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版·中国经典-孙子兵法

包邮少年版·中国经典-孙子兵法

1星价 ¥28.3 (7.3折)
2星价¥28.3 定价¥3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843917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558439179 ; 978-7-5584-3917-9

本书特色

编辑推荐
☆权威专家严选书目
保证丛书品质,让孩子读得安心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担任主编,从孩子成长角度严选书目
涵盖文、史、哲、国学多方面,让孩子全方位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滋养

☆大奖作家精心打磨原著
优质内容好读易懂,助力文化积累
儿童文学大奖作家徐尚衡教授执笔,语言简洁明快
流畅易懂好理解,让孩子走进经典,理解经典,爱上经典

☆名校博士倾力设计精品伴读
提炼阅读精华、提升丛书知识含量
长沙理工大学教师侯承相倾力加盟,定制专业、精到的延伸性内容
帮助孩子发散思维、拓宽知识面、提升语文阅读写作综合实力

☆字大行疏,绿色印刷
为孩子沉浸式绿色阅读保驾护航
16开大字号呵护视力,版式简约雅致,提高孩子阅读专注度
环保绿色印刷,优质正版图书让孩子健康阅读


内容简介

这是基于《孙子兵法》编写而成的青少年普及性读物。编者徐尚衡将《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每一篇的精华部分引出,并用现代汉语串讲,每段孙子语录下引用一两则战争故事,让读者以感性的内容加深对孙子理性论述的理解,每则故事的后面都有简明评点,以此说明要旨。全书语言通俗,体例明晰。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主编并作序,南京大学文学院侯承相博士担任导读,设计文化通识、诗词点拨、经典课堂、人物卡片、逸闻趣事等知识延伸栏目,精心编制阅读检测题,巩固阅读成效、发散阅读思维,引导学生做开放性的阅读探索。

前言

为少年儿童讲中国故事
莫砺锋

目录

始计
《始计》概述
原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例:白登之围
隋文帝灭陈
原文: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战例:孙子训练女兵
迁延之役
原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战例:长平之战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原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战例:张宾辅主据河北
晋军淝水败秦军

作战
《作战》概述
原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战例:桓温北伐遭惨败
檀道济唱筹量沙
原文: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谋,不能善其后矣。
战例:李广利大败而归
鲜卑大败汉军
原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战例:高阳酒徒立奇功
郝昭誓死守陈仓

谋攻
《谋攻》概述
原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战例:晋军灭吴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原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战例:拓跋焘兵败孤城
桓玄计除刘牢之
原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战例:王翦父子横扫五国
楚材晋用
原文: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战例:北周军兵败晋阳城下
北齐军战败平阳
原文: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者,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战例:小关之战
关羽败走麦城

军形
《军形》概述
原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战例:彝陵之战
五丈原魏蜀对峙
原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战例:匈奴刘氏建汉
刘聪登基
原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战例:鞌之战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原文: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战例:长安失守,西晋灭亡
李牧守边

兵势
《兵势》概述
原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战例:石勒智擒段末柸
荀灌娘突围救危城
原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战例:勇冠三军“冠军侯”
“卫国公”保家卫国
原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正,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战例:司马懿平辽
马谡失街亭

虚实
《虚实》概述
原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战例:官渡大战
张方击败长沙王
原文: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约矣。
战例:邓训破迷唐
黄巾起义
原文:故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战例:虞诩败西羌
夜半呐喊唬刘曜

军争
《军争》概述
原文: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战例:孙膑擒庞涓
武灵王胡服骑射
原文:故三军可以夺气,将军可以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战例:秦晋崤之战
周亚夫平叛
原文: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此用兵之法也。
战例:耿弇连下两城
魏梁钟离大战

九变
《九变》概述
原文: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战例:望梅止渴
韩信背水一战
原文: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战例:毛宝战场逞威
汉军强行攻大宛
原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以害,役诸侯以业,趋诸侯以利。
战例:慕容氏建燕
靳准引火烧身
原文: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战例:盱眙城下败魏军
刘曜醉酒亡身

行军
《行军》概述
原文: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战例:潍水之战
宋襄之仁
原文: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蒹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战例:沙苑西魏败东魏
洛口仓大捷
原文: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战例:侯景以退为进
周齐洛阳大战

地形
《地形》概述
原文: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战例:王全斌力克剑门
和尚原之战
原文: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战例:高平之战
李存勖的兴亡

九地
《九地》概述
原文: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战例:楚汉彭城之战
李陵兵败降匈奴
原文: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能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战例:杨谅首鼠两端
辅公祏叛唐
原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战例:皇甫遇勇战契丹军
周盘龙父子逞威
原文: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战例:孟知祥吞并东川
崔延伯击败莫折

火攻
《火攻》概述
原文: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战例:鄱阳湖之战
王琳反陈兵败
原文: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战例:颍川大战
魏军兵败豫州

用间
《用间》概述
原文: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战例:陈平施计除范增
皇太极施计除劲敌
原文: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战例:耶律德光入大梁
司马懿夺权

附录
《孙子兵法》原文
《孙子兵法》译文

《孙子兵法》阅读挑战赛
参考答案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当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时,*重要的对象应是观念文化。观念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核心的深层结构,是我们的祖先思考万事万物所形成的精神产品,是列祖列宗的意识形态、价值判断和思想结晶。中华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无数宝贵的观念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发扬。这些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历史正能量,能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我们必须让广大少年儿童及早开始接触它们。——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莫砺锋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先生主编的“少年版·中国经典”丛书,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下,向少年读者“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优秀范例。丛书选目精良,体例科学实用,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每个分册收入的篇目都是优中选优,萃中拔萃,基本代表了《诗经》《韩非子》《史记》《后汉书》《宋史》《三国演义》等古典原著的精华,为青少年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精彩绝伦的文史图卷,有助于他们丰富文史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更好地走近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激发起爱国情怀。——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苗怀明【战例1】
白登之围
西汉初年,匈奴的冒顿(mò dú)单于可不是等闲之辈,为了登上单于的宝座,他费了不少心机。
当初,他是头曼单于的宝贝儿子,被立为太子,后来头曼另外娶了阏氏(yān zhī,单于的皇后),又生了个儿子,冒顿渐渐变成了阏氏的眼中钉。头曼禁不住年轻美貌的阏氏的纠缠,想立小儿子为太子。废立太子是件大事,弄不好会引起群臣的反对,头曼左思右想,想出个“借刀杀人”之计。
头曼先把冒顿送到月氏(yuè zhī)国去做人质,不久又亲自领兵攻打月氏。月氏王恼怒万分,准备杀了冒顿来报仇。冒顿见战事爆发,自知性命难保,盗取了一匹骏马,凄凄惶惶连夜抄小路向东逃去。
头曼见冒顿居然能够逃回,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己的如意算盘化为泡影,以后要除去他更是不易;喜的是冒顿有智有勇,是个可以造就的人才。头曼毕竟割不断父子亲情,几经考虑,决定让冒顿做将军,率领一万人马为国效力。
冒顿总觉得事情蹊跷,暗地里四处打听,不久他便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因此对父亲、继母恨之入骨。为了报仇雪恨,他制造了一种响箭,用来指挥官兵。他下了一道严令:“我的响箭射到什么地方,大家必须一齐射向那里,谁违反了这项军令,立即斩首示众。”
有一天,冒顿张满弓,“呜——”,响箭飞向他的爱妾。顿时,官兵万箭齐发,他的爱妾浑身中箭,一命呜呼。少数士兵不敢把箭射出去,立即被拉出来斩首。过了几天,冒顿把响箭射向父亲的坐骑,官兵们一个也不敢怠慢,立即把箭射出去,那匹骏马如同刺猬一般,立即倒在血泊中。冒顿见兵已练成,便伺机杀死自己的父亲。
有一天,头曼让冒顿跟他一道去打猎,冒顿便带着一批官兵随行。到了草原深处,冒顿将响箭向父亲射去,官兵们立即射箭,头曼顿时中箭身亡。冒顿立即领兵返回,杀了继母和弟弟。有的将领企图反抗,被冒顿一并杀死。
东胡首领听说冒顿继位做了单于,派使者前来试探,说:“听说先王的坐骑是匹骏马,请大王将这匹骏马送给我们的首领。”冒顿把东胡使者的话告诉群臣,让大家一起来商量这件事,群臣无不愤愤不平,坚决不肯答应。冒顿思量了一番,说:“东胡是我们的邻国,不必为了一匹马伤了两国的和气。”他命人将骏马牵来,让东胡使者带回去。

【战例1】
白登之围
西汉初年,匈奴的冒顿(mò dú)单于可不是等闲之辈,为了登上单于的宝座,他费了不少心机。
当初,他是头曼单于的宝贝儿子,被立为太子,后来头曼另外娶了阏氏(yān zhī,单于的皇后),又生了个儿子,冒顿渐渐变成了阏氏的眼中钉。头曼禁不住年轻美貌的阏氏的纠缠,想立小儿子为太子。废立太子是件大事,弄不好会引起群臣的反对,头曼左思右想,想出个“借刀杀人”之计。
头曼先把冒顿送到月氏(yuè zhī)国去做人质,不久又亲自领兵攻打月氏。月氏王恼怒万分,准备杀了冒顿来报仇。冒顿见战事爆发,自知性命难保,盗取了一匹骏马,凄凄惶惶连夜抄小路向东逃去。
头曼见冒顿居然能够逃回,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己的如意算盘化为泡影,以后要除去他更是不易;喜的是冒顿有智有勇,是个可以造就的人才。头曼毕竟割不断父子亲情,几经考虑,决定让冒顿做将军,率领一万人马为国效力。
冒顿总觉得事情蹊跷,暗地里四处打听,不久他便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因此对父亲、继母恨之入骨。为了报仇雪恨,他制造了一种响箭,用来指挥官兵。他下了一道严令:“我的响箭射到什么地方,大家必须一齐射向那里,谁违反了这项军令,立即斩首示众。”
有一天,冒顿张满弓,“呜——”,响箭飞向他的爱妾。顿时,官兵万箭齐发,他的爱妾浑身中箭,一命呜呼。少数士兵不敢把箭射出去,立即被拉出来斩首。过了几天,冒顿把响箭射向父亲的坐骑,官兵们一个也不敢怠慢,立即把箭射出去,那匹骏马如同刺猬一般,立即倒在血泊中。冒顿见兵已练成,便伺机杀死自己的父亲。
有一天,头曼让冒顿跟他一道去打猎,冒顿便带着一批官兵随行。到了草原深处,冒顿将响箭向父亲射去,官兵们立即射箭,头曼顿时中箭身亡。冒顿立即领兵返回,杀了继母和弟弟。有的将领企图反抗,被冒顿一并杀死。
东胡首领听说冒顿继位做了单于,派使者前来试探,说:“听说先王的坐骑是匹骏马,请大王将这匹骏马送给我们的首领。”冒顿把东胡使者的话告诉群臣,让大家一起来商量这件事,群臣无不愤愤不平,坚决不肯答应。冒顿思量了一番,说:“东胡是我们的邻国,不必为了一匹马伤了两国的和气。”他命人将骏马牵来,让东胡使者带回去。
过了不久,东胡又派使者前来,说是他们的首领看中了冒顿的美貌阏氏,打算娶冒顿的阏氏为妻。群臣义愤填膺,都说答应了东胡的要求便是国耻。没料想冒顿却说:“既然是邻国,何必舍不得一个女子?”他竟然让东胡使者把自己的妻子带回去,嫁给东胡首领。东胡首领见冒顿如此畏惧自己,变得越来越骄横。东胡与匈奴之间有一片无人居住的荒凉地带,双方各据一边,各自设立了哨所防卫。
东胡使者再一次来到匈奴,向冒顿说道:“我们的首领想要这块荒地,请大王答应。”
冒顿又召来群臣一道商议,有的臣子暗暗想:大王连自己的老婆都可以给人家,这块荒地又算得了什么!于是他说:“这片荒地我们要了也没有什么用,答应东胡的要求也行。”没想到冒顿立即虎下脸来,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能拱手送给别人!”他高声唤来卫士,把主张将土地送给东胡的臣子拖出去斩首。冒顿立即起兵,向东胡发起突袭。东胡人没想到冒顿会突发虎狼之威,毫无防备,结果一下子被冒顿消灭了。
从此,冒顿名声大振。他东攻西伐,控制了我国东北、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他并不满足,又屡次南侵,不断骚扰汉朝的北部边境。公元前201年,他派出大军将马邑(今山西朔县)重重包围。韩王信一方面向汉高祖刘邦求救,一方面派使者向匈奴求和。
刘邦发出救兵以后,听说韩王信派人向匈奴求和,不免起了疑心,派人前去指责韩王信。韩王信见匈奴已将马邑重重包围,刘邦又不信任自己,思前想后,终于下定决心,打开城门向匈奴投降。冒顿得到马邑后,立即领兵南下,越过句注山,前锋直抵晋阳(今山西太原)。刘邦亲自领兵北上,攻打叛徒韩王信。两军在铜鞮(今山西沁县)相遇,展开一场决战。汉军勇不可挡,斩杀韩王信大将王喜。韩王信见败局已定,无法挽回,一溜烟往北逃窜,投靠了匈奴。

作者简介

莫砺锋,1949年4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79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程千帆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文学,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内地**位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古籍整理与出版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诗学、中国文学史、宋代理学与文学,代表著作有《莫砺锋讲唐诗课》《莫砺锋讲宋诗课》《漫话东坡》《江西诗派研究》《朱熹文学研究》《杜甫评传》《杜甫十讲》《莫砺锋诗话》《唐宋诗歌论集》等,主编教材《中国文学史·宋代卷》。

徐尚衡,1943年生,传统文化专家,古代汉语专业教授。主要作品有《成语学习词典》《中国成语》《中国典故》《中国诗词故事》《中国古代文体总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晋书(少年版)》《孙子兵法》《资治通鉴故事》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