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戏概述 吴电雷 陈玉平编校
阳戏是傩戏的一个品种,指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以“阳(或阳字的同音字扬、杨、羊等)戏”为名称的一种祭祀性戏剧。 崇奉“三圣”是阳戏的重要标志。在傩戏三教中,川主、土主、药王“三圣”主神属“下三教”。西南地区阳戏坛普遍崇奉“三圣”,各地戏班会根据演出地点或设“三圣”神位,或挂“三圣”神图。每坛阳戏活动都是以“三圣”为核心而展开,或演请“三圣”、送“三圣”,或演诸路神祇受“三圣”差遣奉命履行神职。阳戏坛奉“三圣”历史久远,清道光年间《遵义府志》载:“歌舞祀三圣曰阳戏。三圣川主、土主、药王也。” 类似记载在西南地区方志中屡见不鲜。 民众演出阳戏的目的是祈福纳吉,演出场面一般是吉祥喜庆的。虽然早期阳戏班也还阴愿、做道场、荐亡灵,不过那是为还先祖生前所许愿望,使其先祖魂灵升天,也属喜庆之举。现在阳戏班有时也做道场、荐亡灵,不过这种场合不唱阳戏。 阳戏可谓是以驱鬼逐疫、祈福禳灾、酬神娱人为本质,以崇奉“三圣”为重要标志,以吉祥喜庆为表象特征,广泛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祭祀性戏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阶段湘西地区阳戏已无仪式,也不见奉“三圣”主神,主要原因在于湘西地区的阳戏超过了仪式性阳戏的发展阶段,已成为民间小戏形式。 二 西南地区阳戏的分布情况,可以从两个角度考察:一是按照现行行政区划;二是以山川水系为参照。以行政区域名称命名阳戏,符合传统做法,论者方便,读者易晓而以山川水系为参照,反映阳戏流布情况则更清晰。以我国现行行政区划来看,西南地区的阳戏分布在川北、渝东南、湘西及几乎贵州全境。对照中国水系分布图,能清晰地看到西南地区阳戏集中分布在长江上游的沅江水系、乌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也就是说,难以数计的阳戏坛,分布在这三大水系的干、支流所构成的辐射面上。 四川北部的广元市、剑阁县、梓潼县、南部县是阳戏的集中区域,同时也存在于嘉陵江流域上游的山地、丘陵地区,并在川北地区形成一条狭长的“阳戏带”。广元市以射箭乡阳戏坛保存最为完好,当地称阳戏为“提阳戏”或“花花戏”,流播范围仅限于广元射箭乡的李家坪、龙井村一带狭小地域。剑阁阳戏集中分布于剑阁昭化乡。梓潼阳戏主要流播于川北的绵阳、南充南部及广元的部分区域。梓潼地区扼守千年蜀道的南大门,历史上留下“险途过去,平原在望”“蜀道之险,在此将尽”的地形写照。 四川芦山庆坛流行于川西芦山县及其附近县区,从形式到内容与祀“三圣”之阳戏实质上无异。 贵州为阳戏的主要流播区,具有阳戏流播范围广、戏坛分布密集、阳戏文化影响深远的特点。分布比较集中的县区有黔北、黔东北的遵义、湄潭、铜仁、玉屏、桐梓、凤冈、正安、务川、道真、思南、松桃、沿河等地黔中的福泉、瓮安、开阳、息烽等地黔南及黔西南的罗甸、惠水、长顺、平塘等地黔西的金沙、织金以及黔东南的天柱、锦屏、黎平、黄平、榕江等地。 贵州境内的阳戏坛基本属于乌江系统,黔东南天柱、黎平等地阳戏坛属于沅江(清水江)系统,罗甸县阳戏坛则属红水河流域,它是黔北道真阳戏的分支,是文化跨地域点对点传播的典型。 重庆阳戏分布在渝东南土家族、苗族相对集中的涪陵、武隆、酉阳、黔江一带及其南部山区的綦江县三角镇、巴南区的接龙镇、南川区的大观镇等地,北部江北区也有部分阳戏坛活动。渝东南酉阳、黔江及重庆周边地区阳戏形态与黔东北阳戏风格相近。秀山由于与湘西的地缘关系,那里的阳戏演出形态与湘西北路阳戏风格一致。 湘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境内除汉族外,还有土家、苗、侗、白、回、瑶、壮等少数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族人民交往密切,共同创造、发展了富有湘西特色的阳戏。湘西阳戏,以其流行的县市名称称之为大庸阳戏、吉首阳戏、凤凰阳戏、沅陵阳戏、怀化阳戏、黔阳阳戏。湘西阳戏按照音乐唱腔、剧目行当等艺术特点的不同,分为南路阳戏和北路阳戏两个艺术流派。南路阳戏流布于湘西的吉首、泸溪、凤凰、麻阳、怀化、芷江、黔阳、会同、新晃、溆浦;北路阳戏流布于沅陵、古丈、永顺、大庸、桑植、龙山、保靖、花垣。 由于湘西阳戏既具备大剧种的表演程式,又吸收了花灯、花鼓等小剧种的表演风格、音乐曲牌,曲艺化、舞台化程度达到较高的水准,自成一体,在沅江流域广泛传播,属于沅江系统的阳戏。 这些阳戏坛在遵循行政区划分布规律的同时,又明显体现出山水相隔的迹象。从各地阳戏艺人的祖籍来看,嘉陵江水系(包括川北和重庆周边地区)的阳戏坛艺人其祖籍多是湖北孝感、麻城和武昌府等地,乌江水系(包括贵州和渝东南)的阳戏坛艺人祖上多是从江西迁来或从江西辗转四川再迁到该地,沅江水系的阳戏班艺人主要由当地汉、苗、土家等族艺人组成,早期阳戏班中也有部分来自江南的艺人。而且,不同水系的阳戏形态区别明显,嘉陵江流域的阳戏、庆坛与木偶戏同台演出,乌江流域的阳戏仍浸润着巫傩气息,沅江流域的阳戏与花鼓戏相互融合。由此可见,这些江河的干、支流为阳戏流播的重要途径,但对文化交流来说,又是一大阻隔。 除我国西南地区外,旧时江西高安、万载、宜春等地也有搬演阳戏的文献记载。
阳戏概述 吴电雷 陈玉平编校
阳戏是傩戏的一个品种,指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以“阳(或阳字的同音字扬、杨、羊等)戏”为名称的一种祭祀性戏剧。 崇奉“三圣”是阳戏的重要标志。在傩戏三教中,川主、土主、药王“三圣”主神属“下三教”。西南地区阳戏坛普遍崇奉“三圣”,各地戏班会根据演出地点或设“三圣”神位,或挂“三圣”神图。每坛阳戏活动都是以“三圣”为核心而展开,或演请“三圣”、送“三圣”,或演诸路神祇受“三圣”差遣奉命履行神职。阳戏坛奉“三圣”历史久远,清道光年间《遵义府志》载:“歌舞祀三圣曰阳戏。三圣川主、土主、药王也。” 类似记载在西南地区方志中屡见不鲜。 民众演出阳戏的目的是祈福纳吉,演出场面一般是吉祥喜庆的。虽然早期阳戏班也还阴愿、做道场、荐亡灵,不过那是为还先祖生前所许愿望,使其先祖魂灵升天,也属喜庆之举。现在阳戏班有时也做道场、荐亡灵,不过这种场合不唱阳戏。 阳戏可谓是以驱鬼逐疫、祈福禳灾、酬神娱人为本质,以崇奉“三圣”为重要标志,以吉祥喜庆为表象特征,广泛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祭祀性戏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阶段湘西地区阳戏已无仪式,也不见奉“三圣”主神,主要原因在于湘西地区的阳戏超过了仪式性阳戏的发展阶段,已成为民间小戏形式。 二 西南地区阳戏的分布情况,可以从两个角度考察:一是按照现行行政区划;二是以山川水系为参照。以行政区域名称命名阳戏,符合传统做法,论者方便,读者易晓而以山川水系为参照,反映阳戏流布情况则更清晰。以我国现行行政区划来看,西南地区的阳戏分布在川北、渝东南、湘西及几乎贵州全境。对照中国水系分布图,能清晰地看到西南地区阳戏集中分布在长江上游的沅江水系、乌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也就是说,难以数计的阳戏坛,分布在这三大水系的干、支流所构成的辐射面上。 四川北部的广元市、剑阁县、梓潼县、南部县是阳戏的集中区域,同时也存在于嘉陵江流域上游的山地、丘陵地区,并在川北地区形成一条狭长的“阳戏带”。广元市以射箭乡阳戏坛保存最为完好,当地称阳戏为“提阳戏”或“花花戏”,流播范围仅限于广元射箭乡的李家坪、龙井村一带狭小地域。剑阁阳戏集中分布于剑阁昭化乡。梓潼阳戏主要流播于川北的绵阳、南充南部及广元的部分区域。梓潼地区扼守千年蜀道的南大门,历史上留下“险途过去,平原在望”“蜀道之险,在此将尽”的地形写照。 四川芦山庆坛流行于川西芦山县及其附近县区,从形式到内容与祀“三圣”之阳戏实质上无异。 贵州为阳戏的主要流播区,具有阳戏流播范围广、戏坛分布密集、阳戏文化影响深远的特点。分布比较集中的县区有黔北、黔东北的遵义、湄潭、铜仁、玉屏、桐梓、凤冈、正安、务川、道真、思南、松桃、沿河等地黔中的福泉、瓮安、开阳、息烽等地黔南及黔西南的罗甸、惠水、长顺、平塘等地黔西的金沙、织金以及黔东南的天柱、锦屏、黎平、黄平、榕江等地。 贵州境内的阳戏坛基本属于乌江系统,黔东南天柱、黎平等地阳戏坛属于沅江(清水江)系统,罗甸县阳戏坛则属红水河流域,它是黔北道真阳戏的分支,是文化跨地域点对点传播的典型。 重庆阳戏分布在渝东南土家族、苗族相对集中的涪陵、武隆、酉阳、黔江一带及其南部山区的綦江县三角镇、巴南区的接龙镇、南川区的大观镇等地,北部江北区也有部分阳戏坛活动。渝东南酉阳、黔江及重庆周边地区阳戏形态与黔东北阳戏风格相近。秀山由于与湘西的地缘关系,那里的阳戏演出形态与湘西北路阳戏风格一致。 湘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境内除汉族外,还有土家、苗、侗、白、回、瑶、壮等少数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族人民交往密切,共同创造、发展了富有湘西特色的阳戏。湘西阳戏,以其流行的县市名称称之为大庸阳戏、吉首阳戏、凤凰阳戏、沅陵阳戏、怀化阳戏、黔阳阳戏。湘西阳戏按照音乐唱腔、剧目行当等艺术特点的不同,分为南路阳戏和北路阳戏两个艺术流派。南路阳戏流布于湘西的吉首、泸溪、凤凰、麻阳、怀化、芷江、黔阳、会同、新晃、溆浦;北路阳戏流布于沅陵、古丈、永顺、大庸、桑植、龙山、保靖、花垣。 由于湘西阳戏既具备大剧种的表演程式,又吸收了花灯、花鼓等小剧种的表演风格、音乐曲牌,曲艺化、舞台化程度达到较高的水准,自成一体,在沅江流域广泛传播,属于沅江系统的阳戏。 这些阳戏坛在遵循行政区划分布规律的同时,又明显体现出山水相隔的迹象。从各地阳戏艺人的祖籍来看,嘉陵江水系(包括川北和重庆周边地区)的阳戏坛艺人其祖籍多是湖北孝感、麻城和武昌府等地,乌江水系(包括贵州和渝东南)的阳戏坛艺人祖上多是从江西迁来或从江西辗转四川再迁到该地,沅江水系的阳戏班艺人主要由当地汉、苗、土家等族艺人组成,早期阳戏班中也有部分来自江南的艺人。而且,不同水系的阳戏形态区别明显,嘉陵江流域的阳戏、庆坛与木偶戏同台演出,乌江流域的阳戏仍浸润着巫傩气息,沅江流域的阳戏与花鼓戏相互融合。由此可见,这些江河的干、支流为阳戏流播的重要途径,但对文化交流来说,又是一大阻隔。 除我国西南地区外,旧时江西高安、万载、宜春等地也有搬演阳戏的文献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