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商品评论 (2条) 写评论赚积分>>
是阿简***(三星用户)

还不错的书

扎实的学术文,小开本,没有什么特别讲究的排版,字号也还行,就是看内容的

2023-10-16 16:08:25
0 0
hyl***(三星用户)

好书,推荐一下

人们之所以往往将荀子的包括天人之分在内的各种关于“分”的表述与礼义层面上的“分”分割开来,以致忽视其中所蕴涵的共同的方法论基础,根本原因在于,当荀子将分的方法从天人之间、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转向人与人之间,即从单纯的本体论、认识论层面转向社会历史和道德伦理层面时,尽管能指相似,但所谓名分之“分’’与作为方法的“分”,无论在读音上是在涵义上都确实发生了一定的转化。二者之间的差异当然不容否认。但二者之间并不像人们所误认为的那样,可以截然分割开来,而是本质上有着清晰的语义延伸的逻辑脉络贯穿于其中。正如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上,先辨物后制名一样,所谓名分也是基于对人伦上的贵贱、亲疏的区分或分辨而确立的对人与人之间差异与每个人的特殊地位、身份的贞定,总是在分别的基础上确立名分,因而本质上乃是分的方法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和贯彻,是人运用“分”辨的能力加以分辨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荀子提出,“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非相》)在《正名》中,荀子对此有一段集中的论述:“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贵贱不明,同异不别。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制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获,此所以有名也。”(《荀子·正名》)从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荀子明确地将对事物的辨别、命名和对人的辨别、名分的确立联系在一起,视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同一种方法在不同领域的运用、贯彻和体现,即所谓“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

2015-01-21 18:36:2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