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通史(图文导读版)精--吕思勉历史著作集/吕思勉著 张耕华导读

包邮中国通史(图文导读版)精--吕思勉历史著作集/吕思勉著 张耕华导读

1星价 ¥65.5 (7.6折)
2星价¥65.5 定价¥8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166873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80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101166873 ; 978-7-101-16687-3

本书特色

◎撰者旧学精深,兼收新学。吕思勉先生生于诗书传世之家,通晓经、史、子、集,尤其精通史部文献,读过数遍二十四史,撰写读史札记百余万言。同时又受梁启超“新史学”运动影响,积极研读当时传入的新学说、新理论,比如社会学、经济学、唯物史观等显学,又能以本土化术语加以使用,“新旧交融,似旧实新”(《吕思勉全集·总序》)。

◎导读辨析文本,表彰读本。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耕华先生做了全文审读,并撰写《导读》。张教授为国内研究吕思勉的专家,已出版多部研究论著,近十余年来花巨大心力整理出版吕先生的手稿文献。《导读》重点从作为教科书的文本特点出发,强调这本《中国通史》作为“读本”,优于习见“教本”“考本”的特色所在,指出历史学习中“读本”在揭示微妙变化、历史内情方面的价值,帮助读者“读出”“读懂”。

◎通史出版九十余年,合力再塑新经典。吕思勉先生这部通史读本出版已有九十余年,重印、再版难有准确计数。《中国通史》原名为《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分为上下两册,*早出版于1934年,先后印行近两百次,中间亦有修正。此次新版,文字上仔细审校,改正部分形近和出处讹误,生僻字词加注音义,长段落适当分段,再加上专家导读、新增配图,合力升级这部通史经典,以期被更多当代非专业读者认可,并作为通史启蒙读物。

◎适应阅读新风尚,上下求索选好图。根据视觉时代下的阅读新风尚,“无图不成书”,“无图不读书(通俗类)”,搜集并甄选与书中内容密切相关的图片近二百六十幅,不仅来源广,而且类型多,涉及绘画、书法、碑拓、壁画、石刻、瓦当、旧刻本、手稿、老照片、年画、版画、漫画,等等。版式舒朗大气,文字与众图交辉,可谓是读图时代的通史佳作。


内容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现代四大史家”。《中国通史(名家导读版)》是“吕思勉历史著作集”的一种,拟请吕思勉研究专家、华东师大著名教授张耕华进行导读,引导读者深入了解本书的特点、影响,以及吕思勉历史研究的价值等。当代名家学者导读前辈历史名著,相当于不仅给读者提供智慧宝藏,还给配送了一把打开宝藏的钥匙,对更好理解历史有很好的帮助。同时,本书将采用适合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新版式,打造一套高品质、高质量的历史文化大众读本。

前言

导 读
◎ 张耕华
严耕望先生曾在《治史三书》中说到过民国时期的史学四大家。他说:“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风格各异,而造诣均深。”严耕望:《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这“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是说四大家的共性;又说“风格各异”,当是说四大家在治史风格上又各有个性。四大家的治学,“各异”在哪里?严先生没有展开论说。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我想:有一个个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即吕先生长期从事文史的教学工作,在文史方面写过很多种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还发表过不少引导学生和职业青年学习历史的文章。换言之,吕先生特别重视文史教育,在文史教学和文史教科书的编撰方面有很大的贡献。这是他与其他三位先生的一个不同点。

目录

导读 张耕华


例言


**编 绪论


**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第二编 上古史


**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第三编 中古史


**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第二章 秦汉之际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第四编 近代史


**章 明清之际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第八章 鸦片战争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第五编 现代史


**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第二十章 全面抗战的前夕


第二十一章 抗战建国的经过(一)


第二十二章 抗战建国的经过(二)


第二十三章 抗战建国的经过(三)


第二十四章 抗战建国的经过(四)


第二十五章 战时外交与国际合作


第二十六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第二十七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第二十八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第六编 结论


**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曾任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1926年至1951年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1951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历史学一级教授。1957年病逝于上海,享年74岁。2018年,入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推出的首批“上海社科大师”。吕思勉先生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教学,为教学与研究互动之楷模。学术体系博大精深,贯通与专精兼具,在通史、断代史、社会史、民族史、文学史、文字学等领域皆有建树。教学之余,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先秦学术概论》《经子解题》《理学纲要》《宋代文学》《中国社会史》《中国民族史》《吕著史学与典籍》《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后被汇集为《吕思勉全集》。


张耕华,1952 年生,浙江鄞县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吕思勉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史学史、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长期参与、主持吕思勉先生学术著作的校订和出版,以及吕先生各种学术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出版《人类的祥瑞——吕思勉传》《史学大师——吕思勉》《历史哲学引论》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