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淡淡的生活味道
作为《大家食话》之一种,《齿留余香忆京城》是由老编辑周绍良的儿子周启晋选编其关于北京吃食的文章而成,实际上,就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馂余杂记》选编而成。 与《馂余杂记》相比,本书删除了8篇非北京吃食的文章:《豁蒙楼就斋记》、《说“头菜”》、《记天津银鱼事》、《桐城的小吃 》、《扬州的干丝》、《扬州富春茶社和它的点心》、《餐菊得书记》、《墩饽饽》及原《后记》,同时将《馂余杂记》一篇所记70多种北京食物分为74篇,增加《怀念周绍良先生》(代序)及周启晋所写《后记》。 一一读来,如与周绍良先生面谈,听他徐徐道来,语言平和淡然,如数家珍,很多篇引用竹枝词,添加一点诗意与热闹。其间免不了有点叹惋:可惜后来没有了~ 周先生谈论各种吃食,对喜欢的食物,赞扬也是淡淡的,也就一个好字,并不过分誉扬。 有人说,能写好北京的,基本都是外地人。周先生出身天津,恰好也是一个外地人写北京的例子。 如果读过《馂余杂记》,这本书显然是不需要读了。 将《馂余杂记》一篇所记70多种北京食物分为74篇,很有些怪异,可能是为了突出食物。然而,我以为如此并不恰当,还是保留原文为宜。 最为奇怪的是,本书将原《烤肉》一文置于《红楼梦里的肴馔》,作为小标题,殊为不类。读至此处,令人错愕。想想,应该是目录遗漏,正文标题排版出错。不知道是周启晋的错误还是编校失职。
一套经典作品
经典作品非常棒。
不错的购书
评书的内容
《齿留余香忆京城》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带领读者穿越回老北京的美食与文化之中。书中不仅详尽描述了众多传统京味小吃,如豆汁、炸酱面、卤煮等,还穿插了作者对旧时北京风俗文化的深情回忆与独特见解。作者周绍良先生的文字充满感情,既有对美食的细腻描绘,又有对文化的深刻反思,使读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老北京独特的韵味与风情。
非常好美食散文使我口水滴答
是非常典型的老文人写美食散文,不止谈吃,也写做法、味道和心情,很喜欢这一类
周先生是研佛教和红楼梦的大家,喜收藏和美食,本书表现他对北京各种吃食的熟稔。
哦,这本书真的是非常曲折,买了大概三四次才买到,到手之后发现品质还不错,就是一个吃货,应该看看
吃在老北京的一本好书。
老北京记忆,很好。
平平淡淡的生活味道
作为《大家食话》之一种,《齿留余香忆京城》是由老编辑周绍良的儿子周启晋选编其关于北京吃食的文章而成,实际上,就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馂余杂记》选编而成。 与《馂余杂记》相比,本书删除了8篇非北京吃食的文章:《豁蒙楼就斋记》、《说“头菜”》、《记天津银鱼事》、《桐城的小吃 》、《扬州的干丝》、《扬州富春茶社和它的点心》、《餐菊得书记》、《墩饽饽》及原《后记》,同时将《馂余杂记》一篇所记70多种北京食物分为74篇,增加《怀念周绍良先生》(代序)及周启晋所写《后记》。 一一读来,如与周绍良先生面谈,听他徐徐道来,语言平和淡然,如数家珍,很多篇引用竹枝词,添加一点诗意与热闹。其间免不了有点叹惋:可惜后来没有了~ 周先生谈论各种吃食,对喜欢的食物,赞扬也是淡淡的,也就一个好字,并不过分誉扬。 有人说,能写好北京的,基本都是外地人。周先生出身天津,恰好也是一个外地人写北京的例子。 如果读过《馂余杂记》,这本书显然是不需要读了。 将《馂余杂记》一篇所记70多种北京食物分为74篇,很有些怪异,可能是为了突出食物。然而,我以为如此并不恰当,还是保留原文为宜。 最为奇怪的是,本书将原《烤肉》一文置于《红楼梦里的肴馔》,作为小标题,殊为不类。读至此处,令人错愕。想想,应该是目录遗漏,正文标题排版出错。不知道是周启晋的错误还是编校失职。
一套经典作品
经典作品非常棒。
不错的购书
评书的内容
《齿留余香忆京城》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带领读者穿越回老北京的美食与文化之中。书中不仅详尽描述了众多传统京味小吃,如豆汁、炸酱面、卤煮等,还穿插了作者对旧时北京风俗文化的深情回忆与独特见解。作者周绍良先生的文字充满感情,既有对美食的细腻描绘,又有对文化的深刻反思,使读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老北京独特的韵味与风情。
非常好美食散文使我口水滴答
是非常典型的老文人写美食散文,不止谈吃,也写做法、味道和心情,很喜欢这一类
周先生是研佛教和红楼梦的大家,喜收藏和美食,本书表现他对北京各种吃食的熟稔。
哦,这本书真的是非常曲折,买了大概三四次才买到,到手之后发现品质还不错,就是一个吃货,应该看看
吃在老北京的一本好书。
老北京记忆,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