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247344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9
  • 出版时间:2025-05-01
  • 条形码:9787122473448 ; 978-7-122-47344-8

内容简介

《碳普惠行动:全方位规划与实战指南》一书,旨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本书系统性地介绍了碳普惠机制的理论基础、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及未来规划,同时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展示了碳普惠在推动个人、小微企业及社区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 本书共分3 篇,第1篇理论篇,主要包括碳普惠基础知识、碳普惠政策支持、碳普惠标准制定、碳普惠发展问题与对策、碳普惠长远规划;第2篇实践篇,包括碳普惠操作模式、碳普惠实施路径、碳普惠应用场景;第3篇案例篇,包含5个经典案例。 本书适合政府决策者、企业管理人员、环保组织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广大公众阅读。政府可从中获取政策制定与优化的灵感,企业能学习如何融入碳普惠体系以提升竞争力,环保组织能发现新的动员策略,科研人员可深化相关领域研究,公众则能通过了解碳普惠的具体操作与应用场景,积极参与到减排行动中来。希望通过本书,各界读者能够携手并进,共同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前言

随着全球气候的极端变化,碳中和与碳减排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议题。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企业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与计划,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碳普惠项目应运而生,旨在引导人们采取更环保和低碳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碳普惠项目的提出,是人们对碳中和与碳减排的迫切需求。传统观点认为,碳减排应主要聚焦生产,如改善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等。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生活消费端产生的碳排放量同样不可小觑。因此,推动消费端的碳减排,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碳普惠机制是一种创新性的自愿减排机制,它巧妙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碳金融”的方式,构建一套公民碳减排“可记录、可衡量、有收益、被认同”的体系,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这种机制不仅能够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全民减排行动,还能够通过消费端带动生产端促进低碳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在碳普惠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例如,广东省率先开展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北京市依托出行服务平台推出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模式等。这些活动不仅为碳普惠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重要参考。 基于此,我们编写了《碳普惠行动:全方位规划与实战指南》一书。本书分为3篇,第1篇理论篇,主要包括碳普惠基础知识、碳普惠政策支持、碳普惠标准制定、碳普惠发展问题与对策、碳普惠长远规划;第2篇实践篇,包括碳普惠操作模式、碳普惠实施路径、碳普惠应用场景;第3篇案例篇,包含5个经典案例。 本书可供政府、企业、环保组织、科研人员以及公众等多层面读者参考学习。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碳普惠的运作机制和实践方法,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贡献力量。 本书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偏好异质性视角下碳普惠公众参与行为机理研究”(72404068)的研究成果之一。 编者

目录

第1篇 理论篇 第1章 碳普惠基础知识 002 1.1 碳普惠的定义与背景 002 1.1.1 起源与背景 002 1.1.2 提出与发展 002 1.2 碳普惠的核心逻辑 003 1.2.1 消费端碳排放管控 003 1.2.2 数字化技术应用 003 1.2.3 正向激励机制 004 1.3 碳普惠的价值 004 1.3.1 环境保护与碳减排价值 005 1.3.2 社会价值 005 1.3.3 经济价值 005 1.3.4 文化价值 006 1.4 碳普惠与“双碳”目标的关系 006 1.4.1 碳普惠体现“双碳”目标的绿色低碳发展要求 006 1.4.2 碳普惠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006 1.4.3 碳普惠促进“两山”理念的转化实施 007 1.4.4 碳普惠与“双碳”目标相互促进 007 相关链接 什么是“双碳”目标 007第2章 碳普惠政策支持 010 2.1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010 2.1.1 完善碳普惠机制顶层设计 010 2.1.2 推动碳普惠机制与绿色金融融合 010 2.1.3 加强碳普惠机制的市场化运作 011 2.1.4 推动碳普惠机制与数字化技术融合 011 2.1.5 加强碳普惠机制的宣传和教育 011 2.1.6 推动碳普惠机制跨区域发展 011 相关链接 国家层面发布的碳普惠政策文件一览表 011 2.2 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 012 2.2.1 制定碳普惠政策 013 2.2.2 搭建碳普惠平台 013 2.2.3 推广碳普惠应用 013 2.2.4 建立激励机制 013 2.2.5 加强宣传与推广 014 2.2.6 推动碳普惠与绿色金融融合 014 相关链接 地方层面发布的碳普惠政策文件一览表 014第3章 碳普惠标准制定 016 3.1 碳普惠团体标准 016 3.1.1 碳普惠团体标准的意义 016 3.1.2 碳普惠团体标准的主要内容 016 3.1.3 碳普惠团体标准的发布情况 017 3.2 碳普惠地方标准 020 3.2.1 碳普惠地方标准的意义 020 3.2.2 碳普惠地方标准的主要内容 020 3.2.3 碳普惠地方标准的实施 021第4章 碳普惠发展问题与对策 023 4.1 碳普惠发展存在的问题 023 4.1.1 缺乏统一完善的管理制度及标准 023 4.1.2 平台重复建设,碳积分重复计算 023 4.1.3 数据采集困难,非量化绿色行为数据难以分析 023 4.1.4 用户碳积分激励消纳场景单一,碳减排量无法进入交易市场 024 4.1.5 公众对碳普惠的认知度不高,参与度低 024 4.1.6 平台使用成本高、用户活跃程度低 024 4.2 应对的策略 024 4.2.1 制定碳普惠顶层政策 024 4.2.2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 024 4.2.3 加快开发碳普惠方法学和低碳场景 025 4.2.4 完善碳普惠激励机制,开发碳普惠减排交易市场 025 4.2.5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普惠建设 025 4.2.6 加强金融机构对碳普惠的支持 026 4.2.7 积极融合新技术,探索新模式 026第5章 碳普惠长远规划 027 5.1 政策推动与法制化建设 027 5.1.1 政策推动 027 5.1.2 法制化建设 028 5.2 技术创新与平台建设 028 5.2.1 技术创新 028 5.2.2 平台建设 029 5.3 市场拓展与交易机制创新 030 5.3.1 市场拓展 030 5.3.2 交易机制创新 030 5.4 社会参与与公众意识提升 031 5.4.1 社会参与 031 5.4.2 公众意识提升 032 5.5 长远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033 5.5.1 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033 5.5.2 与国际接轨 034第2篇 实践篇 第6章 碳普惠操作模式 038 6.1 碳普惠体系平台建设与管理 038 6.1.1 平台架构设计 038 6.1.2 数字技术应用 040 6.1.3 减排量核算与签发流程 044 6.2 方法学开发与备案 045 6.2.1 方法学开发原则与标准 045 相关链接 不同类别减排项目的核算方法 048 6.2.2 减排项目与场景评估机制 050 6.2.3 动态管理与评审流程 053 6.3 碳普惠减排量交易与消纳 057 6.3.1 减排量交易 057 6.3.2 减排量消纳 061第7章 碳普惠实施路径 064 7.1 个人减排场景开发与接入 064 7.1.1 个人低碳行为识别与量化 064 7.1.2 个人碳账户体系建立 065 7.1.3 减排场景申报与评估 066 7.2 企业与社区减排项目支持 067 7.2.1 企业节能改造与低碳管理 067 相关链接 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指南(试行)(节选) 069 7.2.2 社区低碳生活倡导与实践 071 相关链接 政府大力推动以旧家电换节能家电 073 7.2.3 项目减排量开发与交易 077 7.3 社会动员与公众参与 081 7.3.1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 081 7.3.2 多元化激励机制 087 相关链接 多元化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 096 7.3.3 社会监督与反馈机制 098第8章 碳普惠应用场景 105 8.1 低碳消费 105 8.1.1 绿色消费 105 8.1.2 购买绿色标签商品 108 8.1.3 二手交易 110 相关链接 碳普惠平台如何保证二手交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111 8.1.4 领取电子发票 112 8.2 低碳饮食 113 8.2.1 光盘行动 113 8.2.2 点小份菜 115 8.2.3 自带水杯 116 8.2.4 拒绝一次性餐具 117 8.3 低碳居住 119 8.3.1 垃圾分类 119 8.3.2 衣物回收 121 8.3.3 低碳用电 124 8.3.4 节能节约 127 相关链接 如何让公众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129 8.3.5 户用光伏 129 8.4 低碳出行 132 8.4.1 低碳出行的概念 132 8.4.2 碳普惠体系下的低碳出行 133 8.4.3 低碳出行的具体措施 133 8.5 低碳金融 136 8.5.1 绿色支付 136 8.5.2 绿色信贷 137 8.5.3 申请电子卡 138 8.5.4 电子账单 141 相关链接 电子账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43 8.5.5 在线缴费 144 8.6 低碳办公 144 8.6.1 绿色采购 144 8.6.2 绿色办公 146 8.6.3 减纸减塑 148 8.6.4 自助值机 149 8.6.5 低碳差旅 151 8.6.6 在线会议 152第3篇 案例篇 第9章 碳普惠应用案例 156 案例01 “全民碳路”领航绿色低碳新纪元——深圳通交通数字化平台赋能国家“双碳”实施战略 156 案例02 低碳星球初探——构建深圳碳普惠应用生态圈的多元融合路径 161 案例03 碳惠冰城:哈尔滨市绿色低碳发展新动力——哈尔滨产权交易所引领“碳”时代新风尚 164 案例04 武碳江湖APP与武汉碳普惠体系实践报告——探索与完善碳普惠机制,共创碳普惠发展前沿区 178 案例05 滴滴碳普惠实践案例——驱动行业绿色转型,共筑低碳出行未来 180参考文献 188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燕龙,深圳绿色交易所首席碳专家、深圳市委党校特聘专家,深圳星火绿色科技创新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自2005年起专注于气候变化应对领域的研究与服务。曾供职于深圳绿色交易所,并先后为浙江省能源集团、华电集团、深圳能源集团和鹰鹏化工有限公司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累计签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减排量超过3000万吨。当前,主要聚焦于深圳碳普惠政策的研究与碳中和工作的推进,并提供全面支持。马文婷,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博士,曾在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同时担任深圳市国际低碳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任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决策咨询专家。研究方向涵盖城市品牌、可持续城市转型、低碳城市、循环经济、无废城市、碳普惠、低碳政策分析等多个领域。杨向民,深圳市深圳通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曾担任深圳市飞嘀出行科技有限公司清算组成员之一。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参与了深圳通"数字人民币联名卡"的发布,深圳通"数字人民币联名卡"是全国首张准账户硬件钱包交通卡,可用于公共交通和商场消费,其推出不仅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创新,还有力推动了深圳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行业支付方式的多元化应用,为深圳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容莉,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碳中和技术研究院特聘教授,深圳市酒店业商会低碳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从事企业管理教学、培训与研究工作已二十余年,具有丰富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