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商品评论 (1条) 写评论赚积分>>
lih***(三星用户)

恩施、鹤峰傩愿戏概述

傩戏在湖北省主要流行于西南山区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包括恩施、鹤峰、宣恩、建始、巴东等县市区域,为土、苗族民众“还傩愿”仪式时唱演,故又称为“傩愿戏”。 恩施、鹤峰的傩愿戏,较早见于《施南府志》:“土著俗尚俭朴,……岁终还愿酬神,各具羊豕于家,皆以巫师将事。”还愿傩戏的演出,一般在四种情况下进行:一是酬神祭祖。当村族老人寿诞期时整“生酒”、添新丁时整“粥米酒”、接新媳妇时整“喜酒”、科举进士或升迁时亲朋祝贺酒等,按族规都要祭祀祖先神灵,称为“祭祖愿”,或称为还“相公愿”二是迎神赛会。各山场赶集庙会及传统节庆的庙会等,如“赦日”祭地神、“女儿会”等三是消灾求福。村族有久病不愈者祈求解脱的“急救愿”,求取子嗣的“许愿心”,久晴不雨设坛祈祷的“降雨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保收愿”等四是冲傩去邪。每年腊岁去邪、新春扫疫等各项驱傩活动。 恩施、鹤峰傩愿戏一般会连演几天几夜,且每日演本不重复。演出前有祭典仪式,必先供傩神,有的张挂彩画神像,有的供奉木雕神像。彩画神像是:神位中间张挂号“东山老公公”的“伏羲”、号“南山圣母娘娘”的“女娲”,两旁张挂“三清”(玉清-圣境原始天尊、太清-仙境道德天尊、上清-贞境灵宝天尊)、“四帝”(太上三十三天昊天金阙玉皇大帝、北极星主紫微大帝、南极勾城天皇大帝、勾城上官朱雀大帝)、“三师”(天师、祖师、文昌师)、“四将”(王、马、殷、温)、“四值功曹”(天、地、水、阳)五轴神像。神桌上供猪、羊、鱼等祭品。木雕神像,如恩施东乡红土、石窑等地供奉的神祇分红、白、黑三色傩神,其中红脸刘元昌(宋朝宰相)供奉在中间,白脸杨戬(梅山“三洞穴”传说人物)和黑脸沉香保(刘元昌之子刘文锡)分别置于左右两旁。 还愿傩戏祭典程式为:开坛、发功曹、催旗、操兵、迎神、修造、开山、打路、扎寨、请神、山土地、点猖、发猖、抱卦、收兵、扫台、傩戏、邀罡、立标、问卦、勾愿、撤寨、回神、送神等二十四道程序。每一个程序称为一出戏,又叫一坛法事,其中扫台、修造、开山、打路、扎寨、出土地、窖茶等法事仪式的演唱本仍有遗存,“傩戏”即大戏,分别为天团圆、水团圆和阳团圆三本,也称《孟姜女》《青家庄》和《鲍家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灯戏、堂戏等因附会行傩祭典法会演出,久而久之也赋予傩戏属性,如《拷打小桃》《毛货郎卖货》《雪山放羊》《洞宾点单》《韩湘子化斋》《南山耕田》《父子会》《克郎头帮工》等。 还愿傩戏是在保留“还傩愿”的傩腔和傩舞基础上,发展为演唱传奇故事的戏剧形式,已具备角色行当和声腔等基本要素,其剧目、服装、化妆、道具等均受戏曲的影响。其唱腔结构为短曲变化连接的“曲牌连接体”,在大量的曲牌中保存有民歌小调式的或未发育成熟的本地的山歌腔。唱腔无弦索伴奏,以锣鼓助节,一人唱,众人和,民间称之为“打锣腔”。唱腔具有一定的行当角色程式化的特点,随着角色的情绪变化而变化,但与成熟的戏曲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呈现出“分节歌”式,一曲多段而不加变化的重复,一般是唱一段词打一段锣鼓间奏,往往在一大段唱腔中,不分情绪和叙事内容而唱一种曲调,缺少戏曲的音乐表现力。傩愿戏的人物出场均有念白、发白、诗白,表演上运用虚拟手法保留着“傀儡戏”的原始表演痕迹。一般有这样的程式:演员必须退行出马门(出上场门),面朝傩神,待向傩神拱手礼毕,才转向观众表演,“三步半”登台口。小旦小丑走“抽三步”,即小旦两腿交叉走三步、退一步小丑两腿交叉走至第三步时,左脚曲膝,脚跟紧靠臀部,右脚同时向前伸直,着地后左脚伸直,右脚做左脚同样动作,如此循环丑角出场要求腿、腰、手“三不伸”旦角伸手为“喜鹊闹梅式”,即伸直食指,其余四指握成环状,似鹊形。这些表演程式方面的特征,呈现出较为原始朴素的状貌。 还愿傩戏的唱腔有近八十种,生旦净丑各有单独的固定唱腔。唱腔结构多为上下句式,分为单板,即一板三眼,一句唱词完成一腔双板,即一板一眼,两句唱词完成一腔也有四句唱词为一腔,即两个上下句,中间略有些变化。往往还愿傩戏为多种唱腔组成的联曲体式。 旦角唱腔体系,因行当又分正旦、小旦、耍旦(又称“摇旦”)、花旦、老旦,故唱腔也有较严格的分类。正旦腔节奏舒缓,旋律优美婉转,抒情性较强小旦腔长于叙事;耍旦腔旋律跳宕,适合性格泼辣、诙谐式的演唱;老旦腔旋律松散。 还愿傩戏旦角一般由男性妆扮,多用假嗓演唱。 生角腔体系,分为小生、老生、文生(又称“须生”)、武生。其中小生的高腔、平腔、哭腔起腔相异,结尾相同老生腔旋律跳动不大,节奏平稳。 净角腔体系,主要是唱高腔,具有粗犷豪爽、叙事性强的特色。 丑角腔体系,唱腔较为丰富,最有特色的是花鼓腔、和尚腔和山歌腔。花鼓腔是典型的民间歌舞对唱小调,和尚腔是由道教音乐演变而成的,山歌腔纯属本地的山歌调。 还愿傩戏的乐器较为简单,主要是民俗中打花锣鼓的四件打击乐器,其中锣钹由一人操持,常用的曲牌有【三起头】【五起头】【两头尖】【小镣子】【倒壳子】【二回头】【长锤】等。 恩施、鹤峰傩愿戏的主要剧目是姜女戏,开坛还愿必唱的剧目是《孟姜女》,所谓“姜女不到愿不了,姜女一到愿勾清”。还愿傩戏剧目又有正戏和杂戏之分,正戏主要剧目是“三拷打”,即《拷打姜女》《拷打龙女》《拷打小桃》(又称《边关救父》,“四团圆”,即《天团圆》(即《三打鲍家庄》,又称《西川救父》)、《地团圆》(即《山伯访友》)、《阴团圆》(即《姜女寻夫》)、《水团圆》(即《柳毅传书》)。杂戏有《瞎子闹店》《大烧香》《双怕婆》《卖货》《挎皮报喜》《蠢子回门》《王木匠打嫁妆》《魏大同脱靴》《武二爷讨亲》等。清嘉庆年间,恩施傩愿戏开始与柳子戏同台演出,移植的柳子戏有《土台赠银》《解带封官》《桑园会》《槐荫会》《小经堂》等。光绪中叶,傩戏又与南戏同台演出,移植的南戏剧目有《打金枝》《夺三关》《骂坡》《三家店》《罗成带箭》等。

2024-12-24 08:37:10
0 0