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自然叙事下新媒介空间艺术的再生语言

包邮非自然叙事下新媒介空间艺术的再生语言

1星价 ¥31.3 (5.7折)
2星价¥31.3 定价¥5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58419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11584199 ; 978-7-5115-8419-9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非自然叙事这一理论框架,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新媒体艺术实践,旨在深入探索“智媒体”时代虚拟与现实共生环境下,新媒体空间艺术中技术与形态再生的现象。本书案例丰富,书中选择了三位在新媒体艺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作者,他们的作品充分体现了非自然叙事的多种模态标准。通过对这些作者作品的深入分析,本书揭示了中国新媒体艺术中体现的非自然传统形式,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于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非自然叙事是中国艺术家在数字化时代对本体文化信念的坚持与表达。这不仅是对新媒体艺术的一种独特贡献,更是对中国艺术传统的一种现代传承与发扬。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分析了布莱恩·理查森的非自然叙事理论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融合,梳理了中国新媒介空间艺术的发展现状,展示了中国新媒介空间艺术对非自然叙事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的运用。作者以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创作者为案例分析对象,展示了非自然叙事如何在新媒介空间艺术中实现形态再生,并创新性地提出“回环合成”“对偶声场”与“陌生再现”三个非自然叙事概念。本书不仅为读者理解新媒介空间艺术提供了新视角,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前言

前言
技术放大感知
当新技术放大感知时,新的感官就会出现;当范畴发生改变时,之前清楚的东西可能会突然模糊,而模糊的将变透明。马歇尔·麦克卢汉[1]认为,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将会在群体中和总体上得到延伸,并进入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像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以延伸一样。
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这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目录

目录


前言  技术放大感知 001

**章  新媒介艺术中的非自然叙事 009

**节  叙事 011

第二节  非自然叙事 013

第三节  跨媒介叙事 016

第四节  新媒介艺术 018

第二章  中国新媒介艺术中的非自然叙事 021

**节  非原始期(1988—1992年) 024

第二节  非确定期(1992—2002年) 027

第三节  非本体化期(2003年至今) 032

第三章  中国新媒介艺术媒介形态中的非自然叙事 037

**节  叙述者的非自然 041

第二节  声音形态的非自然 043

第三节  时间形态的非自然 047

第四节  绝对空间的非自然 051

第四章  中国传统空间形态要素重构的方式 053

**节  语言解构的回环 055

第二节  声音符号的对偶 058

第三节  视觉数据的陌生 060

第五章  非自然叙事的代表 065

**节  复数性再生 068

第二节  数字化再生 075

第三节  多感官再生 087

第六章  重塑非自然叙事策略 101

**节  叙事符号 104

第二节  叙事时态无时态 111

第三节  叙事结构 113

第四节  新非自然叙事的叙事构建 118

结语  新媒介艺术中的非自然叙事探索 143

参考文献 148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章 新媒介艺术中的非自然叙事


**节 叙事


春秋时期鲁国思想家左丘明的《左传》(成书于战国中前期)[11]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约公元前335年)[12]被学界认为是东西方叙述的开端。叙事是文学、符号学等领域的重要概念。所谓叙事,是一种文学载体,在时空中有序编排故事、活动、场景、人物、道具的形式,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意义与主题效果。[13]杰拉德·普林斯认为,叙事是可以分为各种类组的信号之集合。[14]文艺理论家米克尔·巴尔认为,叙事应包含一名演员和一名叙述者,它也应该包含文本、故事和素材这三个不同层次,它的内容应该是一系列由演员引发的或经历的相互连接的事件。[15]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认为,叙事是人类历史上共同产生的任何地方不曾存在没有叙事的民族所有的阶级,所有的人类集团,都有自己的叙事作品……叙事作品不分高尚和低劣,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存在着。[16]

叙事不只是一个学术名词,也是一门学科。1969年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17]在《〈十日谈〉的语法》中首次使用了“叙事学”(Narratology)一词。有学者认为,这标志着叙事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事实上叙事学成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并影响着文学社科领域,包含设计学、建筑学、景观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剧作学等。叙事学拥有独特的价值,被认为是20世纪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

作者简介

李晓媛,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讲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媒介叙事、博物馆集合设计、数字艺术设计。创作的跨媒介类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大赛中获奖,参与多个博物馆、展览馆新媒介空间项目设计及策展工作,参与多项省级课题项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