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67888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0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302678885 ; 978-7-302-67888-5

本书特色

本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局限于跨界地下水资源在国际法领域的分析,而是结合水文地质学的科学知识,为跨界地下水资源的法律和政策应用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探讨了国际法在跨界地下水资源和含水层管理中的应用和实践。作者Gabriel Eckstein教授通过本书为读者呈现了跨界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法律框架的**发展和应用实例。书中的内容反映了国家在实际跨界地下水资源问题中的法律实践,以及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ILC)、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和国际法协会(ILA)在推动与完善跨界地下水资源国际法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 本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局限于国际法领域的分析,而是结合水文地质学的科学知识,为跨界地下水资源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应用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本书也探讨了国际社会在推动跨界地下水资源合作和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通过完善国际法律框架和增强国际合作来促进跨界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通过全面的分析和实际案例的展示,本书为国际法学者、政策制定者和水资源管理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源,同时也为广大读者呈现了跨界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国际法律背景和实践进展,极大地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体系和实践经验。 "

前言

本书是我基于20 多年从业经历所做的一项研究,尽管它已拖延良久。本书涵
盖了几乎所有大陆对跨界地下水资源的日益增长的兴趣、对话和非凡发展。本书在
数篇文章及著述章节的基础上,从科学、政策和法律等跨学科视角探讨了跨界含水
层及相关管理方法。我本可以在职业生涯中更早期开始动笔,但我并不着急,而是
让自己的思想缓慢发酵,缓缓流经数据和案例研究的地层,以逐渐完善、过滤自己
的评价,使之流向压力梯度指引我的地方。
我希望的结果是,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对地下水现象有清晰的理解,并阐明这一
关键资源融入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等复杂情境的方式。本书主要针对在水储层、水管
理、水保护、水治理和水发展等领域工作的学者和专业人士,以及(致力于)为当

目录

第1章 引言——全球地下水情况综述 1
1.1 全球地下水依赖 1
1.2 地下水作为一种跨界资源 3
1.3 跨界含水层面临的挑战 4
1.4 跨界含水层的管理 4
1.5 不断发展的国际法 5

第2章 了解地下水资源与含水层 7
2.1 本章概述 7
2.2 了解地下水 9
2.3 地下水与水文循环 11
2.4 含水层 13
2.4.1 非承压含水层 13
2.4.2 承压含水层 14
2.5 含水层与地表水体的联系 16
2.6 地下水流 17
2.7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18
2.7.1 地下水补给 18
2.7.2 地下水排泄 19
2.7.3 无补给含水层 19
2.8 地下水抽采 20
2.9 含水层功能 21
2.10 地下水资源和含水层所面临的威胁 22

第3章 跨界背景下的地下水资源 24
3.1 本章概述 24
3.2 跨界含水层模型 25

第4章 关于地下水资源的早期条约 37
4.1 本章概述 37
4.2 国内法中的地下水问题 39
4.3 双边条约与区域协定中的地下水问题 42
4.3.1 早期对地下水资源的提及 43
4.3.2 对地表 —地下水关系的认识 44
4.3.3 地下水作为条约的聚焦点 46
4.4 为国际法承认地下水所做出的努力 47
4.4.1 国际法协会的工作 47
4.4.2 贝拉吉奥条约草案 49
4.4.3 非正式跨界协定 50
4.5 本章小结 51

第5章 《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视域下的地下水资源问题 52
5.1 本章概述 52
5.2 《水道公约》的背景 53
5.3 制定《水道公约》的范围 53
5.4 《水道公约》中的地下水 55
5.4.1 解读“水道” 55
5.4.2 “水道”与独立的含水层 56
5.4.3 无补给含水层与不可再生地下水 57
5.4.4 国际水道的跨界特征 58
5.4.5 “共同终点”标准 59
5.5 本章小结 60

第6章 联合国《跨界含水层法条款草案》中的地下水与含水层 62
6.1 本章引言 62
6.2 《条款草案》 64
6.2.1 关于范围和定义的介绍性条款 64
6.2.2 阐述国家权利与义务一般原则的条款 67
6.2.3 与保护、保全和管理相关特定义务的条款 77
6.2.4 补充条款 84
6.2.5 《跨界含水层法条款草案》的现状 84

第7章 跨界含水层国际法演进发展的趋势 86
7.1 本章引言 86
7.2 现有的跨界含水层合作机制 87
7.2.1 正式条约 87
7.2.2 非正式安排 90
7.2.3 全球性的框架文件 91
7.3 跨界含水层国际法的地位 91
7.3.1 定期交换数据和信息 92
7.3.2 监测并生产补充数据和信息 93
7.3.3 事先通知计划开展的活动 94
7.3.4 创建体制机制以推动或实施安排 95
7.3.5 实质性义务 96
7.4 本章小结 97

第8章 跨界含水层法的缺漏 98
8.1 本章引言 98
8.2 无补给含水层 98
8.2.1 国家实践 99
8.2.2 石油和天然气的经验 99
8.2.3 小结 101
8.3 损害的阈值 101
8.4 含水层的功能 102
8.5 补给区和排泄区 103
8.6 统一元数据 104
8.7 本章小结 104
参考文献 106
附录 115
A 《跨界含水层法》 115
B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跨界地下水示范条款》 122
C 条约、协定及其他国际协议 124
D 案件 127
译者补充说明 128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郭钰,清华大学地球系统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为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和区域生态水文过程变化,国际水法。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有较好的水文地质专业基础。卢麾,清华大学地学系党委副书记、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陆地水循环的遥感观测、模拟和数据同化研究。分别于2000年和2003年获得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学士和水文水资源硕士学位,2006年于日本东京大学获得土木工程工学博士学位。发表各类期刊论文和国际会议文章200余篇,现为IEEE高级会员,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编委、遥感科学(Science of Remote Sensing)副主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