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4152029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224152029 ; 978-7-224-15202-9

本书特色

重读先秦原典诗学

重构中华式的美学话语与理论范式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论述中华美学精神的学术著作。书稿涉及中国诗学传统、诗学与美学批评、公共道德修养、魏晋个体风度、“儒、道、墨、释”等传统审美意识的流传与形态等诸多重要的中华美学论题,多角度论述了中华美学传统、中华审美精神的核心内蕴,深刻阐释了古代中国“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这一中国审美意识的基础,以及其对中华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书稿既具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认知的广阔性,作者“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立命”的学术理想亦寄寓其中。

前言

自 序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外文出版社将拙作Spirit of ChinesePoetics(《中国诗学精神》)付梓发行,意在满足国外读者的需要。此书出版至今已逾13载,时有一些国外学者提及此书,其中包括Stephen Halliwell、Karl-Heinz Pohl与Rick Benitez等诸位教授。另外,北京大学出版社张文礼编审曾告知说,他在网上逐一查询,发现笔者出版的几部英文著作均有出色的销售纪录,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诗学精神》。
与英文原版相比,本书内容扩增近两倍,主要涉及中华诗学与美学特质。为了在扩容意义上"名副其实",笔者借用其中一篇论文的题目,将本书易名为《中华美学精神》。诗学与美学,虽在历史谱系与学科分类意义上有先后之别,但就各自的实质内容而言,可谓一枚硬币的两面,彼此在研究对象及其范畴方面相互重叠。这在西方如此,在中国更是如此。因为,若据“人文化成”的理路来看,中华诗学与美学几乎一脉相承。

目录

**部分 诗学与传统

一 传统审美意识四原理

1.儒家路径与中和为美/003

2.道家方略与自然为美/009

3.墨荀乐辩与功用为美/015

4.禅宗意趣与空灵为美/021

二 孔子诗教思想发微

1.独特的社交话语/029

2.多重性的审美话语/034

3.双向式的伦理话语/051

三 孔子与柏拉图论乐

1.心理效应/058

2.审美价值/061

3.道德功能/064

4.政治期待/069

5.教育作用/073

6.同异比较/078

四 墨子与荀子辩乐

1.墨子的消极功利主义/084

2.荀子的积极功利主义/089

3.反思两种对立观点/094

五 刘勰《明诗》篇三议题

1.文体流变:体式与风格/100

2.艺术创生:“折衷”与“求通”/104

3.风格范式:自然、雅润与清丽/108

六 艺术观念与魏晋风度

1.魏晋起点论之争/113

2.魏晋艺术、风度与名士/116

3.魏晋风度之蜕变/118

七 朱熹的道德化诗学观

1.先验道德原则的确立/123

2.对“思无邪”的二次反思/128

八 禅悟中的诗性智慧

1.自然景象的启示/134

2.自然而然的心法/137

3.诗化的禅修之道/142

4.空灵为美的境界/148


第二部分 转换与创新

九 审美批评哲学与境界诗学

1.超越东西的跨文化转换/156

2.美育乃当务之急/160

3.艺术旨在解脱苦难/165

4.追求自由的审美游戏/169

5.艺术家是创造性天才/171

6.古雅作为第二形式/174

7.诗性境界说/177

十 境界“为探其本”的深层意味

1.何谓“为探其本”/188

2.“能观”之“观”的特征/192

3.直观观念论的启示/196

4.审美观念论的影响/202

5.“为探其本”的深层意味/208

十一 鲁迅的摩罗式崇高诗学

1.《摩罗诗力说》的历史地位/214

2.摩罗诗派与摩罗的寓意/217

3.破旧立新与摩罗式崇高/223


第三部分 美学与人生

十二 中西美学的会通要略

1.片断性的因借发挥/241

2.系统化的学科架构/243

3.中西会通式的理论整合/245

4.跨学科综合型的美育实践/247

5.溯本探源式的跨文化思索/249

十三 中华美学精神与活力因相说

1.中华美学精神要旨/256

2.活力因的三相组合/259

3.师天地的画境文心/262

4.绵延中的因革创化/268

十四 模仿论与摹写说辨析

1.模仿与真实性层级结构/274

2.摹写与渐进式修为过程/281

3.同异有别的比较分析/289

十五 水景审美的哲理与诗境

1.“隐秘溪流”与“井喻”/295

2.尚水意识与乐水情怀/298

3.秀美型水景的内涵/305

4.壮美型水景的张力/310

5.乐感型水景的韵味/315

十六 观赏风景的审美体验

1.审美体验的三层次/324

2.天人合一的审美效应/328

十七 艺术即积淀说的要义与反思

1.艺术即积淀/333

2.批评性探讨/338

3.方法论反思/344

十八“如何活?”难题的审美纾解

1.“如何活?”难题/351

2.人性能力结构/355

3.超越审美参融/361

4.以美启真/367

5.以美储善/368

6.以美立命/371

7.以度创美/373


主要参考文献/379

主题词索引/396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一 传统审美意识四原理

中华古代美学的根基部分,主要源自儒、道、墨、释(禅宗)诸家的传统审美意识。虽然这些意识各自理路与特征有别,但其目的论关切,均不约而同地指向理想人格修养与审美敏悟能力相融合的艺术化人生。本文所谈的中和为美、自然为美、功用为美与空灵为美等四项原理,作为中华传统审美意识的主导性理据,因革绵延至今,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鉴赏品味、审美体验、创作实践与艺术化人生。

1.儒家路径与中和为美
人们通常将儒家思想称之为儒家人道主义。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本人及其后继者,向来专注于仁德与人道等理念。仁德通常意指互惠性仁爱仁慈与社会性仁慈。人道一般代表人文化育而成的人性能力与道德情感。事实上,这两者的目的,均在于提高内在修养,促使人类个体成就理想人格。
(1)理想人格的生成
在儒家那里,理想人格被尊为“圣贤”。在世俗意义上,这种人格与常人并无二致,享有类似的情感、欲望与需求。不过,使其成“贤”的关键,在于其自身的道德与智慧力量;使其成“圣”的关键,在于其超越此界的价值观而与宇宙精神合二为一。就其范型而论,他能够“教化民众”;就其修为而言,他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实际上,他是“游于艺”而“成于乐”的结果。这一切会让人得出如下结论:儒家的理想人格生成于艺术与音乐。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论追求呢?按照《论语》所述,仁、孝、悌、爱、义诸德,均源自人类情感。这些情感既是仁之为仁的根基,也是儒家人道主义与性本善观的发端。要知道,儒家的主要关切与中国的传统意识,均注重疏通人类情感,注重如何将人类情感付诸现实人伦与艺术创构。很显然,中国文艺*为热衷的题材,便是处理各种不同生活情境中的人类情感与人际关系。

一 传统审美意识四原理


中华古代美学的根基部分,主要源自儒、道、墨、释(禅宗)诸家的传统审美意识。虽然这些意识各自理路与特征有别,但其目的论关切,均不约而同地指向理想人格修养与审美敏悟能力相融合的艺术化人生。本文所谈的中和为美、自然为美、功用为美与空灵为美等四项原理,作为中华传统审美意识的主导性理据,因革绵延至今,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鉴赏品味、审美体验、创作实践与艺术化人生。


1.儒家路径与中和为美

人们通常将儒家思想称之为儒家人道主义。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本人及其后继者,向来专注于仁德与人道等理念。仁德通常意指互惠性仁爱仁慈与社会性仁慈。人道一般代表人文化育而成的人性能力与道德情感。事实上,这两者的目的,均在于提高内在修养,促使人类个体成就理想人格。

(1)理想人格的生成

在儒家那里,理想人格被尊为“圣贤”。在世俗意义上,这种人格与常人并无二致,享有类似的情感、欲望与需求。不过,使其成“贤”的关键,在于其自身的道德与智慧力量;使其成“圣”的关键,在于其超越此界的价值观而与宇宙精神合二为一。就其范型而论,他能够“教化民众”;就其修为而言,他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实际上,他是“游于艺”而“成于乐”的结果。这一切会让人得出如下结论:儒家的理想人格生成于艺术与音乐。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论追求呢?按照《论语》所述,仁、孝、悌、爱、义诸德,均源自人类情感。这些情感既是仁之为仁的根基,也是儒家人道主义与性本善观的发端。要知道,儒家的主要关切与中国的传统意识,均注重疏通人类情感,注重如何将人类情感付诸现实人伦与艺术创构。很显然,中国文艺*为热衷的题材,便是处理各种不同生活情境中的人类情感与人际关系。

如此一来,为了育养这些情感,以便造就理想人格,就需要推崇两种教育方法,其中艺术的作用非同寻常。这两种方法分别是“游于艺”和“成于乐”,均源自孔子《论语》的两种说法:一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二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种说法表示:道是规律,德是基础,仁是支柱,艺是涉及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自由游戏。艺与道、德、仁并列,说明其意义重大。“游于艺”意味着对实用技艺的熟练掌握,不仅涉及良好的理解力,而且涉及利用自然规律的能力。基于这种掌握,自由的体验便是“游于艺”的结果。“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造性直接相关,也同其他努力活动中的创造性体验直接相关。在本质意义上,这是对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审美自由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自由感意味着人格的全面成熟,因为人在这里完全掌握并能恰当运用实际技能和客观规律。再者,自由感还展示出人格的实用智慧,表现为一种自由意志力,能够助人自觉自愿和坚定不移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就理想人格的生成而论,“成于乐”与“游于艺”并行不悖,各擅其长。在孔子思想中,乐近于仁,乐直接塑建情感性灵。诚如上述第二种说法所示,诗激发人心,使其得以善化;礼是行为规范,确立君子风尚;乐是至高艺术,助推人格完善。比较而言,诗给人以启示和灵感,主要是凭借诗性形象与诗性情感,其中所采用的明喻、隐喻与比喻等修辞手法,会唤起人的情感反应,唤起人对诗里所述事件情景的关切。礼由外而作,别异群分,强制人类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相关的典章制度与行为规范。乐直抒胸臆,滋养情怀,感化和升华人的志意与精神。有鉴于此,“成于乐”的功能,之所以高于诗,胜于礼,就是因为乐本身能够从内滋养和修炼人的内在情智与精神。换言之,乐教的目的性是微妙而自觉的,能够直人人心,有助于塑建完善的人格。

值得注意的是,“游于艺”和“成于乐”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均有助于促成自由游戏的快感,但各自所引致的结果却有所不同,即:“游于艺”所体验到的快感,一般是通过对客观规律的娴熟把握而获得;“成于乐”所体验到的快感,直接与人类个体的内在精神相关联。故此,这种自由的快感,自身具有多面性。它既是自然而生的心理情感,也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种生活自由。人的智慧与道德行为在其中得以积淀,转化为心理本体,超越智慧与道德。获得这种自由游戏的快感之后,人就有可能实现独立人格,使自己安贫乐道,笑看荣华富贵,蔑视强权势力,处世自由自在。这关乎人生,也关乎美学,这也恰恰构成仁(人)的*高境界。

作者简介

王柯平,曾用名王冀秦,籍贯西安(长安),1955年生于秦皇岛市,文学博士。先后就读和研修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堪培拉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洛桑大学,多伦多大学,牛津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相关院系的英语、法语、古典学、哲学和文艺学专业。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特聘顾问,国家语委“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专家委员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美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兼跨文化研究院院长,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访问研究员,悉尼大学历史与哲学院、波尔多政治学院与雅典大学哲学院访问与讲座教授,国际美学协会(IAA)跨国执委,国际普适对话学会(ISUD)与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等。

王柯平,曾用名王冀秦,籍贯西安(长安),1955年生于秦皇岛市,文学博士。先后就读和研修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堪培拉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洛桑大学,多伦多大学,牛津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相关院系的英语、法语、古典学、哲学和文艺学专业。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特聘顾问,国家语委“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专家委员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美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兼跨文化研究院院长,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访问研究员,悉尼大学历史与哲学院、波尔多政治学院与雅典大学哲学院访问与讲座教授,国际美学协会(IAA)跨国执委,国际普适对话学会(ISUD)与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等。

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十余部,包括《〈理想国〉的诗学研究》,《〈法礼篇〉的道德诗学》,《跨文化美学初探》,《旅游美学论要》,Reading the Dao: A Thematic Inquiry,A Rediscovery of Sino-Hellenic Ideas,Harmonism as an Alternative,Beauty and Human Existence in Chinese Philosophy等。另翻译出版《鉴赏力批判》,《美学理论》,《艺术的真谛》,《艺术哲学新论》,《牛津西方哲学史》首卷《古代哲学》与《剑桥文学批评史》首卷《古典批评》等著作十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