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222236448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760
- 出版时间:2025-04-01
- 条形码:9787222236448 ; 978-7-222-23644-8
本书特色
★ 国际政治学者、冷战“同龄人”王缉思教授新著。作为研究国际政治40余年的学者,作者王缉思教授不仅专注于美国问题、亚太问题的学术研究,而且一直从事实际战略和政策研究,与多位冷战时期参与决策的中外知名人物有过交流与合作。同时,作为冷战的“同龄人”,作者的生活经历与冷战息息相关。国际政治研究的广阔视野与个人成长的经历,共同写就了这部兼具“年龄优势”和“人脉优势”的“冷战的故事”。
★ 纵向的时间线索与横向的专题分析,多角度观察冷战。在结构上,本书前两章采用传统时间线索,讲述冷战发生、发展并*终走向谢幕的主要过程。在刻画冷战的历史框架后,后四章以横向专题展开,将观察视角扩展到第三世界、世界思潮、文化、科技,以此展现冷战丰富的层次和内涵,分析影响冷战走向的不同因素,看到政治的复杂之处以及国际关系的兴味之所在。
★ 突出国际秩序与国际规则,重新审视冷战。不同于其他同主题著作,本书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是突出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的作用。在国际政治中,除了国家实力,重要的因素还有不同的规则和人心向背。不同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不仅是实力地位的变化,更是其所代表的思想观念、经济制度、行为方式的变化。
★ 材料来源的客观与国际研究的特有视角,从大国国内政治看国际关系。作为国际政治领域的资深学者,作者查阅了该领域大量研究资料,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国家的解密档案,充分吸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材料来源的客观性和分析的有理有据两方面力求做到严谨。同时,作者也充分吸纳了长期研究所得,从相关国家的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变化看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 理解看待冷战的观念和立场,从比较政治学视角看国家间关系。什么是“好国家”,什么是“坏国家”?判断“成功国家”的标准有哪些?决定国家敌友远近关系的因素有哪些?大国如何看待小国,小国又如何驱动大国?从观念的视角出发,重新认识我们所谓的“好国家”与“坏国家”。
★ 从常识出发,讲述冷战大背景下千百万普通人的故事。理论可以使纷繁复杂的现象简单化,但是理论本身的简约性和排他性也容易让人不屑于深入事实的复杂性。本书讲述的冷战不是从理论出发,而是从常识出发,透过那些大事件、大人物,*终关注的,是受到冷战大环境影响的千百万普通人的命运,他们的爱和恨,他们的当年,以及他们的未来。
★ 在 “后冷战时代”,从冷战的逻辑看今天的世界与我们的生活。我们仍然生活在冷战这个大时代所塑造的世界格局中,原有的“主义之争”正在被“身份政治”取代,“我们”和“你们”也变成了族群之别、肤色之分、文化之异,许多国家之争也早在冷战时期就埋下了种子,冷战的逻辑仍在延续。回顾冷战,看到其偶然和必然,进而展望一个祛除“新冷战”的时代。
内容简介
本书从全景式全球变迁角度重新审视冷战,通过讲述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剖析冷战的起源、发展和落幕,以及两大阵营各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如何影响了它们的相互关系与冷战的*终格局;跳出两大阵营的窠臼,将视角转向第三世界国家,观察它们的发展道路与内外政策如何影响了冷战的走势;探讨冷战时期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变迁如何成为搅动世界风云的基础性因素。*终,本书试图超越冷战本身,透视当今所谓“新冷战”,追溯在冷战时已埋下种子的今日冲突的根源。 作为冷战的“同龄人”,作者的个人经历与冷战息息相关。在理论之外,作者深入纷繁的史实,将冷战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去关注千百万普通人的过去与未来,从根植于恐惧与痛苦的历史记忆出发,展望一个祛除“新冷战”的时代。
前言
序言 冷战时代真的过去了吗?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宣告结束。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30多年。冷战结束后出生的一代,现在也已进入而立之年,这真是一段不短的时间。但从世界变迁、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看,30多年只是一瞬间,特别是像我这样生于冷战、长于冷战,又从事国际政治研究的人,更觉得一切都像在昨天。
冷战与今天仍息息相关
为什么要回顾冷战的历史?实际上,我们今天仍然生活在冷战这个大时代所塑造的世界格局中。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战略上的纵横捭阖、全球治理体系、国际金融系统、贸易规则、科技与教育、意识形态与文化潮流,小到我们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语言表达、文艺作品,都可以从冷战时代找到根源。
目录
序言 冷战时代真的过去了吗?
**章 冷战的缘起与过程
前夜:雅尔塔开启的战后国际秩序
帷幕拉开:美苏互为主要对手
正式开始: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冷战前传:双方的敌意与势力范围划分
阵营形成:凯南的“遏制”与日丹诺夫的“两大阵营”
核威慑:冷战之所以没有成为热战
军事对抗:柏林危机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东亚(1):新中国成立与“一边倒”政策
东亚(2):冷战背景下的热战
松动: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调整与美国的回应
危险的赌博:古巴导弹危机
“准冷战”:冷战格局下的中苏论战与冲突
战略平衡:美苏热线与缓和
新格局: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二章 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与分裂
美国的反共主义
美国的种族问题与冷战
美国的“反文化运动”
冷战刺激下的美国经济与技术创新
旧金山和约与日本的经济崛起
德国的重建
保住大国地位的英国与法国
欧洲一体化
赫鲁晓夫的改革
僵化的勃列日涅夫时期
苏联民族分裂的前兆
剧变前夜(1):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
剧变前夜(2):匈牙利、东德与保加利亚
剧变前夜(3):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与罗马尼亚
第三章 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革命与局部战争
亚非拉民族独立浪潮
万隆会议与不结盟运动
中东战争
石油危机
伊朗伊斯兰革命
印巴冲突
苏联与阿富汗战争
非洲的冷战与热战
“东亚四小龙”与东盟
美国对拉美的影响与干涉
古巴的革命输出与拉美的社会主义试验
柬埔寨内战与中越关系
第四章 冷战的尾声
国际结构的变化与全球化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
里根的改革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美国凭借优势发动“新冷战”
冷战落幕的先声:美苏“新缓和”
单极世界的雏形:从阿富汗撤军到海湾战争
中美苏大三角(1):美国与中国交替成为“顶角”
中美苏大三角(2):在苏联剧变下无疾而终
铁幕消失:“柏林墙”倒塌与德国统一
转折与高潮:东欧剧变
冷战的落幕(1):苏共倒台
冷战的落幕(2):苏联解体
冷战的终结:几家欢喜几家愁
冷战的代价: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
第五章 冷战与世界思潮、文化和科技
冷战与民族主义
冷战与社会主义
西方自由主义的潮起潮落
全球化与文化多元主义
“人心之争”:生活方式与文学艺术
罗马俱乐部报告与环境主义的兴起
冷战背景下的技术竞争与合作
“文化冷战”与对立的宣传
第六章 冷战的续章与反思
美国的“同盟体系”
“好国家”与“坏国家”
日益突出的身份政治
席卷全球的“民主化浪潮”
历史没有终结
命运多舛的乌克兰
走向“新冷战”?
附录 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书目
后记
节选
什么是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就是“故事”。不过,讲历史和讲故事还是有一点区别的。“历史”是学术殿堂里专业人士讨论的学术性问题,而“故事”是学术问题的普及化、大众化。缉思兄研究的是现实中的国际关系,在我看来,但凡国际关系研究的大家,必定具有历史研究的深厚底蕴,唯有如此,观察现实国际关系才会更透彻、更深邃,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流和对话。同时,关注现实的研究者只有深知当下问题的焦点在哪里、关键的问题是什么,讲起故事来才更有针对性、才能 “对症下药”。——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终身教授) 冷战是影响20世纪后半叶乃至当今世界的重大事态。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冷战”这个词在国际政治学界乃至大众中又流行起来,讲“冷战的故事”正当其时。中东战争
本节将以1948年到1982年发生的五次中东战争为线索,谈谈冷战对中东的影响。这五次战争主要发生在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边阿拉伯国家之间,但也有美苏等其他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参与。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建国”
“二战”结束以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简称“巴以冲突”)所代表的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冲突(简称“阿以冲突”),被认为是中东冲突的主要症结之所在,也是五次中东战争的核心问题。
巴勒斯坦既是一个地区的名称,也是阿拉伯民族中一个族群的名称。事实上,巴勒斯坦地区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两个民族的共同故土,孕育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和人类历史的灿烂文明。
“一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天的约旦王国),西部称巴勒斯坦,包括今天的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公元前1000 年左右,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公元70年,犹太人被罗马人赶出巴勒斯坦地区,开始了长达近2000年的所谓“大流散”。19 世纪末,犹太复国运动兴起,犹太人开始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地区。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施了骇人听闻的暴行,屠杀了超过600 万犹太人。战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
中东战争
本节将以1948年到1982年发生的五次中东战争为线索,谈谈冷战对中东的影响。这五次战争主要发生在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边阿拉伯国家之间,但也有美苏等其他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参与。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建国”
“二战”结束以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简称“巴以冲突”)所代表的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冲突(简称“阿以冲突”),被认为是中东冲突的主要症结之所在,也是五次中东战争的核心问题。
巴勒斯坦既是一个地区的名称,也是阿拉伯民族中一个族群的名称。事实上,巴勒斯坦地区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两个民族的共同故土,孕育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和人类历史的灿烂文明。
“一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天的约旦王国),西部称巴勒斯坦,包括今天的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公元前1000 年左右,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公元70年,犹太人被罗马人赶出巴勒斯坦地区,开始了长达近2000年的所谓“大流散”。19 世纪末,犹太复国运动兴起,犹太人开始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地区。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施了骇人听闻的暴行,屠杀了超过600 万犹太人。战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
坦领土上分别建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的国土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犹太国国土约占57%,犹太国国土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1948年5月,根据这项决议,以色列国正式成立。但是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所以巴勒斯坦国迟迟未能诞生。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犹太人在全球人口中的比例不到0.25%,却获得了全球22%以上的诺贝尔奖。共产主义思想创始人卡尔·马克思是犹太人,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毕加索等天才人物也出自犹太民族。在中东地区,以色列是唯一的发达国家,也是唯一的西方式民主国家。以色列的**任总理,是被称为“以色列国父”的政治家戴维·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他带领以色列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取得胜利。他通过向联邦德国索要赔款,充实了以色列的国库。同时他也从海外吸引大批犹太人加入以色列,获得了西方国家的重要支持。
17世纪起,阿拉伯世界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一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埃及、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等少数国家获得形式上的独立。“二战”后,其他阿拉伯国家相继取得独立。阿拉伯国家有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等不同的政治体制。阿拉伯人多数信仰伊斯兰教。阿拉伯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对较为单一,石油、天然气、旅游、农牧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一提起中东和阿拉伯地区,人们马上会想到石油。巴勒斯坦是落后的农业地区,只有少数加工业。巴勒斯坦问题的核心不是石油,不是经济,而是民族宗教和领土,以及包括大国争霸在内的地缘政治。
**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为立国而战
纵观历史,五次中东战争的目的、手段和结果都不相同,但都围绕着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领土争端。犹太人指责阿拉伯人是“抢夺犹太人祖先财富的强盗”,而阿拉伯人则批评犹太人是“鸠占鹊巢”。从阿拉伯人的视角来看,对抗以色列是捍卫国家主权和守护宗教信仰的正义之战。历史上迫害犹太人的不是穆斯林,但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后果要由巴勒斯坦人来承担,这太不公平了!然而,从以色列人的视角出发,巴勒斯坦是犹太人的故乡,是他们的“圣地”“应许之地”,因此保卫联合国给予的这片土地,是一场结束千百年流亡、重返故里的立国之战。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就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承认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国人在还不知道这个新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拟好的。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以色列犹太国”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字样画去,改为“以色列”。3天以后,苏联也宣布承认以色列,并很快设置了驻以色列大使馆。
在以色列宣布立国的第二天,由埃及、黎巴嫩、叙利亚、约旦、伊拉克五国组成的阿拉伯国家联盟军队大举进攻以色列,标志着**次中东战争的开始。阿拉伯国家联盟军队士气高昂,一路挺进,而刚刚组建的以色列武装部队措手不及,国家各职能机构也并没有
完全正常运行。在战争初期,阿拉伯方面取得大胜,埃及军队控制了巴勒斯坦西南部,约旦军队控制了中部,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控制了北部。
就在以色列即将亡国之际,美国积极在联合国开展活动,要求阿以双方暂时停火谈判。5月29日,双方通过了停火决议。以色列借此喘息之机,获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捐赠的新型武器,还有一些海外犹太人前往以色列参加“卫国战争”,参加过“二战”的一些美国老兵以志愿军的名义,协助以色列建立海军、空军,使其武装力量迅速提升。
长达四周的停火时间给了以色列军队反攻的机会。停火期满后,以军率先发起进攻,迅速扭转了局面。由于阿拉伯国家内部对于是否参战立场不一,军事准备不充分,在战场上各自为政,加上当地的巴勒斯坦人缺乏强有力的领导组织,阿拉伯联军很快就丧失了斗志。埃及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于1949年2月24日在希腊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联军原本就是以埃及为主力,埃及一认输,其他参战的阿拉伯国家也随之签订停战协议,被赶出了巴勒斯坦。这样,**次中东战争以以色列大获全胜而告结束。但是,美国因为公开支持以色列,从此和阿拉伯世界结下了怨恨。
作者简介
王缉思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北京大学博雅荣休讲席教授,中华美国学会荣誉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外交、中国外交、亚太安全,著有《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大国战略》《大国关系》等。
-
中国近代史
¥15.5¥39.8 -
书架上的近代中国:一个人的阅读史
¥15.7¥49.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5.7¥49.0 -
人类酷刑简史
¥21.1¥5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2.5¥38.0 -
安史之乱
¥24.1¥68.0 -
正说明朝十六帝
¥17.9¥49.8 -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9.0¥25.0 -
1688年的全球史
¥28.3¥78.0 -
生命之种:从亚里士多德到达.芬奇.从鲨鱼牙齿到青蛙短裤.宝宝到底从哪里来
¥16.6¥52.0 -
中国历史常识
¥16.9¥49.8 -
发明里的中国(平装)
¥10.3¥25.0 -
无泪而泣 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的特别工作队
¥24.1¥68.0 -
宋朝文人的朋友圈
¥21.1¥59.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2.7¥39.0 -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
¥28.4¥49.8 -
大家小书-笔祸史谈丛
¥7.3¥18.0 -
历史的沸点-两晋十六国的二十张面孔-第二卷
¥16.8¥48.0 -
清朝穿越指南
¥15.4¥45.0 -
万历十五年
¥1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