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商品评论 (72条) 写评论赚积分>>
sha***(三星用户)

恶童三部曲第三部

喜欢这样的角度。

2020-06-02 23:22:49
0 0
vil***(三星用户)

一套好书,非常满意,估计以后再版也不容易,收藏

2020-06-02 18:02:15
0 0
q39***(三星用户)

谎言的力量

内容很好,写的不错。

2017-04-27 14:12:27
0 0
phq***(三星用户)

恶童三部曲

冷酷精致,令人背生寒意,作者在虚实之间转换巧妙。这个老版本合三为一,比拆成三本的新版厚道多了。

2016-06-21 10:48:40
0 0
cow***(三星用户)

老书版本实惠

因为书中文字只有描写所作所为所经历,没有心理描写,看完通篇故事后愈发觉得惨淡。谎言是悲伤的表达,欺骗自己用的谎言更是悲痛。

2015-03-24 12:12:12
0 0
tan***(三星用户)

真正爱读书的人事不会错过中图的中图没让我失望过

还没看那,太多啦

2014-11-14 01:05:54
0 0
mhc***(三星用户)

《恶童日记》以一对双胞胎兄弟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战争年代他们在外婆家和小镇上的生活片断。

初来小镇时,“练习”是他们生活的关键词。他们练习生存的基本技能,拾柴、捕鱼、采摘食物。他们也进行身体上的练习:互殴,以练习忍受皮肉之痛;或形而上的练习:彼此辱骂,以练习心灵之痛。他们还练习行乞、练习禁食、练习残酷……如此种种,本质上都是试图融入新的环境,以适应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从此意义上而言,种种练习之前的《污垢》一节,则暗藏着“同流合污”的隐喻。)      他们练习忍受皮肉之痛,是因为外婆常打他们,别人也常对他们拳打脚踢;他们希望通过这种练习使自己适应这番折磨,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来自他人的残酷和源于自然的“客观残酷”并无二致:“其实,遭受摔伤、擦伤、割伤、苦役、寒冷、炎热的痛苦与这种疼痛是相当程度的。”(P19)然而,他们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却在“天灾”和“人祸”间的等号里,埋下了“恶”的伏笔:因为对于他人的感情及同理心,正是在将一切换算成疼痛程度的“理性化”过程中失落了。      他们练习心灵之痛,是因为外婆和别人经常辱骂他们,他们希望能“快快适应这些辱骂和伤人的字眼”。同样地,通过这种练习,他们以“适应环境”的、理性的名义,把感情降至最低限度。至于那些“温柔的话语”,对于母爱的回忆,他们则“不断地重复这些话,让这些字眼逐渐丧失它们的意义”。(P26)      他们练习行乞、练习禁食,则是为了模拟他人的行为,“想要知道这么做的后果,观察一些人的反应。”(P40)   就这样,通过种种练习,这对双胞胎兄弟逐步建立起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生存理性”,他们的行为受这种理性的指导,而全无感情层面的考量。这种理性有时诚然帮助了他人——如邻居小兔子和森林里的逃兵;但更多时候,当这种“生存理性”渗透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之时,却令他们变成了人们眼中的“危险人物”,变成了“恶童”。      他们威胁邮差,去杂货店偷窃;他们勒索神父,把捡来的子弹混入柴火杀死女仆;在故事最后,他们甚至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们的“恶”虽然并非直接源于这种理性;但是就在他们利用这“生存理性”回应残酷的外部世界时——他们威胁邮差,是因为邮差藏匿了他们母亲寄来的信和钱;他们勒索神父,是因为神父和小兔子间的性丑闻;他们杀死女仆,只因为女仆用面包调戏了饥饿的士兵;他们害死父亲,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中的一人才可能通过边界——他们自身却在一种“以恶制恶”的逻辑里,嬗变为一种戴着“理性”面具的、更强大更有欺骗性的“恶”。      神父的一席话意味深长:“他们只是这个糟透了的世界里迷失的羔羊,他们都是我们这个堕落时代的受害者。”的确,是战争年代的大环境把理性的“恶”意推到了极致。

2014-07-24 11:17:35
0 0
das***(三星用户)

这个一卷本和另一个三册的有何区别

一卷本不是原著全部译文吗,那三册一套的有何猫腻?

2014-05-06 09:15:25
0 0
dah***(三星用户)

书品相还行

价格便宜,没想到在这里买到,值得。

2014-04-27 16:22:11
0 0
bil***(三星用户)

三卷本的合集

这书名气挺大,也就是封面太低俗了。

2014-03-19 19:11:27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