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2472847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4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122472847 ; 978-7-122-47284-7

本书特色

《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围绕“双碳”战略要求,详细介绍了碳市场相关基础知识、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依据、要求及提升路径,包括碳市场与气候治理、全国碳市场数据管理体系、碳排放数据管理工作依据、碳排放相关参数分析、碳配额分析及碳排放问题识别、企业数据质量控制方案、排放报告存证管理、企业碳排放核算边界管理、化石燃料消耗统计管理以及煤样的采制化存等内容。本书可作为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培训的核心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学习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知识的教学用书,同时还可为相关研究者、决策者、管理者和教育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参考。


内容简介

《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围绕“双碳”目标要求,详细介绍了碳市场相关基础知识,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依据、要求及提升路径,包括碳市场与气候治理、全国碳市场数据管理体系、碳排放数据管理工作依据、碳排放相关参数分析、碳配额分析、企业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碳排放信息存证管理、企业碳排放核算边界管理、化石燃料消耗统计管理以及煤样的采制化存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培训的核心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学习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知识的教学用书,同时还可为相关研究者、决策者、管理者和教育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参考。

前言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采取市场手段减排已成为世界共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是全国碳排放管理及碳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市场信用信心和国家政策公信力的底线和生命线。
本书既为企业提供一套系统化的碳排放数据管理框架,助力其在碳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又是生态环保系统碳排放管理者的一本碳数据质量核查工具书。书中总结了全球气候治理历史进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碳减排市场机制理论依据及碳市场制度的国内外实践;介绍了全国碳市场数据管理体系,包括全国碳市场组织构架、全国碳市场核算体系、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管体系;梳理了碳排放数据管理工作依据,包括碳数据管理的法律法规、碳排放权交易的部门规章及技术规范性文件;讨论了排放量计算相关参数分析、生产端相关参数分析以及碳配额分析;阐述了企业数据质量控制方案及碳排放信息存证管理;明确了企业碳排放核算边界管理、化石燃料消耗统计管理、煤样采制化存的具体要求。
本书依据管理工作要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企业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确保数据在采集、处理及报告过程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与实务指导,本书将帮助企业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推动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目录

1碳市场与气候治理1
1.1全球气候治理历史进程1
1.1.1全球气候治理的结构发展1
1.1.2全球气候治理的目标变化3
1.1.3全球气候治理的模式演进5
1.1.4全球气候治理的科技推动6
1.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7
1.2.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7
1.2.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8
1.2.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10
1.2.4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1
1.3碳减排市场机制理论依据14
1.3.1碳市场外部性理论14
1.3.2碳交易的市场机制15
1.3.3“科斯定理”理论16
1.4碳市场制度的国内外实践17
1.4.1欧洲碳市场制度建设18
1.4.2美国碳市场制度建设20
1.4.3中国碳市场制度建设21
思考题22

2全国碳市场数据管理体系23
2.1全国碳市场组织构架23
2.1.1全国碳市场相关概念23
2.1.2全国碳市场总量设定24
2.1.3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25
2.1.4全国碳市场运行特征27
2.1.5全国碳市场发展趋势及建议31
2.2全国碳市场核算体系35
2.2.1全国碳市场监测体系35
2.2.2全国碳市场核查体系36
2.2.3数据质量控制和保证38
2.2.4MRV方法及应用前景39
2.3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管体系39
2.3.1落实组织信息化存证40
2.3.2落实常态化执法检查40
2.3.3三级联审及日常监管41
2.3.4质量的监督帮扶机制43
思考题45

3碳排放数据管理工作依据46
3.1碳数据管理的法律法规46
3.1.1碳数据管理的有关法律46
3.1.2碳数据管理的有关法规50
3.1.3“两高”相关司法解释54
3.2碳排放权交易的部门规章55
3.2.1碳排放配额分配和登记55
3.2.2碳排放配额的排放交易56
3.2.3碳排放核查与配额清缴58
3.2.4碳排放交易的监督管理58
3.3技术规范性文件62
3.3.1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62
3.3.2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核查与管理63
3.3.3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的环评试点66
3.3.4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碳排放评价试点68
思考题68

4碳排放相关参数分析69
4.1排放量计算相关参数分析69
4.1.1燃料的消耗量相关参数分析69
4.1.2元素碳含量相关参数分析72
4.1.3低位发热量相关参数分析75
4.2生产端相关参数分析78
4.2.1供热相关参数分析78
4.2.2发电相关参数分析84
4.2.3机组负荷及运行时间分析90
4.3其他重要相关参数分析94
4.3.1生物质掺烧热量占比分析94
4.3.2热效率相关参数分析95
思考题96

5碳配额分析97
5.1碳配额分配方式分析97
5.1.1碳配额分配方式97
5.1.2我国碳配额分配方式98
5.2碳配额影响因素分析99
5.2.1碳排放核算边界分析99
5.2.2相关参数的影响分析103
5.2.3对配额盈亏预测分析104
思考题110

6企业数据质量控制方案111
6.1企业数据质量控制计划111
6.1.1数据质量控制计划的内容111
6.1.2数据质量控制计划的修订112
6.1.3数据质量控制计划的执行113
6.2企业数据质量控制的管理要求113
6.2.1企业基本信息的管理要求113
6.2.2检测规范和测量设施的管理要求116
6.2.3数据质量控制的文件材料要求122
6.3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管理的成效124
6.3.1核查规则更加合理124
6.3.2统计能力显著增强126
6.3.3管理执法成效显著126
思考题128

7碳排放信息存证管理129
7.1碳排放报告的内容129
7.1.1碳排放源识别129
7.1.2碳排放量计算132
7.1.3碳排放趋势分析134
7.1.4碳排放报告格式135
7.2碳排放信息的存证136
7.2.1碳排放信息披露要求136
7.2.2碳排放报告存证要求138
7.3月度信息化存证管理139
7.3.1月度信息化存证的要求139
7.3.2月度信息化存证的组织141
7.3.3月度信息化存证的典型问题143
思考题144

8企业碳排放核算边界管理145
8.1如何确定核算边界145
8.1.1核算边界的概念145
8.1.2企业的法人核算边界和履约边界149
8.2发电设施核算边界150
8.2.1厂区平面图确认备案150
8.2.2工艺流程和用能设备151
8.2.3发电设施的地理边界及排放源的变动情况154
8.3企业发电机组信息154
8.3.1发电机组的分类154
8.3.2发电机组信息的填报158
8.3.3是否纳入配额分配方案机组的判定161
思考题162

9化石燃料消耗统计管理163
9.1化石燃料供应报告与台账记录163
9.1.1企业入厂燃料报告163
9.1.2企业燃料消耗量的计量与报告优先级167
9.1.3化石燃料的购销存台账168
9.2燃料掺烧报告170
9.2.1电厂掺烧技术170
9.2.2掺烧燃料的热量占比计算方法172
9.3燃料计量器具的检定和校准175
9.3.1燃料计量器具的检定175
9.3.2燃料计量器具的校准177
思考题179

10煤样的采制化存180
10.1煤样采集要求180
10.1.1煤样采集管理制度180
10.1.2人工采样的方法和要求182
10.1.3机械采样的方法和要求189
10.1.4煤样的包装与采样报告191
10.2煤样制备要求192
10.2.1煤样制备方法和流程192
10.2.2制样设备使用及维护196
10.2.3制样环境及分区要求197
10.2.4制样记录及标签要求197
10.3煤样化验要求198
10.3.1检测频次及化验记录198
10.3.2全水分分析及记录要求200
10.3.3自检企业的凭据管理205
10.3.4送检企业的凭据管理206
10.4煤样留存要求207
10.4.1存样间的环境要求207
10.4.2样品保存记录要求208
10.4.3留存煤样数量要求209
10.5检测报告要求209
10.5.1检测管理制度要求209
10.5.2检测机构资质要求210
10.5.3检测报告内容要求210
10.6案例介绍212
思考题212

参考文献213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周长波,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绿色低碳发展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清洁生产和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标准和技术等方面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国际合作项目和地方科研项目100余项,为国家推动清洁生产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地方和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方法路径。目前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20项、授权专利22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其他奖项10项,出版著作9部,编制国家规范标准10余项,多项政策建议被部委领导批示。现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监事会监事、可持续生产与消费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