书书写的陷于城内而难逃的中上层知识者……正像赵园先生所说,他们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和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给我们留下了可供认识那一时期知识阶层生活状态、心灵历史的感性材料3,从而佐证了新文学以来,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时代文学长廊中异常显要的位置。

**章知识分子叙述声音的生成与运作机制

20世纪初,社会的大变革促使传统士大夫阶层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变,“身份”的蜕变催生了一大批开时代风气之先的“思想先觉者”,而“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呼号也让先觉者主动参与到小说写作实践之中。后来的文学史家将“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跟农村题材小说并置,认为是现代文学的两大基本题材。尤其在“五四”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代背景下,“当人的自觉、 人的尊严感苏醒之后……当知识者开始思索自己作为人的生存价值之后,中国知识者才**次摆脱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开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自我认识”。一如鲁迅之言,新的“智识者”登了场,并且相当迅速地取代了传统主角多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的传统小说。鲁迅的笔下,不乏在新、旧文化/道路矛盾、冲突、对立乃至转化的知识分子形象。对《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而言,“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的科举之路仍然是他们进入国家体制、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路径。而落魄如孔乙已者“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而穷,弄到将要讨饭了”,“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科举失败,则意味着传统知识分子在既定的丛林法则中难以生存,社会跟精神的压力使其无处遁逃,选择投湖或是陈士成给自己的一条解脱之路。即便是上了新式学堂、接受了新知识的现代知识分子如魏连殳者,面对“无声的中国”,欲发声而不得,竟陷入“失语”的境地,他们所面对的,不是幻想中亟待被启蒙的“个体”,而是铜墙铁壁式的旧知识/价值体系,成为“故乡”的异类便是必然的结果,亦难逃在矛盾、痛苦、失落中耗尽生命的悲剧性命运。此外,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茅盾小说中的“幻灭者”“动摇者”“追求者”,路翎笔下“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迷失者”,艾芜作品的“四处漂泊者”,巴金笔下反叛的、为爱痴狂的青年们,叶绍钧小说中奔忙于生计的小知识分子,钱锺书书写的陷于城内而难逃的中上层知识者……正像赵园先生所说,他们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和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给我们留下了可供认识那一时期知识阶层生活状态、心灵历史的感性材料3,从而佐证了新文学以来,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时代文学长廊中异常显要的位置。

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终结,高扬的理想主义情怀也偃旗息鼓。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重要转型,其中*重要的,便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商业化大潮席卷而来。它带来的,是一系列价值崩溃、消解到重塑、再造的艰难过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转型必然将财富、资本的生产、分持有以及消费等经济形态通过各种形式,“植入”社会各个阶层的意识之中,其中自然包括知识分子群体,并通过日生活反映到具体的行为之中。这在文学研究界虽然已是“老生常”的命题,但确然是每一个文学研究者都无法回避和绕过的时代背景。相当脆弱的社会价值体系被“经济逻辑”轻而易举地洞穿,知识分子所幻想的,被崇高、理想等形容词修饰的价值体系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现实折射进文学里,便是曾经大行其道的启蒙叙述走向式微,忠于内心的写作者尝试以另外的姿态进入生活。此间,李洱进入创作的“爆发期”,而就其知识分子叙述的声音问题而言,如何“发声”,便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

作者简介

张皓涵,男,白族,云南大理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为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