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见了,木星

包邮再见了,木星

1星价 ¥50.0 (7.2折)
2星价¥50.0 定价¥6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5303705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552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75303705 ; 978-7-5753-0370-5

本书特色

1.科幻教父小松左京*具野心的作品,获第14届“日本星云奖”。
2.继《日本沉没》后,灾难史诗全面升级;这一次,毁灭的是整个太阳系!
3.日本科幻“御三家”之一,与星新一、筒井康隆齐名,作品奠定日本科幻文学根基。
4.7次斩获“日本星云奖”,小行星以他命名,刘慈欣直言他是《三体》灵感来源。
5.手冢治虫、宫部美幸、星新一等大师盛赞其“颠覆想象的宏大叙事”。
6.当太阳系成为黑洞的猎物,人类唯一的选择是杀死木星。
7.同名电影开创亚洲科幻视觉里程碑,比肩《2001:太空漫游》;庵野秀明《EVA》用“第三新东京市”致敬《再见了,木星》中的飞船“东京3号”。
8.中微子技术、电磁拖曳技术等概念,如今被NASA研究间接验证,科幻迷直呼“神预言”。


内容简介

火星极冠上的神秘巨画,仿佛远古文明的警钟,诉说着不可预见的灾难。冥王星外彗星的离奇消失揭开了黑暗的序幕——一个中型黑洞正悄然迫近,即将吞噬太阳系中的一切。生存与毁灭的边缘,“木星太阳化计划”急转为惊心动魄的“木星引爆计划”。命运无情倒计时,人类能否在这场 50 亿年来前所未有的浩劫中幸存?

目录

序章 火星
1. 极冠融解行动(“三角洲”行动)
2. 冰原下的纳斯卡
3. 火星—小行星—木星
**章 木星
1. 密涅瓦基地
2.“东京Ⅲ号”的乘客们
3.“木星太阳化计划”
4. 破坏分子
5. 重逢
6. 情人酒店3号房
7. 旅人
8. 归来
第二章 地球
1.“蒲公英”船队
2. 奥尼尔中转点
3. 日本地区——东京
4.WSAA 特别会议
5. 绑架
6. 大气层底部
第三章 月球
1. 从舒伯特到莱布尼茨
2. 仁科纪念庭园
3. 叛乱的谣言
4.“幽灵”探测指令
5. JADE-Ⅲ
第四章 大红斑
1. 拖航
2. 前往木星
3.“波涛汹涌的海岸”
4.“朱庇特!朱庇特!”
5..“硫黄之月”
6. 环、云雾、旋涡……
7. 红色风暴
8. 进入大气层
9.“幽灵”的影子
10. JUDO-X1-E5
11. 依稀相遇
第五章 不断逼近的暗影
1. 林德伯格之海
2.“太空之箭号”遇险
3. 梅西耶纪念室
4. B 会议室—火星
5. 火星·月球·木星
6. 木星·地球
7. 穿西服的男人
8. 休斯顿—密涅瓦
第六章 危机的真相
1. 档案所卫星
2.“狩猎”开始
3. 破坏行动
4. 操作中心
5. 黑洞
6. 橙色警报
7. 玛丽亚
8. 碰撞路线
第七章 黑色旋涡
1. 内部恐慌
2. 太阳近旁
3. 紧急召集
4. 发现“X”
5.“诺亚”的计算
6. 1.8万小时
7. 100比1.3
第八章 倒计时
1. 地球上的秋天
2. 暗战
3. “X 计划”
4. 总统遇袭
5.“黑色闪电”
6. 击飞“X”
7. “BBJ 计划”
8. 特别紧急权力
9. 抢跑
10. 行动!
第九章 再见了,朱庇特
1. 直接接触
2. 星际逃亡船队
3. 恒星之旅
4. 宇宙神之子
5. 佛罗里达的酷暑
6. 朱庇特海岸的午后
7.“巨婴”
8. 再见了,朱庇特……
终章 来自太阳的悼念
1. 危险的赌局
2. 兰森
3. 引爆前 100 小时——“闪电鸟”
4. 引爆前 60 小时——红色阶段
5. 引爆前 40 小时——第 2 步
6. *后一步
7. 引爆前 5 小时——全员撤离
8.Mahyna60
9. 控制卫星
10. 来自木星的信息
11. 调头
12. 写给虚无的墓志铭
译后记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我们阅读小松的作品,感到书中惊奇的独创性与深不见底的专业素养时,总会用廉价的“天才”一词赞颂,然而,我认为在小松平静的外表下,出人意表地藏着与满是荆棘的创作经验搏斗的一面。——漫画家 手冢治虫小松是将日本科幻型态──应该说基本结构──全独自建构起来的作者,在他之后问世的作家不管写什么,都会陷入他的框架。我思考小松的作品时,常常联想起手冢治虫。当然每名漫画家都分别构筑独有的元素,但根基是手冢的漫画。小松亦如此。——科幻作家 上田早夕里无法想象日本特效业界能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制作微缩模型并使用运动控制摄影机来拍摄镜头。对我来说,这就是自己入行的起点。主引擎的启动大约花了0.5秒的时间。紧接着探测艇感受到了一股巨大的冲击力,英二和伯纳德博士两人的身体瞬间深深地陷入抗重力座椅中。
虽然捕捉外部声响的麦克风已关闭,但是探测艇表面与木星大气摩擦所产生的沙沙声穿透 JADE-Ⅲ的船体传进了驾驶舱内。电磁隔热系统自动开启,不过,探测艇前端的温度依然在飙升。
英二在正前方的屏幕上调出了外部的影像。JADE-Ⅲ刚刚一头扎进了翻滚上涌着的红褐色硫化氢铵云层中。显示屏中的视野彻底变为一片红黑色,等离子化的白热气体犹如闪电般断断续续地闪烁着。多频雷达和红外图像仍处于黑屏状态,能听到的只有大气和云层粒子与船体外壳激烈摩擦所产生的一阵阵呼啸声。
穿过红黑色的第二层云的稀薄处后,吉姆立即拉起 JADE-Ⅲ的头部,让*耐高温的船腹正面迎向大气的冲击。尽管英二和伯纳德博士身着抗重力宇航服,但起步时那几乎要撕裂腹部的加速度还是让两人眼前一黑。此时的大气压力飙升到了3000毫巴,相当于地球表面大气压力的近3倍。不过,周围的大气再次变为氢和氦的透明混合物,前方的能见度也逐渐恢复。
不知何时,红黑色的云层已蔓延到了探测艇的上空。周围顿时暗了下来,光线变得像黄昏时分一样暗淡,但有一些光束从云层的裂缝透射而出,所以下方的能见度仍然比较高。主要由氢和氦组成的大气中似乎还飘浮着甲烷和氨的硫化物、磷化物、冰微粒子等,因此从云层的缝隙中射出的光束在某些地方呈橙色,在某些地方呈略微泛蓝的灰色,在某些地方则闪耀着白色的光芒。
探测艇在拉升的过程中产生的升力让 JADE-Ⅲ几乎跳了起来。不过,在吉姆的操作下,探测艇就像飘落的树叶一样,灵巧地左右滑行,抵消升力的同时,成功保持着通往目标的*短和*快的航线。英二和伯纳德博士在驾驶舱内不受控制地左右摇晃着。从已恢复的超远程雷达显示器来看,他们与神秘且巨大的“木星幽灵”之间的距离正以平均每秒2.2千米的速度不断缩短。
虽然他们与那神秘的“幽灵”——JUDO-X1 之间的直线距离已不到1000千米,但两者之间到处都是汹涌的湍流、喷射流,而且上升和下降的气流都十分强烈,所以探测艇很难一直保持现在的速度。否则,只要再过七八分钟,应该就能追上目标了。
不过,吉姆为了确保探测艇的安全,已开始降低空速。自冲出云层后,大气压力又增加了一倍,外界温度也瞬间上升了100摄氏度。尽管如此,这里的绝对温度仍然只有220开尔文,即零下50摄氏度左右。

主引擎的启动大约花了0.5秒的时间。紧接着探测艇感受到了一股巨大的冲击力,英二和伯纳德博士两人的身体瞬间深深地陷入抗重力座椅中。
虽然捕捉外部声响的麦克风已关闭,但是探测艇表面与木星大气摩擦所产生的沙沙声穿透 JADE-Ⅲ的船体传进了驾驶舱内。电磁隔热系统自动开启,不过,探测艇前端的温度依然在飙升。
英二在正前方的屏幕上调出了外部的影像。JADE-Ⅲ刚刚一头扎进了翻滚上涌着的红褐色硫化氢铵云层中。显示屏中的视野彻底变为一片红黑色,等离子化的白热气体犹如闪电般断断续续地闪烁着。多频雷达和红外图像仍处于黑屏状态,能听到的只有大气和云层粒子与船体外壳激烈摩擦所产生的一阵阵呼啸声。
穿过红黑色的第二层云的稀薄处后,吉姆立即拉起 JADE-Ⅲ的头部,让*耐高温的船腹正面迎向大气的冲击。尽管英二和伯纳德博士身着抗重力宇航服,但起步时那几乎要撕裂腹部的加速度还是让两人眼前一黑。此时的大气压力飙升到了3000毫巴,相当于地球表面大气压力的近3倍。不过,周围的大气再次变为氢和氦的透明混合物,前方的能见度也逐渐恢复。
不知何时,红黑色的云层已蔓延到了探测艇的上空。周围顿时暗了下来,光线变得像黄昏时分一样暗淡,但有一些光束从云层的裂缝透射而出,所以下方的能见度仍然比较高。主要由氢和氦组成的大气中似乎还飘浮着甲烷和氨的硫化物、磷化物、冰微粒子等,因此从云层的缝隙中射出的光束在某些地方呈橙色,在某些地方呈略微泛蓝的灰色,在某些地方则闪耀着白色的光芒。
探测艇在拉升的过程中产生的升力让 JADE-Ⅲ几乎跳了起来。不过,在吉姆的操作下,探测艇就像飘落的树叶一样,灵巧地左右滑行,抵消升力的同时,成功保持着通往目标的*短和*快的航线。英二和伯纳德博士在驾驶舱内不受控制地左右摇晃着。从已恢复的超远程雷达显示器来看,他们与神秘且巨大的“木星幽灵”之间的距离正以平均每秒2.2千米的速度不断缩短。
虽然他们与那神秘的“幽灵”——JUDO-X1 之间的直线距离已不到1000千米,但两者之间到处都是汹涌的湍流、喷射流,而且上升和下降的气流都十分强烈,所以探测艇很难一直保持现在的速度。否则,只要再过七八分钟,应该就能追上目标了。
不过,吉姆为了确保探测艇的安全,已开始降低空速。自冲出云层后,大气压力又增加了一倍,外界温度也瞬间上升了100摄氏度。尽管如此,这里的绝对温度仍然只有220开尔文,即零下50摄氏度左右。
视野恢复后,可以看到正前方横亘着一堵棕色和深灰色混杂在一起的巨大云墙。墙面上汩汩地冒着泡,被吹散的灰色、棕色和蓝绿色的云带犹如离弦之箭般,飞快地从探测艇附近掠过。云墙穿透红褐色的第二层云的顶部,向更高处延伸。云墙上电光四溅,仿佛频闪板。即使没有扬声器,那雷鸣般的轰然巨响也能穿透厚厚的大气层,并穿透 JADE-Ⅲ的船体,传进舱内。
“目标的飘移速度正在加快。”伯纳德博士看着屏幕上恢复正常的超远程雷达的三维影像,平静地说道,“我们应该正在进入快速气流。目标的飘移速度……已经超过每秒100米,而且还在继续增加!”
“和我们的相对速度是多少?”
“每秒负170米……探测艇似乎在减速……相对速度正在下降……相对直线距离已不到900千米……”
就在此时,只听咣当一声,两人顿觉好像有什么东西猛然撞在了探测艇坚硬的外壳上。紧接着,飞船开始上下左右不受控制地摇晃起来,仿佛正行驶在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上。
不知不觉间,视野已被一片灰色的雾霭笼罩。船体外壳上响起了一阵阵啪嗒声,犹如雨点打在了船体表面。看来探测艇已进入**个湍流之中,正前方的显示屏被大片的云团占据。这些云团正以极快的速度向上翻涌,并不断向左右分开。
震动持续了二三十秒,随后突然停止。此后视野再度恢复,探测艇下方厚厚的灰白色云层清晰可见。
这是第三层云……主要由冰和水蒸气的云团组成。
眼前犹如日落时分的暗淡光芒中,大部分云团都覆盖上了一层灰蓝色,只有从第三层云的缝隙中透射而出的光带处,才闪烁着微弱的白色光芒。
仔细观察后便会发现,云层一层叠着一层,形成道道云流,一直朝着大红斑侧翼的红黑色云墙盘旋而去。一旦靠近云墙,云流便会翻滚上涌,或是从左到右被吸入云墙,又或是被吹着飘向斜上方。从云层顶部到周围一带的雾霭都非常浓密,能见度很低。
“吉姆……我们还要多久才能追上目标?”英二斜眼盯着右侧屏幕上每隔一秒便变化一次的数字,问道。
“正在重新修正轨道元素……请稍等片刻……”吉姆回答道,“与*初的估算相比……追上的概率正在大幅下降……原本我们15分钟后就能抵达可视预测点……现在正在修正……PBT.72……前方出现高温喷射气流……21分钟后抵达目标可视预测点……再次修正……PBT.60……26至40分钟后抵达可视预测点……”
探测艇穿过第二层云后已经下降了近25千米。现在的气压为4个大气压,外部空气温度为零下40摄氏度,但探测艇腹部的温度超过了400摄氏度。而电磁绝热装置只有在大气摩擦热接近2000摄氏度时才会开启,所以现在探测艇上只是设置了一道用以抵御雷击的屏障。
探测艇的下方是一片咆哮着的云海,而“幽灵”就隐藏在这片云海的深处。在由冰粒和小水滴形成的厚达二三十千米的云层下方约100千米处,“幽灵”保持着浮力平衡,缓缓地飘移着。“幽灵”所在之处的气压大约为20个大气压,温度在200开尔文左右。
“我能在雷达上看到目标的轮廓了……”伯纳德博士兴奋地喊道,“轮廓……正在变化!不,它似乎在一边飘移,一边缓缓旋转。”
“红外图像呢?”
“用远红外可以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我会每个频道都试一下!”
“JA……Ⅲ……这边是……莉……”扬声器中断断续续地响起了米莉微弱的声音,夹杂着大量噪声。
“JADE!……这里是MU……”
“MUSE12……这里是JADE-Ⅲ,信号不太好……你听得到吗?这里是JADE-Ⅲ……噪声太大了……”
“螺旋F……明白了吗?”辛的声音响起。
英二动了下手,切换了通话天线。
“信号变清楚了……”这次米莉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博士……刚刚收到了来自目标的极强脉冲,持续了大约有3秒钟。我正在做快速分析,看样子,脉冲信号中可能还嵌入了一些小信号。……你们还要继续追踪下去吗?”
博士用询问的眼神看向英二。他本人则继续用电脑将从分米波到厘米波、毫米波、远红外线、中红外线和近红外线等多频道获取的目标图像叠加在屏幕上。
“米莉……你能听到吗?”博士清了下嗓子说道,“我马上给你发送合成影像,但‘幽灵’的轮廓一直在变化。目前正好能看到它*长的侧面。
它似乎卷入了旋涡之中,正在不停打转。你刚才说接收到了强脉冲,可能正好是它*小的轮廓,也就是它的正前方或正后方在对着我们的时候发出的吧。也就是说,这个类似信号的东西,可能是沿着目标的长轴方向定向发射出来的。我把影像发给你,你对比一下时间变化。”
“吉姆……”英二下定决心似的说道,“像刚才那样,我们一口气穿过下面的那片云层会怎么样?”
“否定……我们将面对无法预测的危险,应对起来会非常困难。”
“请你用‘肯定’来回答。我要冲进去。你来给我提供支持。如果出现危险,就立刻依据你的判断,直接从我手里夺走操纵杆的控制权……怎么样?”
“肯定……点数0.7……点数0.8……点数1.1……点数0.6……”
“到底怎么样?请明确回答!到底是高于还是低于点数1 ?”
“这要看博士的健康状况。”
英二猛然醒悟,不由得看向身旁年逾80的伯纳德博士。
“吉姆,你相不相信精神头这种东西?”伯纳德博士继续忙着合成影像,用平静而又坚定的声音说道,“我现在……发现了猎物,想要拼命去追赶,浑身热血沸腾,精神头越来越好……我想说的是,你不必仅仅从身体的状态去推算危险性。相信我所说的话。”
“肯定……点数2.1……”吉姆犹犹豫豫地回答道。
“那就行动吧。”英二再次握住了操纵杆,“等级C基础上还有加成,那我就继续往下冲了,吉姆……我们要通力配合。你一旦觉得我胡来,随时都可以从我手里夺走操纵杆。”
“‘神风’——或许你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伯纳德博士皱紧了眉头,嘀咕道,“在两个世纪前的一场战争中,你祖辈那一代的年轻人,曾对我祖辈那一代的年轻人发动过一场极其鲁莽……但又十分勇敢的袭击……”
英二双手紧紧握着操纵杆,不由得咬紧了牙关。超现实主义雕塑一般杂乱无序地堆叠在一起的云山已经近在眼前。英二操纵着 JADE-Ⅲ,倾斜着向下方猛冲了下去。
之后就一直处于噩梦般的状态之中。JADE-Ⅲ在积雨云中不停地颠簸着,遭受了十几次雷击,甚至让人怀疑探测艇的外壳上出现了裂痕。
然而,这还仅仅是开始。
当 JADE-Ⅲ穿越厚达二三十千米的第三层云时,它很不幸地被卷入一场倾盆大雨之中。四下里一片昏暗,仿佛被夜幕笼罩,但又不是完全的漆黑一片,而是不时有电光在四面八方闪现,此外还有从极遥远处照射过来的诡异红光、断断续续传来的巨响,以及弥漫整个空间的朱红色、淡紫色、绿色的光芒。在它们的映照下,对流层底部云雾翻滚的景象变得分外清晰。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 JADE-Ⅲ在遍布木星表面的巨大火山口上方紧贴着飞过去——更准确地说,就像是身处沸腾的地狱大锅里面。而在下方极远处,透过云层和蒸汽能看到的那抹淡红,则是由超过 500 摄氏度,以及更下方达到几千摄氏度的高温高压的液态氢海中发出来的亮光。周围不时迸射出各种彩色的光芒和冲击波,它们是由氢、碳、硫、氮和磷等元素组成的气体分子,在放电过程中爆炸性“燃烧”所形成的火焰。即使还没有到爆炸的级别,也会形成气压差达几千毫巴的巨大气团,然后裹挟着冲击波的旋涡,宛如强级雪崩或破坏性大海啸,在超过 10 个大气压的大气层中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开来,并在 JADE-Ⅲ的船体侧面迸射开来。
JADE-Ⅲ就这样一会儿被抛向高空,一会儿又像落石一样坠入深渊,下一刻又会被横着撞出去老远。这样的状态几乎每隔几分钟就会上演一次。
英二早已将操纵杆交给了智能电脑吉姆。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盯着屏幕上不停闪烁的指示灯,祈祷自己的抗重力宇航服和抗重力座椅能发挥出应有的保护作用。

作者简介

小松左京(1931-2011),本名小松实,生 于 大 阪,日本著名科幻小说家,与星新一、筒井康隆合称为日本科幻界的“御三家”。
1966 年发表《无尽长河的尽头》,一举成名。1973 年,《日本沉没》横空出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狂销近 400 万册,重印 100 余次,成为当时“日本**畅销书”,翌年即获得“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和“日本科幻星云奖”。
为了致敬他对科幻文学的贡献,1993 年,日本群马县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将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小松左京”。

【译者介绍】
马彦荣
译审,日本法政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曾在中国外文局从事对日外宣工作长达 15 年。译作有《中国改革开放关键词》(日)、《中国梦,什么梦》(日)、《不想说,就画出来吧: 沙盘与绘画中的心理学》等。

小松左京(1931-2011),本名小松实,生 于 大 阪,日本著名科幻小说家,与星新一、筒井康隆合称为日本科幻界的“御三家”。
1966 年发表《无尽长河的尽头》,一举成名。1973 年,《日本沉没》横空出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狂销近 400 万册,重印 100 余次,成为当时“日本**畅销书”,翌年即获得“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和“日本科幻星云奖”。
为了致敬他对科幻文学的贡献,1993 年,日本群马县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将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小松左京”。

【译者介绍】
马彦荣
译审,日本法政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曾在中国外文局从事对日外宣工作长达 15 年。译作有《中国改革开放关键词》(日)、《中国梦,什么梦》(日)、《不想说,就画出来吧: 沙盘与绘画中的心理学》等。
徐莎莎
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翻译作品包括《陆海的交错——明朝的兴亡》(合译)、《中国的音乐思想》、《2020年代的想象力》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