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
斯人独憔悴 <BR>     李白被远谪他乡之后,杜甫写了一首诗献给这位满腹才华却献身无门,反遭鼠辈排挤的诗人,其中有一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不知令后世多少不为人世所容的贤哲才士,为之感慨涕泪。在现今喧嚣的浮世尘寰,我将这句诗献给一位在寂寞里过早地逝去的天才作家——杨墨。 <BR>     一 <BR>     记得去年,读了朋友特意推荐的一期《南方周末》,上面有《先知杨墨》一文,我才知道世上有一个叫杨墨的青年,读到了他的别具风采的文字,并且知道他刚刚死去了。 <BR>     后来几经辗转,方才买到他的唯一的作品集《人性的尝试》。印量少得可怜,仅有一千册,与现今那些风光无限的80后作家如韩寒、郭敬明等辈的书动辄发行上百万册相比,简直如九牛一毛,微不足道,更显得斯人寂寞了。然而作者的才华,会穿越流逝的岁月,辉耀后世的,而不是像那些追名逐利的浮薄之人,在文坛上各领风*一两年,很快地灰飞烟灭。 <BR>     一个真正的天才,其思维必将超越所处时代的局限,超越俗世之人的鼠目与寸光,看得更长远,因而必然得不到理解,被视为怪物与另类就理所当然了。杨墨就是这样的一个孤独的人。他的文章中所蕴含的美学观念与思想逻辑,与中国一贯的文学传统风格迥异。他的文风介于卡夫卡与尼采之间,上承但丁对人生与命运的终极思索,下继卡夫卡的荒诞诡谲,又融注进东方佛教的真谛与奥义,愈益显得异彩无限。就像卡夫卡、乔伊斯当年标新立异,开启了现代主义的文学殿堂一样,杨墨的作品所展示的内容,也是文学基因的一次突变。可惜天不假年,否则他将会为一地鸡毛、乏善可陈的中国当代文坛,而别开一片更加奇异广阔的局面。 <BR>     汪曾祺曾经评价小说家废名,说世人接受他还需要二十年。套用这句话,世人要接受杨墨,恐怕少说也需要二十年。 <BR>     二 <BR>     “黄昏,落入了一个消失的时刻。天空中,有一颗黑色的东西,它拖着尚存的,那一息狂暴的吼叫,在这个时刻,在本来的地方,以一种老调的姿态,正在坠落。它坠入了自己,所创造出的那个奇点,湮没在早已安排好的光辉里。还未落地,就已沦落为尘埃。然而那稀薄的气息,始终不能挽留住它。任由那点尘埃,无知地在风中散落。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在黄昏的余晖中,闪着金光……直到黄昏,也快迷失了方向…… <BR>     我想,那个消失的黑色,傲慢的尘埃,和那个黄昏。究竟是什么借口,使我看见了它? <BR>     许多的事,是不应在白昼之前说的……” <BR>     这段不足二百字的短文,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寓意。进入市场化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物质与技术飞速发展与上升的同时,另一些属于精神层面的,同样珍贵,与人类的存在同样息息相关的东西,也以同样的速度在沉落与流逝。正如流星的坠地:暗蓝的天宇沉默无言,只见一颗流星拖着长长的美丽的光尾,飞速地往下坠落,在暮色的长空中划过,随着接近地面,它散发的光芒渐渐微小,而至于无,宛若已沦落为尘埃,在村庄与城市的上空散落,像是向人世的尘寰散落太空的叹息……忧伤的叹息,伴着暮色的苍凉。 <BR>     除此而外,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是以流星自喻的。多么辉煌凄美的一个场面!身为天外之客,在茫茫天宇间追逐着自我的梦想,宛若流星赶月。然而这一切遥遥无期,极限无法逾越,最后筋疲力尽,中途而落,坠入人间的黄昏。虽然还未落地就已沦落为尘埃,却可以在霎那间,“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在黄昏的余晖中,闪着金光”。 <BR>     这上演的分明是一幕童话。 <BR>     现代社会有的是凄凉的结局,唯独缺少凄美的童话。没有童话的人生,是荒凉与寒冷的。 <BR>     虽然杨墨是孤独的,“就像天上的一朵云,被风吹散了思念,而悄悄把自己悬于天边。”但是他对人生与世界的态度,并不是神经质似的一味的悲观消极,也不像那些预言家一样在恐惧地杞人忧天般地等待着世界末日的来临。因为洞彻了天机,所以就显得十分达观,他说过这样的话: <BR>     “拯救世界的人,谁来拯救他?释迦牟尼不愿被人崇拜,自己却成了神。而天天都有颤抖的灵魂在呐喊,这个世界却从来就不曾毁灭。然而也照样还有诗人会没完没了地说着,永不完结的救世主的梦话。” <BR>     他看穿了生与死的轮回,“不过是一条永恒的旧路罢了”,却对人生人世依然充满眷恋,并不亟亟于死亡的解脱,“这一去,不知何生何世,才能和这个世界相逢,再和每一个人相聚。”尽管他深感这个世界是寒冷的,曾经一度的心灰意冷,以内心的寒冷对抗世界的寒冷,可是,后来慢慢地当他看着大路上的,“边走边老去的人群”,当他“听到人们的内心,来自四面八方荒凉的心跳声”的时候,意识到坚强并不是冷漠,要“摊开尸布般的岁月”,对这个世界应该倾注更多的爱。他准备写出像《神曲》一样的作品,来安慰世人寂寞荒凉的心灵。 <BR>    
触摸这颗年轻的心灵(二)
书中,杨墨继母蒲元华写下的诗作《怀念杨墨》和她为杨墨写的小传《杨墨的故事》,让我多少次读得泪眼迷离;看着书封上杨墨那沉静的脸和似乎看透人生的眼神,我在想,杨墨,你写下的文字,常常让我们思索良久仍难以读透,但在我们眼中,你首先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大男孩! <BR>     <BR>    眼前又出现杨墨那羞涩的模样。红着脸,不好意思与人对望,说话轻言细语,恐惧社交。杨墨与我儿子年龄相仿,他们同在一所小学、一所初中读书,也常在一起玩,至今我脑中仍清晰地印着两个小男孩背着大书包奔跑于放学路上的画面。杨墨父母与我们更是老朋友,我们是看着杨墨长大的。杨墨天资聪慧,但又怕羞、胆小、敏感,我们知道那是与他小小年纪即受到伤害、后来又一次次受到伤害有关。在他出生才8个月时,他的生母与他父亲离异并离开了他,他没有享受过亲娘的母爱。蒲元华这样写道:“妈妈温暖的胸膛是幼儿的避风港、安全岛,3岁前的幼儿常常是妈妈抱着搂着亲着,窃窃私语着建立着心灵通道,我可怜的儿子却没有这样的人生经历!”杨墨4岁半时有了新妈妈蒲元华。仿佛前世有约,新妈妈与他心灵相通,亲如一脉血缘的母子,蒲元华甚至为了他而不生育,将杨墨视为己出。慈父的爱,继母的爱使他能幸福成长,但并不能弥合他幼小时留下的心灵创伤,更严重的是不能保证他在家庭之外不受伤害。杨墨为人善良,从不会伤害别人,但也不能保证他就不会遭人伤害。杨墨天赋极高,有着惊人的深邃思想、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但由于他不符合某些老师的学习标准,他受过老师的讥讽、同学的孤立和欺负,这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下滑,不能考入普通高中,只能上职高。而在职高,他又一次次受同学的欺负。面对暴力,他无能为力,只能躲避。心灵的一次次创伤,让他以后一走过学校门口,一见到学生就大惊失色,害怕得发抖,足见在他内心深处,创伤是怎样的深! <BR>     <BR>    有多少次我在想,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能对特殊的孩子给予一点理解、包容与保护?那些会欺负人的孩子也许学习成绩骄人,但心中缺少同情与爱,他的为人是否合格,他的心灵是否健全? <BR>     <BR>    也许是心灵受伤太多,杨墨更将自己封闭于独立的精神世界中。读过《人性的尝试》、《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的人,都惊异于杨墨思维的独特和文字表达的沉重深刻。他从18岁起显现写作才能,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刘文孝读他的文章后点评:“杨墨的创作没有过程,一开始写作就达到了他的高度。”他“摆动在人生的两极:一边是孩子般的纯真,一边是莫测高深的智慧,两者非常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更有人读了杨墨的作品后,惊叹他为天才。“他对生活和生命底蕴的认识与感悟,以及对爱情和生命真谛的追寻、领会与信仰,给人们留下了强烈的震撼。”随手翻开杨墨写下的文字,到处闪射着思想的火花和灵性的光芒:“孤独是难的,因为在人群中,沉默是难的。”“别为逝去的朝阳哭泣,而错过今晚的星空。”“人的心事像一颗尘埃,落在过去,飘向未来,掉进眼里就流出泪来。”“精神世界是一个纯净的世界,别人永不能打扰的世界。它是草原、是海洋、是森林、是沙漠。”“一支小烛/一秒内可以映红黑夜/而巨大永恒的夜幕/却没有染黑烛光的一刻。” <BR>     <BR>    他在自己的小天地中研读哲学、宗教和文学书籍,他纵横捭阖,神游于精神世界的太空。他仿佛一个先知先觉者。当有人说他写下的文字像尼采时,他还不知尼采是谁;他读但丁的《神曲》,读得泪流满面,似乎早就心灵相通。他的许多文字,带血带泪,让人读得喘不过气来。蒲元华这样写道:“杨墨的作品也是血书。他本可以丰衣足食,无忧无虑,但却是那样痛苦,那样沉重和深刻,以宇宙为使命,确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感。他的作品,是血、是泪、是灵魂、是呐喊!” <BR>     <BR>    杨墨小小年纪即显现出绘画天才,在他离世前的日子,他买来油画颜料开始画油画,又是出手不凡。从未画过油画的他,临摹的凡高自画像等作品竟然惟妙惟肖!凡高那忧郁的眼神被他传神地画出。“如果,我的生命中只剩下一天,我愿这一天,是彩色的。”真如杨墨所言,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满目皆是彩色的画作。 <BR>     <BR>    “为何背对阳光,难道说,你是从阳光里走来?为何背对阳光,难道是你留下了灿烂?”面对单纯而又深不可测的杨墨,此时,我只能用他写下的这段文字来描述我的复杂心境。 <BR>    
触摸这颗年轻的心灵(一)
触摸这颗年轻的心灵 <BR>     <BR>    ——杨墨和他写下的文字 <BR>     <BR>    程肇琳 <BR>     <BR>    2004年12月8日,昆明,冬日的寂静黎明。杨墨,一位22岁的纯洁男孩,以他自己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真的飞翔了。 <BR>     <BR>    杨墨的离去,让所有爱他的人震惊和悲痛,他那内心交织着理想与痛苦的短暂人生引人关注。朋友们在报刊上撰文纪念他,《南方周末》、《晶报》等报纸对杨墨之事作了新闻报道,网络上的讨论更是如潮涌来。有人认为他是“无法适应应试教育、无法找到适合的工作最后患忧郁症而死”。2005年,杨墨的父母将他留下的30万字的散文、诗作、随想录等编辑成《人性的尝试》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自费出版的书籍到了书店后没有多久就告脱销。之后的日子里,认识和不认识的读者会打电话给杨墨父母,表达他们对杨墨的理解和思念,有的读者远在千里之外。 <BR>     <BR>    今年3月,杨墨的继母蒲元华又送来了由她和杨墨父亲、书法家杨修品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封面上,“杨墨”两字为杨修品所写,杨墨生前拍下的最后一张照片大大地印于书封。蒲元华告诉我,这本本版书印数5千册,才一面世,就很受欢迎。 <BR>     <BR>     <BR>     <BR>     <BR>    
怀念杨墨蒲元华《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序诗
怀念杨墨蒲元华《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序诗 <BR>     怀念杨墨 <BR>    蒲元华 <BR>     <BR>    有人说 <BR>    你是东方的凡•高、尼采 <BR>    有人说 <BR>    你是兰波那样的少年天才 <BR>    也许 <BR>    你本该是爱因斯坦 <BR>    那样的宇宙先知 <BR>    却写就中国式《神曲》 <BR>    如但丁再现于当代 <BR>    不 <BR>    妈妈知道 <BR>    儿子 <BR>    你就是你 <BR>    妈妈心中 <BR>    永远的乖乖 <BR>     <BR>    当白云飘浮在 <BR>    蔚蓝的天空 <BR>    当微风吹拂着云彩 <BR>    洒下沙沙细雨 <BR>    当雨水在青青小草 <BR>    凝成晶莹的露珠 <BR>    妈妈知道 <BR>    儿子 <BR>    那就是你 <BR>     <BR>    当蓝色的大海 <BR>    掀起雪白的浪花 <BR>    当波浪在阳光下 <BR>    闪烁虹霓 <BR>    当彩虹在天边模糊 <BR>    化为蜃楼海市 <BR>    妈妈知道 <BR>    儿子 <BR>    那就是你 <BR>     <BR>    当小鸟在树林中飞翔 <BR>    当猫咪在草地上嬉戏 <BR>    当星星在晨光中隐退 <BR>    妈妈知道 <BR>    那是生命在宇宙中轮回 <BR>    那是灵魂在自然中传递 <BR>     <BR>    纵有千般变化 <BR>    纵有万种转移 <BR>    妈妈知道 <BR>    儿子 <BR>    那就是你 <BR>    就是你 <BR>     <BR>    乖乖呵 <BR>    乖乖…… <BR>    那是妈妈 <BR>    永恒的呼唤 <BR>     <BR>    ——妈妈题杨墨文集 <BR>     2006年清明节 <BR>     <BR>     <BR>     <BR>    
文汇报评论杨墨(二)
<BR>     隔壁的少年 作者:洪佳惠 来源:文汇报 <BR>     <BR>     杨墨不一般,很不一般。他有着少年人的相貌,有着少年人的喜好,也有着少年人的情窦初开。但是,他的思想却非少年人可以企及。竟然还存在着如此超越冷静的思考,竟然还有人愿意为了真正值得痛苦的问题去痛苦,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思考竟然出自一个二十出头的少年,看来,精神思索的脉络不会中断在我们这个时代,而将延续下去。 <BR>     <BR>     《人性的尝试》由杨墨父亲所辑,收录了他生前所作的随笔片断、诗歌和书信。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杨墨似乎从来就把自己同这个世界分离开来,在他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表达了对这里的陌生,印在书本末页的第一句话“一次侥幸的机会,我猎取了生命,一次偶然的邂逅,要我去人界看一看”,对杨墨来说,我们这儿是人界,他那里不管是什么,天使界也好,外星人也好,都是与我们这里不同的,“谁想真正地了解人类,除非他从未有过堕入人的局面”,我不知道这是杨墨观察人世后得出的结论,还是他去观察人世的前提,但实际上他的确把这个人间的世界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书中有一首名为《节日》的诗让我激动不已:“死神/已/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而有/一群人,已/爬出土地/正在,为这一个节日/默默地/祝福”,且不论他的诗歌有多少通常所言的诗情画意(这种说法也是肤浅的),但这种对人性的失望,几乎已经可以和黑塞在《荒原狼》中描写的那深沉的一瞥相媲美。 <BR>     <BR>     这样的少年,周围的事实不断在伤害他那颗敏感的心,如果没有信仰,他的意义到何处去找寻?这样,生活能剩给他的只能是那绵绵无尽的格格不入。这绝非肤浅的清高和故作姿态,“总是抱着一种想被人理解的期待,去和人相处,结果却总是被人误会,被人误会成了习惯,渐渐地不爱讲话,讲得越多,越被人误会;渐渐习惯被人误会之后,也渐渐学会厌恶人群”,这段话所透露出来的交往的困难,也几乎可以算是我们这个时代交往困境的映射。 <BR>     <BR>     但我们不能说杨墨是冷漠的,他对爱表现出来的炽热、深沉和专注,能让生活在这个浮躁庸俗的世界中的每个人汗颜。在他的书信中,始终如一地表达了对一个女孩子的深切感情,但也是他过分的清醒,阻碍了一个少年热情的爆发,而将她深埋于内心,这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但丁和贝雅特里奇的影子,一种崇高的精神的恋爱,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爱。 <BR>     <BR>     我最喜欢这段文字:“强者的眼泪,弱者的勇敢,骗子的真言,善人的谎话,荡妇的忠贞,贞女的放荡,乐观者的绝望,悲哀者偶尔的欢笑,无数憧憬里的一次次失落,深深绝望里的一次微笑,这也许是生命里人性中最令人感动的时刻”,杨墨敏感于这些具反讽意味的词汇,将他们精巧地编织在一起,竟展示出了人间最动人的真相,这不能不给人的心灵带来震颤! <BR>     <BR>     “寂寞、孤独,是我生命中体味最多的感触。但只有生命中最真挚的爱,才使我思考得最多”,杨墨是有爱的,他在这个世界中找不到位置,不过,谁都不能怀疑他的爱的真诚和纯粹! <BR>     <BR>     但是杨墨还是走了,为什么呢? <BR>     <BR>     书上说杨墨是得了抑郁症而终的,但我觉得这样的科学名词于他是不合适的,这也不是一种能治疗的病症,我更愿意相信他父亲的话:他本就不属于这里。 <BR>     <BR>     作家史铁生写过一个“隔壁的世界”,这个空间被一堵特殊的墙与我们分隔开来,从那里可以听到这里,从这里却听不到那里,我猜想杨墨原本就生活在那个世界,一个人寂寞孤独,现在,他回去了,回到他来的地方,很多早夭的天才也在那里,那也许是另一个隔壁,——杨墨就在我们的隔壁。这,很好。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文汇报评论杨墨(一)
隔壁的少年 作者:洪佳惠 来源:文汇报 <BR>     <BR>    日期:2005-11-08 <BR>     <BR>     <BR>     <BR>     <BR>     <BR>     <BR>     “超级女声”无疑是前段时间最热门的话题,而我初识杨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对超女扎堆儿的报道中,南方某报却以整版的篇幅推介了一位和超女同龄的少年——杨墨。 <BR>     <BR>     杨墨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惊人的灵性和感悟力,却也因此被排除在了正规的生活之外,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他对爱情的追寻也不顺利;但是,在他的内心却蕴涵着深邃的思考。也正是在外界和内心的双重挤压下,杨墨感到极度的孤独和压抑,因此患上了抑郁症,仅仅22个春秋,他就告别了这个带给他无尽痛苦的世界。 <BR>     <BR>     后来找到他的遗作《人性的尝试》来看,看完合上书页竟说不出话来,这是一部很难言说的书——文字优美么?或许是无谓词藻的堆砌,或许是从空谷传来的天籁之音;情节吸引人么?或许是毫无意义的梦中呓语,或许是一幕幕人间真相的展出;叙事高明么?或许是空洞无物的天书,或许是空间无限的宝藏。一组组的词在这样的文字面前无能为力,但我分明感到它与我内心最深处的一点发生了碰撞…… <BR>    
杨墨传记作品精选
杨墨传记作品精选《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面向全国发行。此书是《人性的尝试》的补充和阐释,有少年思想者杨墨一生的传记故事,100多幅图片,形象地介绍了杨墨一生和画作,图片中有杨墨的同学和朋友的照片,新增《反对无效》等哲理新诗。
读《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 <BR>     终于看到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从父母自费出版到国家出版社出版,,它传达了一个信息——官方民间都在关注着这位早觞的少年。 <BR>     在浮躁的年轻一代中,还有人在认真地思索,在以万变应万变的生存竞争中,竟然还有一位少年“顽固”地以不变应万变,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他不适、不愿适、不屑于适。他不屑于跨入这个人欲横流的世界,它始终保持着孩子般的洁净。他不懂得伪善、不懂得随俗、不懂得保护自己,用一颗稚嫩的心去面对包藏暗箭的社会,除了受伤它还能得到什么?他的敏感与才气共存,他的不入世早就了他文章里超凡的洁净。他用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推理,把尼采式的短句演绎得更透彻精彩。 <BR>     当我们的灵魂“顺其自然”的坠落时,他为我们惊呼“身体污秽了,可以去沐浴,灵魂污秽了,到哪里去沐浴?”当我们的心智“理所当然”的平庸时,他为我们担忧“在黑暗中呆得太久,难免会忘记光明”,是的,我们已习惯在黑暗中沉睡,忘记了在光明中思维。 <BR>     “谁家的屋角,挂住了一片天边的云彩”信手拈来,洒脱飘逸,隐隐中读见了徐志摩,“-在甜蜜的地平线上,又看见久违的曙光-”(《流浪》)你看见离家流浪的孩子渴望温情的眼中闪烁着泪光。爱他作品的人是因为在这里找见了曾经的自己,也曾如他那样晶莹剔透,而此时“入世”太深的自己,再也找不回那一份无价的纯、无价的真。 <BR>     文字是生命的载体,今天它又承载着杨墨向我们走来。沉浸在他的文字里,我又触摸到他冰雪般洁净的心灵,你把文字作为入世的纪念留给世人,自己却又收拾起行囊前去流浪,这一次你走得太远,不知是你还是我们迷失了彼此找寻的方向。但我知道有一个地方可以找见你,那便是你遗世的孩子-《人性的尝试》 <BR>     <BR>     <BR>     <BR>     作者: 云海无意 2006-2-15 16:20 回复此发言 <BR>    
杨墨作品是文学基因突变(二)
三 <BR>     杨墨曾说他擅长的是创造,然而可惜的是,这位原本可以创造出巧夺天工的作品的匠人,过早地逝去了,留下一片刚刚堆垒出来的台基,与收集到的还没有派上用场的零砖片瓦。像杨墨这样怀着天才禀赋、洞彻生命真谛的人,在现代这片“只生野草,不长乔木”(鲁迅语)浮薄苍白的精神荒原上,本应该是一个驻足的居民,一个拓荒人,一位建设者,却可悲地成了一个匆匆的过客。 <BR>     对此,他看得很清楚—— <BR>     “我从这个街市里走过,请不要怪我,这路途依然是那么的遥远。正如那年冬日里,为北雁南飞的气象,排开的天空。然而,这里有的是道路,却迟迟不见天空,但也是隐约能见,街市的红光掩饰的昏暮。行道边砖墙之上的铁皮灯下,虫儿依然在盈盈飞舞。可这里呢?除却了夜雨之后,石缝间挤出的几丝野草,留不下任何的足印。再行一步,真的还要,再行一步。倘若前面还徒留着一个坡道,可也尚且不是洗刷暮色的溪流。暮色?哪里来的暮色?只有惶惶于头顶苍颜的街灯,取代昔年巡夜的红烛。我从这个街市里走过,请不要怪我,这路途依然是那么的遥远。且待一次夜风的吹拂,让我飘零在这,清晨的深处。” <BR>     是天才不适应这个时代?还是时代不适应天才,而致使他们决绝地走开? <BR>    
杨墨作品是文学基因突变(一)
斯人独憔悴 <BR>    李白被远谪他乡之后,杜甫写了一首诗献给这位满腹才华却献身无门,反遭鼠辈排挤的诗人,其中有一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不知令后世多少不为人世所容的贤哲才士,为之感慨涕泪。在现今喧嚣的浮世尘寰,我将这句诗献给一位在寂寞里过早地逝去的天才作家——杨墨。 <BR>    一 <BR>     记得去年,读了朋友特意推荐的一期《南方周末》,上面有《先知杨墨》一文,我才知道世上有一个叫杨墨的青年,读到了他的别具风采的文字,并且知道他刚刚死去了。 <BR>     后来几经辗转,方才买到他的唯一的作品集《人性的尝试》。印量少得可怜,仅有一千册,与现今那些风光无限的80后作家如韩寒、郭敬明等辈的书动辄发行上百万册相比,简直如九牛一毛,微不足道,更显得斯人寂寞了。然而作者的才华,会穿越流逝的岁月,辉耀后世的,而不是像那些追名逐利的浮薄之人,在文坛上各领风*一两年,很快地灰飞烟灭。 <BR>     一个真正的天才,其思维必将超越所处时代的局限,超越俗世之人的鼠目与寸光,看得更长远,因而必然得不到理解,被视为怪物与另类就理所当然了。杨墨就是这样的一个孤独的人。他的文章中所蕴含的美学观念与思想逻辑,与中国一贯的文学传统风格迥异。他的文风介于卡夫卡与尼采之间,上承但丁对人生与命运的终极思索,下继卡夫卡的荒诞诡谲,又融注进东方佛教的真谛与奥义,愈益显得异彩无限。就像卡夫卡、乔伊斯当年标新立异,开启了现代主义的文学殿堂一样,杨墨的作品所展示的内容,也是文学基因的一次突变。可惜天不假年,否则他将会为一地鸡毛、乏善可陈的中国当代文坛,而别开一片更加奇异广阔的局面。 <BR>     汪曾祺曾经评价小说家废名,说世人接受他还需要二十年。套用这句话,世人要接受杨墨,恐怕少说也需要二十年。 <BR>    二 <BR>     “黄昏,落入了一个消失的时刻。天空中,有一颗黑色的东西,它拖着尚存的,那一息狂暴的吼叫,在这个时刻,在本来的地方,以一种老调的姿态,正在坠落。它坠入了自己,所创造出的那个奇点,湮没在早已安排好的光辉里。还未落地,就已沦落为尘埃。然而那稀薄的气息,始终不能挽留住它。任由那点尘埃,无知地在风中散落。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在黄昏的余晖中,闪着金光……直到黄昏,也快迷失了方向…… <BR>     我想,那个消失的黑色,傲慢的尘埃,和那个黄昏。究竟是什么借口,使我看见了它? <BR>     许多的事,是不应在白昼之前说的……” <BR>     这段不足二百字的短文,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寓意。进入市场化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物质与技术飞速发展与上升的同时,另一些属于精神层面的,同样珍贵,与人类的存在同样息息相关的东西,也以同样的速度在沉落与流逝。正如流星的坠地:暗蓝的天宇沉默无言,只见一颗流星拖着长长的美丽的光尾,飞速地往下坠落,在暮色的长空中划过,随着接近地面,它散发的光芒渐渐微小,而至于无,宛若已沦落为尘埃,在村庄与城市的上空散落,像是向人世的尘寰散落太空的叹息……忧伤的叹息,伴着暮色的苍凉。 <BR>     除此而外,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是以流星自喻的。多么辉煌凄美的一个场面!身为天外之客,在茫茫天宇间追逐着自我的梦想,宛若流星赶月。然而这一切遥遥无期,极限无法逾越,最后筋疲力尽,中途而落,坠入人间的黄昏。虽然还未落地就已沦落为尘埃,却可以在霎那间,“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在黄昏的余晖中,闪着金光”。 <BR>     这上演的分明是一幕童话。 <BR>     现代社会有的是凄凉的结局,唯独缺少凄美的童话。没有童话的人生,是荒凉与寒冷的。 <BR>     虽然杨墨是孤独的,“就像天上的一朵云,被风吹散了思念,而悄悄把自己悬于天边。”但是他对人生与世界的态度,并不是神经质似的一味的悲观消极,也不像那些预言家一样在恐惧地杞人忧天般地等待着世界末日的来临。因为洞彻了天机,所以就显得十分达观,他说过这样的话: <BR>     “拯救世界的人,谁来拯救他?释迦牟尼不愿被人崇拜,自己却成了神。而天天都有颤抖的灵魂在呐喊,这个世界却从来就不曾毁灭。然而也照样还有诗人会没完没了地说着,永不完结的救世主的梦话。” <BR>     他看穿了生与死的轮回,“不过是一条永恒的旧路罢了”,却对人生人世依然充满眷恋,并不亟亟于死亡的解脱,“这一去,不知何生何世,才能和这个世界相逢,再和每一个人相聚。”尽管他深感这个世界是寒冷的,曾经一度的心灰意冷,以内心的寒冷对抗世界的寒冷,可是,后来慢慢地当他看着大路上的,“边走边老去的人群”,当他“听到人们的内心,来自四面八方荒凉的心跳声”的时候,意识到坚强并不是冷漠,要“摊开尸布般的岁月”,对这个世界应该倾注更多的爱。他准备写出像《神曲》一样的作品,来安慰世人寂寞荒凉的心灵。 <BR>    
读《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
斯人独憔悴 <BR>     李白被远谪他乡之后,杜甫写了一首诗献给这位满腹才华却献身无门,反遭鼠辈排挤的诗人,其中有一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不知令后世多少不为人世所容的贤哲才士,为之感慨涕泪。在现今喧嚣的浮世尘寰,我将这句诗献给一位在寂寞里过早地逝去的天才作家——杨墨。 <BR>     一 <BR>     记得去年,读了朋友特意推荐的一期《南方周末》,上面有《先知杨墨》一文,我才知道世上有一个叫杨墨的青年,读到了他的别具风采的文字,并且知道他刚刚死去了。 <BR>     后来几经辗转,方才买到他的唯一的作品集《人性的尝试》。印量少得可怜,仅有一千册,与现今那些风光无限的80后作家如韩寒、郭敬明等辈的书动辄发行上百万册相比,简直如九牛一毛,微不足道,更显得斯人寂寞了。然而作者的才华,会穿越流逝的岁月,辉耀后世的,而不是像那些追名逐利的浮薄之人,在文坛上各领风*一两年,很快地灰飞烟灭。 <BR>     一个真正的天才,其思维必将超越所处时代的局限,超越俗世之人的鼠目与寸光,看得更长远,因而必然得不到理解,被视为怪物与另类就理所当然了。杨墨就是这样的一个孤独的人。他的文章中所蕴含的美学观念与思想逻辑,与中国一贯的文学传统风格迥异。他的文风介于卡夫卡与尼采之间,上承但丁对人生与命运的终极思索,下继卡夫卡的荒诞诡谲,又融注进东方佛教的真谛与奥义,愈益显得异彩无限。就像卡夫卡、乔伊斯当年标新立异,开启了现代主义的文学殿堂一样,杨墨的作品所展示的内容,也是文学基因的一次突变。可惜天不假年,否则他将会为一地鸡毛、乏善可陈的中国当代文坛,而别开一片更加奇异广阔的局面。 <BR>     汪曾祺曾经评价小说家废名,说世人接受他还需要二十年。套用这句话,世人要接受杨墨,恐怕少说也需要二十年。 <BR>     二 <BR>     “黄昏,落入了一个消失的时刻。天空中,有一颗黑色的东西,它拖着尚存的,那一息狂暴的吼叫,在这个时刻,在本来的地方,以一种老调的姿态,正在坠落。它坠入了自己,所创造出的那个奇点,湮没在早已安排好的光辉里。还未落地,就已沦落为尘埃。然而那稀薄的气息,始终不能挽留住它。任由那点尘埃,无知地在风中散落。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在黄昏的余晖中,闪着金光……直到黄昏,也快迷失了方向…… <BR>     我想,那个消失的黑色,傲慢的尘埃,和那个黄昏。究竟是什么借口,使我看见了它? <BR>     许多的事,是不应在白昼之前说的……” <BR>     这段不足二百字的短文,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寓意。进入市场化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物质与技术飞速发展与上升的同时,另一些属于精神层面的,同样珍贵,与人类的存在同样息息相关的东西,也以同样的速度在沉落与流逝。正如流星的坠地:暗蓝的天宇沉默无言,只见一颗流星拖着长长的美丽的光尾,飞速地往下坠落,在暮色的长空中划过,随着接近地面,它散发的光芒渐渐微小,而至于无,宛若已沦落为尘埃,在村庄与城市的上空散落,像是向人世的尘寰散落太空的叹息……忧伤的叹息,伴着暮色的苍凉。 <BR>     除此而外,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是以流星自喻的。多么辉煌凄美的一个场面!身为天外之客,在茫茫天宇间追逐着自我的梦想,宛若流星赶月。然而这一切遥遥无期,极限无法逾越,最后筋疲力尽,中途而落,坠入人间的黄昏。虽然还未落地就已沦落为尘埃,却可以在霎那间,“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在黄昏的余晖中,闪着金光”。 <BR>     这上演的分明是一幕童话。 <BR>     现代社会有的是凄凉的结局,唯独缺少凄美的童话。没有童话的人生,是荒凉与寒冷的。 <BR>     虽然杨墨是孤独的,“就像天上的一朵云,被风吹散了思念,而悄悄把自己悬于天边。”但是他对人生与世界的态度,并不是神经质似的一味的悲观消极,也不像那些预言家一样在恐惧地杞人忧天般地等待着世界末日的来临。因为洞彻了天机,所以就显得十分达观,他说过这样的话: <BR>     “拯救世界的人,谁来拯救他?释迦牟尼不愿被人崇拜,自己却成了神。而天天都有颤抖的灵魂在呐喊,这个世界却从来就不曾毁灭。然而也照样还有诗人会没完没了地说着,永不完结的救世主的梦话。” <BR>     他看穿了生与死的轮回,“不过是一条永恒的旧路罢了”,却对人生人世依然充满眷恋,并不亟亟于死亡的解脱,“这一去,不知何生何世,才能和这个世界相逢,再和每一个人相聚。”尽管他深感这个世界是寒冷的,曾经一度的心灰意冷,以内心的寒冷对抗世界的寒冷,可是,后来慢慢地当他看着大路上的,“边走边老去的人群”,当他“听到人们的内心,来自四面八方荒凉的心跳声”的时候,意识到坚强并不是冷漠,要“摊开尸布般的岁月”,对这个世界应该倾注更多的爱。他准备写出像《神曲》一样的作品,来安慰世人寂寞荒凉的心灵。 <BR>    
触摸这颗年轻的心灵(二)
书中,杨墨继母蒲元华写下的诗作《怀念杨墨》和她为杨墨写的小传《杨墨的故事》,让我多少次读得泪眼迷离;看着书封上杨墨那沉静的脸和似乎看透人生的眼神,我在想,杨墨,你写下的文字,常常让我们思索良久仍难以读透,但在我们眼中,你首先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大男孩! <BR>     <BR>    眼前又出现杨墨那羞涩的模样。红着脸,不好意思与人对望,说话轻言细语,恐惧社交。杨墨与我儿子年龄相仿,他们同在一所小学、一所初中读书,也常在一起玩,至今我脑中仍清晰地印着两个小男孩背着大书包奔跑于放学路上的画面。杨墨父母与我们更是老朋友,我们是看着杨墨长大的。杨墨天资聪慧,但又怕羞、胆小、敏感,我们知道那是与他小小年纪即受到伤害、后来又一次次受到伤害有关。在他出生才8个月时,他的生母与他父亲离异并离开了他,他没有享受过亲娘的母爱。蒲元华这样写道:“妈妈温暖的胸膛是幼儿的避风港、安全岛,3岁前的幼儿常常是妈妈抱着搂着亲着,窃窃私语着建立着心灵通道,我可怜的儿子却没有这样的人生经历!”杨墨4岁半时有了新妈妈蒲元华。仿佛前世有约,新妈妈与他心灵相通,亲如一脉血缘的母子,蒲元华甚至为了他而不生育,将杨墨视为己出。慈父的爱,继母的爱使他能幸福成长,但并不能弥合他幼小时留下的心灵创伤,更严重的是不能保证他在家庭之外不受伤害。杨墨为人善良,从不会伤害别人,但也不能保证他就不会遭人伤害。杨墨天赋极高,有着惊人的深邃思想、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但由于他不符合某些老师的学习标准,他受过老师的讥讽、同学的孤立和欺负,这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下滑,不能考入普通高中,只能上职高。而在职高,他又一次次受同学的欺负。面对暴力,他无能为力,只能躲避。心灵的一次次创伤,让他以后一走过学校门口,一见到学生就大惊失色,害怕得发抖,足见在他内心深处,创伤是怎样的深! <BR>     <BR>    有多少次我在想,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能对特殊的孩子给予一点理解、包容与保护?那些会欺负人的孩子也许学习成绩骄人,但心中缺少同情与爱,他的为人是否合格,他的心灵是否健全? <BR>     <BR>    也许是心灵受伤太多,杨墨更将自己封闭于独立的精神世界中。读过《人性的尝试》、《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的人,都惊异于杨墨思维的独特和文字表达的沉重深刻。他从18岁起显现写作才能,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刘文孝读他的文章后点评:“杨墨的创作没有过程,一开始写作就达到了他的高度。”他“摆动在人生的两极:一边是孩子般的纯真,一边是莫测高深的智慧,两者非常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更有人读了杨墨的作品后,惊叹他为天才。“他对生活和生命底蕴的认识与感悟,以及对爱情和生命真谛的追寻、领会与信仰,给人们留下了强烈的震撼。”随手翻开杨墨写下的文字,到处闪射着思想的火花和灵性的光芒:“孤独是难的,因为在人群中,沉默是难的。”“别为逝去的朝阳哭泣,而错过今晚的星空。”“人的心事像一颗尘埃,落在过去,飘向未来,掉进眼里就流出泪来。”“精神世界是一个纯净的世界,别人永不能打扰的世界。它是草原、是海洋、是森林、是沙漠。”“一支小烛/一秒内可以映红黑夜/而巨大永恒的夜幕/却没有染黑烛光的一刻。” <BR>     <BR>    他在自己的小天地中研读哲学、宗教和文学书籍,他纵横捭阖,神游于精神世界的太空。他仿佛一个先知先觉者。当有人说他写下的文字像尼采时,他还不知尼采是谁;他读但丁的《神曲》,读得泪流满面,似乎早就心灵相通。他的许多文字,带血带泪,让人读得喘不过气来。蒲元华这样写道:“杨墨的作品也是血书。他本可以丰衣足食,无忧无虑,但却是那样痛苦,那样沉重和深刻,以宇宙为使命,确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感。他的作品,是血、是泪、是灵魂、是呐喊!” <BR>     <BR>    杨墨小小年纪即显现出绘画天才,在他离世前的日子,他买来油画颜料开始画油画,又是出手不凡。从未画过油画的他,临摹的凡高自画像等作品竟然惟妙惟肖!凡高那忧郁的眼神被他传神地画出。“如果,我的生命中只剩下一天,我愿这一天,是彩色的。”真如杨墨所言,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满目皆是彩色的画作。 <BR>     <BR>    “为何背对阳光,难道说,你是从阳光里走来?为何背对阳光,难道是你留下了灿烂?”面对单纯而又深不可测的杨墨,此时,我只能用他写下的这段文字来描述我的复杂心境。 <BR>    
触摸这颗年轻的心灵(一)
触摸这颗年轻的心灵 <BR>     <BR>    ——杨墨和他写下的文字 <BR>     <BR>    程肇琳 <BR>     <BR>    2004年12月8日,昆明,冬日的寂静黎明。杨墨,一位22岁的纯洁男孩,以他自己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真的飞翔了。 <BR>     <BR>    杨墨的离去,让所有爱他的人震惊和悲痛,他那内心交织着理想与痛苦的短暂人生引人关注。朋友们在报刊上撰文纪念他,《南方周末》、《晶报》等报纸对杨墨之事作了新闻报道,网络上的讨论更是如潮涌来。有人认为他是“无法适应应试教育、无法找到适合的工作最后患忧郁症而死”。2005年,杨墨的父母将他留下的30万字的散文、诗作、随想录等编辑成《人性的尝试》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自费出版的书籍到了书店后没有多久就告脱销。之后的日子里,认识和不认识的读者会打电话给杨墨父母,表达他们对杨墨的理解和思念,有的读者远在千里之外。 <BR>     <BR>    今年3月,杨墨的继母蒲元华又送来了由她和杨墨父亲、书法家杨修品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封面上,“杨墨”两字为杨修品所写,杨墨生前拍下的最后一张照片大大地印于书封。蒲元华告诉我,这本本版书印数5千册,才一面世,就很受欢迎。 <BR>     <BR>     <BR>     <BR>     <BR>    
怀念杨墨蒲元华《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序诗
怀念杨墨蒲元华《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序诗 <BR>     怀念杨墨 <BR>    蒲元华 <BR>     <BR>    有人说 <BR>    你是东方的凡•高、尼采 <BR>    有人说 <BR>    你是兰波那样的少年天才 <BR>    也许 <BR>    你本该是爱因斯坦 <BR>    那样的宇宙先知 <BR>    却写就中国式《神曲》 <BR>    如但丁再现于当代 <BR>    不 <BR>    妈妈知道 <BR>    儿子 <BR>    你就是你 <BR>    妈妈心中 <BR>    永远的乖乖 <BR>     <BR>    当白云飘浮在 <BR>    蔚蓝的天空 <BR>    当微风吹拂着云彩 <BR>    洒下沙沙细雨 <BR>    当雨水在青青小草 <BR>    凝成晶莹的露珠 <BR>    妈妈知道 <BR>    儿子 <BR>    那就是你 <BR>     <BR>    当蓝色的大海 <BR>    掀起雪白的浪花 <BR>    当波浪在阳光下 <BR>    闪烁虹霓 <BR>    当彩虹在天边模糊 <BR>    化为蜃楼海市 <BR>    妈妈知道 <BR>    儿子 <BR>    那就是你 <BR>     <BR>    当小鸟在树林中飞翔 <BR>    当猫咪在草地上嬉戏 <BR>    当星星在晨光中隐退 <BR>    妈妈知道 <BR>    那是生命在宇宙中轮回 <BR>    那是灵魂在自然中传递 <BR>     <BR>    纵有千般变化 <BR>    纵有万种转移 <BR>    妈妈知道 <BR>    儿子 <BR>    那就是你 <BR>    就是你 <BR>     <BR>    乖乖呵 <BR>    乖乖…… <BR>    那是妈妈 <BR>    永恒的呼唤 <BR>     <BR>    ——妈妈题杨墨文集 <BR>     2006年清明节 <BR>     <BR>     <BR>     <BR>    
文汇报评论杨墨(二)
<BR>     隔壁的少年 作者:洪佳惠 来源:文汇报 <BR>     <BR>     杨墨不一般,很不一般。他有着少年人的相貌,有着少年人的喜好,也有着少年人的情窦初开。但是,他的思想却非少年人可以企及。竟然还存在着如此超越冷静的思考,竟然还有人愿意为了真正值得痛苦的问题去痛苦,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思考竟然出自一个二十出头的少年,看来,精神思索的脉络不会中断在我们这个时代,而将延续下去。 <BR>     <BR>     《人性的尝试》由杨墨父亲所辑,收录了他生前所作的随笔片断、诗歌和书信。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杨墨似乎从来就把自己同这个世界分离开来,在他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表达了对这里的陌生,印在书本末页的第一句话“一次侥幸的机会,我猎取了生命,一次偶然的邂逅,要我去人界看一看”,对杨墨来说,我们这儿是人界,他那里不管是什么,天使界也好,外星人也好,都是与我们这里不同的,“谁想真正地了解人类,除非他从未有过堕入人的局面”,我不知道这是杨墨观察人世后得出的结论,还是他去观察人世的前提,但实际上他的确把这个人间的世界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书中有一首名为《节日》的诗让我激动不已:“死神/已/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而有/一群人,已/爬出土地/正在,为这一个节日/默默地/祝福”,且不论他的诗歌有多少通常所言的诗情画意(这种说法也是肤浅的),但这种对人性的失望,几乎已经可以和黑塞在《荒原狼》中描写的那深沉的一瞥相媲美。 <BR>     <BR>     这样的少年,周围的事实不断在伤害他那颗敏感的心,如果没有信仰,他的意义到何处去找寻?这样,生活能剩给他的只能是那绵绵无尽的格格不入。这绝非肤浅的清高和故作姿态,“总是抱着一种想被人理解的期待,去和人相处,结果却总是被人误会,被人误会成了习惯,渐渐地不爱讲话,讲得越多,越被人误会;渐渐习惯被人误会之后,也渐渐学会厌恶人群”,这段话所透露出来的交往的困难,也几乎可以算是我们这个时代交往困境的映射。 <BR>     <BR>     但我们不能说杨墨是冷漠的,他对爱表现出来的炽热、深沉和专注,能让生活在这个浮躁庸俗的世界中的每个人汗颜。在他的书信中,始终如一地表达了对一个女孩子的深切感情,但也是他过分的清醒,阻碍了一个少年热情的爆发,而将她深埋于内心,这当中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但丁和贝雅特里奇的影子,一种崇高的精神的恋爱,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爱。 <BR>     <BR>     我最喜欢这段文字:“强者的眼泪,弱者的勇敢,骗子的真言,善人的谎话,荡妇的忠贞,贞女的放荡,乐观者的绝望,悲哀者偶尔的欢笑,无数憧憬里的一次次失落,深深绝望里的一次微笑,这也许是生命里人性中最令人感动的时刻”,杨墨敏感于这些具反讽意味的词汇,将他们精巧地编织在一起,竟展示出了人间最动人的真相,这不能不给人的心灵带来震颤! <BR>     <BR>     “寂寞、孤独,是我生命中体味最多的感触。但只有生命中最真挚的爱,才使我思考得最多”,杨墨是有爱的,他在这个世界中找不到位置,不过,谁都不能怀疑他的爱的真诚和纯粹! <BR>     <BR>     但是杨墨还是走了,为什么呢? <BR>     <BR>     书上说杨墨是得了抑郁症而终的,但我觉得这样的科学名词于他是不合适的,这也不是一种能治疗的病症,我更愿意相信他父亲的话:他本就不属于这里。 <BR>     <BR>     作家史铁生写过一个“隔壁的世界”,这个空间被一堵特殊的墙与我们分隔开来,从那里可以听到这里,从这里却听不到那里,我猜想杨墨原本就生活在那个世界,一个人寂寞孤独,现在,他回去了,回到他来的地方,很多早夭的天才也在那里,那也许是另一个隔壁,——杨墨就在我们的隔壁。这,很好。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文汇报评论杨墨(一)
隔壁的少年 作者:洪佳惠 来源:文汇报 <BR>     <BR>    日期:2005-11-08 <BR>     <BR>     <BR>     <BR>     <BR>     <BR>     <BR>     “超级女声”无疑是前段时间最热门的话题,而我初识杨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对超女扎堆儿的报道中,南方某报却以整版的篇幅推介了一位和超女同龄的少年——杨墨。 <BR>     <BR>     杨墨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惊人的灵性和感悟力,却也因此被排除在了正规的生活之外,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他对爱情的追寻也不顺利;但是,在他的内心却蕴涵着深邃的思考。也正是在外界和内心的双重挤压下,杨墨感到极度的孤独和压抑,因此患上了抑郁症,仅仅22个春秋,他就告别了这个带给他无尽痛苦的世界。 <BR>     <BR>     后来找到他的遗作《人性的尝试》来看,看完合上书页竟说不出话来,这是一部很难言说的书——文字优美么?或许是无谓词藻的堆砌,或许是从空谷传来的天籁之音;情节吸引人么?或许是毫无意义的梦中呓语,或许是一幕幕人间真相的展出;叙事高明么?或许是空洞无物的天书,或许是空间无限的宝藏。一组组的词在这样的文字面前无能为力,但我分明感到它与我内心最深处的一点发生了碰撞…… <BR>    
杨墨传记作品精选
杨墨传记作品精选《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面向全国发行。此书是《人性的尝试》的补充和阐释,有少年思想者杨墨一生的传记故事,100多幅图片,形象地介绍了杨墨一生和画作,图片中有杨墨的同学和朋友的照片,新增《反对无效》等哲理新诗。
读《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
读《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 <BR>     终于看到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从父母自费出版到国家出版社出版,,它传达了一个信息——官方民间都在关注着这位早觞的少年。 <BR>     在浮躁的年轻一代中,还有人在认真地思索,在以万变应万变的生存竞争中,竟然还有一位少年“顽固”地以不变应万变,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他不适、不愿适、不屑于适。他不屑于跨入这个人欲横流的世界,它始终保持着孩子般的洁净。他不懂得伪善、不懂得随俗、不懂得保护自己,用一颗稚嫩的心去面对包藏暗箭的社会,除了受伤它还能得到什么?他的敏感与才气共存,他的不入世早就了他文章里超凡的洁净。他用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推理,把尼采式的短句演绎得更透彻精彩。 <BR>     当我们的灵魂“顺其自然”的坠落时,他为我们惊呼“身体污秽了,可以去沐浴,灵魂污秽了,到哪里去沐浴?”当我们的心智“理所当然”的平庸时,他为我们担忧“在黑暗中呆得太久,难免会忘记光明”,是的,我们已习惯在黑暗中沉睡,忘记了在光明中思维。 <BR>     “谁家的屋角,挂住了一片天边的云彩”信手拈来,洒脱飘逸,隐隐中读见了徐志摩,“-在甜蜜的地平线上,又看见久违的曙光-”(《流浪》)你看见离家流浪的孩子渴望温情的眼中闪烁着泪光。爱他作品的人是因为在这里找见了曾经的自己,也曾如他那样晶莹剔透,而此时“入世”太深的自己,再也找不回那一份无价的纯、无价的真。 <BR>     文字是生命的载体,今天它又承载着杨墨向我们走来。沉浸在他的文字里,我又触摸到他冰雪般洁净的心灵,你把文字作为入世的纪念留给世人,自己却又收拾起行囊前去流浪,这一次你走得太远,不知是你还是我们迷失了彼此找寻的方向。但我知道有一个地方可以找见你,那便是你遗世的孩子-《人性的尝试》 <BR>     <BR>     <BR>     <BR>     作者: 云海无意 2006-2-15 16:20 回复此发言 <BR>    
杨墨作品是文学基因突变(二)
三 <BR>     杨墨曾说他擅长的是创造,然而可惜的是,这位原本可以创造出巧夺天工的作品的匠人,过早地逝去了,留下一片刚刚堆垒出来的台基,与收集到的还没有派上用场的零砖片瓦。像杨墨这样怀着天才禀赋、洞彻生命真谛的人,在现代这片“只生野草,不长乔木”(鲁迅语)浮薄苍白的精神荒原上,本应该是一个驻足的居民,一个拓荒人,一位建设者,却可悲地成了一个匆匆的过客。 <BR>     对此,他看得很清楚—— <BR>     “我从这个街市里走过,请不要怪我,这路途依然是那么的遥远。正如那年冬日里,为北雁南飞的气象,排开的天空。然而,这里有的是道路,却迟迟不见天空,但也是隐约能见,街市的红光掩饰的昏暮。行道边砖墙之上的铁皮灯下,虫儿依然在盈盈飞舞。可这里呢?除却了夜雨之后,石缝间挤出的几丝野草,留不下任何的足印。再行一步,真的还要,再行一步。倘若前面还徒留着一个坡道,可也尚且不是洗刷暮色的溪流。暮色?哪里来的暮色?只有惶惶于头顶苍颜的街灯,取代昔年巡夜的红烛。我从这个街市里走过,请不要怪我,这路途依然是那么的遥远。且待一次夜风的吹拂,让我飘零在这,清晨的深处。” <BR>     是天才不适应这个时代?还是时代不适应天才,而致使他们决绝地走开? <BR>    
杨墨作品是文学基因突变(一)
斯人独憔悴 <BR>    李白被远谪他乡之后,杜甫写了一首诗献给这位满腹才华却献身无门,反遭鼠辈排挤的诗人,其中有一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不知令后世多少不为人世所容的贤哲才士,为之感慨涕泪。在现今喧嚣的浮世尘寰,我将这句诗献给一位在寂寞里过早地逝去的天才作家——杨墨。 <BR>    一 <BR>     记得去年,读了朋友特意推荐的一期《南方周末》,上面有《先知杨墨》一文,我才知道世上有一个叫杨墨的青年,读到了他的别具风采的文字,并且知道他刚刚死去了。 <BR>     后来几经辗转,方才买到他的唯一的作品集《人性的尝试》。印量少得可怜,仅有一千册,与现今那些风光无限的80后作家如韩寒、郭敬明等辈的书动辄发行上百万册相比,简直如九牛一毛,微不足道,更显得斯人寂寞了。然而作者的才华,会穿越流逝的岁月,辉耀后世的,而不是像那些追名逐利的浮薄之人,在文坛上各领风*一两年,很快地灰飞烟灭。 <BR>     一个真正的天才,其思维必将超越所处时代的局限,超越俗世之人的鼠目与寸光,看得更长远,因而必然得不到理解,被视为怪物与另类就理所当然了。杨墨就是这样的一个孤独的人。他的文章中所蕴含的美学观念与思想逻辑,与中国一贯的文学传统风格迥异。他的文风介于卡夫卡与尼采之间,上承但丁对人生与命运的终极思索,下继卡夫卡的荒诞诡谲,又融注进东方佛教的真谛与奥义,愈益显得异彩无限。就像卡夫卡、乔伊斯当年标新立异,开启了现代主义的文学殿堂一样,杨墨的作品所展示的内容,也是文学基因的一次突变。可惜天不假年,否则他将会为一地鸡毛、乏善可陈的中国当代文坛,而别开一片更加奇异广阔的局面。 <BR>     汪曾祺曾经评价小说家废名,说世人接受他还需要二十年。套用这句话,世人要接受杨墨,恐怕少说也需要二十年。 <BR>    二 <BR>     “黄昏,落入了一个消失的时刻。天空中,有一颗黑色的东西,它拖着尚存的,那一息狂暴的吼叫,在这个时刻,在本来的地方,以一种老调的姿态,正在坠落。它坠入了自己,所创造出的那个奇点,湮没在早已安排好的光辉里。还未落地,就已沦落为尘埃。然而那稀薄的气息,始终不能挽留住它。任由那点尘埃,无知地在风中散落。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在黄昏的余晖中,闪着金光……直到黄昏,也快迷失了方向…… <BR>     我想,那个消失的黑色,傲慢的尘埃,和那个黄昏。究竟是什么借口,使我看见了它? <BR>     许多的事,是不应在白昼之前说的……” <BR>     这段不足二百字的短文,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寓意。进入市场化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物质与技术飞速发展与上升的同时,另一些属于精神层面的,同样珍贵,与人类的存在同样息息相关的东西,也以同样的速度在沉落与流逝。正如流星的坠地:暗蓝的天宇沉默无言,只见一颗流星拖着长长的美丽的光尾,飞速地往下坠落,在暮色的长空中划过,随着接近地面,它散发的光芒渐渐微小,而至于无,宛若已沦落为尘埃,在村庄与城市的上空散落,像是向人世的尘寰散落太空的叹息……忧伤的叹息,伴着暮色的苍凉。 <BR>     除此而外,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是以流星自喻的。多么辉煌凄美的一个场面!身为天外之客,在茫茫天宇间追逐着自我的梦想,宛若流星赶月。然而这一切遥遥无期,极限无法逾越,最后筋疲力尽,中途而落,坠入人间的黄昏。虽然还未落地就已沦落为尘埃,却可以在霎那间,“以一种傲慢的姿态,在黄昏的余晖中,闪着金光”。 <BR>     这上演的分明是一幕童话。 <BR>     现代社会有的是凄凉的结局,唯独缺少凄美的童话。没有童话的人生,是荒凉与寒冷的。 <BR>     虽然杨墨是孤独的,“就像天上的一朵云,被风吹散了思念,而悄悄把自己悬于天边。”但是他对人生与世界的态度,并不是神经质似的一味的悲观消极,也不像那些预言家一样在恐惧地杞人忧天般地等待着世界末日的来临。因为洞彻了天机,所以就显得十分达观,他说过这样的话: <BR>     “拯救世界的人,谁来拯救他?释迦牟尼不愿被人崇拜,自己却成了神。而天天都有颤抖的灵魂在呐喊,这个世界却从来就不曾毁灭。然而也照样还有诗人会没完没了地说着,永不完结的救世主的梦话。” <BR>     他看穿了生与死的轮回,“不过是一条永恒的旧路罢了”,却对人生人世依然充满眷恋,并不亟亟于死亡的解脱,“这一去,不知何生何世,才能和这个世界相逢,再和每一个人相聚。”尽管他深感这个世界是寒冷的,曾经一度的心灰意冷,以内心的寒冷对抗世界的寒冷,可是,后来慢慢地当他看着大路上的,“边走边老去的人群”,当他“听到人们的内心,来自四面八方荒凉的心跳声”的时候,意识到坚强并不是冷漠,要“摊开尸布般的岁月”,对这个世界应该倾注更多的爱。他准备写出像《神曲》一样的作品,来安慰世人寂寞荒凉的心灵。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