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122459190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2
- 出版时间:2025-04-01
- 条形码:9787122459190 ; 978-7-122-45919-0
本书特色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保理念的推广和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新能源的应用已经成为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我国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各子领域多项技术不断取得创新突破,规模化进程中保持高质量、高效率、高安全、多元化、全链条发展,科研攻关、产业升级、政策加持等方面将进一步深化。本书以能源革命为背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采用图解形式介绍可再生能源和先进核能领域宏观发展态势,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等子领域的发展详情。全书共计两篇十五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可再生能源及先进核能领域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主要技术清单及发展路线图,近年来领域政策支持概况及展望,并采用文献调研等方法对可再生能源和先进核能技术进行发展态势分析。本书可供从事新能源、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关心新能源技术发展的人士阅读。
内容简介
《可再生能源规模应用与先进核能》以能源革命为背景,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采用图解形式介绍可再生能源和先进核能领域宏观发展态势,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等子领域的发展详情。全书内容共计两篇十五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可再生能源及先进核能领域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主要技术清单及发展路线图;近年来领域政策支持概况及展望;采用文献调研等方法对可再生能源和先进核能技术进行领域发展态势分析等。 本书可供从事新能源、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关心新能源技术发展的人士阅读。
前言
随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能源低碳化发展成为国际共识,在需求导向和低碳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世界各国能源结构转型进程正在稳步推进,加速向清洁低碳的新能源转型,各国都制定了发展战略。全球能源系统将持续向绿色、低碳、清洁、高效、智慧、多元方向发展,进入新能源发展加速期,能源体系逐渐从化石能源绝对主导向低碳多能融合方向转变。
中国作为世界能源生产及消费大国,尤其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及低碳能源发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对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更好发挥新能源在能源保供增供方面的作用。
目录
0绪论 1
0.1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 1
0.2新能源发展的必要性 2
**篇可再生能源篇
第1章可再生能源发展态势 7
1.1国际发展 7
1.2国内发展 10
第2章太阳能 18
2.1资源概况 18
2.1.1资源分布 18
2.1.2技术开发量 19
2.2基础理论 21
2.2.1光伏发电基本原理 21
2.2.2光伏发电主要技术 21
2.2.3光热发电基本原理 22
2.2.4光热发电主要技术 23
2.3主要特征 24
2.3.1光伏 24
2.3.2光热 25
2.4发展现状 26
2.4.1国际现状 26
2.4.2国内现状 28
2.4.3光伏 31
2.4.4光热 41
2.5技术清单 51
2.5.1晶体硅电池技术 51
2.5.2薄膜和新型电池技术 52
2.5.3光伏系统及核心部件技术 53
2.5.4超超临界熔盐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54
2.5.5超临界二氧化碳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55
2.5.6化学电池和卡诺电池协同储能技术 56
2.5.7太阳能集热储热多能互补零碳供热技术 57
2.5.8太阳能废水近零排放技术 58
2.6技术发展路线图 59
第3章风能 61
3.1资源概况 61
3.1.1资源分布 61
3.1.2技术开发量 63
3.2基础理论 63
3.3主要特征 64
3.4发展现状 65
3.4.1国际现状 65
3.4.2国内现状 69
3.4.3技术发展 71
3.4.4产业现状 81
3.5技术清单 85
3.5.1先进风力发电技术 85
3.5.2陆上不同类型风电场运行优化及运维技术 86
3.5.3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叶片测试技术研究及测试系统研制 87
3.5.4超大型、高可靠性海上风电机组与关键部件研制技术 87
3.5.5大功率陆上风电机组设计优化与电气控制关键技术 88
3.6技术路线图 89
第4章水能 90
4.1资源概况 90
4.1.1资源分布 90
4.1.2技术开发量 91
4.2基础理论 91
4.2.1基本原理 91
4.2.2电站分类 93
4.3主要特征 93
4.4发展现状 94
4.4.1国际现状 94
4.4.2国内现状 95
4.4.3技术现状 98
4.4.4产业现状 100
4.5技术清单 102
4.5.1抽水蓄能和可调节性水电技术内涵 102
4.5.2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102
4.5.3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 102
4.6技术发展路线图 103
第5章生物质能 104
5.1资源概况 104
5.1.1资源分布 104
5.1.2技术开发量 106
5.2基础理论 108
5.2.1生物质 108
5.2.2生物质发电 108
5.3主要特征 109
5.4发展现状 110
5.4.1国际现状 110
5.4.2国内现状 112
5.4.3技术现状 114
5.4.4产业现状 116
5.5技术清单 117
5.5.1航油技术 117
5.5.2生物柴油技术 118
5.5.3生物燃料乙醇技术 118
5.5.4厌氧发酵制备生物燃气技术 119
5.5.5热化学气化技术 120
5.5.6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 121
5.5.7生物质混燃发电技术 122
5.5.8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 122
5.5.9生物质成型燃料 123
5.5.10生物基化学品 124
5.6技术发展路线图 124
第6章地热能 126
6.1资源概况 126
6.1.1资源分布 126
6.1.2技术开发量 127
6.2基础理论 128
6.2.1地热能 128
6.2.2地热发电 128
6.2.3地热供热 128
6.3主要特征 129
6.4发展现状 130
6.4.1国际现状 130
6.4.2国内现状 133
6.4.3技术发展 137
6.4.4产业现状 139
6.5技术清单 142
6.5.1干蒸汽地热发电技术 142
6.5.2闪蒸地热发电技术 143
6.5.3有机朗肯循环技术 145
6.5.4卡琳娜循环技术 146
6.5.5增强型地热系统 147
6.5.6地源热泵技术 148
6.5.7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取暖技术 149
6.6技术发展路线图 150
第7章海洋能 151
7.1资源概况 151
7.1.1资源分布 151
7.1.2技术开发量 151
7.2基础理论 152
7.2.1潮汐能 153
7.2.2潮流能 153
7.2.3海流能 154
7.2.4波浪能 154
7.2.5温差能 154
7.2.6盐差能 155
7.3主要特征 155
7.4发展现状 156
7.4.1国际现状 156
7.4.2国内现状 166
7.4.3技术现状 172
7.4.4产业现状 179
7.5技术清单 181
7.5.1波浪能高效、高稳定性和大型阵列化技术 182
7.5.2潮流能高效、低成本和大型化技术 182
7.5.3潮流能发电机组低流速启动技术 183
7.5.4温差能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 184
7.5.5温差能发电热力循环技术 185
7.6技术发展路线图 185
第8章“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 187
8.1电力发展 188
8.2热力发展 198
第9章政策分析 203
9.1政策概述 203
9.2政策梳理 206
9.3政策展望 221
第二篇核能
第10章核能技术发展现状 227
10.1国际核能现状 229
10.1.1核电装机情况 229
10.1.2核电发电量 230
10.1.3美国核电发展情况 231
10.1.4俄罗斯核电发展情况 233
10.1.5法国核电发展情况 235
10.1.6日本核电发展情况 236
10.1.7韩国核电发展情况 238
10.1.8国际核能技术应用现状 239
10.1.9国际核能发展的展望 241
10.2国内核能产业发展现状 244
10.2.1天然铀 244
10.2.2核燃料循环产业 246
10.2.3核电工程建设 247
10.2.4核电站运行 249
10.2.5国内核能技术发展现状 254
10.2.6核电企业 256
10.2.7国内核能发展的展望 260
第11章核能基础理论 263
11.1核工业产业链基本知识 264
11.1.1铀矿勘查 264
11.1.2铀矿采冶 264
11.1.3铀纯化 265
11.1.4铀转化 265
11.1.5铀浓缩 265
11.1.6燃料组件制造 266
11.1.7核电站 266
11.1.8乏燃料后处理 267
11.1.9放射性废物处理 267
11.1.10放射性废物处置 267
11.2核能的主要特征 267
第12章核能领域技术清单 269
12.1先进核裂变能 269
12.1.1大型轻水堆技术 269
12.1.2高温与超高温气冷反应堆技术 270
12.1.3超临界水冷堆技术 271
12.1.4快堆技术 272
12.1.5钍基熔盐堆技术 273
12.1.6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能系统 273
12.1.7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技术 274
12.1.8先进核燃料元件设计及制造技术 275
12.1.9超高温熔盐蓄热储能技术 276
12.1.10高温电解制氢技术与应用 277
12.1.11放射性废物减容与减害技术 278
12.1.12先进核材料 279
12.1.13核安全技术与工程 280
12.1.14核能非电利用技术 281
12.2乏燃料安全处理处置与循环利用 282
12.2.1湿法乏燃料后处理技术 282
12.2.2干法后处理技术 282
12.2.3冷坩埚玻璃化技术 282
12.2.4石墨自蔓延等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 283
12.2.5快堆嬗变技术 283
12.2.6ADS嬗变技术 284
12.2.7核能资源勘探开发与核燃料循环 285
12.3可控核聚变能 286
12.3.1聚变示范堆DEMO 286
12.3.2大型托卡马克聚变堆装置的设计、建造和运行 287
12.3.3惯性约束聚变驱动器技术 288
第13章核能技术发展路线图 290
13.1核能发展总体路线图 290
13.2压水堆发展路线及备选技术 292
13.2.1路线 292
13.2.2备选技术 292
13.3快堆及第四代堆发展路线及备选技术 292
13.3.1路线 292
13.3.2备选技术 293
13.4受控核聚变科学技术路线及备选技术 293
13.4.1路线 293
13.4.2备选技术 293
第14章核能领域专利分析 294
14.1研究背景 294
14.2核裂变能专利现状分析 295
14.2.1反应堆技术 295
14.2.2核能非电应用技术 297
14.2.3核安全科学技术 299
14.3乏燃料后处理专利现状分析 301
14.4可控核聚变专利现状分析 303
14.4.1磁约束核聚变技术 303
14.4.2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 305
第15章“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下核能行业对策建议 307
15.1核电将成为兑现减排主力军,加强核电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和定位 307
15.2核能非电应用将为能源密集型行业脱碳助力 308
15.3核安全政策加快出台,保障核能安全性生命线 308
15.4乏燃料管理尽快完善,确保核能可持续发展 309
15.5加大国内铀资源勘查开发力度,确保核能物质基础供应安全 309
总结 310
参考文献 312
作者简介
李婉君,工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兼低碳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科技管理与服务,先后负责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管理等工作。近期主要从事“多能融合”技术体系、基于技术与数据的能源及科技等战略研究。作为核心骨干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A类先导项目子课题一,“碳中和重大院士咨询”项目专题四,中国工程院中法氢能联合战略研究,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能源终端用户脱碳研究等多项国内外咨询研究项目;参与辽宁省、大连市、新疆自治区、山西省等多项地区及行业能源及“双碳”战略研究课题。
-
金属切削液配方与制备手册
¥142.6¥198.0 -
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高等职业教育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教材)
¥26.3¥46.0 -
发电厂电气部分
¥38.1¥58.0 -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54.9¥98.0 -
袖珍实用色谱
¥15.3¥45.0 -
小家电使用与维修
¥5.0¥11.5 -
再话土力学
¥54.9¥98.0 -
低空无人机集群反制技术
¥82.6¥118.0 -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广州公交服务再提升探索与实践
¥57.0¥80.0 -
中国近现代超级工程地理分布图
¥16.8¥20.0 -
手术机器人导航与控制
¥118.9¥169.8 -
汽车车身构造与修复
¥30.7¥45.0 -
群目标分辨雷达初速测量技术
¥42.4¥69.0 -
矿产勘查项目设计实习指导书
¥24.0¥32.0 -
秸秆挤压膨化技术及膨化腔流道仿真研究
¥40.6¥55.0 -
继电保护原理
¥30.9¥49.0 -
孟山都的转基因之战
¥39.0¥69.0 -
船舶分段装配
¥58.6¥80.0 -
汽车故障综合诊断技术
¥58.0¥95.0 -
和田玉典
¥63.4¥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